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反思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教學反思1
詩歌是我最喜歡的文體,亦是我最頭疼的文體。特別是那些瑯瑯上口、語言精練、內涵深遠的古詩詞。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今天的新課:大文豪蘇軾的《贈劉景文》,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喜愛他詩句里的意語含蓄,喜愛他對事物環(huán)境的雙重思索。秋末,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秋藝深濃;荷敗菊殘枝條依然笑秋霜,在寒凍的環(huán)境有人低頭有人昂首,在同樣的環(huán)境有殘局亦有豐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環(huán)境的作用是雙重的,個人的品格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終因素。
自然,這樣深刻的文義對于一群剛上二年級的孩子自是太難。幸運的是我總會在誦讀課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詩中為孩子們準備很多經典大餐,并總結了一套教學經驗。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開始了我的這節(jié)古詩課。
因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詩詞背誦風氣。所以課一開始,孩子們就搖頭晃腦開始背誦起來。字音不準,語句拖沓。這點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著用自己的朗讀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詩歌要怎么讀才成其為詩。聽了我的范讀,孩子們終于靜心朗讀。于是我的第一步:“讀準確”便達成。
在誦讀課上,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所教給孩子們的詩歌總是不求甚解。但一節(jié)三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堂,總不能又成為泛濫搖頭背誦的鬧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講解會讓詩歌索然無味。但不講解又無法把詩歌的內涵賦予學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讀課題并理解課題后,我問學生:“大家誰還會背其他的贈送詩?”學生的積極性馬上就調動起來,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顿浲魝悺,熟悉的詩句馬上讓學生走進了詩的意境。這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體會贈的含義,進而理解《贈劉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睂τ谶@樣一首學生已能熟讀成誦的詩歌,我想應該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們。于是我讓學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思考:詩歌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讀著,讀著,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邊讀邊圈出不理解的詞語。之后,擎雨蓋、荷盡、傲霜枝等關鍵詞語便被提了出來。二年級的孩子,需要圖文并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現,讓學生走進詩境,他們會很輕松地理解殘荷頹敗、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橙橘,學生們恍若在詩句中散步,自然領會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讓其在多種方式的朗讀和自己點撥性的評價語中讓他們理解感悟,在古箏聲中反復吟頌,在摩擦中燃燒智慧的火花。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另總結出低年級詩歌教學的'一些特點:
一、
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二、
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擎雨蓋”“傲霜枝”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百花雖已凋零,枝條依舊傲秋霜。
三、
“灌輸”的必要性。因自己對《贈劉景文》的喜愛,讓這節(jié)課的我有點過分投入。課堂上,雖然我意識到要把時間和說話的機會多給孩子,但情到濃時還是會忍不住搶孩子們的話自己滔滔不絕。但是,孩子們聽得異常認真,異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讀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這首詩歌的深意是二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的。但我們又必須把這種深意告訴孩子,讓他們從你的話語中學習,去接受或者聆聽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師言語得當并能吸引學生,我認為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接受性學習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古詩》教學反思2
這兩天上了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和《所見》。我發(fā)現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正確地朗讀古詩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在想象古詩的意境的時候,學生就不太流暢了。我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后,讓學生閉眼伴著老師的范讀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然后讓學生來述說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可是發(fā)言的學生們寥寥無幾,即使發(fā)言了也是語言平淡,沒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詩意重復一遍。我很茫然,為什么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貧乏,語言的表達是這樣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課堂設計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我把一首古詩全扔給學生,然后讓學生來描述。對學生來說,難度可能是較大的。因為一方面學生來還沒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學生眼睛是閉上了,但是腦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谶@樣的原因,我想這樣調整也許會好些:首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牧童騎黃牛。然后引導: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個牧童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充分交流,并在頭腦中形成豐富多樣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導:他騎在黃牛身上會是有怎樣的神情?會有什么樣的動作?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引導,我想學生的想象空間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縮小了表達的視點,循序漸進,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同時,無形中又教給了學生想象和表達的方法。然后再進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達的訓練。當學生鞏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訓練可適當放手,讓學生在學過的方法的引導下,自主地進行練習和交流。
《古詩》教學反思3
