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曹操《觀滄海》優(yōu)秀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曹操《觀滄!穬(yōu)秀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曹操《觀滄!穬(yōu)秀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觀滄海》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古體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氣勢雄偉,尤為壯觀。詩人以此來展示自己闊大的胸襟和豪邁樂觀地進取精神,抒發(fā)自己渴望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詩人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托了他的昂揚斗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隱藏在對景物地描寫之中。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體現(xiàn)了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學習本詩,重在朗讀背誦和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托物言志、寫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所以這堂課我注重把握以下兩點:
1、力求學習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
2、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接受知識、鍛煉能力。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3、運用“首字背誦法” 背誦古詩。
三、學習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盛夏早已過去,寒冬即將來臨。沐浴著冬天這亮麗的陽光,讓我們綻放出學習的熱情,走進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時空跟隨詩人一起去觀賞滄茫的大海!
。ǜ鶕(jù)天氣狀況設計導語,使語文生活化、詩意化,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并簡要評析。我想這樣:讓學生讀詩,既是走進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檢查字音。
2、檢查字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譙郡 毫州 烏桓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宜選擇主要的,與本詩有關的內(nèi)容扼要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zhàn)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tǒng)一中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qū)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在文學方面,他創(chuàng)作了《觀滄!、《龜雖壽》、《蒿里行》等優(yōu)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于后世。
寫作背?: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詩中寫山島的盎然生機,寄托了他的昂揚斗志;寫滄海的波瀾壯闊,表達了他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寫滄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氣吞山河的氣魄。今天,我們學習《觀滄海》來認識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學習他這種豪邁樂觀、勇往直前地進取精神。
這是一首四言古體詩,選自《樂府詩集》。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在檢查復習中積累文學常識)
〈三〉指導朗讀課文。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古詩的節(jié)奏一般按音節(jié)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jù)意義加以調(diào)整,以避免讀破詞語。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教師要范讀,把時間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讀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礎之上的。
曹操以強大的優(yōu)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實現(xiàn)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詩文大意。注重自學,很好!七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指導,和九年級不一樣。
1、學生根據(jù)資料、小字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訂正詩文大意。
(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知識,這樣記憶深刻,能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合作探究,解答問題。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2、這些景物給詩人帶來了怎樣的思想觸動?
明確:山島的繁茂,激發(fā)了他的昂揚斗志,自己應該像深秋之草木那樣仍然煥發(fā)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蕩,給他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堅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動蕩的局面應該有人穩(wěn)定大局;滄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個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3、“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么意思?你認為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通過描寫滄海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抒發(fā)了他渴望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
〈六〉鞏固練習。
練習題有點簡單。公開課可以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
1、這是一首( )詩,選自( )。作者是( ),他是( )時期著名的( )、( )、( )。其詩歌的藝術風格是( )。
2、詩人觀賞滄海的立足點在哪里?詩中那一個字能夠統(tǒng)領下文?
3、哪些詩句是描寫的想象之景?你認為詩中哪些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4、詩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種:寫景抒情、敘事抒情、議論抒情。本詩屬于哪一種抒情方式?
5、你認為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七〉朗讀背誦。
1、個性朗讀。自由選用速讀、變換節(jié)奏讀、方言讀、唱讀等方式進行特色朗讀。(目的是多角度識記詩詞,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誦法”背誦全詩。 觀滄海 曹操
東— — —,以— — —。
水— — —,山— — —。
樹—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運用。
課后古詩詞背誦,完成以下任務:劃分節(jié)奏,名句賞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誦。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里要有對名句的簡要賞析。最好從一兩個角度進行比較閱讀。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主題:老當益壯,積極進取)
〈九〉布置作業(yè)。
搜集有關曹操的資料。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烏桓
浩蕩的海水 節(jié)奏:X X/ X X
聳立的山島 感情基調(diào):激昂
碣石山 “觀” 繁茂的草木 寫作特點:虛實結(jié)合
掀起的洪波 動靜結(jié)合
。ㄉ钋锏娜赵拢 寫景抒情
許都 托物言志
。ㄔS昌) 譙郡
(毫州)
曹操《觀滄!穬(yōu)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fā)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quán)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nèi)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gòu)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觀滄!氛潜闭鳛趸笟w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教師帶度,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ń處熥⒁庵览首x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
四、研讀詩歌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tǒng)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tài)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tài)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fā),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xiàn)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jié),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曹操《觀滄海》優(yōu)秀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nèi)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chuàng)有《蒿里行》、《觀滄!返仍娖。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ǘ┖粚嵒A,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队^滄!返念}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無關。
{聽讀結(jié)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nèi)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gòu)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lián)系?
