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
本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樸實而含義深刻,因此,引導學生從樸實的語言中感悟語言背后蘊涵的豐富內涵,領悟文章說明的道理,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jié)課,我以參與式教學理念為指導,讓學生與教師、文本深入對話,在簡單樸實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F(xiàn)在我就從以下幾點和大家交流我對這節(jié)課的一些思考。
一、引發(fā)質疑,激發(fā)興趣。有一位名師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币蚨n前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聽力游戲引入,然后話鋒一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題上,激起了他們的好奇,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
二、以讀悟語(語言文字),以讀悟情。我們知道,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這節(jié)課中,我以讀代講的特色就在于:指導學生有層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讀,課題中出現(xiàn)的“游”字,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我就從“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這個字,一步步引領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走向文章的深處,領悟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三、動靜結合,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受參與教學中的要素組合課型方式的啟發(fā),我想,一節(jié)課如果恰當運用動與靜的結合,學生就會學得不累,才能提高課堂的效果。居于這樣的考慮,在課堂中我就設計有了小動,如小組開火車讀,有全班的大動,如:表演當時人們聽到小女孩驚奇地叫喊后的場景,有靜心細想的,如閉上眼睛聽朗讀,想象青年畫魚的情景。做到在動中學,在靜中想,動靜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以上幾點我自認為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能在簡簡單單中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借鑒了張小琛老師的教學設計。用了兩個大問題進行整個教學。
由于這篇課文的標題很特別“魚游到紙上”,因此在授課時,我讓學生質疑標題“看到這個標題,你有什么疑問?”果然很多孩子提問: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第一課時的核心問題已經(jīng)出來了。然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并試著結合問題說說文章主要內容。由于這也是一篇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比較順利。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答,而且他們還讀懂了這句話實際上是贊美盲青年畫技高超,把魚畫的非常逼真(這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拓展了兩個詞語: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隨即引出第二個問題“盲青年為什么能把魚畫得如此逼真?”至此,第一課時結束。本來我的教學設計是在第二課時再提這個問題,由于第一課時進行的`比較順利,因此這個問題得以在課堂結尾提出。
ps:由于,在測驗中檢測到我班學生對“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這個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很難完整的結合上下文解釋詞語。因此在第一課時的第二次讀課文(指名讀)的過程中,我插入了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這個環(huán)節(jié)。考慮到照顧全體學生,我將解釋詞語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直接解釋詞語即說出你在工具書上查到的解釋;二為結合上下文解釋詞語在本課中的意思。由于已經(jīng)布置了學生查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所以第一部分選擇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回答,第二部分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舉手回答。
第二課時主要以學生用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盲青年為什么能把魚畫得如此逼真?”在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自學交流后,他們很順利的找到文章的重點句子且說了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以朗讀升華感受。最后,再讓他們回顧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讓盲青年深刻的留在我們腦海里的?”學習語言神態(tài)描寫,再把這些句子抄下來。
總的來說,這篇課文上的是比較順的。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果然很精煉!通過這節(jié)課的授課,我更進一步感受到了問題的設計對教學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3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懸念疊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點。讀這篇文章,會讓你產生許多疑問。文題就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文本也設置了一系列的懸念。這位青年是誰?他的金魚為什么畫得那么像?當別人驚嘆他畫得好時他為什么毫無反應?等等這些層見迭出的疑團,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開,使讀者恍然大悟。這樣寫,不僅能緊緊吸引讀者的興趣,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其次,本文對人物描寫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tài)、動作刻畫傳神;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fā)性,令人回味無窮。是一篇集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體的很好的語言學習范例。一方面,學生可以從青年人做事勤奮、精神專注中受到的感染,培養(yǎng)堅持不懈的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學習作者對人物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花港、清澈、一壺茶、魚缸、罷了、一絲不茍、繡花、揮筆、廠徽、聾啞”等詞語,能合理運用部分詞語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幾句話。
2、品味“游”字,懂得一個好的文題更能吸引讀者。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練習抓住人物特點,用簡要的語言描寫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抓住人物特點,用簡要的語言描寫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題
板書:魚游到了紙上
有什么疑問嗎?
是啊,魚只能畫到紙上,怎么可能“游”到紙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嗎?那就自己去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1、第一遍讀:帶著疑問自由讀。
反饋:你心中的疑問解決了嗎?
