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
《識字一》這個單元,是繼學習拼音之后,第一個識字單元。本課《一去二三里》是這個識字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兑蝗ザ铩肥且皇坠糯{,它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shù)字鑲嵌其中。本課是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課文內容大多學生在學齡前已經(jīng)接觸甚至已經(jīng)會背誦,重在學習最簡單的十個漢字,和“去”和“里”這兩個漢字。新教材重視識字教學,采用多種方法使低年級學生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在識字的編排上,又注意采取韻語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誦讀中認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大膽地學習新知識。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在詩歌中學習生字,教學時我設計了“戴帽子”的活動及時復習鞏固本堂課所學的十個數(shù)字生字。通過有趣的游戲激發(fā)孩子們識字的興趣,使學習氣氛活躍起來;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復習舊字,舊字鞏固新字的方法擴大識字量,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記得牢固、扎實。利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圖習慣,培養(yǎng)說話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
重視自主研讀,自讀自悟。在教學設計上我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基礎學習,將認讀生字,讀熟課文放在第一位考慮,在指導生字學習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訓練,同時又重點指導難讀的'字音區(qū)分,使識字教學達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在指導讀文時,重視圖文對比讀書,這在低段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邊朗讀邊想象的良好習慣,不要把書讀成“小和尚念經(jīng)”。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田字格,學寫漢字。在寫字教學時,我著力做到仔細觀察,動手實踐,示范指導三結合來扎實地完成孩子們第一次書寫漢字,重視了學生基本功的學習。由于新教材對認字、寫字的要求不同,識寫分開、多認少寫,減輕學生學習寫字的負擔,又盡可能讓學生多識字,盡早地進行閱讀,所以我本節(jié)課只涉及了寫其中的一個字“一”。我們組的小課題研究內容為培低年級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所以在動筆寫字之前,我對學生的寫字姿勢進行了指導。希望能使學生在動筆前先把姿勢擺好,有了這個正確的“架子”再開始寫字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2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出現(xiàn)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shù)字鑲嵌其中。
本課還配上兩幅插圖。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示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協(xié)助同學識記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
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預設,顯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依照預先設計好的一步步地進行教學,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鐘的課,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講完,這堂課就算完成了任務。這樣的課堂顯得生命力不夠強,太過封閉了。
新課程要求我們開放課堂。開放從過程角度來講,人是開放性的、發(fā)明性的存在,教育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這樣會限定和束縛了人的自由發(fā)展。在進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看書上的圖來認識1至10的漢字寫法,我問同學:“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在同學的回答中,認識了十個字,此時已經(jīng)基本上完成了預先的任務,我正準備過渡到另一環(huán)節(jié)時,聽到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我還有,我還想說!”看著他那急著想說話的樣子,我就讓他說了,“我還看到天藍藍的,云白白的,很美麗!甭犞搪暷虤獾脑挘孟褡陨硪脖灰环N童真童趣所感染,經(jīng)常能看到的藍天白云似乎也變得更美了,我褒揚了他“嗯,雖然今天天陰沉沉的,可聽你這么一說,就像看到了藍天白云一樣,真美,你說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細!逼渌∨笥岩娢野龘P他,也刷刷地舉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說:“籃球場后面有一片樹林!彼亚懊鎸W過的“一片樹林”給用了起來,我就忍不住又褒揚了她,沒想到她聽到我的褒揚,歪著腦袋笑了一下說:“老師,我可以不可以再說一次!”我點點頭,她就開始說了,“籃球場后面有一片樹林,那里有很多綠油油的小樹,還有許多小動物住在里面。”
同學們越說越起勁,說到后面,他們就說到了十個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勢,還說到了他們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別是當他們說到十個小朋友不同的姿勢時,我很意外,沒想到他們觀察得這么仔細,說實在的,當我看圖時,我沒去注意圖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勢。
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的延長,這堂課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但是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未完成并不影響同學的整體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yǎng)同學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素質。這堂課根據(jù)同學的學習熱情、考慮、靈感改變了原先的優(yōu)秀教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教師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程式。開放課堂,尊重同學的學習需要和熱情,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同學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生互動中多一些即興的發(fā)明,使我們的課堂更充溢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3
經(jīng)過一個月的"艱苦奮戰(zhàn)",學生終于學完拼音,開始接觸漢字了.第一篇識字是古詩《一去二三里》, 讀來瑯瑯上口,富有兒童情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課文,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一幅幽靜美麗的山村田野畫面,這首詩巧妙地把一到十10個數(shù)字隱藏其中.
