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教案精品(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目標:
1。學習2、3、4的分解組成。
2。通過觀察,尋找發(fā)現數的組成規(guī)律。
3。繼續(xù)體驗總數與兩個部分數之間的關系。
4。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南瓜圖片若干,藍綠色的籃子圖片各一張,4以內數字卡片若干,分合符號
活動過程:
一、游戲:碰球——教師交代游戲規(guī)則和要求——集體,;小組,個人練習
二、學習4的分解組成
1。認識南瓜出示南瓜圖片——這是什么?數一數有幾個?
2。分南瓜出示藍綠色的籃子圖片——請把南瓜分給藍綠色的籃子,可以怎么分?(個別幼兒操作)——誰還有不一樣的分法?
3。記一記——誰有好辦法把分南瓜的事記錄下來?
——請幼兒用數字和分合符號記錄在黑板上
4。念一念——幼兒認讀分合式,先說分后說合三、出示操作紙,師幼共同了解操作要求——給弟弟妹妹分蔬菜,注意不遺漏,不重復四、根據幼兒完成情況講評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后的數學活動中多加游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數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感受、體驗數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兒對數字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數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難點:體會數字的重要性,實現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活動準備
1、課件。
2、身高尺、電子稱。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數字王國的國王想邀請身上有數字的小朋友到數字王國做客。激發(fā)幼兒尋找自己身上的數字的欲望。
二、感知自己身上的數字及用途。
。ㄒ唬┱乙徽易约荷砩系臄底植⒂懻撈浔硎镜暮x、用途。
。ǘy量身高,知道身高和數字的關系。
1、利用買票的規(guī)定,激發(fā)幼兒測量身高的欲望。
2、幼兒測量身高。
3、小結:身高可以用數字表示,身高的數字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高矮。
。ㄈy量體重,知道體重和數字的關系。
1、觀看課件,激發(fā)幼兒測量體重的欲望。
2、幼兒測量體重。
4、小結:體重可以用數字來表示,體重的數字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輕重。
三、遷移經驗,生活中還有哪些數字?它們表示什么意思。拓展幼兒思維,感知數字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1、討論: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到過數字?這些數字有什么用?
2、觀看生活中的數字的實物圖片,并進行討論。
3、討論:生活中如果沒有數字會怎么樣?進一步感受數字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動反思
生活中數字無處不在,幼兒會在無意中發(fā)現一些不同用途的數字,但是他們還不能清晰的感受到這些數字的重要性,本次活動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游戲、尋找、發(fā)現、交流等,讓幼兒感受到數字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關注周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的信息,體會數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感受、體驗數字的重要和有趣。這也正體現了《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對環(huán)境中各種數的含義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的目標要求。
一、對目標定位的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我的目標制定緊扣《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和《綱要》中科學領域中數學目標的要求,目標為:1、感知數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2、感受、體驗數字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兒對數字的興趣。整個活動都圍繞目標來開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聯(lián)系生活,明確主題,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字的重要性,實現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最佳契機,已達到激發(fā)幼兒對數的興趣。
二、活動過程的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就以數字王國的國王想邀請身上有數字的小朋友到數字王國做客的情景來激發(fā)幼兒,當我問小朋友身上有沒有數字時,孩子們覺得自己身上沒有數字,臉上顯示出了一些失望的表情。