小結:同學們讀得特別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學就是被這個“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題目用“魚畫到了紙上”,恐怕這篇文章就不能這么強烈激起我們讀書的欲望了。你們看這就是一個好文題的魅力所在。同學們也可以嘗試給自己的作文取這么一個充滿吸引力的題目。
2、第二遍讀:帶著任務仔細讀。
要求:(1)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劃出與課文題目相照應的句子。
反饋:字詞檢查
第一組詞:花港 廠徽 聾啞人
指名讀,聯(lián)系課文內容用上這幾個詞說話。
第二組詞:清澈見底 一壺茶 金魚缸 賞心悅目
聯(lián)系課文內容用上這幾個詞說幾句話。
書寫指導:港 澈 壺 徽 (指導重點:寫正確、端正)
三、品讀“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課文題目相照應。
小結:給文章確定題目的時候,這是一種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話,或者對文中的一句話、一個說法進行提煉,作為文章的題目。
2、出示句子:“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個女孩驚奇地叫起來。
(1)指名讀,引導讀出這樣驚奇的感覺。
(2)小女孩為什么這么驚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條怎樣的金魚?
小結:把一句話就讀成了一幅幅畫面,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如果,我們再能把腦海中那幅靈動的畫面又濃縮成這樣一句話,相信你會讀出新的感覺。
(3)練習感情朗讀。
四、研讀外貌描寫
1、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神奇的青年?請你劃出文中描寫青年外貌的一句話。
2、口頭填空:他( )身材,長得( ),一對大眼睛( )。
3、讀了這樣的外貌描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青年?
小結:帶給你這些感覺的無非就是括號里的這幾個詞。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寫語言非常簡潔?删褪沁@么簡單的一句話,一個青年的形象已鮮明地展示在我們眼前?磥砻鑼懸粋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點,三言兩語,也能把一個人物形象寫的鮮活。
4、出示小女孩圖片,抓住人物的特點,試著用一兩句話來寫一寫她的外貌。
五、研讀動作描寫
就是這么一位秀氣的青年,竟然把魚給畫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樣畫魚?找出描寫青年畫畫的自然段,讀一讀。
1、出示描寫青年畫畫的段落。
2、青年在怎樣地畫畫?用這段話中的一個詞來形容。
“一絲不茍”是什么意思?
你平時會一絲不茍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寫青年畫畫動作的兩個詞。
工筆細描 揮筆速寫
怎樣畫是工筆細描?怎樣畫又是揮筆速寫呢?你能比較一下這兩種畫法不同在哪里嗎?(速度,細致程度,內容)
4、練習朗讀,讀出兩種畫法的不同感覺?
小結:青年不管是工筆細描,還是揮筆速寫,都是那樣一絲不茍,才把金魚畫得惟妙惟肖,讓人覺得是魚游到了紙上。其實青年不僅畫畫是如此一絲不茍,他還有更多的時間在一絲不茍地干什么?讓魚游到紙上的真正秘訣是什么?我們下堂課再討論
【教學反思】
語言的學習需要范例。這篇課文寫作特點鮮明,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節(jié)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怎樣的語言學習才能最有效,這是我在做教學預設時思考得比較多的問題。教學預案幾經(jīng)易稿,最后確定把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
(1)文題的特點解析。文章題目制造懸念,吸引讀者,文題與文本內容相照應,是本文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做了必要的點撥,引導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學生作文時確定文題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實效。
(2)外貌描寫的品讀與寫作模仿。由于對本文的外貌描寫已抓住特點,故學生在仿寫時對這一寫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課堂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仿寫得精彩的句子,教給了學生一種人物外貌描寫的方法。
(3)人物動作描寫與人物的精神內涵。由于課堂節(jié)奏沒有掌握好,前半節(jié)課有些松散,后半節(jié)課就顯得倉促了。原來預設的從人物動作領略人物精神內涵的目標落實得不到位,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在課堂生成與預設有出入的時候,教師要能夠及時調整教案,要以追求學習的實際效果為目標,而不是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已完成。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4
五月六日是個特殊的日子,我順利完成了組內研討課的任務,感覺壓在肩上的擔子終于放下了。我執(zhí)教的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冊的一篇課文《魚游到了紙上》,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記敘了我去西湖玉泉看到一位聾啞青年專注看魚,畫魚的情景,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對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教學本文的重點是以“愛魚達到忘我境界”為主線,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感受青年的“忘我”精神。
文中寫青年舉止特別,除因他是聾啞人外,更表現(xiàn)在“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沒說一句話”,觀察金魚入神著迷;“有時工筆細描……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作畫時全神貫注,一絲不茍,把金魚畫活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他好像和游魚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作畫到了癡迷的境界,物我兩忘;“他似乎忘了時間,也忘了自己”,“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忘了回家”,看魚畫魚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要注意前后聯(lián)系,通過解讀這些句子具體的含義,體會到青年人雖然聾啞,但專注和勤奮,這是他畫的魚之所以栩栩如生,贏得了大家贊嘆的原因。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得栩栩如生。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zhí)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金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敖痿~游到了紙上”,在文中是女孩驚奇的贊嘆,表明青年畫技高超,畫得活靈活現(xiàn),形神兼?zhèn)洌窕畹聂~在紙上游動一樣。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聾啞青年長期認真觀察,對金魚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魚的特點,在頭腦中形成了準確生動的形象。“先”,點明了“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關系:要把魚畫像,畫活,必須先仔細觀察,使之形象鮮明、生動、深刻,呼之欲出,結合學過的成語《胸有成竹》來理解兩者的關系。
