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球之謎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的最大特點是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謎,其實,處處生謎。然后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 課文為學生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學生去遐想、去探索。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比較貼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多媒體課件,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fā)小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復習了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之后,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zhì)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自己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帶著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本,并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后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會產(chǎn)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隨后,又以"為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fā)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秘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我讓孩子們閱讀有關月亮的詩句,想象有月亮的美好的'景色,與眼前課文中所見到的景色的強烈反差中理解"奇異"一詞的意思,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的"未解之謎"。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疑問,理解"令人費解"的意思,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反映并不是很積極。學生無非是繞著課文中的幾個不解之謎,而很少有自己的疑問。顯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一目標沒有達到。
雖然課堂教學結束了,但我想,小學語文教學,感情朗讀是一重點,閱讀教學就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品讀感悟--總結升華--遷移運用。"本節(jié)課,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教學思想,由于本人的教學理論水平、教學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還相對較差,因此,這節(jié)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做得還不夠到位,感情朗讀方法的指導還有所欠缺,學生的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2
以信息技術推進課文內(nèi)容的發(fā)展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課文內(nèi)容的發(fā)展,而不失為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充分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這一堂課最精彩的地方應該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nèi)容的發(fā)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據(jù)課文需要制作了非常有實效性的幻燈片,內(nèi)容豐富,頁面漂亮,如月亮詩句的收集,登月圖片和資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關知識的整理和提問,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分類型分版塊的進行幻燈片制作,使學生在交流與擴展時最快速地進入。最可貴的是孩子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能把冗長的網(wǎng)上文字資源提煉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練明了的一段話或一句話,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輸入大腦,使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里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師在課堂里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為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fā)展。在資料的展示中,樣式靈活,有教師展示,有學生自展,還有全班展示,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松、民主的氛圍里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二、正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這節(jié)課,教師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內(nèi)容,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3
怎樣引導學生讀書?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問促讀。聽了林青的課深深感到學貴有疑。無疑,學生的學習就好像是少了動力,學習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有疑,便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要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引導他們?nèi)绾伟l(fā)現(xiàn)問題這是關鍵。
一、引導學生抓課題質(zhì)疑初讀課文。
如:《月球之謎》一揭題,林青老師先引導看課件,引導學生:看到月亮,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這月球有哪些“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便會帶著課題的這些疑問去研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抓課題再質(zhì)疑細讀課文。
朗讀課文,林青老師又可引導學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么問題?(月球的哪些“謎”已經(jīng)解開,哪些還沒有解開?)有了這個疑問,學生便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才是學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在讀文的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或工具書來輔助自己解決問題。
此外,引導學生學文過程再質(zhì)疑,即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隨時去發(fā)再問題。如當學生學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異后,讓學生來說此時在頭腦中會產(chǎn)生什么疑問。學生便會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為什么會這么奇異?這樣就更有利于知識的課外延伸——去閱讀更多的科普說明文,以致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4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是一篇科普文,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上的并不成功,
學生雖然對這類文章很感興趣,可是由于這里的文化背景以及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很多作業(yè)都不能完成,學生家里沒電腦,課外書又很少,所以他們的.知識面不廣,上課時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很多學生叫他說說對于月球的認識,他們都說不上來,課堂上學生聽的很認真。
現(xiàn)在對于課堂的駕御能力感覺比以前好多了,學生可以隨著我的思路發(fā)展并延伸下去,但是課堂的評價語還是太枯燥和單調(diào)。對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5
上周教學的《月球之謎》一課不僅讓我在教學上有所反思,在班級管理上我也有不少話想說。教師上的每一堂課、處理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反思的,這也就是積累點滴的經(jīng)驗吧。
《月球之謎》最初我把它定義為說明文,但讀著似乎又不像,經(jīng)查閱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是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具有說明性質(zhì)。本課教學目標:1、了解月球,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2、積累有關月球的詩句。先問問學生們讀完課文,你覺得月球是什么樣的?生“神奇、奇異、古怪、神秘”課文淺顯易懂,先要讓學生們讀明白一段是人們的遐想。人們遐想中的月球什么樣?兩個字“美好!”板書“美好”人們有什么遐想呢?生暢所欲言“月球上有沒有生命?月球上真的會有嫦娥吧!月球上五彩斑斕,可美了!”指導讀一段的幾個問句,讀出好奇的語氣。
那現(xiàn)實中的月球給你什么感受?生“荒漠。”師“一片荒漠是月球的`樣子,老師問的是感受,用一個詞形容。”生“荒涼!卑鍟盎臎觥敝笇Ю首x。然后分別學習3-7那幾個未解之謎的段落。讓學生匯報課文寫了哪些未解之謎,然后指導朗讀。第七段只一個省略號。生“表示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睅煛罢f得好,就是說列舉沒有窮盡!庇靡粋詞概括月球。生“神秘!卑鍟吧衩亍薄Wx、背課后的古詩。同桌間互相比,用最快的速度記住資料袋中的信息。
教學本課還要展示月球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所以要講的神乎其神,讓孩子們有求知的欲望。授課結束時我說:“回家可以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月球知識!苯裉煸缟侠罹┯钸f給我一張小紙條,展開一看:月球每年離地球3、8厘米。月球又叫太陰。月球不發(fā)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是扁的。月球是殼、幔、核組成的。”我心里有點小小的訝異。我問他:“李京宇、這是自己在家是找的嗎!蔽也幌胱尯⒆觽冇X得這是一個任務。他說:“恩,在電腦上查的!蔽液荛_心,他在班級并不是特別喜歡出頭,圍繞老師轉的孩子。但他的行為貌似是在表達一種喜愛。不論是對這節(jié)課還是對我。我滿足了。