這時,我及時的請幼兒尋找自己身上的數字,激發(fā)幼兒急切想找出身上的數字的意愿,活動自然的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開始孩子們還不知道從哪里找,老師適當的以動作暗示,為孩子們的尋找提供了線索。幼兒們都積極的尋找起來,有的孩子發(fā)現自己的鞋底上有數字,有的孩子發(fā)現自己的衣領上有數字,大家都為自己的發(fā)現感到興奮不已,激動的交流著自己在哪里找到了數字。當孩子們與同伴分享了自己發(fā)現的數字時,他們恍然大悟,原來在我們身上藏著這么多的數字朋友!此時,我請幼兒猜想,孩子們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到鞋子大,數字就大,鞋子小數字就小,又進一步進行了驗證。這個過程是孩子們主動參與、猜測驗證、親身體驗的過程,因此孩子們十分感興趣。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明白了鞋子、衣服上的數字是代表其尺碼,尺碼可以讓我們找到適合我們大小的衣服。
我們身上的數字找到了,這時可以到數字王國了。我繼續(xù)以要坐公交車的情景,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做公交車時身高低于120cm的小朋友可以免費,身高超過120cm的要買票。進而激起幼兒測量身高的欲望。小朋友們都積極的參與到測量身高的環(huán)節(jié)中,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聽到幼兒們與同伴談論著自己的身高,如:我有125要買票了!我有110可以免費。此時我提出問題,我們測量出來的這個數表示什么!幼兒都異口同聲的說代表我們的身高,接著我又問幼兒身高的數字可以讓我們知道什么,有了之前活動的經驗,幼兒很容易就說出:身高的數字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高矮。
之后,我播放課件:小朋友玩蹺蹺板。引導幼兒談論因為兩個小朋友的體重懸殊太大,所以蹺蹺板翹不起來。自然的過度到測量體重的環(huán)節(jié),激起幼兒想知道自己體重的愿望。測量體重的過程中,我聽到幼兒在交流,如:我有20公斤,你有18公斤,我比你重等。從幼兒的談論中,看出幼兒已經會用體重的數字來比較高矮了,這時我請幼兒們猜一猜身高差不多的兩名幼兒誰重誰輕。小朋友有了不同的猜想,我再讓兩名幼兒說出自己的體重,通過體重的數字大小,孩子們馬上就說出了兩個孩子誰重誰輕。在有趣的活動過程中,孩子們不僅積極參與,而且還知道了身高的數字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輕重。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注意以幼兒為主體,教師起到一個“導”的作用,以情景貫穿,在發(fā)現、猜測、驗證、討論中讓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讓幼兒感知我們身上數字的有用及有趣。
借于以上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孩子們的思路已經打開,緊接著,我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到過數字?這些數字有什么用?孩子圍繞問題討論生活中的數字。我通過追問、插問等方式,進一步引導幼兒討論這些數字的用途,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整個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給孩子們盡量多的時間去問、去想、去講,孩子們思維活躍,表現積極,說出了許多生活中的數字,如手表上的數字、遙控上的數字、商品價格的數字等等,甚至說出了平時孩子們不怎么接觸的水表的數字及用途。使幼兒感知到數字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之前幼兒的思路已經很開闊了,這時我再讓幼兒觀看生活中的數字的實物圖片,并進行討論,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幼兒的認識,讓幼兒通過視、聽、說等多種感官來感知數字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有了以上環(huán)節(jié)的感知、感受,我提出問題:生活中如果沒有數字會怎么樣?幼兒們都積極的進行思考和討論。幼兒通過本次活動獲得許多經驗,如公交車如果沒有幾路車號碼,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輛車了;電視機如果沒有頻道號碼的話,就不知道很難找到要看的電視節(jié)目了;沒有數字就不知道價格,買不了東西等等;使幼兒理解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對于生活有著重要的價值。從而培養(yǎng)幼兒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幼兒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三、活動中的成功與不足
在這次活動中,我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
成功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1、目標定位準確,活動中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內容生活化,用于生活,實踐生活化。
數學本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選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拮生活數學實例,讓幼兒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如①尋找自己身上的數字,衣服上的尺碼數字是每個人都會接觸到的、用得著的,但是平時幼兒常常沒注意到,活動引起了幼兒對衣服尺碼的關注,喚起幼兒的興趣。②圍繞生活中的數字進行討論,并采集生活中不同場景且上面有數字的物品的圖象供幼兒觀察,由于來源于生活,幼兒很愿意說和看。通過說和看,能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更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通過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兒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有利于調動和激發(fā)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孩子回歸生活空間,在生活空間中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激發(fā)孩子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用數字比較鞋子的大小、小朋友的輕重,超過120cm的小朋友要買票等。