總的來說,我對自己這節(jié)課還是比較滿意的.。自始至終,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言語學習作為本體的學習,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并用語言文字本身去感染學生,展開想象,反復誦讀,讓孩子們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染和滋生他們的精神世界。但是整堂課上存在的小問題還是很多,比方個別學生朗讀后沒有很好地加以評價,課堂上人文的感悟熏陶與工具的扎實訓練的有機融合做得不是很自然很到位,以后應好好改進。本次活動已經(jīng)結束,但留給我的是一份豐厚的收獲,期待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明天更精彩!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贊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茍、全神貫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tài)的。在閱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后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間的關系;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的;四是培養(yǎng)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恒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著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tài)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著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并進又相互交融。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發(fā)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游”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tài)的詞語進行擴展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發(fā)展。問題的設計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
但是,這節(jié)課也存在著一些遺憾。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我應當引導學生總結“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雖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學生對這層關系已經(jīng)有所感悟,但還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lián)詞,學生的思維將更加的清晰。這節(jié)課的整體感覺比較“緊”,作為教師,我自己的情緒都沒有調動起來,更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在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達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這里還需要好好去設計。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該怎么設計,我事先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以“這名聾啞青年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中心輻射到全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去實現(xiàn)教學目標。第二套方案是從文章的最后一句“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入手品“游”字,巧設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探究魚怎樣游到心里的,然后又怎樣游到紙上的。后來我確定的教學設計有很多地方都借鑒了名師王崧舟的教學設計,但并不是簡單地搬過來,在充分理解了他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意圖之后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如:王崧舟老師抓“靜”字,引導學生“靜心悟禪”,已經(jīng)達到了非常高的文化的層次。通過我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我認為學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在教學中是降低了難度的,去尋找學生情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行情感的熏陶。還有對描寫人物的動作這一段的品讀,對人物“堅持不懈”精神的感悟,教學版塊之間的銜接等等。我想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對老師的個人發(fā)展有益的,仿效名師未嘗不可。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6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的27課《魚游到了紙上》一文,通過對聾啞青年觀魚、畫魚表現(xiàn)的細致描寫,贊美了其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觀察細微、構思巧妙成文,寫得有情有趣,有聲有色,生動感人。其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很喜愛閱讀的一篇課文。下面是我對《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充分地朗讀課文。在學生深入地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以青年的特別為主線,把教學的核心目標鎖定于“感悟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引領學生學習青年看魚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畫魚畫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必須先游到心里。
為了落實《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畫得栩栩如生。在教學課文畫魚這一個內容時,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句式對比、引讀、反復強調等方式進行讀議結合,在讀和議中,認識到聾啞青年身殘志堅、勤奮專注、執(zhí)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教學中反復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落實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但遺憾的是課堂氣氛沒充分調動起來,學生的回答問題總是答不到點子上,歸納、概括能力不強。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敢于挑戰(zhàn)自身的弱點,并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及時糾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不可能不上公開課,每一次上公開課都是一種歷練,每一次歷練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樂的成長,而每一點的成長都讓你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很難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縛,有太多的擔心。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7
1、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看似無疑,其實有疑之處進行生疑,從而觸及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他們進入思維的高一級階段,也就提高了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
2、問題提出來以后如何解決,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具體的語境中去找答案,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自己的感悟,從而又提高了學生的解疑能力。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讀書中解決問題,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長期堅持這樣做,不僅能形成學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了的基礎。
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合理。
在揭示課題時問學生:“魚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并用彩色粉筆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畫了個“…”符號,留給學生一個懸念。在引導學生反復討論、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大屏幕顯示出幾條金魚游動的姿態(tài),教師邊演示邊做小結。一個“游”字,畫龍點睛,學生比較輕松地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同時悟出了課題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中心思想。
4、加強了讀的訓練。
