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復習,讓學生回憶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里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直接告訴學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復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么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只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于米與分米的關系,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說的非常好,然后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shù)學書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厘米已經(jīng)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chǎn)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后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jié)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更細致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借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yǎng)。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jīng)學過了厘米和米,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guī)范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xiàn)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jié)課屬于計量單位的教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于后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悅;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shù)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節(jié)課要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進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學中我和學生收集了校訊通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以及一粒米的長、寬來認識1毫米。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fā)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表現(xiàn)”,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shù)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經(jīng)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
也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我在帶領學生數(shù)“1厘米里有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shù),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xiàn)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shù)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第二題數(shù)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時有些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如果當時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數(shù)一數(shù),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從我個人來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思路要清晰、有層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擾。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chuàng)設編數(shù)學小故事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jīng)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后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于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tǒng)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里問的什么?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lián)系實際去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里的一些物體,該用什么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
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借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yǎng)。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jīng)學過了厘米和米,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guī)范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xiàn)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 本節(jié)課屬于計量單位的教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于后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悅;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shù)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片斷一、
師: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1:鉛筆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數(shù)學練習本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想對1毫米說些什么?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們頭發(fā)絲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個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雖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師:對啊,毫米雖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非常大的。
課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片斷二、
師:那現(xiàn)在請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匯報:
生1:我發(fā)現(xiàn)1分米跟我的鉛筆差不多長。
生2:我發(fā)現(xiàn)1分米就是1個大格,1個大格里面有10個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師:為什么你這么認為?
生3:因為1個小格你剛才說了是1毫米,10個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個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師:說得對極了!是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生4:我發(fā)現(xiàn)這條直尺上共有10個大格。
師:那是多長?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為這條是米尺,就是1米長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師:真不錯。這個發(fā)現(xiàn)也很重要。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本節(jié)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對分米長度單位的認識,沒有像前面講毫米時學生就覺得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感覺分米就像是告訴學生,強求學生要學習和掌握的。如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課桌面的長。
2.學生在生活中找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和1分米的物體時,找到的物體太少,學生的思維太窄,平時不留心觀察生活。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滲透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意識。
3.教師語言不夠準確,如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和1分米,自己少說了大約。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已經(jīng)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shù)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痹诒竟(jié)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jīng)驗”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shù)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shù)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fā)”和“基礎”來表述“經(jīng)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jīng)驗”是其數(shù)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jīng)驗認知水平,然后把“經(jīng)驗”作為其認知發(fā)展的起點,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fā)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厘米和米的認識基礎,于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huán)節(jié):“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這么長,有的認為那么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為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拈L度單位。里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xiàn)的答案不同,有的說厘米,有的說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是數(shù)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因為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xiàn)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于毫米的認識并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說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后,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觀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發(fā)現(xiàn),借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通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jīng)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jīng)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并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xiàn)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粗,你有什么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借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根據(jù)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稊(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shù)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shù)學教學就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的“經(jīng)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并為學習千米做準備。被借殼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就是:靈活地去處理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學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前通過簡單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為學習心得長度單位做好鋪墊,在用這些長度單位過程中是學生感受到認知上的沖突,用厘米作單位不能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的需要和必要性。這樣引入新知識的教學,不是為給學生知識而教,而是把知識建立在他們需要的基礎上,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也是和課件觀念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與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解惑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新知的學習直接導入新的長度單位分米。然后通過測量、在學生尺上只1分米、畫1分米長的線段、用手勢比劃、閉眼想1分米長的、折1分米長的紙條、進而找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里牢固的長度觀念,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認識1分米以后,構建新舊知識,使學生明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回應刀客是提出的問題,估計課桌的高讓學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說說你的感受,學生說太小了,只有一張電話卡那么厚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在測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當不是整厘米時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另外,被借殼我還為孩子們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組織探索的機會。學生動手亮數(shù)學課本方面的長和寬,還有厚度,亮所帶紙條和毛線的長度,以及動手畫1分米、幾毫米的線段,目的都是讓孩子們經(jīng)歷了認識分米和毫米的過程。
三、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運用應用意識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練習和發(fā)展,設計了將所學長度單位在樓梯上排隊的練習,在南郊、整理中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增強了長度單位之間的練習。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設計了小明的日記,讓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選擇正確的長度單位,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恩情懷。
回想本節(jié)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效果也還不錯。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們的紀律意識比較弱,雖然有客人老師在聽課,又是需要大量動手的課,孩子們活躍的個個想一試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見我的課堂組織和調控方法上還需不斷努力學習。另外,這是一節(jié)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體課件用上,直觀形象的演示會讓這節(jié)課更別樣了!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毫米、分米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上,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
1、關注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我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硬幣、硬卡和手機。讓學生在用手夾或捏的動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
本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借助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讓學生測量自己喜歡的物體長度,學生非常愿意去做,學習積極性很高,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到數(shù)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數(shù)學就在身邊。
3、“動中學,樂中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這堂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上以活動為主線把“學數(shù)學”變成了“做數(shù)學”。從學生量身高產(chǎn)生的不同單位的實際應用引出新知,到學生用厘米單位量課桌的長以及用分米單位量各種學習用具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實際含義。老師在課堂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在這堂課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成為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4、重視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估測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在測量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都是先估計,然后測量。學生在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毫米、分米的認識》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知識目標: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
技能目標:能測量周圍的事物,提高估計物體長度的能力。
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合適地運用長度單位。
情感目標:體會到身邊的數(shù)學知識,會用毫米,分米刻畫日常生活重的事物,從而更加喜歡數(shù)學。
教學重點: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學會單位之間的轉化。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
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測量過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里的動物也測量身高?墒谴中牡暮偞蠼銢]寫長度單位,你能幫他填上嗎?