在教學古詩時,我運用課文的插圖,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了解古詩所寫的小山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其中"煙村","亭臺"這些詞語學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煙村"是什么,"亭臺"是什么,使學生理解詩句變得簡單化了.再讓學生通過想象,使我們大家和詩人一起都置身于這美麗的小山村中,從而體會詩人的感受,最后通過朗讀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們一個個都讀得興致勃勃,激發(fā)了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由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是識字教學的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因此,我從田字格的結構教起,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寫字時,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橫)"一".板書示范(橫)"—"在田字格當中的位置,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并指導書寫.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而"三" 的寫法讓學生自己觀察體會,上臺演示,教師相機板書,讓學生體會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并了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guī)則.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感受童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景色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
難點: 分辨“八”和“入”,“九”和“幾”等容易混淆的字。
教學準備:PPT課件 、簡筆畫 、生字卡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
1、今天老師帶了十個字娃娃,他們想和一年級九班的孩子做朋友,瞧瞧,他們找誰呢?(師邊發(fā)卡片邊說:字娃娃選xx,因為他準備得最好;字娃娃找xx和xx,他們倆顯得特別的高興;字娃娃看準了xx、xx和xx,他們正耐心地等待著字娃娃……)
2、介紹十個字娃娃給學生認識。
3、學生把字娃娃送回家——把字貼在相對應的簡筆畫旁邊。
4、字娃娃還想找你們玩,請你親切地呼喚他們的名字,老師請出他們。(師依次貼在黑板上,并板書課題,讀課題。)
二、識字——和字娃娃一起去郊游
。ㄒ唬度ギ嬛杏瓮妗
1、觀察畫面,你看到了什么?快來告訴我們吧。◣熾S機完善板書,呈現(xiàn)一首歡快的童謠。)
2、請出字娃娃“去”和“里”,回頭再瞧瞧圖中有趣的數(shù)字。
。ǘ蹲R字大闖關》
闖關前的準備:1、自由把這首童謠讀一讀,用筆圈出黑板上老師貼的字娃娃。
2、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請學生認一認,不認識的拼一拼他頭上的拼音。
3、檢查識字情況——“闖三關”。
a、第一關:除去拼音我會認(成功后得一個笑臉娃娃)
b、第二關:火眼金睛辨生字(成功后得一個笑臉娃娃)
c、第三關:我去提籃摘蘋果(成功后得一個笑臉娃娃)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加以指導“三、四、十”音,辨認“八、六”等字的字形?偨Y學習方法。)
。ㄈ⒂淇斓谋荣
1、師范讀課文,教給學生讀的方法。
2、生先跟老師讀再自己讀。
3、比賽讀。(強調數(shù)詞讀重些,突出山村雖小,景色卻很美。)
三、課外拓展——數(shù)字兒歌
游玩結束,字娃娃永遠和聰明勇敢的你們在一起。
1、結合簡筆畫出示兒歌,跟老師學一學。
《量詞歌》
一頭牛,兩匹馬;
三條魚,四只鴨;
五本書,六支筆;
七棵果樹,八朵花;
九架飛機,十輛車;
用錯量詞出笑話。
2、欣賞《紅葉飄飄》。
3、鼓勵學生自編數(shù)字兒歌,送出美麗的畫兒。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級識字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新教材重視識字教學,采用多種方法使低年級學生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在識字的編排上,注重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深入淺出,意境優(yōu)美,饒有情趣,符合兒童學習漢字的規(guī)律和特點。所以,我在教學時主要采用了兩大教學手段:一是以“游”為主線,精心設計,思路清晰。二是巧妙突破難點,寓教于樂,富于情趣。具體過程分析如下:
這篇課文是一首童謠,從“一”到“十”這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貫串其中,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樸素別致的山村圖,可謂是妙趣橫生,意境幽遠。我把這堂低年級的語文識字課設計得豐富多彩,趣味盎然。整個課堂從游玩開始,以游完結束。課文十個字加上“去”和“里”就是本課要求會認的12個生字,是教學的重點。
既然識字是重點,那就讓這粘有生字的“娃娃”擔當主角,引領全文吧!于是“字娃娃找朋友”的情景成了課堂的第一幕!白滞尥拚襵x,因為他課前準備得最好;字娃娃找xx和xx,他們倆顯得特別的高興;字娃娃看準了xx、xx和xx,他們正耐心地等待著字娃娃……”這樣“一找一揚”,很快就控制了課堂的秩序,讓小朋友們進入了角色。隨后把手中的字娃娃送回家(課前貼在黑板下方的`漂亮簡筆畫:三條魚,四只鴨等),在“一送一夸“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苯酉聛砭妥尯⒆觽兒妥滞尥抟黄鹑ビ瓮。先走進一幅畫(課文插圖),在此鼓勵學生看到什么請說一說,教師隨機完善板書,使之逐步成為一首完整的童謠。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既欣賞了美景,又初步熟悉了課文內容。這便是課堂第二幕。
“識字闖關”和“賽童謠”是課堂的第三幕和第四幕。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意在提高孩子學習興趣,落實識字和正確朗讀這兩個目標。以游戲闖關和比賽的形式開展教學,不僅調動了孩子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鼓勵了孩子敢于面對困難,學會勇敢。
最后游玩呼應開頭,重新回到畫中。教師一邊翻開簡筆畫,一邊教孩子讀《量詞歌》——“一頭牛,兩匹馬;三條魚,四只鴨;五本書,六支筆;七棵果樹,八朵花;九架飛機,十輛車”用錯量詞出笑話!闭n堂接近尾聲時鼓勵孩子用所學的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編兒歌,編得好就獎勵一幅畫,領著字娃娃回家。課堂從形象開始,以抽象結束。
在收獲成功的同時,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性意見,他們經(jīng)驗豐富,一語中的。經(jīng)過深刻反思,我發(fā)現(xiàn)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點不突出,有虛無實。教學設計形式多樣,趣味性強,但吵吵鬧鬧,嘰嘰喳喳之后,學生到底記住這12個看似簡單的字了嗎?對字音,字形掌握準確嗎?不盡然!用老師們的話說——沒有明確課標的要求?晌也荒茏尅皼]有教過一年級的語文”成為給自己開脫的理由啊,這和“沒吃過肉,還沒看見別人吃過肉”是一樣的。