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讀的訓練。自讀課文給以足夠的時間,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書,邊讀邊思,真正地讀書,不是走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當理解了內容,學生為聾啞青年忘我、專注的品質所感染,情感的閘門打開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渲染了氣氛,加深了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想教育。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8
一、緊扣課題,激趣導入。
首先我從課題入手,上課開始我就設計問題:同學們,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第一個印象是什么?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了,隨即引出“魚怎么會游到紙上?是真的游到了紙上嗎?是誰讓他游到了紙上?”讓學生帶著疑問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并進行探究。
二、品味語句、體會人物品質。
我在教學過程中能把握文章重點,體現(xiàn)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巧設導語,精講點撥,引導學生在品句訓練中逐步達到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從句子“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輕人魚畫得很逼真;從“喲”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驚奇、驚喜。從“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從“老是、呆呆地、靜靜地”這幾個詞體會年輕人的專注。并從“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那位青年在靜靜地畫畫。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tài),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币龑W生理解“一絲不茍、工筆細描”,體會年輕人畫魚時的'神態(tài)、動作。并通過各種形式地朗讀,讓學生從語段中體會青年的專注。通過朗讀,讀出青年的專注,讀出青年的投入,學生也體會到了聾啞青年的勤奮專注、執(zhí)著追求的品質,并受到感染。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師生間的配合比較默契,但整個課堂氣氛感覺有點悶,師生之間有點拘謹,沒能達到更好的活而和諧的境界。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9
本課我在練習設計上比較有特色。
1.第一題,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緊緊抓住“聾啞青年”愛魚的特點進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課文中找根據(jù),具體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據(jù)的過程中,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講,該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與表達的能力。 2.第二題在第一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聾啞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應讓學生分別理解“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緊扣一個“先”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弄清“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在理解的過程中,凸現(xiàn)聾啞青年勤于觀察、刻苦練習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鍛煉。 3.第三題,重在語言的積累。在朗讀與抄寫中,體會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自主性練習] 一、讀句子,回答問題。 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先認真讀課文,找出相關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說說,再簡要地寫下來。 二、讀課文,自由分組研討以下問題后選出發(fā)言人全班交流。 1.“金魚游到紙上來啦”是誰說的?為什么這樣說? 2.“魚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誰說的?是什么意思? 3.魚“游到心里”與“游到紙上”有什么關系? 三、聾啞青年的外貌是怎樣的'?他看魚、畫魚時的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再體會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選擇其中的兩三句抄寫下來。 引導學生圍繞課后第二題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首先看是否正確地理解了兩句話的意思,再考察對兩句話之間的關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對“先”字的含義作出正確的解釋。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0
《魚游到紙上》這篇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fā)現(xiàn)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本文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
一是人物描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tài)、動作刻畫傳神;
二是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fā)性,令人回味無窮。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青年的外貌、觀魚、畫魚動作神態(tài)的相關語句,再依據(jù)這些文字,在空白處作一定的批注,寫下一些自己的點滴體會,并談談自己通過朗讀體會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談對“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進行交流、探討、達到理解課文的內容、品味語句,體會人物品質的目的。在學文,美讀之后,我還引導了學生積累運用文章寫作方法,完成課后小練筆,做到讀寫、讀思結合。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1
這篇文章是敘事文章,主要是贊美一個殘疾人勤奮好學的精神。
。、我在教學過程中能把握文章重點,體現(xiàn)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還摳得還不夠深,比如說在對“融為一體”進行換詞練習時,不要僅僅只是讓同學知道可以換為“渾然一體”,“渾然不知”,而應該再往前走一步,為什么用“融為一體”,而不用其它的詞?從而讓學生對這些詞的用法有更明確的認識。在為“賞心悅目”解釋時,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語境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情況下用賞心悅目。
。、對課文適當進行延伸和擴展效果更好,比如開始教學時對西湖八景作簡單的介紹。
。场⑽以趯W生整體感知課文后,緊扣課題,問“魚游到了紙上”是誰說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引導學生抓住青年畫魚的句子進行感悟,體會到句子意思是說青年魚畫得像真的一樣。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像呢?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青年認真觀魚的句子體會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這樣條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學生回答得散亂,師花很多時間去引導了,從而也能更好的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魚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紙上”
這一重點問題上就非常的得心應手,順利完成。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2
課堂記錄
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1、同學們讀一讀課題,第一次讀課題哪個字讓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學對“游”這個字眼前一亮?