解析:“觀滄!币砸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敝荚诮淮^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xiàn)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fā)了詩人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nèi)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xiàn)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xiàn)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xiàn)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lián)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nèi)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jié)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xiàn)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所學的《觀滄!,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ㄈ┱n后作業(yè)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yè),并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tài))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犯姡┤赵拢哼\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曹操《觀滄!穬(yōu)秀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了解景、人、情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義。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建功立業(yè)的情懷。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意象的賞析來鑒賞古詩的意境美 。
教學重點
1、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積累,考察“意”與“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過對作者、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的了解來把握詩歌的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把握意象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來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
2、講讀教學
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通過學生背誦所學過的古詩,引出對詩歌賞析的三個層面: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時通過駱賓王的《詠鵝》來講解意象與意境的概念(出示《詠鵝》圖片)。
個體 整體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詩的意象構(gòu)成的境界和氛圍
二、在朗讀和想象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意境
1、播放錄音(聽朗讀談感受)
2、學生集體朗讀,找出詩中意象以及象征意義。
高聳的山 ,遼闊的滄海,動蕩的水波,聳立的山島,叢生的樹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風,日月。
作者對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樣的情思呢?這些意象的組合能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
3.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樂觀,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更加強烈,4.風格
在繼承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了“緣情”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質(zhì)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xiàn)現(xiàn)實,抒發(fā)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后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出示板書)
自信樂觀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勝仗
登高望海
雄渾闊大,氣勢不凡
意境
風格
慷慨悲涼
質(zhì)樸剛健
充滿生機 氣吞萬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與大海的氣吞萬里的磅礴氣勢相契合,他的奮發(fā)樂觀正與草木的生機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三、檢驗對意境、意象和主觀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 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煙渚、客、曠野、低樹、江、月。
2、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涼等。
四、總結(jié)
通過觀滄海的學習,我們知道要鑒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我們應該從意象,作者風格,寫作背景,或者詩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意境。
[教學反思]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后,我覺得自己收獲頗多,在反復的修改調(diào)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jié)出如下規(guī)律: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jié)果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后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后,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松后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jié)果到最后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后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觀滄!愤@首古詩,從傳統(tǒng)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fā)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閱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jié)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借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shù)暮侠淼囊龑А?/p>
4、要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說的激發(fā)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后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5、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jié)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nèi)容過寬過多,結(jié)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xiàn)了第二個難度高峰。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jié)構(gòu)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diào),內(nèi)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jié)課上好。
曹操《觀滄!穬(yōu)秀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領會其中抒發(fā)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敝劣谒麑ψ约阂簧脑u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背酥猓懿偕瞄L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本褪瞧渲械拿洹=裉煳覀円獙W的《觀滄!肪瓦x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fā),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
3、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
4、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tǒng)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彼木涫侨姷母叱保髡哌\用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jié)合著的,作者統(tǒng)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cè)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
而《觀滄!纷掷镄虚g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八五e!绷潆m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五、總結(jié)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曹操《觀滄!穬(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
曹操《短歌行》優(yōu)秀教案12-02
觀滄海教案06-10
《觀滄!方贪01-18
觀滄海教案01-02
《觀滄海》教案12-17
《觀滄海》優(yōu)秀教學設計06-09
七年級《觀滄!方贪12-08
觀滄海教學反思10-21
《觀滄海》教學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