2、讓幼兒帶著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去學習,體現了幼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學”。在整個活動中,我注重激發(fā)孩子主動學習的欲望,如:尋找自己身上的數字的強烈欲望;猜想驗證老師和幼兒鞋子上的數字大小,這是一個很好的幼兒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構建自己的信息和經驗體系,將教師的角色由“教”轉變?yōu)椤皩А保挥秩纾簞?chuàng)設情境請幼兒量一量、稱一稱,讓幼兒體驗數字的有趣和用途,相對于幼兒的學習方式而言,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組織者和幼兒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再如:討論生活中的數字,在幼兒講述環(huán)節(jié)中,留給幼兒充足的時間,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導的作用,幼兒是學習討論的主動者。
3、教師有激情,能運用動作、語言、表情調動幼兒參與活動興趣。幼兒注意力比較集中,思維活躍,師幼配合,讓幼兒在快樂的參與中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體驗成功的快樂,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的探索精神。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兒童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積極主動參與的狀態(tài)之中。
4、教學活動中能靈活調整策略,更好的完成目標。
教師的“教”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學”,在活動中我注重關注幼兒反應,根據幼兒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如:在讓幼兒說自己的體重時,兩名小女孩的性格有點內向,忘記了自己的體重數,我靈活的處理,及時拿出小稱讓幼兒再次稱量,使教學活動富有彈性。
但是在活動中我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比如尋找到數字后、測量完身高、體重后,有的幼兒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和同伴談論了,這時應該留出一定時間讓幼兒與同伴交流、探討這些數字的用途,讓幼兒在交流中更好的感知有用的數字;又如,在測量完體重后可以讓孩子和體重一樣的同伴玩一玩蹺蹺板游戲,從而更進一步感知數字在生活中的運用。
2、活動的準備工作應更加細致。
比如,在活動中孩子們正在討論生活中的數字時,我發(fā)現一個孩子手指著大屏幕說:“我看到110,可以用來報警!蔽肄D頭一看,大屏幕上出現了我們還未進入的環(huán)節(jié)的圖片,雖然當時我及時靈活的處理了這一突發(fā)情況,但是我覺得在活動前教學準備工作一定做得更要細致,以免影響幼兒的學習。
在今后的活動中我覺得我還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豐富經驗,更加大膽的放手,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讓幼兒有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探索的機會。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按動物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并在數石頭游戲中比較動物的輕重。
2.在幫助毛毛蟲的過程中初步嘗試按逆向排序的方法。
3.在故事中感受毛毛蟲的遇事多動腦筋,不小看自己,樹立自信。
準備:
1.課件:讓誰先吃好呢。
2.排序卡、動物小圖片人手一份。
3.排序卡、動物大圖片四份。
4.動物與石頭的比較圖、勾線筆若干。
過程:
一、引出故事,激發(fā)興趣。
1.師:(PPT1)瞧,這是什么?
幼:大桃子。
2.師:(PPT2)看看有哪些動物想吃這只大桃子呢?
幼:猴子、長頸鹿、兔子、犀牛、毛毛蟲。
師:原來長尾巴猴子、高個子長頸鹿、長耳朵小兔、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蟲都想吃大桃子,究竟讓誰先吃好呢?
二、根據故事內容,按動物身體上的某一特征進行排序。
。ㄒ唬┌磩游锏膫子高矮排序。
1.師:(PPT3、PPT4)看,長頸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說道“按照個子高矮的順序吃怎么樣?”小動物都紛紛同意了。
2.師:(PPT5、PPT6)瞧,他們每人都找了一顆大樹開始量了一起,一個個都緊貼著樹干,認真地量著,你們看出來了嗎?誰最高?
3.出示排序卡、動物大圖片。
師:那誰愿意來給這5種動物按高矮來排隊呢?
幼:請一位幼兒上來操作。
師:誰最高?第二高的是誰呢?接著輪下來到誰?接著輪下來到誰,最矮的一個是誰呢?
4.師小結:我們看到了長頸鹿最高,排在了第一位,所以它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ǘ┌炊、尾巴的長短排序。
1.師:(PPT7)這時,長耳朵的兔子和長尾巴的猴子跳了出來,說:“這樣可不行!
兔子和猴子如果想最先吃到桃子,可以和大家比什么呢?
師:兔子會和別人比什么呢?
幼:……(耳朵的長短)
師:猴子會和別人比什么呢?
幼:……(尾巴的長短)
2.師:(PPT8、PPT9)那我們先來看看動物們的耳朵和尾巴在那里吧!