3、這個“游”字太簡單了,怎么就讓你眼睛為之一亮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找出文中所有的帶“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帶“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讀;再讀:(適時評價)
4、師生合作:共讀全文:老師把七句話連起來,串起來。
三、積極引導,由淺入深:
1、他笑了,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讀小女孩對她的夸獎
情景讀書:分別讀,看誰讀得最像那個小女孩?
3、品讀:聽完了,有感覺,這是怎樣的叫聲?(驚奇,奇怪)。誰來模仿?(指導朗讀)
4、假如你在現(xiàn)場,你就是其中的一個觀看的一員,聽到小女孩的叫聲,你第一個反映是什么?
。ㄆ炔患按瑪D過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們做出第一反應。(離開座位,就去擠了看一下)
6:你的腦海里出現(xiàn)了金魚怎樣的畫面?(想象說話)
7、這樣的畫面你們你們看到了嗎?(沒)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聲)再讀。
。ǹ吹搅,看到了,我看到了這一切還寫在你的臉上。
8、假如小女孩的話變成了“金魚畫到他的紙上來啦!”你還會有這樣的反映嗎?(不會)
9:那個青年是怎樣畫金魚的呢?(自由輕聲讀課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畫畫了,你的眼睛很特別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 (一絲不茍 靜靜)
11、你留意“靜靜”嗎?青年畫畫是認真嗎?為什么說“靜”不說認真?
是熟練嗎?為什么不說熟練?
12、靜靜地,我們一起靜靜地讀讀這句話。為難大家了!怎么就要讀出“靜靜”的味道和感覺出來呢?這里的靜是安靜。
13、就在青年畫畫的過程中,你聽到他說過一句話嗎?你看到青年伸懶腰了嗎?你看到了什么?讀課文。
14、請同學們再讀,只動嘴,不出聲。他畫下了哪些金魚?看到了哪些動態(tài)?(搖尾 嬉戲 吐泡)學生讀,換詞讀。(平靜)
15、青年畫畫要用眼睛去看嗎?不用!為什么?
16、小結:因為他已經(jīng)將金魚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個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當青年在“靜靜“的畫畫的時候,他的心里只有”魚“他的心里只裝著{金魚!只裝著動態(tài),這又是什么靜?(寧靜)
四、水到渠成,練習背誦:
1、小結,再齊讀課文。
2、青年把金魚游到紙上,你們能不能把把這段文字游到心上,練習背誦。
聽后小記:
陽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禮堂里,舉行的是第三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既“親近母語”國際教育研討會。一進入會場,濃濃的書味撲鼻而來。在這里,我有幸聆聽了竇桂梅、周益民、蔣軍晶等名師的精彩教學,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獲多多。
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魚游到了紙上》尤其讓我為之拍案叫絕,課堂里老師語言流暢,積極引導,步步深入,整堂課的環(huán)節(jié)絲絲相扣,的`確精彩。這才知道,魚能夠游到紙上是因為已經(jīng)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臺下,那是“心”到自然成。這堂課以下幾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以“游”為線,一石激起千層浪。
教學從課題開始質疑,方法從“游”字入口,從搶眼到說出來,又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將平日里我們常用的“見到了課題,你想問什么?”等無病呻吟的問題變成了帶有孩子自主體驗和表達的場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興趣。接著,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將句子串起來讀,讀的方式是變化的,提出要求,具體又合理的要求,學生完成得不費勁,但有又難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點,從而也完成了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二、 緊扣關鍵詞,逐步深入。
王老師在處理那個青年是怎樣畫金魚時,抓住“靜靜”做文章,先是要要讀出“靜靜”的味道和感覺,指出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聲音是“安靜”; 畫畫時沒有說過一句話,身體一動也沒動,像一座雕塑,這是“平靜”當青年在“靜靜”地畫畫時,他的心里只有“魚”,他的心里只裝著“動態(tài)”,這是“寧靜”!三個“靜”就將青年畫畫時的投入及技藝高超一展無遺。在整個過程中每每遇到問題,學生達不到,王老師不急不躁,就是引領。學生也逐漸被感染,能仔細去體會文意,做到了“潤物細無聲”。
三、 貼切的評價,給學生一份輕松的氛圍。
聽完課時對王老師的“評價”語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適。 就在學生體味文章而又不能達到的情況下,老師語氣非常中肯地說:“讓同學們?yōu)殡y了!”而且說了三次。后來,在教師毫無痕跡的指導下,學生終于慢慢,自然地走進文本的極至處。無庸致疑,老師的話在盛大公開課的情況下,給了學生理解,信任,更給了學生一種“以退為進”的鼓勵。此外,還有“聽一聽,這么長的句子沒有讀錯一個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氣留意了四個詞語!”都給了學生無痕的支持。在平時,當學生沒有反映時,我們常常會急躁,甚至帶有咄咄逼人的疑問,使得學生沒有了寬松的思考環(huán)境,束縛了學生,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這樣,學生不敢盡情思考和表達是屬于正常反映的。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3
《魚游到紙上》一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fā)現(xiàn)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為了落實學習目標,我在課堂上首先注重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感悟課文內容。