動物身高或身長
長頸鹿5
鴿子20
斑馬150
熊貓85
狼6
螞蟻5
蜜蜂10
生填長度單位。
師:誰愿意說說你的答案?
生1:長頸鹿5米,鴿子20厘米,斑馬150厘米,熊貓85厘米,狼6米,螞蟻5厘米,蜜蜂10厘米。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長頸鹿還長,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
師:大家說有道理嗎?
生:是的。
師: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合適了,應該用新的單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師: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本上看的。
師:看來這題是有爭議的,那么螞蟻和蜜蜂的單位你們同意嗎?
生:5厘米的螞蟻太大了,不可能的。
師:那么這三題都是有疑問的。(在表格上打上問號)
師:我們看前面已經(jīng)確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別是多高呢?用手勢比劃一下。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米比較大,厘米比較小。
板書:1米=100厘米
揭題:對于一些動物的身高,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學習新的長度單位。
板書:認識毫米與分米
二、毫米教學
師: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長?
師出示電話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磁卡,左手兩個手指輕輕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縫隙就是1毫米長。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嗎?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ɑ顒樱汉椭車耐瑢W把卡疊在一起,可以2張,5張,8張等,量一量是幾毫米。這個環(huán)節(jié)在上課的時候遺漏了。)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1毫米的長度,請大家想一想身邊或者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者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米。
師:他說米粒大約長1毫米,其他同學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師拿尺子給學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張紙的厚度。
師:其他同學聽到了嗎?你們怎么看?
生:我覺得一張紙的厚度沒有1毫米,可能3張。
師:拿我們的數(shù)學課本來驗證一下,疊起來幾頁才是一毫米。
生疊好了以后匯報:4張,8張,12張,7張.
師:看來1毫米不只一張紙或3張紙的厚度,在7張左右。
師:1毫米比較難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嗎?
生1:手指頭的寬度。(師拿5毫米比)
生2:鉛筆的寬度。
師:剛才我們舉了5毫米的例子,現(xiàn)在你能把5毫米畫下來嗎?
生畫5毫米的線段。
師:再畫10毫米的線段。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師:再請你畫出20毫米,看誰畫得快,你是怎么畫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師:認識了毫米以后,我們來認識分米。
三、分米教學
師: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長?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師:敢于大膽地猜想是很好的。
師:(拿出1分米長的吸管),象毫米一樣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學生感受1分米的長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師:找一找身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寬度、厚度是1分米?
生:鉛筆頭,信封的寬,
師:用分米可以測量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1:手臂的長度。
生2:鉛筆盒的寬度。
生3:桌子的`寬度,長度。
測量活動。
學生匯報:手臂長5分米左右,桌子寬3分米,長9分米。
師: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長度單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們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隊嗎?
師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們還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師介紹簡寫方式。M dm cm mm
師:我們還知道了他們的關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10個10是100。
師:你的意思是10個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個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驗證。得出1米=10分米。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確定最后三個單位應該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劃一下大約多高。螞蟻和蜜蜂的身長呢?