去三班也講得這一課。課前紀律很亂,學生們各干各的。我先夸夸他們,吸引一部分孩子注意力。然后再立幾條規(guī)矩!艾F(xiàn)在你們耽誤的時間都將在下課還回來。你們現(xiàn)在玩幾秒,我們就晚下課幾秒!焙⒆觽兓旧习察o了。不把課堂整理肅靜,沒人聽我說話,那這節(jié)課我上的就沒有價值,何苦呢?課前還和閆瑞祥鬧了小矛盾,當時心里直打鼓:這孩子不會揍我吧!幸好,閆瑞祥是個單純的孩子,夸夸、哄哄就聽話了。把他捋順了,課堂紀律就好一大半了。語言真是一門藝術,它太有魅力了。能用溫言細語擺平戰(zhàn)斗力那么強的孩子。以后得多使這招。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6
《月球之謎》是一篇搞笑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后列舉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謎。這篇課文資料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月球,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計劃用一課時上完。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資料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復習了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資料之后,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透過讀題質(zhì)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盼,自己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帶著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本,并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后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會產(chǎn)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之后,我再用“你還有哪些感悟?”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隨后,又以“為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fā)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秘的經(jīng)過。
課后覺得這并不是學生的想象力、思維不夠開闊,反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資料干癟,沒有生成力。對我們?nèi)祟悂碚f,月球是一個多么神奇的星球,它有多少人類未知的東西正等著我們?nèi)ヌ剿。但在本堂課中,神秘的月球成了干癟的幾行文字,無數(shù)的疑問本能夠串成一串長長的智慧珍寶,卻在此簡化成了文中提出了哪幾個不解之謎。鉆研教材務必深入,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指導教學。,
經(jīng)過一番思考與準備我決定再利用一課時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以將功補過。這一次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員登上月球的[視頻,學生很感興趣。好多同學都羨慕地說想到月球上去,之后我又給他們補充介紹了一些有關月球的知識,這回學生的興趣濃多了,問題也是一個又一個,我盡量讓他們根據(jù)自己平時的積累來回答,或者讓他們進行大膽地猜想,或者鼓勵他們課后繼續(xù)查找有關月球的資料,以后到月球上去工作。最后我們還開展了一個有關月亮的綜合性學習,讓他們背寫月亮的'詩,說帶月亮的成語,談人們對月亮的別稱,一整節(jié)課學生興致盎然。我想這一堂課無論是知識還是方法,無論是態(tài)度還是情感,學生都比第一節(jié)課的收獲要多得多。
這是一篇科普文,課堂中我同時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推進了課文資料的發(fā)展。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學生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是前提。這節(jié)課,我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我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資料,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7
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為學生帶給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fā)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十分好,主要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情導入、激發(fā)興趣
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優(yōu)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shù)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秘的未知世界。這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yōu)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欲望,使得這節(jié)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之后,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我優(yōu)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啟發(fā)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粗⒆觽兂錆M渴望又浮想聯(lián)翩的雙眼,我明白,我已經(jīng)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調(diào)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巧妙整合。
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學生了解“環(huán)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采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秘的面紗,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這一堂課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資料的發(fā)展。孩子們在課前的獨學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利用各種途徑搜集關于月亮的圖片、傳說,以及月球的相關知識。指導孩子們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并透過群學交流中提出疑問。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jù)課文需要制作了十分有實效性的幻燈片,資料豐富,頁面漂亮,如月亮詩句的收集,幽靜的月色圖配著舒緩的《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片斷和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片斷錄像。我在課堂里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為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fā)展。
二、重視朗讀,讀中感悟
本課盡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十分豐富。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資料,拓展自如。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完美的遐想!”由于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透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范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啟發(fā)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透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透過朗讀來理解什么是“奇異”,在讀后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透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yōu)美與用詞的準確性,到達“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jié)課以讀代講,書聲瑯瑯。而創(chuàng)新型的學生除了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外,還要帶著疑問走出課堂,使知識始于課堂,而不止于課堂。我讓學生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課外布置學生辦月球之謎的小報,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
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
當然本課也有不少不足之處,《月球之謎》這篇課文資料淺顯,可欣賞的優(yōu)美句段不多,因此學生在讀文時顯得感情較單調(diào),難以調(diào)動學習的用心性。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對自己搜集的資料整理分類的潛力不強,導致在課堂交流里,老師要加強引導,從而使課堂教學時間不夠,使本課留下了遺憾。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8
每次上過類似今天這種情況的網(wǎng)絡課,總是引發(fā)很多的思考和爭議,許多人關心的總是他與語文課的關系,把脫離語文教學目標和聽說讀寫能力作為強有力的駁斥論據(jù),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認為我是不是脫離了目標,在走俏啊?在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之后,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體現(xiàn)課程與技術的整合,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xiàn)多元智能學習,最終實現(xiàn)融合性學習,以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信息素養(yǎng)的形成為最有力的說明!