第二,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第三,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chuàng)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第四,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xiàn)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第五,圍繞單元訓練要求進行習作訓練。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作者如何積累材料,指導學生的寫作。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4
本課我在練習設計上比較有特色。
1、第一題,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緊緊抓住“聾啞青年”愛魚的特點進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課文中找根據(jù),具體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據(jù)的過程中,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講,該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與表達的能力。
2、第二題在第一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聾啞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應讓學生分別理解“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緊扣一個“先”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弄清“魚游到了紙上”、“魚游到了心里”之間的關系。在理解的過程中,凸現(xiàn)聾啞青年勤于觀察、刻苦練習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鍛煉。
3、第三題,重在語言的積累。在朗讀與抄寫中,體會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自主性練習]
一、讀句子,回答問題。
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先認真讀課文,找出相關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說說,再簡要地寫下來。
二、讀課文,自由分組研討以下問題后選出發(fā)言人全班交流。
1、“金魚游到紙上來啦”是誰說的?為什么這樣說?
2、“魚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誰說的?是什么意思?
3、魚“游到心里”與“游到紙上”有什么關系?
三、聾啞青年的外貌是怎樣的?他看魚、畫魚時的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
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再體會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選擇其中的兩三句抄寫下來。
引導學生圍繞課后第二題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首先看是否正確地理解了兩句話的意思,再考察對兩句話之間的關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對“先”字的含義作出正確的解釋。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15
《魚游到了紙上》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題目入手,自主提問。針對問題,一步步探討。為什么說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魚怎么就能游到紙上?。感悟“魚游到心里”和“魚游到紙上”的關系。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xiàn)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4、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的堅持,由“每個星期天”這個重點詞,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氣爽的星期天,寒風凜冽的星期天,你來到玉泉看到了——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chuàng)設,反復引讀青年看魚的句子,學生進入了情境后讀得有進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堅持,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5、回扣重點句段,突破本課重難點。
在學生感受到青年通過專注、勤奮、忘我地看魚才練成高超畫技后,我再次回扣“魚游到了紙上”重點段,并反復扣問“當青年工筆細描金魚每個部位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當青年揮筆速寫金魚動態(tài)時,還需要停下筆來看魚嗎?”學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jīng)把魚記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為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蔽翼槃菀龑В坝们嗄曜约旱脑捳f,就是“先游到了心里。”這樣,學生已感悟到“魚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魚游到紙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魚游到紙上》優(yōu)秀教學反思04-26
魚的教學反思10-18
關于魚的教學反思05-10
用彩墨畫魚教學反思10-13
小班教案報紙上洞洞反思12-15
中班美術教案:魚教案及教學反思【精選】03-06
中班美術教案:魚教案及教學反思03-06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07-24
《誰畫的魚最大》美術教學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