四、練習
1、小狐貍為了感謝我們,請我們去他家做客,路上還會碰到很多問題。
課件出示:汽車門寬8(),汽車玻璃厚5(),大樹高3()
進入屋子:電冰箱高160(),床寬2(),電視機長6(),字典厚25(),書柜高1(),橡皮寬20()
2、小狐貍看我們學的那么好,還給我們介紹了小知識:
。1)三星SGH-E568手機,擁有86×43×26.3毫米的三圍,重量僅有85克,這樣的尺寸和重量更能顯示出女性用戶的審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團公司成功生產(chǎn)出0.7mm超薄玻璃,填補了我國玻璃工業(yè)的一項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來對嵊州市影響最大的一次臺風。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19.86毫米,最大雨量點崇仁鎮(zhèn)民勝水庫達196毫米。
師結合示意圖介紹降雨量的測量方法。
2、學生做課本上的練習。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jīng)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xiàn)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借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關系?再借助多媒體把1厘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shù)一數(shù)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游戲,手腦并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后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xiàn)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fā)現(xiàn),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shù)。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yǎng)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
4、班級人數(shù)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jié)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3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可見,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拾,我和學生一起回憶已經(jīng)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fā)學生對原有經(jīng)驗的記憶。通過隨意的談話式問題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問:測量一支鉛筆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好?再問:(手里拿一張紙條)如果測量這張紙條的長應該用什么作單位?學生自然會說用厘米,這時我就讓學生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當學生剪完后舉起來給我看時,我就說:“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分米長的鉛筆,借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jīng)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但同時還需要靜下來心來思考,有些學生忙了一節(jié)課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所以課末我送給同學們這樣幾句話:做題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劃,看看哪個更合適,再下手來把它填。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4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更加堅信了教師“想明白”,學生才能“學清晰”。在“眾籌”研討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根據(jù)自己本班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再次的教學預案設計,整節(jié)課下來,比較符合孩子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于毫米的感知比較的充分。個人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昂撩椎恼J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jīng)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因此,以復習舊知識為導入,“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通過這一復習環(huán)節(jié),喚醒學生的舊知,又為下面如何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打下了基礎!澳氵知道什么長度單位呢?”課堂中學生說“毫米”。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樣的一個長度單位呢?”有的學生說它是一個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但對為什么會產(chǎn)生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測量數(shù)學書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為毫米的產(chǎn)生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測量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感知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通過測量,再次問孩子們“為什么要有毫米”時,他們的回答就變得清晰了。
二、留足時空,關注整體參與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本節(jié)課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參與意識,也了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在本課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的整體參與。在估測數(shù)學書封面的長、寬、厚時,一個孩子估測了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15厘米,寬大約是18厘米時,沒有馬上進行否認,而是讓孩子們進行辨別,這樣的估計覺得正確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長應該比寬長,而估計的結果是長比寬短,所以肯定是錯誤的。還有孩子們用手勢一拃去測量,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估測不合適,于是進行了估測調整,使學生學會估測。再者,在感知1毫米時,讓學生先通過估測1分與1元硬幣哪個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進行測量,從而全體學生感受到了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學生說“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兩個手指就粘住了。”追問“這是問什么呢?”孩子們說是因為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豐富素材,凸顯知識本質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經(jīng)驗中凸顯數(shù)學本質,掌握數(shù)學知識。毫米的認識是一節(jié)概念課,學生只有利用豐富的學習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節(jié)課為學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長的學生尺、教師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幣,現(xiàn)實生活中用毫米做單位的圖片等。在學生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時,追問“老師米尺上的1毫米與你們尺子上的1毫米一樣長嗎?”大部分學生說“不一樣長!庇谑前衙壮叩1毫米與學生尺的1毫米進行重疊測量,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一樣長的。通過這一素材,體驗到了長度單位的標準性。1分與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中,進一步建立1毫米長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中,ppt課件呈現(xiàn)了慶?谷諔(zhàn)爭勝利xx周年閱兵式訓練時的隊伍訓練圖、包裝箱的規(guī)格、精密零件等,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不停留在只認識到毫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單位,而且還感受到用毫米做單位是比較精確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
雖然經(jīng)歷了好幾個課時的準備,但我對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情況甚是擔憂。反思自己的教學,由于受學生對長度單位的一知半解的學情的影響(開課時,為了更好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在一年級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我設問:你們知道哪些長度單位?一石激起千層浪,每個孩子都想告訴別人他所知道的,也似乎他們對長度單位有一些認識),正因為這樣,在教學的處理中,我忽視了對認識和學習分米、毫米這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沒有了這一個前提,學生的學習只就能處在對已有的知識的一種“翻新”,而不是理解。因此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單位真正在腦中建立相應的'表象則為比較的模糊,因此在完成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學生總是鬧笑話。比如小朋友高12(m),課桌高70(dm ),橡皮厚5(cm)……從現(xiàn)在的情況可知,學生對分米和毫米的產(chǎn)生沒有感受,導致在應用中笑話百出。對物品的長度一定要讓學生與建立起的各個長度的多少個的對比.這樣添合適的長度單位就減少了些許的出錯.
反思教學,不能被學生特別是部分學生的表象所蒙蔽,一定撥開云霧找出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體會學習一個新知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孩子們主動想知道某種事物或知識,那么這個事物或知識才能在他們的心中扎下根。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5-07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21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8-05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5-05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集合15篇)07-11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8-30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29
毫米的認識教案10-14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6-15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