反思課堂教學設計,我認為教學策略的設計最為重要,同樣,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應加強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zhì)量。
一、問題策略的設計
這個主題活動,我始終貫穿著這樣幾個問題的設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的框架,那么將來無論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這種思維的啟發(fā),相信這就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繼而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你知道什么?關于月球的知識你了解多少,是對以前知識的一個積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
3、你怎樣知道的?對于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的認識。
4、你學到了什么?總結學生經(jīng)驗。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層次性,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關鍵要設計好基本問題,基本問題的設計要體現(xiàn)高級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師在設計“科學進步=探索+…+…”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和具體事例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
二、活動策略的設計
有效的.小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集體的團隊精神和協(xié)作精神。通過兩次小組活動的開展,一次問題接龍,展現(xiàn)一個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比賽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而且精彩有價值,使得每個學生的頭腦細胞活躍,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月球上有傳染病毒嗎?”“月球和地球哪個的年壽高?”“月球的塵土具有殺菌的作用嗎?”另一個活動是小組討論填寫等式,然后到別的小組吸取經(jīng)驗,回來補充自己的觀點,這個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表達、傾聽、再思維的能力,可以說選擇一種好的組織形式,對于提高課堂效率也是相當?shù)闹匾?/p>
三、評價策略的設計
這堂課中我認為比較失敗的就是沒有很好的體現(xiàn)評價的過程,無論是對于學生精彩的展示還是小組活動,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語言顯得有些干癟,吝嗇,加強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也是上好課重要標準,另外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了教學的過程和效果。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9
杭州市第四次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暨語文新課程研討會于4月21、22日在余杭臨平舉行。兩天的觀摩活動共有九位老師為本地區(qū)的八百多位教師上了觀摩課。每位老師都是有備而來,上課得心應手,有條不紊?4月22日上午,來自下城區(qū)大成實驗學校的俞竹華老師在上《月球之謎》一課時,引起了全場聽課教師的一片反響。
俞老師準備很充分,有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課件,有資料袋,按照產(chǎn)生疑問——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產(chǎn)生新的問題的步驟進行上課。學生積極性很高,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水平。由于教師有備而來,因此解決的游刃有余。本來這節(jié)課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學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話,提了個問題。
“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月球采回的一塊巖石,估計它的年齡已有46億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塊。我認為,41、42……46、47都在40億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頭,并不能說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齡大!