在小學高年級所有的教學中,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教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今年12月5日在外國語學校聽了易艷平老師的一節(jié)《清平樂村居》,她這節(jié)課主要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從讀并結合想象理解意思,學生學的很投入,課堂氣氛也很好,課后我在想,這樣上古詩詞,學生考試時能行嗎?)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說歸說,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記得有一次我校潘校長來推門聽課,正好我上古詩《望天門山》,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后,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要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是復習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背一些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繼而引入要學的課文,然后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介紹背景時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么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學生就更好的體會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上這首詩時我是這樣讓學生理解詩意的,讓學生先讀準這一句,要求讀出節(jié)奏,再讓學生找出這一句中你認為難理解的字或詞借助注釋或查找資料理解,實在解決不了的,師生合作解決,我只是引導學生從表面上理解,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對于詩中“中斷”、“出”、“回”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古詩設計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最后,我還會結合多年的教學,特別是古詩教學,幫學生歸納出一些方法,比如看見詩中有“愁”、“孤”、“獨”等字樣,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感情一般是“憂愁、寂寞”的感情;看見詩中出現了胡天、征人等字樣,就要知道這是邊塞詩,表達的感情要么是愛國,要么是思鄉(xiāng)的詩句等等
總之,我認為古詩的教學分可以下幾步進行:
1、介紹寫作背景以及詩中提到的一些知識點。
2、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3、設計一些有助學生理解詩意的問題。
4、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學法。
《古詩》教學反思4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系課后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qū)別。(留給學生自己發(fā)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fā)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后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jié)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范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jié)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huán)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古詩》教學反思5
本課共安排了三首古詩詞,分別是王昌齡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冻鋈肥峭醪g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一首邊塞詩。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王翰的《涼州詞》與王之渙的《涼州詞》同負盛名,作品于曠達、豪縱、諧謔的.背后,表達了將士們豪爽的性格及征戰(zhàn)之前悲壯的感情。李清照的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zhàn),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1、教學效果
古詩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篇章,所以學習時興趣濃厚,收獲較大,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首:《出塞》。
課前讓學生查閱作者的生平,以及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一上課便交流相關內容,學生非常踴躍積極。通過準備材料,交流材料拉近與作者和文本距離的同時引導孩子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掌握一種方法,培養(yǎng)一種讀書習慣,也為本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接著讓學生再借助手頭的資料和文中的注解試著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此環(huán)節(jié)給足學生充分探討合作的時間,在生幫生的學習氛圍內既理解文本內容又取得合作共贏的效果。最后,讓學生談體會,背誦古詩,并默寫。此環(huán)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默寫真正積累語言材料,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再通過誦讀環(huán)節(jié)評選出最佳朗讀者,培養(yǎng)語感。
2、聚焦第二首:《涼州詞》。
學習這首詩會運用第一首的方法,師只起引領作用。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接著借助資源自讀自悟理解每句話的含義。不會的在班內質疑問難,共同解決。然后,談體會,走進作者內心,和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產生共鳴,體會征戰(zhàn)前戰(zhàn)士們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實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之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后也是通過背誦、默寫、吟誦等方式評選出最佳吟誦者,在豐富積累、夯實基礎的同時培養(yǎng)語感,提升語文素養(yǎng)。
3、聚焦第三首:《夏日絕句》。
這首詩放手自學,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詞人,濟南人。感受到作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氣節(jié)和愛國情懷。最后默寫,刻在心里。
2、成功之處
學生能養(yǎng)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3、不足之處
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4、教改措施
如果有機會再上這堂課,我會增加拓展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邊塞詩或者是與作者相關的詩句?這樣就能以點帶面,將語文的學習領域拓寬,真正體現課本無非是個例的語文教學理念。
《古詩》教學反思6
今天是開學后課文學習的第一節(jié)課,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本節(jié)課上的比較成功,因為我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本節(jié)課的高階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利用注釋和插圖學會想象古詩里的畫面,說出詩中描繪的景色。
首先昨天給學生們布置預習任務,預習任務:
1、讀會,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畫出來,想辦法解決。
2、讀熟,背過最好。
課上,根據預習任務,我的引導:
1、檢查預習情況:發(fā)現部分學生“鴛鴦”不認識,“泥融飛燕子”不理解,以前都是我給學生們講解一下,但今天不少同學預習后自己學會了,李妍妍同學說:“媽媽幫忙查鴛鴦是一種鳥,部首是鳥,鴛是有怨去心加鳥,鴦中央的央加鳥!蔽翼槃荻鴮дf:“請其他同學也學習李妍妍同學這種做法,發(fā)現問題如何去解決!眲⒅Z陽說:“泥融書本上有注釋,濕潤的泥土,飛燕子就是燕子在太上飛!”我說:“劉諾陽同學預習的很認真,從書本上就找到答案,注意了課本是注釋!這句話你是根據注釋理解的。”我再問燕子在天上飛干什么?學生就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有的說捕食,有的說銜樹枝筑巢…
