-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我國著名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散文。文章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講故事的情景。文中夏夜的月光,母親甜美的嗓音,明快、含蓄的歌謠、民謠以及溫馨的插圖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意境的美、語言的美、親情的美。可以說這是一篇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并讓學生獲得精神享受的絕好的教材。但是,今天的`課堂教學效果卻著實有點差強人意,主要表現在:
一、課堂節(jié)奏不夠緊湊。課堂教學中試圖面面俱到,學生不會的要講,學生會的也講,講了不會的還是要講,結果整篇課文用了三課時,卻似乎還沒有講完。更糟糕的是,自己的“東拉西扯”似乎讓學生墜入了云里霧里,學生茫然地跟在我后面完全不知所措,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完全被剝奪了。
二、學生始終在文本之外徘徊。首先表現在“讀”上。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尤其是那些民歌、童謠,富有童趣,原本以為學生會很感興趣。然而,課堂上學生讀得機械、呆板;其次,學生的思維不夠活躍積極,一個問題問下來只有幾個學生在主動的思考,其他學生似乎游離于課堂之外,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只要是:
一、學生的許多語文習慣沒有養(yǎng)成,如課前預習。盡管老師已經布置了,但很多學生并沒有很好地去完成,只是把它當作一個任務去應付。這直接影響著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教師本人對教材鉆研的不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課堂上目標不明確,不能抓住重點引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
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2
一、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并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huán)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童謠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啟蒙,這既是對文本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
二、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xù)生命。
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在教學完課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啟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讀來。“……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趕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闭n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xù)著生命。
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3
《月光啟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jié)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文章講述的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著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啟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
教學本文時,我緊扣課題“啟蒙”兩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為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激之情讀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
同時,結合學生的質疑“母親為什么在月下對我進行啟蒙,她為什么不白天教我呢?”體會母親的勤勞和月光下啟蒙之美。
接著,我們按照作者的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啟蒙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緊扣“民謠、童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
。ㄒ唬┳x歌謠,感受歌謠美;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啟蒙是愛勞動,愛生活。
。ǘ 聽歌謠,體會音韻美;聽歌謠,感受母親歌唱“如三月的春風,像小溪的流水”,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fā),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ㄈ┪蚯楦,體會母愛美;聯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這節(jié)課,覺得拓展不夠。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
《月光啟蒙》的原文中是這樣的:“……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趕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闭n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xù)著生命?上以谕卣怪胁]有抓住這一點。今后講努力改善。
【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03-21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12-21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15篇03-21
《月光啟蒙》教學設計04-13
《月光啟蒙》教案03-08
《月光啟蒙》教案03-28
月光啟蒙教案05-15
《月光啟蒙》教案[經典]03-07
月光啟蒙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