二、語言慷慨激昂,缺乏親和力。課堂上我倒是神采飛揚,眉飛色舞,活脫脫一個“主持人”,甚至“話劇演員”,壓根兒沒思考到臺下的不是觀眾,而是學習的主人 ——一群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一年級小朋友。這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難以收到實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決定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一、送一本《課程標準》給自己。只有認真閱讀各年級的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才能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準備,把每一堂課落到實處。各年級教學既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又循序漸進,得心應手。
二、在不斷豐富課堂教學藝術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認識水平,一年級學生由于從幼兒園或者學前班上來,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好玩好動。有一定的自我表現(xiàn)欲,需要被肯定和鼓勵。但同時也要考慮課堂教學的本質功能,不能為追求表面的熱鬧而忽視知識目標的完成。這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和巧妙布局。
三、不斷加強學習,做好“四個學習”。向書本學習,尤其要向專業(yè)書刊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向他人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向自己學習,錘煉自身的教學技能;向學生學習,拓展自身的應變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5
新教材對認字、寫字的要求不同,識寫分開、多認少寫,減輕學生學習寫字的負擔,又盡可能讓學生多識字,盡早地進行閱讀。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與原教材相比,識字量明顯加大。為了幫助學生識字和鞏固識字,我在教學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讀中識字,在游戲中識字,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能夠借助拼音讀通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和文字多次見面。教給孩子識字的方法,放手讓孩子自主識字,暢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積極給予鼓勵。利用生字卡片識字,做“小小郵差”、“火眼金睛”、“開火車”等游戲。讓孩子輕松快樂地閱讀識字。教學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課標所體現(xiàn)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策略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使學生真有所獲,確有所得。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6
在學生學完拼音后,緊接著是學習識字。學生在剛剛學會在四線格里寫一些拼音符號后,又來在田字格里學寫漢字的筆畫,這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難點。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著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第一課時特意把田字格編成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讓學生記住寫漢字的規(guī)則后再來教學生認識筆畫:橫—。并且讓學生在筆畫上注拼音,以便記住筆畫的名稱。然后再來教學生寫漢字:一、二、三。寫的時候,教師示范,讓學生邊數(shù)這個字有幾畫邊跟著老師書空,最后教學生做筆畫和漢字卡片。每次做卡片教師就把自己的卡片出示給學生做樣子。例如:筆畫橫:heng既要注音又要寫筆畫,后面學習的漢字在做卡片時,同樣這樣做,而且要把這個字有幾畫寫下來,這樣讓學生在學習漢字時,把漢字的筆畫偏旁書寫順序都規(guī)范化,以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很認真,而且掌握的較好,這個對學生在完成練習冊作業(yè)有很大的幫助。
盡管才上了一課的漢字教學,但是我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多想辦法,多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多給學生做學習的示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對每課的學習有很認真。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7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shù)字鑲嵌其中。本課還配上兩幅插圖。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現(xiàn)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幫助學生識記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
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大膽地學習新知識。利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圖習慣,培養(yǎng)說話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在此鋪墊上再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最后學習生字。
課后聽了大家的研討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級小學生學完拼音后接觸到的第一篇識字課文,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識字教學上,而在理解詩意和感受詩情上略作點撥就可,不必花這么多時間。其實我也意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在學了古詩后,通過看圖圈生字,讀生字卡片,比較生字識記“八”和“九”,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識字,讀兒歌識字等方式來幫助孩子識字,激發(fā)識字興趣。但是如果能把識字教學滲透在古詩教學中,效果肯定會更佳。并且我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這首詩比較簡單,一部分孩子早會讀,甚至會背了,所以讀詩時顯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沒去注意文字,從而,錯過了如此好的識字機會。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及時地指正孩子們的錯誤習慣,真是后悔。還有,拼音剛學完,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做些有效的銜接、滲透。針對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設計了一份簡案如下:
一、復習導入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jīng)學完了拼音,下面老師考你看誰能把下面幾個音節(jié)讀的又快又準確:
1.出示小黑板。
zhi chi si yi wu
jia taièrzuo hua
yancun ting
2.談話導入: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幫助下,到識字王國去認識更多的“漢字朋友”啦,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板書課題: 一去二三里 讀題!耙弧钡恼。
二、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像。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兩個孩子看到了什么?他們在說什么?