2、三首詩描繪的什么季節(jié)?描寫那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絕句》《惠崇春江晚景》大家都說是春天,但是《三衢道中》大家有分歧,有說是秋季,依據梅子黃時日日晴,有說是夏季,綠蔭不減來時路。因為梅子是江南的水果,大家根本不知道梅子什么時候成熟,他們認為果實都是秋天成熟,我讓大家查一下,下節(jié)課再討論。
3、《絕句》里面的景物:江山、春風、花草、燕子、鴛鴦大家很快就找到了,但是遲日大家只知道日,不明白遲日,劉凱文說:“我認為日是景物,遲日從課本上的注釋上是春日。”但讓大家思考作者是如果描寫這些景物的?同學們不知道如何回答?引導你覺得春日是怎樣?大家說是溫暖的,江山麗呢?有的說是美麗的江山,有的說是秀麗的江山,春風花草香—溫柔的春風,輕柔的春風,五顏六色的花草,散發(fā)著芳香。從視覺和嗅覺上來寫春天的景色。
4、學生在小組內氣嘴八舌的討論著這首詩描寫的景象,在巡堂的`時候,宋心瑜主動問我:老師,絕句第一二句你說是從視覺和嗅覺來寫的,從哪里看出來的?我說春日、江水等美景是通過眼睛看到的,花草香是通過鼻子聞到的。宋心瑜問:鼻子聞是嗅覺啊?我這才明白,她不是沒有弄明白花草香是鼻子聞到的,但不知道聞就是嗅覺,我順勢而導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視覺(眼睛)、嗅覺(鼻子)、聽覺(耳朵)、觸覺(用手去感受)、味覺(用舌頭去感受)。
5、課后作業(yè):
1、用自己的話描繪絕句作者描寫的景象。不會的同學讀一讀注釋。
2、根據你想到景色進行詩配畫。
本節(jié)課我根據學情實時引導,比以前我自己展示課件講學生記的情況好多了,學生的積極性高了,我還收集到不少學生信息。
這節(jié)課我就是本著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就是一節(jié)課可以教給學生的內容很多,所以確立每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很重要,不然課上的太散,但是你最主要想讓學生學會那3點,最終學生是否學會了,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了解學情是我下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古詩》教學反思7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將兩首詩比較異同:
一、不同之處: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亂”,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經歷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詩人內心的情感,就必須要有時代背景作鋪墊。所以,在課前,我就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詩人生活年代的情況——“安史之亂”和“金兵南侵”的相關資料,為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奠定基礎。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被人譽為“詩圣”,而他的詩又記錄了相關的史實,被人稱為“詩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而陸游,是南宋著名詩人,一生作詩九千余首,可謂“多產詩人”!妒緝骸肥撬摹敖^筆詩”,相當于遺囑。
3、抓住插圖,一是“意氣風發(fā)”,一是“抱憾終老”。在教學中,我覺得書上的插圖也應發(fā)揮作用,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纺欠鶊D中,詩人一家內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詩書”的場面也表現得十分直觀。而《示兒》一圖則顯得哀傷而凄涼。彌留之際的陸游,在孤燈殘燭的映照下顯奄奄一息。在布滿皺紋、飽經滄桑的臉上,揮之不去的是遺憾之愁云。在這樣的畫面映襯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來催人淚下。
4、抓住“詩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學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圍繞“喜”字展開,詩人為何而喜?讓學生找找詩人“喜欲狂”的表現,抓住“即從”“穿”“直下”“向”等詞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示兒》可圍繞“悲”字展開教學,詩人因何而悲?從哪些詞句中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
5、抓住文體,一是律詩,一是絕句。教學中,可相機讓學生認識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饭灿邪司,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律詩;而《示兒》共四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絕句。
二.相同之處:
雖然兩首詩有著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后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xiāng)的心情來體現;《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一喜一悲,難以掩飾的是杜甫和陸游拳拳愛國心。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效果一般,學生感興趣的倒是“安史之亂”和“金兵侵宋”的史實。在詩意的理解上,由于學習基礎的緣故,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嘗試這樣的方式,所以感覺要講的東西太多,很多時候是自己在唱“獨角戲”。我想:以后再上這一課的時候,第一課時的準備工作要做得更為充分些。如果有條件,可適當運用一些媒體資源來輔助教學。另外,在詩句的朗讀上,我覺得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自己的范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古詩》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
《望廬山瀑布》是蘇教版小學第六冊選編的一首李白的詩。本詩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熏陶感染,培養(yǎng)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認為為了貫徹落實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雖然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不要讀Lào、Là,銀河的銀讀Yín,不要讀成Yíng。可先讓學生聽錄音,然后自己練習輕聲讀,再抽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辨析、鑒賞、糾正。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了民主、輕松、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1、學生逐字逐句地自瀆,聯系上下文邊讀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過看注釋,解決。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釋疑解難。這樣做體現了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對以下有特色的詞語,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本詩用詞精妙的特點,培養(yǎng)語感:
①、為什么作者要說瀑布是掛在山前?(一個掛字更能體現長久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形象表現出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tài)。)
、、第三句中飛流的飛用的好不好?為什么?(用得好。因為這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從直下這一詞中可以體會到什么?(體會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飛奔而下。)
、、最后一句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現出作者對瀑布壯觀的驚嘆,因而產生了神奇、夸張的想象。)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3、抽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 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