。◣燑c擊課件,幼兒仔細觀察。)
3.師:現在,我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張排序卡,還有動物的小卡片,等會請你來給動物們排排隊,如果你想幫助兔子,就按耳朵的長短來排隊,如果你想幫助猴子,就按動物尾巴的長短來排隊。排隊的時候從有五角星的一頭開始,撕下來的雙面膠放在中間的盤子里。聽明白的就開始吧。
4.幼兒進行操作,師巡回指導。
。ㄓ變簭耐米雍秃镒又羞x一個動物進行排序比較。)
5.交流操作結果。(PPT10、PPT11)
師:誰是幫助兔子的呢?你是按動物的什么來排的呢?你是怎么排的?那誰也是按動物耳朵長短排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對不對。(師點擊課件進行驗證。)
(請2位幼兒來說一說。)
師:那誰是幫助猴子的呢?你是按動物的什么來排的呢?你是怎么排的?那誰也是按動物尾巴長短排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對不對。(師點擊課件進行驗證。)
。ㄕ2位幼兒來說一說。)
6.師:剛才呢我們是按動物耳朵和尾巴的長短來排列的。
。◣煶鍪径渑判驁D和尾巴排序圖)
7.師小結:比誰的耳朵最長,兔子可以先吃到桃子,比誰的尾巴最長,猴子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ㄈ┌磩游锏妮p重排序。
1.師:(PPT12)正當兔子、猴子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大肚皮的犀牛使勁跺著腳說:“不行!,你們猜這次大肚皮的犀牛會要求比什么呢?
幼:……(比誰最重。)
2.提問:怎么樣才能知道誰輕誰重呢?
3.師:你們平時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是怎么玩的?
幼:……(一蹺一蹺的`,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
師:兩個人玩蹺蹺板時,一個蹺得高,一個蹺得低,想一想,蹺得高的表示重還是輕呢?蹺得低呢?如果蹺蹺板是平的,又說明什么呢?
幼:……(蹺得高表示輕;蹺得低表示重;蹺蹺板是平的,表示一樣重)
師:那我們就利用蹺蹺板來比體重吧,一邊坐小動物,一邊放上石頭。
師:那怎么比出誰重、誰輕呢?
幼:……(只要數一數石頭的數量就可以了)
師:石頭多的就表示什么?石頭少的呢?(石頭表示重,石頭少表示輕)
師:瞧,小動物們找來了許多一樣大、一樣重的石頭,爭先恐后的坐到蹺蹺板上,忙著稱自己的體重。
4.幼兒數石頭,教師觀察指導。(PPT13)
師:我給你們每人都準備了一張動物們稱體重時的圖片,請你們數一數每個動物稱出來的石頭,并記錄在相應小動物的旁邊,好嗎?開始吧!
幼:(數石頭餅記錄結果。)
5.交流數石頭結果,教師記錄。(PPT14)
師:數好了嗎?(師邊提問邊點擊課件,幼兒回答。)
犀牛幾塊石頭?長頸鹿呢?猴子呢?小白兔呢?毛毛蟲呢?
6.師:現在你們知道誰最重了嗎?(犀牛)等會請你們把排序卡上的小動物先拿下來,然后看著動物們稱體重時的圖片,來給動物們排隊,看看犀牛是不是最重的?好嗎?
幼:(幼兒操作。)請其中的一位幼兒到前面來排大的排序卡。
7.交流操作結果。(PPT15)
師:現在我們一比就知道誰最高了?誰排第二個?第三重呢?第四重?最輕的是誰呀?
8.師小結:犀牛和動物們比體重,犀牛是最重的,所以犀牛可以最先吃到桃子。
三、嘗試逆向排序,幫助毛毛蟲第一個吃到桃子。
1.(PPT16)提問:動物們比誰最高,長頸鹿第一名,比耳朵最長,兔子是第一名,比尾巴最長時,猴子是第一名,比誰最重,犀牛是第一名,每一項毛毛蟲都排在了最后一位?墒敲x說,同樣是和大家比身高、比耳朵和尾巴的長短,比體重,每一項它都有辦法排在第一位。
2.提問:毛毛蟲是怎樣做到的呢?
