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品德與社會》教案合集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應當認真執(zhí)行集體中經大家民主決策出的行動計劃,這是自己的責任。
2、學會管理自己,形成主動管理自己和參與校內各項工作的意識。
3、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愿意并主動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務。
教學重點:集體討論的時候,我們有積極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權利和義務,經過民主決策訂出的行動計劃,我們也有遵照執(zhí)行的責任。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一說
1.回憶一年中班級、學校、少先隊組織了哪些集體活動,自己參加了其中哪些活動?沒能參加哪些活動?沒參加的原因是什么?
2.說一說自己參加活動有哪些體會?
二、讀課文,并思考:
你對三位同學在一次集體活動中的表現(xiàn)滿不滿?
組織討論
1.三位同學說得有道理嗎?
2.集體做出的決定,是不是可以執(zhí)行,也可以不執(zhí)行?為什么?
三、引導行為
集體討論的時候,我們有積極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權利和義務,經過民主決策訂出的行動計劃,我們也有遵照執(zhí)行的責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愿意為集體服務嗎?
二、說一說
1、書中幾位同學為集體做事的情景.
2、在集體生活中,出集體組織的活動外,還有哪些讓我們參與的渠道?自己參與過其中的哪些工作?
3、小組交流:班級、學校的`哪些事情可以由我們直接參與?自己參與過哪些事情?有什么收獲體會?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三、班級交流
我們可以參與的事情:
我們參與的體會:
我們參與的經驗:
我們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四、情感交流
說說自己的收獲。
第三課時
一、讀課文,說一說這些同學在集體生活中自我管理的一些做法。
1、他們在自我管理中做了哪些事?
2、想想說說:如果是你,你會做嗎?
二、思考說一說:
學;虬嗉壣钪羞有哪些現(xiàn)在沒人管或是老師在管的事情,可以由我們自己來管?
三、討論交流
聯(lián)系實際說說,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進行自我管理?
四、深化交流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給自己尋找一個合適的崗位。
2、說說你怎樣來履行職責?
第四課時
一、讀課文,思考:
1、看到同學打架,周圍的人該不該管?
2、發(fā)現(xiàn)問題后該怎么辦?
二、組織討論:
從自身或別人的經歷中,你認為集體中類似的“閑事”還有哪些?該不該管?為什么?
三、小組交流
在集體生活中,我遇到過哪些“閑事”?是怎樣等待的?有什么體會?有哪些經驗或教訓?
四、引導行為
學校,班里有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管一管,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出面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向老師反映等。作為學校和班級的小主人,多學校的事情,可不能分分內和分外。
五、指導完成“我的發(fā)現(xiàn)和金點子”。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學習從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斷、理解和解決問題。
在與他人的交往互動中,嘗試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問題。
學會積極樂觀地思考和對待事情,學會寬容、欣賞他人,做一個快樂地兒童。
教學重難點:引導孩子能了解他人地心情和感受,學會理解和寬容。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準備:了解學生在生活重地困難和煩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假如我是他
一、導入: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一起做游戲,共同完成一項工作,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曾經發(fā)生過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嗎?
二、同學們暢所欲言說,談談當時的心情和情況。
三、提問:假如我們換角度想一想,結果會怎樣?同學們進行討論。
討論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意見。
四、討論分析發(fā)生沖突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從討論中明白從他人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出發(fā)。采用換位思考的'判斷和選擇方式。
活動二了解人的情緒
課前準備:紙、剪刀、筆、膠水或漿糊等
活動過程:學生畫出情緒化的臉部表情。
討論:
A、什么時候你感到驕傲?(高興、憤怒、悲傷、孤單等)
B、你怎么知道他人感到悲傷。(生氣、尷尬、悲傷、孤獨、厭煩等)
情感體驗:學生回憶同學交往中遇到的快樂事與傷心的事,并能講述當時的心情。
五、小結:我們在生活中應尊重同學的選擇,了解別人的心情和感受,相互包容和理解。
第二課時
活動三:他為什么生氣
活動目的: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思考怎樣對待別人的過失和失誤。
一、圖上的事例
講述圖上的事例:李勇的媽媽下崗了,同學們議論紛紛。李勇心里是什么心情?當同學們幫助他,他為什么不高興?
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場,體會李勇的心情和感受。
二、思考:
1、當自己的心情不好,或遇到麻煩時,自己希望別人怎么對待自己?
2、如果別人在旁邊議論自己,自己會是怎樣的感覺?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超市與其他購物場所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2、學習比較對照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事先準備有關超市與其他購物場所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概括,并把要點寫在大紙上
教學過程
1、導入。請學生閱讀書68~69頁。提問:“超市還有其他的名稱嗎?同學們都去過超市嗎?喜歡去那里嗎?經常去嗎?”學生就圖畫和教師的問題自由發(fā)言。
2、小組討論。教師布置任務并進行引導:“和其他的購物場所相比,超市有什么特點?有那些地方和其他的購物場所相同?有那些的.地方與其他的購物場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對超市進行專門的研究!