2、展開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讀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讀。教師相機引導: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繪出云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峰盤旋繚繞的動態(tài),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行讀時要略帶夸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然后教師范讀,鼓勵學生進行評議、挑戰(zhàn),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氛圍。
3. 學生采用各種形式反復朗讀,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 放錄音,欣賞配樂朗讀,深化感受。
四讀,拓展延伸
1、小聲讀本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出示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完成其中一至二題:
①、根據詩的描繪和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導游詞,向大家介紹廬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關廬山瀑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將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
《古詩》教學反思9
第一課時《山行》
隨堂反思:
很多問題都是老師代勞了,今后要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還沒養(yǎng)成,平時應多讓學生查字典。
掛圖應該用起來,老師的講解還不夠巧妙,缺少靈動的語言。學生的朗讀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下節(jié)課古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雖已達到,但還要進一步提升。
反思小結:
1、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解題。二、了解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作背景,引發(fā)感悟。三、自學古詩,整體感知。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以后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強。
3、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韻味,只有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才能有所體現。
4、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高度的統(tǒng)一。在課堂上應盡量凸顯。
第二課時《楓橋夜泊》
隨堂反思: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學內容根據本班的特點應降低難度。
課前的預習習慣沒有,也不會預習,要安排時間專門講。還是查字典的問題,好多學生根本沒有帶字典上學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查字典。江楓漁火對愁眠此處學生感受全無,不能理解,可能老師講解上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語言、語言還是語言,師生的語言只有在平時練就。整節(jié)課只為一位學生上課,其他學生是看客。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前預習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搜集一些寫景的古詩,學習的.古詩的興趣還要慢慢培養(yǎng)。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首詩的意思,對于本班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整堂課目標還應明確點,抓點不要太多,集中一點進行訓練,效果達到即可。
反思小結:
1、老師沒有很好的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導致對學生沒引導好,關鍵還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應通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氛圍,等以后條件好了應重新上一遍。
2、上節(jié)課,雖然總結了自學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學生根本沒有接受,也不能領悟,讓學生自學困難太大了,沒有根據自己班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今后,還應該實際一點,靈活一點。
3、學生精彩的朗讀幾乎沒有,談不上讀出韻味,可能指導古詩誦讀還不得法。朗讀訓練任重而道遠。
《古詩》教學反思10
一、教材解讀
1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游山西村。
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xiāng)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F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三、教學建議
1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梢月撓祵W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游山西村》,應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xiāng)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如山重與柳暗,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的對偶,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節(jié)奏美。
3指導朗讀兩首古詩時,要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4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很容易熟讀成誦。在默寫古詩時,應提醒學生注意把字寫正確,特別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壁、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可以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師可作如下啟發(fā):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3)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盡管不斷思考,反復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相關鏈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鑒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廬山也稱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聳立于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詩人李白曾這樣稱贊: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ピ幪,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山中多懸崖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氣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是廬山著名勝跡。廬山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qū)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題壁詩 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于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據唐人詩集統(tǒng)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顥等。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墻、寺壁等處多有題詠。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后,李白驚為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古詩》教學反思11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古詩》教學反思12