2.介紹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說的就是這幅畫,齊讀課題!耙蝗ザ铩敝攸c讀“去”和“里”。強調“一”的讀音。
3.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1.讓學生邊拼,邊讀,從文中圈出生字。
2.出示生字,教學生字。
yíqùèrsān lǐsì
一去二 三 里四
wǔliǜqībā jiǚ shí
五六 七八 九十
借助拼音識字,重點指導,上聲讀音,和“四”與“十”平翹舌的講法。
抽讀生字卡片,比較“八——入”,結合生活實際識字,在教室里找找數(shù)字。借助課文插圖識字。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讀,指名讀,賽讀,齊讀課文。
四、拓展練習,鞏固生字
1.讀一讀,連一連。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2、讀兒歌《謎語》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8
識字教學的第一課《一去二三里》!耙蝗ザ,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边@首詩是北宋理學家邵雍所寫。一首短短20個字小詩中,竟然用了10個依次排列的數(shù)字,而且一點也不生硬,讀來又是那么瑯瑯上口。這首詩是兒童學習一到十這幾個數(shù)字,熟悉它們的排列順序,練習書寫漢字基本筆畫的好課文。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認字寫字,難點是辨認八、入;九、幾;四、十。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一到十的數(shù)字學生在生活中一定已經(jīng)見過了,而且一些學生在幼兒園已經(jīng)掌握了。那么,如果我還把他們當成生字來教的話,部分學生肯定會失去興趣。要考慮已經(jīng)學會的學生,讓他們有新鮮感,又要照顧還不會的學生,讓他們學會并掌握這些生字。于是,我將我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設計為:故事導入,展示生活中已經(jīng)認識的語文數(shù)字,并請他們當小老師教一教,學習生字一——十,然后游戲鞏固,拓展數(shù)字成語。第二板塊設計為:用數(shù)字看圖說話引出古詩,初讀感悟詩的意境,并在讀詩中進一步鞏固生字。第三板塊設計是寫字指導,任務有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姿勢和學寫“一、二”。課后要求讀數(shù)字詩《詠雪詩》。
課堂上我導入的故事是講一個姓萬的人去讀書,只認了一二三就覺得什么都會了。別人讓他寫個“萬”字,他一個上午都沒寫好。我想通過故事教育孩子們,做事學習都不能想當然,自以為是,學到一點就驕傲了。同時也自然地過渡到展示識字。在識字展示中,學生興趣盎然,學得不亦樂乎。作為識字教學的第一課,我認為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非常重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識字也是如此。在展示中,學生就會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課外識字的樂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他們就會更加留心地去識字,去學習。當小老師更是對那些識字大王們的極力肯定和贊揚
在教學中,我很注重對學生進行識字方法的指導。識字第一課,我想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這會讓他們在以后的識字學習中事半功倍。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識字方法;善于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識字!痹诮虒W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一個個漢字在他們的眼里都是美麗的圖畫。那么在本課中,一二十七,跟我們的數(shù)學符號、拼音符號非常像,完全可以用這樣的聯(lián)想想象的方法記憶。聽故事,猜謎語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方式,盡管學生編的字謎還很幼稚,但在編字謎的過程中學生記住了生字,在活動中高漲起了對識字的熱情,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則更是學習中常用的識字方法,這是因為漢字的構字特點所決定的。
現(xiàn)在的識字不像過去那樣孤立地一個個學習生字,而是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在識字過程中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識字。我們往往把生字放到課文中去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初讀課文時找出生字,誦讀課文時把這些字的字音讀準,在課文結束之前把字,詞再次提出來強化記憶,最后再把字放回到課文中去記憶。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時,識字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這不是抽象的識記,而是一種有意義,有趣味的識記,孩子們通過反復閱讀,不知不覺間就把生字記住了。在教學《一去二三里》時,數(shù)字已經(jīng)在之前學習了,我就讓學生先觀察圖畫,用上剛學的數(shù)字看圖說話。這樣,生字就有了一個實踐運用的機會。要認的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去、里”都比較簡單,而這首古代童謠又深受學生喜愛,我們就可以用注音多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認字。多次反復的讀,學生自然將生字熟記于心,而且字詞的理解也在文本的誦讀中認識并掌握。讀后再讀幾首有趣的數(shù)字詩,比如鄭板橋的《詠雪詩》“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飛入蘆花總不見!边@些生字又進一步得到鞏固
平時,我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這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教學途徑,意味著識字從生活中來,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告訴孩子們:我們生活處處皆學問。要從一點一滴中積累,在一筆一畫中識字。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9
現(xiàn)行人教版一年級語文配套閱讀教材《小熊過橋》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拼音讀物,孩子們非常喜歡,常常捧著它有滋有味地讀著。
一天,我在批改學生的拼音日記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的題目十分吸引人: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問題!于是,我饒有興趣地讀了起來。他在日記中寫道:老師,今天,我在讀《小熊過橋》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問題。編書的叔叔阿姨真是太粗心了,竟然把《登鸛雀樓》的詩人寫成李白了,應該是王之渙才對呀!讀完王境的`日記后,我忙不迭地翻開《小熊過橋》一查,確實如此。這是我們老師、甚至編委都忽視的問題,竟然被一個7歲的小男孩發(fā)現(xiàn)了!除了表揚孩子的觀察細致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平時對優(yōu)秀古詩文的積累,這是多好的學習習慣呀!于是,我以此為契機,在班上極力鼓勵表揚,而且還動員王境小朋友寫信給編委的叔叔阿姨。在這一股“東風”的勁吹之下,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更濃了,讀書也更細心了,從課外遷移到課內,學生質疑的能力、辨別的能力、反駁同學錯誤答案的能力也有所增強?芍^一舉多得。
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時,學生才讀了一遍課文,就有同學高舉著小手:“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一二’的‘一’讀第一聲,這里的‘一’怎么讀第二聲?”瞧,多好的發(fā)現(xiàn)!為了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我出示幾組帶有‘一’的詞,如“一個、一位、一輛”等詞,讓學生自己感悟體會。緊接著,學生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老師,‘家里’的‘里’讀輕聲,課文里讀第三聲!睂W生通過比較,知道了它們的不同含義。課堂上,常常有這樣、那樣不同尋常的發(fā)現(xiàn),有時都讓你招架不住,不讓他們說,看著孩子們失望的眼神,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一味地學生暢所欲言,又怕時間來不及,真是挺矛盾。
學生真是一個個寶藏,里面的能源取之不盡,就待老師怎樣去開發(fā)、挖掘,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探究的興趣。多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多解決一些問題,甚至開發(fā)一些新課題。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0
這篇古詩是一年級的學生在結束漢語拼音的學習后第一次接觸到古詩誦讀這個課型,雖然有很多孩子曾經(jīng)讀過古詩,有的可以背出幾十首,甚至上百首古詩,可是那種讀背和古詩誦讀課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在第一次古詩誦讀課上我們需要讓學生認識詩題、詩人,了解一首詩有幾行,有幾句,通過誦讀古詩認字,同時借助圖片了解古詩的大意,并且通過熟讀達到成誦的目的……可以說這次是學生與古詩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如何讓學生做好這第一次“親密”接觸?