3、將學生分小組。提醒學生要分別記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推選發(fā)言人。
4、全班交流。各個小組想全班介紹討論的結果,教師在黑板上記錄。
5、探究活動。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然后促使自己事先準備好的額概括要點,說明自己也進行了觀察和比較。和學生一起將其與黑板上說列出來的討論結果進行對比。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有些地方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
教師
既要可定學生的成績,更要肯定他們的思考。
布置作業(yè):
根據小組和全班討論的結果,完成書70頁“我的新發(fā)現(xiàn)”。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本地實際認識交通標志規(guī)定和標線。
2.通過對本區(qū)的觀察,發(fā)現(xiàn)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3.通過會讓學生知道汽車發(fā)展要建立在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上。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隨著交通的發(fā)展,交通在方便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的同時,也的確帶來了不少問題。課前同學們就交通問題做了個小調查,誰愿意匯報你的調查結果。學生回答,教師板書: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
二、活動一交通問題——堵車
1、師:你說的問題是堵車。(板書)
。1.)堵車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什么不方便呢?學生舉例說明。(課件出示圖片)(2.)關于這個問題還有誰有補充?
2、師:造成堵車的原因你找到了嗎?師板書
3、師:既然找到了原因,我們總可以解決了吧!學生討論發(fā)言。
三、本課小結
第二課時
一、上節(jié)回顧
二、組織教學
三、活動二交通問題——車禍
1.師:你們課前找的資料真齊全,其他的同學你們還找到了什么交通問題呢?
2.師:車禍(板書)多么可怕的交通問題。在你的周圍發(fā)生過什么車禍嗎?
3.學生舉例講述。師:當時你看到這樣一個場面心理是什么感受?
4.師出示圖片及相關數(shù)據。
5、師:造成車禍的`原因你找到了嗎?師板書
6、師:既然找到了原因,我們總可以解決了吧!學生討論發(fā)言。
四、活動三交通問題——汽車污染
1.師:你們還調查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噪聲污染尾氣污染汽車污染是交通的一大問題,其中噪聲污染、尾氣污染更是影響我們的生活。說說它對你平時的生活有什么影響?面對帶給你的影響你想如何解決?
2.學生匯報,師出示數(shù)據(出示課件)
3.小實驗:我們來做個噪音實驗好嗎?誰來說說剛才的感受?
4.全班匯報交流感受,找原因及解決的方法。
五、活動四:交通督察員
1、師: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了解到現(xiàn)在的交通存在著這么多的問題。說明大家課前收集資料的能力又提高了,祝賀你們!面對交通出現(xiàn)的這么多的問題,我們要依靠我們的聰明才智一一解決,有沒有信心!請做一回交通督察員,在小組內和你的伙伴交流,把出現(xiàn)的交通問題想辦法解決,在紙上寫出你的金點子吧!
2、小組合作交流
3、全班匯報。
4、師小結。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了解曾經發(fā)生在我國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類為應對自然災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經驗和成績、采取的預防和預報措施。
3、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品質,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學時間: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
同學們,如果我們關注新聞報道,就會發(fā)現(xiàn),地球上每年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地震、洪水、臺風、瘟疫……它們像兇殘的魔鬼,肆虐地摧毀人類的家園,甚至會奔走人們寶貴的生命。那么當災害降臨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二、教學活動
活動準備: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圍繞一種自然災害展開專題研究。
活動一:地震災害
1、讓學生用文字描述或圖片展覽的方式介紹地震發(fā)生時會出現(xiàn)的情況。
2、地震大事記及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先讓學生借助資料,用列表的方式編寫地震大事記,然后用表格或圖片等方式對資料進行歸納和數(shù)字統(tǒng)計。
。2)讓學生通過閱讀相關事例、親歷者筆記等,感受地震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創(chuàng)傷。
3、指導學生閱讀《地震帶分布圖》,看看哪些地區(qū)易發(fā)生地震、自己的家鄉(xiāng)是否位于地震帶上。
活動二:洪水災害
1、引導學生閱讀《河流分布圖》,讓學生通過地圖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河流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有重大洪災隱患的國家。
2、教師可參與“資料庫”,或收集有關資料,展示近年來我國發(fā)生的重大洪水災害,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洪水頻發(fā)的國家,以及洪水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巨大損失。
3、在認識洪災危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濫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除客觀原因外,人為對植被、河道的破壞是重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這外,學生還可以說說其他常見的自然災害。老師可展示課本P39圖片,讓學生對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災害及其危害有一個初步認識。
活動三:調查家鄉(xiāng)的自然災害
1、讓學生說一說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災害,其中頻繁發(fā)生或造成嚴重損失的自然災害有哪些。教師確定幾種自然災害作為學生調查的問題。
2、指導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名成員擔任組長。根據課本P40的調查提綱,指導學生開展調查活動。
。1)確定調查內容。調查哪種自然災害?災害發(fā)生的時間、表現(xiàn)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災和抗災的措施?
。2)確定調查方法和組內的分工合作。誰負責訪問?誰負責查找圖片和文字資料?誰負責到實地進行考察?
。3)對調查得來的資料進行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或填寫調查表。
【《品德與社會》教案】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案10-05
《品德與社會》教案(優(yōu)選)09-17
品德與社會教案07-14
《品德與社會》教案15篇07-25
品德與社會教案優(yōu)秀07-20
小學品德社會教案01-08
品德與社會教案優(yōu)秀[精]02-19
《品德與社會》教案【集錦15篇】07-19
(精品)品德與社會教案優(yōu)秀09-18
四品德與社會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