備課充足,能使上課發(fā)揮得更加的好。在備課《游山西村》這首詩時,我就感嘆于詩人用詞的精煉、準確,僅“山重水復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當時由疑惑到驚喜的轉變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詩蘊涵的東西很多,有對美的詮釋,不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療國欣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么?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說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艷”。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梁樂儒拿起書:“這句詩是說陸游騎著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 忽然他發(fā)現柳樹蔭深,鮮花鮮艷,不遠處看到了一個村莊。”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借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蔽抑钢娋漭p聲地問:“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
學生受到了挑戰(zhàn),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蔽壹拥卣f:“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一個學生說:“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薄澳馨迅吲d換一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說“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說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為什么放在后面寫?是不是弄錯了!边@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說;“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說:“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說給山西村的'村民聽!闭f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敘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后兩句,我這樣一說學生,就聯系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采用了這種寫法。
這節(jié)課在師生的共同對話中推進了學習的深入,最后結束,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讓學生回去進行擴詩。
《古詩》教學反思13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春雨》、《春曉》。據我了解,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能熟練背誦《春曉》。然而,古詩的學習,僅僅做到熟練地背誦那是不夠的!墩Z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所以,學習古詩,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去。
讀詩題,我們就感受到了無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讓學生流露出對春雨及春天的喜愛之情呢?張若田先生說:“閱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古詩詞的教學更應以讀為本!闭n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把全詩讀正確流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借助插圖引領學生逐句誦讀領會。讀第一首可抓住“好”、“知”、“當……乃……”、“潤”、“潛”、“細”、“無”等字提醒學生注意;讀第二首抓住“不覺”、“處處”、“啼鳥”、“多少”等詞語讓學生讀好。
本以為二年級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說話練習中發(fā)現許多孩子思維定勢了。可能是設計的練習框住了他們的思路了吧。
《古詩》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會認8個生字。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ò鍟荷裨捁适隆⒚耖g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薄⒁胝n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病⑼ㄟ^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ㄋ娜诵〗M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病W“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ㄔ俪鍪竟适抡n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病⑺娜诵〗M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讀詩、背詩:
⑴ 齊讀;
、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 齊讀;
⑸ 背:
。ㄌ崾荆焊鶕冢、2句意)
、 自背;
、 互相抽背;
、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椗团@山Y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古詩》教學反思15
教學完之后,感到還缺點什么?想來應該就是讓學生動筆的機會太少。古詩是很好的讀寫結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詩句翻譯,也可以根據詩中內容進行補充、理解的練筆,很可惜課堂上少了后種。
《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讓學生來寫寫“煙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寫寫對朋友祝福的話!端驮拱参鳌房梢宰寣W生來寫寫勸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話。
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個景物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礎”為問題背景的。學生找出了相應的.意象之后,對“酒”、“柳色新”的感受談的比較多,而且不乏有見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沒有讓學生寫寫,錯過了一次“點評”古詩的練筆機會。在談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其實已經把詩句的理解說出來了,讓學生說過之后,加以整理,寫一寫其實很有好處,至少要比只是被動記一些我講的解釋的句子有效得多!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反思05-16
蜂古詩教學反思12-22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8-25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10-04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8-06
(優(yōu)選)古詩教學反思07-06
古詩村居教學反思11-13
古詩教學反思15篇09-10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08-10
【經典】古詩詞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