首先從簡單的內容入手,第一次學習古詩誦讀就像我們第一次和一個陌生人的人見面一樣,我們并不了解這個人,我們只能看表象。比如說,這個人他長什么樣,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所以學生在初見古詩誦讀這個課型的.時候我首先從學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邊板書詩題和詩人的名字一邊告訴學生哪是詩題,誰是寫這首詩的詩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通過自己板書示范讓學生明白這首詩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樣把它們從詩中圈出來。并且告訴他們這首詩有幾行,再讓他們猜一猜這首詩有幾句,使學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間的關系。這些方面作為教師可能一眼就能看出來,再簡單不過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會作為一節(jié)課的重點,可是這些對于學生第一次學習古詩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正是古詩學習的基礎,同樣也是一年級學生閱讀起步的基礎。
然后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理解古詩,有的學生會背很多的古詩,可是卻不理解古詩的意義。在古詩誦讀課上我們就要解決這一問題,這是古詩誦讀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在處理這一教學難點的時候就運用了詩文邊的圖片,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了解古詩所寫的小山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其中“煙村”、“亭臺”這些詞語學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煙村”是什么,“亭臺”是什么,使學生理解詩句變得簡單化了。再讓學生通過想象,使我們大家和詩人一起都置身于這美麗的小山村中,從而體會詩人的感受,最后通過朗讀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們一個個都讀得興致勃勃,激發(fā)了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最后一定要重視學習方法的總結,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古詩誦讀這個課型他們不了解,還有很多學習方法他們更是不知。及時地歸納總結,加深印象,使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學生圈生字時,我就適當進行點撥,問學生:“你們以后再碰到條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這樣圈得又快又好嗎?”這一問就提醒了學生以后碰到生字也應該像今天這樣把它圈出來。還有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時候,我首先通過有感情范讀告訴學生要想讀得跟老師一樣有感情就要把自己當成詩人去想象,去體會。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想象、朗讀這種方法來體會詩人的感受。學生在很好地完成了古詩誦讀的任務后我又及時地進行總結“今天我們通過讀、看、想仿佛已經(jīng)讓自己置身于那幽靜、美麗、古樸的小村莊中,體會到詩人的感受。有的同學還試著將它背了下來,像這樣的課就叫做古詩誦讀。今后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在古詩誦讀課中學會更多的古詩!奔茸寣W生了解了“讀、看、想”的學習方法,又讓學生了解到這一學習過程就是古詩誦讀的過程。學生以后再遇到這樣的課型就不會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陌生了。
學生的“第一次”可能教師們曾經(jīng)教過很多次,這些第一次往往因為習以為常而被忽略掉,從而痛失了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時機。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把握時機抓住這些第一次,使學生在第一次與文本的接觸中真正做到“親密”。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1
今天上午第三節(jié)課,我講語文課《一去二三里》。主任,威校和組內老師來聽課。
課應該說講的很有趣,僅僅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四十分鐘的課雖然沒有課間休息,但是因為創(chuàng)設的各個情境很符合小孩子的性格特點,孩子們聽課并沒有覺得累。自我感覺講的還是不錯的。從課的設計,到實施。從我的引導,到孩子們參與和表現(xiàn)都是很棒的!特別是識字后拓展,孩子們剛剛結束拼音學習生字,在掌握的詞匯不是很多的情況下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題,也是積累題:()帆風順()龍戲珠()陽開泰()面八方()湖()海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仙過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然后填數(shù)字。我說()帆風順就有同學說出一帆風順,因為這首詩中就是學習一到十的文字。這個同學就是嚴書搏!他詞匯量很大,知道的很多,填上來好多次,當我說道什么龍騰飛的時候,就有好多同學知道后邊填什么了,這也是一種類推!我當時很高興,不是因為我課講的怎么樣,而是因為這些孩子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思維也都在發(fā)散,真的很好,一點就透。
接著看課文的古詩,再讀文時有個小朋友出了點狀況,這個同學是田**!我叫同學們讀課文,他把手舉的高高的,我就叫他,他是背下來的,不過有聽認真的.同學舉手說他讀錯了一個地方,我一定要評價!就說找出錯誤的同學聽得認真,田津赫同學幾乎是背下來了,這點很好,不過他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要求,我說要照著課文讀,希望你下次要認真傾聽!”他馬上問我:“老師什么是認真傾聽?”我一聽,這孩子怎么回事?之前我很早就在讀課文的時候說過認真傾聽這件事,而且不止一次,怎么現(xiàn)在還問我這個問題,但是我還是細心說:“認真傾聽就是在別人讀的時候,你要聽著讀得是哪個字,眼睛就看到哪個字,耳朵就聽到哪個字,心就想到哪個字,你讀的時候要是指讀就好了?墒撬麤]有說啊,恩之類,而是接著揚起幼稚的天真的小臉問我:“老師什么是指讀?”我有耐心的告訴他什么是指讀,在解釋指讀的時候又說到一個詞,他又問我哪個詞什么意思,總之是沒完沒了。因為有老師和領導聽課,我有些生氣了,覺得他這個時候有些故意搗亂。就放下臉子生氣委婉的批評了他。他坐下之后心情很不好,后半節(jié)課沒有再舉手。也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小插曲,所以這節(jié)課聽起來還是很不同,至少給人的印象深刻。
課后我們老師們在一起討論這節(jié)課,也提到了這個小男孩的表現(xiàn),鄒老師說他當時一定是下不了臺了,因為他以為一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結果還被人挑出了錯誤,老師還批評了自己,沒面子就一個勁的問一些問題。我覺得這樣的想法也很有可能,如果當時我能換另一種做法,或者溫柔的說:你這么聰明會自己想到答案的,或者再說:你現(xiàn)在聽老師講話,不說話,聽老師講話就叫傾聽,你能做到嗎?會更好,也不至于打消他積極性,其實他思維很好,我很欣賞!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2
新課標一年級上冊《識字一》這個單元,是繼學習漢語拼音之后,第一個識字單元。本課《一去二三里》是這個識字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新教材重視識字教學,采用多種方法使低年級學生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在識字的編排上,又注意采取韻語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誦讀中認字,受到美的熏陶。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shù)字鑲嵌其中。
本課還配上兩幅插圖。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現(xiàn)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幫助學生識記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
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預設,顯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一步步地進行教學,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鐘的課,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講完,這堂課就算完成了任務。這樣的課堂顯得生命力不夠強,太過封閉了。
新課程要求我們開放課堂。開放從過程角度來講,人是開放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教育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這樣會限定和束縛了人的自由發(fā)展。在進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看書上的圖來認識1至10的漢字寫法,我問學生:“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在學生的回答中,認識了十個字,此時已經(jīng)基本上完成了預先的任務,我正準備過渡到另一環(huán)節(jié)時,聽到有一個學生說:“老師,我還有,我還想說!”看著他那急著想說話的樣子,我就讓他說了,“我還看到天藍藍的,云白白的,很美麗!甭犞脑,好像自己也被一種童真童趣所感染,經(jīng)常能看到的藍天白云似乎也變得更美了,我表揚了他“嗯,雖然今天天陰沉沉的,可聽你這么一說,就像看到了藍天白云一樣,真美,你說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細!逼渌∨笥岩娢冶頁P他,也刷刷地舉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說:“籃球場后面有一片樹林。”她把前面學過的“一片樹林”給用了起來,我就忍不住又表揚了她,沒想到她聽到我的表揚,歪著腦袋笑了一下說:“老師,我可以不可以再說一次。 蔽尹c點頭,她就開始說了,“籃球場后面有一片樹林,那里有很多綠油油的小樹,還有許多小動物住在里面!