。ㄓ變赫f出自己的想法。)
3.幼:(從矮到高,從短到長,從輕到重。)
4.幼兒操作:幼兒想辦法,讓毛毛蟲排在第一。
5.師:最后,毫不起眼的毛毛蟲第一個吃到了桃子。它“嗖”的一下鉆進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嘗著,邊吃邊說“朋友們,一起來吃吧!5只小動物,一起分享著又紅又大的桃子。
6.師:你們覺得毛毛蟲聰明嗎?(聰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比較方法,只要你也跟毛毛蟲一樣認真動腦筋,就會找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排列方法。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發(fā)展幼兒數學邏輯推理、肢體運作、空間、內省、自然探索智能。
2、嘗試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觀察并發(fā)現事物間內在的聯(lián)系,進行簡單推理與分析。
3、養(yǎng)成愛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4、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教具準備、紅、黃絲帶若干條;故事圖片,眼罩一付,自制大書大小顏色不同的碗;1個小球;3杯水和勺糖。
活動活動:
一、導入部分:
談話:小朋友們早上好,今天范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來玩一個游戲,在玩游戲之前,小朋友先告訴我10以內的單數都有誰?10以內的雙數都有誰?
二、基本部分:
1、游戲名稱:跳單雙 ①教師介紹游戲規(guī)則:今天我們小朋友身上都系有漂亮的絲帶,那小朋友看一看你們的絲帶有什么不同?(顏色不同)那我們系紅絲帶的小朋友圍成一個圈,系黃絲帶的小朋友在紅絲帶小朋友的外面再圍一個大圈,小朋友手插腰跳,里面的'小朋友往外跳,外面的往里跳,按照老師的的口令來回的跳反復進行,直到老師說:“!眲t立即停下,老師檢查完絲帶就可以判斷出你跳的是單數還是雙數,你們相信嗎?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寫出相應的合成式。
2、發(fā)展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重點難點:
發(fā)展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大骰子兩個;小骰子,筆,記錄紙,五角星若干.
活動流程:
一、看骰子
1、小朋友看一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東西?(小骰子)在哪里看到
2、我們一起來看看骰子由幾個面組成?每個面上的圓點都一樣嗎?(每人一個)
二、玩骰子
1、老師拿出一個大骰子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幾點?是怎么看的?
2、老師把兩個大骰子一起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多少點?(是把兩個骰面上的圓點合在一起數出來)
3、老師示范寫出合成式。并告訴幼兒幾和幾合在一起是多少。
4、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象剛才老師一樣擲骰子并寫出合成式
5、老師交代操作要求后幼兒進行操作,老師巡回指導。(操作要求:兩個人一組,其中一個小朋友把兩個小骰子拿在手上,然后輕輕的擲在桌子上,請另一個小朋友寫出合成式。擲骰子的小朋友檢查他寫得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獎一顆五角星。然后換一個人擲骰子,繼續(xù)操作。)
6、請小朋友把他們的記錄紙拿上來,老師把它貼在黑板上看看誰獎到的五角星最多。
三、游戲:擲骰抱團老師擲大骰子,小朋友根據骰面上的點數幾個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活動反思:
本課是我參與“城鄉(xiāng)互動”做為學校名師工作室成員所做的一節(jié)公開課,受到了聽課教師和教研室專家的一致好評,為今后數學教師如何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提供了一個探究的'平臺。教學中,與會老師感受到了師生關系的真正平等,體驗了課堂教學中的和諧融洽;給每一位孩子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將學生已有知識統(tǒng)計、組合、數感培養(yǎng)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諧平等、人人參與、人人有所收獲的精彩課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發(fā)展。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課無完課,本節(jié)課盡管有很多大家值得稱贊的亮點,還是有一些不足:
1.課堂上要給足學生充分認骰子的時間。使學生明確骰子上只有1----6這6個數,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6,學生在數學思考分析中就不會出現當和是8的情況時,有1+7的情形。出現這樣的情形一方面是學生因為數學思考中只去單一的的想和是8的加法算式了而忽略了我們是在研究兩個骰子可能擲出的和,另一方面是學生對骰子了解不到位,這是我課前沒有考慮到的。
2.在師生開展游戲時,比賽規(guī)則要選哪些數應該讓學生來定,就不會出現老師選5個和,學生選6個和,在猜想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學生卻認為老師會贏,因為孩子認為老師選的一定會贏,有一些孩子是很會“投機的”,我有些低估孩子們。如果能放手讓學生去選自己認為能贏的數,更能體現民主,突出平等。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優(yōu)秀數學教案07-28
大班數學教案07-06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8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28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7-26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13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8-16
大班數學教案(精選)08-16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17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