學生們越說越起勁,說到后面,他們就說到了十個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勢,還說到了他們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別是當他們說到十個小朋友不同的姿勢時,我很意外,沒想到他們觀察得這么仔細,說實在的,當我看圖時,我沒去注意圖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勢。
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的延長,這堂課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但是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未完成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素質。這堂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熱情、思考、靈感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教師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程式。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熱情,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學生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生互動中多一些即興的創(chuàng)造,使我們的課堂更充滿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3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shù)字鑲嵌其中。本課還配上兩幅插圖。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現(xiàn)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幫助學生識記十個表示數(shù)字的漢字。
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大膽地學習新知識。利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圖習慣,培養(yǎng)說話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級小學生學完拼音后接觸到的第一篇識字課文,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識字教學上,而在理解詩意和感受詩情上略作點撥就可,不必花這么多時間。其實我也意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在學了古詩后,通過看圖圈生字,讀生字卡片,比較生字識記“八”和“九”,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識字,讀兒歌識字等方式來幫助孩子識字,激發(fā)識字興趣。但是如果能把識字教學滲透在古詩教學中,效果肯定會更佳。并且我對學生的學情較了解,這首詩比較簡單,一部分孩子早會讀,甚至會背了,所以讀詩時顯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沒去注意文字,從而,錯過了如此好的.識字機會。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及時地指正孩子們的錯誤習慣,真是后悔。還有,拼音剛學完,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做些有效的銜 接。
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在此鋪墊上再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最后學習生字。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4
【教學設想】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識字1”。本課是一首古詩,這首古詩將從一到十表示數(shù)目的10個漢字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美麗、恬靜的山村風景畫。這首小詩描繪景物錯落有致, 10個數(shù)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自然和諧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兒童學習這首古詩不僅可以激發(fā)其熱愛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發(fā)識字的興趣。
識字、寫字、誦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結合識字教學的特點及《語文課程標準》,我確定了第一課時的2個教學目標:
。、學會10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圖文結合,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樂。
。场⒊醪秸J識田字格,學會寫“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應力求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置身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通過自己的研讀、教師的導讀、同伴的評讀來讀準字音,理解詞義,讀好詩句。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田字格,學寫漢字。為此在寫字前應讓學生認識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漢字的基本筆畫,初步掌握運筆方法,并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嘗試以及教師的示范指導來寫好第一個漢字一。因此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以情激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如導入新課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奇來做文章,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般的世界,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學習。
二、自主研讀,自讀自悟
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不斷地在自讀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來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有人說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翅膀,在誦讀古詩時,可讓學生在試試、學學、比比等活動中,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的樂趣。在研讀時,引導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小山村,說說看到了什么景物,進行美讀。這樣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復習鞏固,指導寫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設置引人入勝的游戲情境,如,燕子姐姐的禮物、生字果、小企鵝等,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來認字。本課時先寫一個“一”,讓學生初步認識田字格,充分地說橫筆的寫法,分散寫字的難點,使學生在玩中學習寫字,鞏固生字。
【教學目標】
。、認識10個生字,有感情朗讀詩歌。
。、圖文結合,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山村的優(yōu)美和生活的快樂。
。场⒊醪秸J識田字格,學會寫“一”。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生字果。
【教學過程】
一、 以情激趣,導入新課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手指娃娃”,好久不見,想我了嗎?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似恋亩Y物,是什么呢?(出示生字果)草莓,高興嗎?草莓果上的拼音我們肯定知道讀是嗎?自己拼一拼、開火車讀。
。病⑦@里面有十個數(shù)字娃娃,我們把它們叫出來見一下面好嗎?指名讀。這十個數(shù)字娃娃和兩個生字娃娃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
二、自主研讀,自讀自悟
。薄⒊踝x課文,認識生字:
⑴ 手指娃娃:今天我要請小朋友到我家去作客,我的家在一座小山村里,離這兒不遠。我們出發(fā)吧。(出示圖片。)
⑵ 指導看圖說圖意:
、 你來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 這是離我們不遠的一個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達,(出示圖)首先看遠處有哪些景物?(房屋\裊裊的炊煙) [你能說得更好嗎?]
、 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臺,一起說一遍“亭臺”。
、 我們再往近處看,近處有那些景物?花兒多嗎?能數(shù)得清嗎?(藍藍的天空\開得正艷的桃花\無憂無慮,快樂飛舞的小鳥)
在一座美麗的小山村里,住著幾戶人家,山里有幾座亭臺,樹上、路邊盛開著盛開著各種鮮花。
、 手指娃娃的家鄉(xiāng)美嗎?古時候有位詩人也覺得這里很美,就把這里的美景寫成了一首詩。(師范讀古詩)你們想讀一讀嗎?
、 請小朋友打開書,咱們一起來做兩件事兒,看誰的小耳朵聽得最清楚:先做第一件事兒,請你找出生字果上的這十二個漢字娃娃,用圓圈圈出來,大聲地讀一讀。
、 會讀了嗎?誰能讀給手指娃娃聽呀?
、 指名讀,評議正音:
。ㄓ袃蓚數(shù)字寶寶的名字不太容易區(qū)分,稍不注意就會喊錯,你知道它們是誰嗎?(四和十)請找出四和十,你能區(qū)分嗎?還有哪個字是平舌呢?哪個是特別韻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來讀一讀。“一”的本音讀“yī”,但在詞語或句子中會變音,有時讀二聲,如“一塊地”、“一片!;有時讀四聲,如“一棵樹”、“一朵花”。本課讀二聲。)
齊讀。
、 遮上拼音,打亂次序,你還認得它嗎?
。病⒌诙聝,請小朋友借助拼音大聲讀一讀這首詩,不過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不能跟著人家一起讀,做得到嗎?看誰練習得最認真,開始。讀好了,讀給你的同桌聽:
、 請四個小朋友一人讀一句。
、 他們讀得真好,我們一起試試吧。一組讀一句。
、 讓我們大家一起讀一讀吧。(讀古詩)。一邊讀,一邊想象那美麗的小山村。
、 分組賽讀。
、 小朋友讀得那么好,老師仿佛看到了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里有幾座亭臺,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讓我們再一起夸一夸手指娃娃的家鄉(xiāng),能背的可以背誦,如果能加上動作就更棒了!
三、復習鞏固,指導寫字
。、小朋友學得這么熱鬧,引來了村里的一群小企鵝,胖乎乎的.,真可愛!哇,這么多,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1~10)他們好象在找什么呀?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球嗎?
。病⒃谛∨笥训膸椭滦∑簌Z找到了自己的球我們一起給小企鵝報一下數(shù)好嗎?
3、哇!瞧,他們可高興了,球賽快開始了,讓我們和小企鵝一起做準備動作吧。(課中休息:音樂)
。、手指娃娃送來的生字果子,誰能讀得又準確又響亮,并能給這些生字找一個朋友,就把果子送給他!(搶讀生字)
帶讀
。怠⑹种竿尥薜亩Y物送完了,現(xiàn)在我們也給她準備點禮物,好嗎?送什么好呢?就寫個:“一”字吧!看!這是什么格子?出示“田字格”跟著老師讀:“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幫忙。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币坏墓P畫是橫,指導寫“一”:一字只有一畫,從左到右起筆稍重,收筆時向右稍按一下。寫在橫中線上左右的長度相等。書空,書上寫兩個。
四、總結全課
。薄⒔裉,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認識了十二個漢字娃娃,學會了一首非常好聽的古詩,還參觀了手指娃娃的家鄉(xiāng),喜歡嗎?現(xiàn)在,我們要離開了,可是,那美麗的景色還深深留在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再一次朗誦古詩,表達我們喜愛之情,好嗎?
。、手指娃娃可滿意了,她希望同學們課后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用上了這一課的生字,下節(jié)課交流。再見!
【教學反思】
三個組教學片斷集中展示了充滿活力、開放的課程環(huán)境,使我深刻地體驗到:教師在課改的舞臺上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前提。新課程所倡導的民主、開放、合作、探索的課堂生活方式,正是走進學生心靈、宏揚學生個性的金鑰匙。
一、以生為本,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在本案例中,教師始終站在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平等對話。如:以“趣味對讀”中,教師以商討的語氣提出“你想怎樣對讀呢”,在聽到學生獨特的想法,教師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們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在這里,教師亦師亦友,只在課堂中引路,把“怎樣走路”的權利還給學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續(xù)編課文”中,教師融入學生中,“別忘了,有問題找老師,老師也是你們的小組成員哦”,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同學們共同思考、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師生的和諧互動,充分體現(xiàn)了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這正是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的人文基礎。
二、營造富有情趣的課堂氣氛,滿足學生個性心理的需求,構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滿足了兒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讓兒童真正成為主人,投入學習。在案例中,教師在開課之時,便精心營造了“小動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動學生當評委,面對栩栩如生的圖片,學生爭先恐后的發(fā)言;而后老師又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對讀”,并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一對一地朗讀。“讀我所愛讀,快樂無比”;最后教師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情趣,“咱們也來當一回作家,續(xù)寫課文,學著課文的樣子,自己寫兒歌”,學生興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組內討論起來。在寬松的氣氛中,學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體驗著讀的愉悅、交往的愉悅、探索的愉悅、成功的愉悅,語文,真正走進了學生心靈,學生豐富的個性在課堂上展現(xiàn)無遺。
三、教師要捧著一顆愛心,帶著一顆童心,讓所有的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
新課程改革處處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我們的課堂應該像春天一樣,讓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樣燦爛地綻放。在本案例中,教師所引領的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是基于全體學生,教師不是導演,勝似導演,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充滿著童趣,充滿著人文關懷;學生不是演員,勝似演員,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了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如果每個教師都捧著一顆愛心,帶著一顆童心,喚起兒童個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讓學生在語文的大課堂里幸福成長。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5
修訂后的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是首流傳非常廣的古詩!耙蝗ザ铩笔谷讼氲皆娙私加位蛞蚴峦獬,一走就是兩三里路;“煙村四五家”則是詩人看見沿途炊煙裊裊,幾戶人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讓人看到數(shù)座亭臺聳立,路邊的野花昂首怒放。
根據(jù)修訂后的大綱精神及新教材編者的意圖,要著重抓識字教學和朗讀、背誦指導,對詩句內容的理解不作要求。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區(qū)分兩類字的不同要求,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本課要求學會的生字有10個。對這些字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要求會認的有5個字,只要求讀準字音。同時還要求掌握9種基本筆畫。這9種基本筆畫和10個要求學會的生字,都將為學生今后大量識記和書寫漢字奠定基礎,作用不可忽視,教學中要將識字作為重點,還要注意兩類字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
初讀課文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并且讓學生用不同符號畫出要求“學會”和“會認”的字,對這些字要多讀幾遍,然后出示生字卡片,采取多種形式反饋兩類字字音的掌握情況。10個要求學會的字,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插圖,反復朗讀進一步意會。而5個要求會認的.字只要讀準字音即可。在讀完課文后,應集中指導學生認識筆畫、識記字形、書寫漢字,要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九個基本筆畫應引導學生了解筆畫名稱、運筆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認識筆畫的同時練習書寫筆畫,通過實踐加深認識。生字的書寫一定要強調筆畫順序以及如何在田字格內寫得端正、勻稱,同時還應十分重視教給孩子正確的執(zhí)筆姿勢,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加強朗讀、背誦的指導
這首詩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瑯瑯上口,富有音樂美。教學時要多讀。要力避對古詩的詞句做主動的講解。否則,不但會破壞詩中形象的完整性,損害詩的藝術感染力,而且會壓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不能旁證博引,探幽發(fā)微,把學生弄得懵懵懂懂。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牢記心中,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逐漸理解。
古詩反復吟誦,才能讀出韻味來。要讓學生通過小聲讀、齊讀、分組讀等形式,使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消化和吸收。教師可通過范讀,教給學生朗讀古詩的方法。例如:教師可用輕松、舒緩的語調朗讀本詩,讓學生體味到一種清新、自然的鄉(xiāng)村氣息,利用朗讀的律動感染學生,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同時根據(jù)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輔以手勢、動作,學生跟著老師一邊吟誦一邊做動作,陶醉在詩情畫意之中。
讀古詩要強調背誦,哪怕學生一時不可能完全理解,但熟讀成誦,時間久了,就會逐步理解。因此,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有助于增強語感、增強記憶,可使兒童在舒緩的讀誦、細細的品味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三、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再現(xiàn)詩中情境
詩句描寫的情景,通過圖畫再現(xiàn)出來,就會變得具體可見,能幫助學生感受形象,進入情境。教學本詩,可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情境,這樣整首詩的內容變得形象化了,學生的情感因素也調動起來了。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本詩,還可以讓學生各自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然后動筆畫簡筆畫。學生作畫,把詩中描繪的景象形象化了,進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樂在其中。音樂往往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使人心馳神往,所以本課教學如能借助音樂來渲染情境,也是理想的手段?稍诮處、學生誦讀詩歌的同時播放節(jié)奏輕快、行云流水的古箏樂曲來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升華。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5篇10-02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14篇06-05
《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通用15篇)09-06
《一去二三里》教案07-21
《一去二三里》教案優(yōu)秀08-25
《一去二三里》教案精選[15篇]11-09
幼兒園大班語言古詩教案:一去二三里05-16
一年級上冊《一去二三里》教案08-11
《一去二三里》第一課時教案04-09
山溝里的孩子教學反思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