俞老師被學生的提問一時蒙住了,沉思了一會兒說:“我們說40億年前,自然包括41億、46億年前,看來是教材出了問題!辈⒎Q贊這個學生讀得仔細,能發(fā)現(xiàn)問題?山酉聛碓鯓咏鉀Q這個問題呢?俞老師這樣說:“這個40億年“前”的前應改為“后”。”說到這里,俞老師把“后”代進去讀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后的石塊。”當時臺下一片嘩然,俞老師也覺得有問題,就把這個“前”到底是否要換成“后”的問題滑了過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來:“看來教材編寫有問題,我們可以向編教材的.老師寫封信,談談大家的看法。”
從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們教師自己對所教文本的解讀。沈大安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一文中講到課堂學習是學生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具有豐富性和展開的多種可能性,時代和形勢的發(fā)展也要求教學具有生成性。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的教學。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學,那么課堂上有許多內(nèi)容是老師無法預設的(就如“40億年前”這個問題)。因為無法預設,所以我們就得拋棄以往那種事先設計口袋讓學生鉆進來式的教學設計,多閱讀我們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準文本的教學價值。但是,現(xiàn)在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張化萬老師在這次觀摩活動的小結中提到這次觀摩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點就是,未能充分認識教材的教育意義,也就是沒有深入地閱讀文本。他說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反復閱讀文本,不是帶著功利性地讀,不要把文本當作教本,在讀中設計如何教,而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讀者,在閱讀中自覺感受打動你的東西,因為教師自己“披文以入情,課堂上才能情動而辭發(fā)”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0
《月球之謎》是一篇有趣的介紹月球科普知識的短文,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然后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這篇課文內(nèi)容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世界,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
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老師在上科普類的文章最易上成“科學課”。因此,為避免此問題的出現(xiàn),在設計時我緊緊扣住“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科普知識滲透為輔”這條主線。
一、直擊語言,重視積累。
在第一課時課,我從一輪明月,月的別稱,關于你所知道的月亮的詩句導入新課。圍繞月,讓學生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理解,對“月”的認識更加立體、豐富起來。再講述民間傳說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引入古人面對著這輪高掛空中的`月亮,產(chǎn)生哪些遐想?讓學生去朗讀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由原來想象中的廣寒宮等美好的景色與眼前所見到的景色的強烈反差中理解“奇異”一詞的意思,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月球的“未解之謎”欲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索興趣。
第二課時開課時將課文中的詞語復習與一些月球知識以游戲的形式結合,目的是想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調(diào)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奧秘的興趣,可是因為課堂組織還欠缺一些點撥,并沒有達到我預期想要的效果。在下午的語文課中我又將此環(huán)節(jié)補白了一下——“天狗吃月”的游戲……月食是一種難以遇到的自然現(xiàn)象,不過今年很幸運可以看到兩次月食。今年4月份我看到過一次月食,當時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也看到了,還拍下紅月亮發(fā)在微信上。你們看到了嗎?沒看到的不要遺憾,今年九月份還有一次看月食的機會,今天回家后趕緊上網(wǎng)查找9月看月食的具體時間,可不要錯過了。這樣一交流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三、將學法貫穿課文學習,讓學生有章可循。
關于月球的三個未解之謎,課文在表述上十分平淡,但是一讀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在設計梳理文章脈絡的時候,曾經(jīng)想到過在“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這句話后面補白一句“其他的植物種在月球的塵土中會是怎樣的結果呢?”使得講述“塵土之謎”的三個自然段聯(lián)系得更緊密些,更貼近課堂上的學法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我缺少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合作學習填寫“塵土之謎”的表格時就有些思路不清楚了。總的來說,課堂上我力求將語言的品味、內(nèi)化和方法的運用有機結合,在學生學習語言形式的同時,也比較深刻地認識了三個謎,從而實現(xiàn)意與文的兼得。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1
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為學生提供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fā)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非常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情導入、激發(fā)興趣
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優(yōu)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shù)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秘的未知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yōu)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欲望,使得這節(jié)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著,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我優(yōu)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啟發(fā)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看著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lián)翩的雙眼,我知道,我已經(jīng)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調(diào)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巧妙整合。
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學生了解“環(huán)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采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秘的面紗,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這一堂課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nèi)容的發(fā)展。孩子們在課前的獨學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利用各種途徑搜集關于月亮的圖片、傳說,以及月球的相關知識。指導孩子們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并通過群學交流中提出疑問。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jù)課文需要制作了非常有實效性的幻燈片,內(nèi)容豐富,頁面漂亮,如月亮詩句的收集,幽靜的月色圖配著舒緩的《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片斷和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片斷錄像。我在課堂里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為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fā)展。
二、重視朗讀,讀中感悟
本課盡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內(nèi)容,拓展自如。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由于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范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啟發(fā)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么是“奇異”,在讀后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yōu)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jié)課以讀代講,書聲瑯瑯。而創(chuàng)新型的學生除了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外,還要帶著疑問走出課堂,使知識始于課堂,而不止于課堂。我讓學生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課外布置學生辦月球之謎的小報,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
當然本課也有不少不足之處,《月球之謎》這篇課文內(nèi)容淺顯,可欣賞的優(yōu)美句段不多,因此學生在讀文時顯得感情較單調(diào),難以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對自己搜集的資料整理分類的能力不強,導致在課堂交流里,老師要加強引導,從而使課堂教學時間不夠,使本課留下了遺憾。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書寫夜幕降臨懸掛、曾經(jīng)、奧秘、探索等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了解月球的奧秘,激發(fā)學生愛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課前準備
課前發(fā)動學生搜集有關月球的知識.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前交流
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就太陽的奧秘,你們了解月球的知識嗎?(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月球的奧秘。(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循序漸進讀課文。
第一遍:邊讀邊找出帶有本課生字的.詞語,借助后邊的拼音把子音讀正確。
第二遍:再讀課文,進行自我測試,看看自己是否還需要借助課后的生字表。
2、互幫互助學生字。
出示生字卡,請已經(jīng)有把握的學生來做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鞏固,教師隨時糾正讀音,點評。
3、按序逐段來反饋。
指名逐段朗讀課文。
4、現(xiàn)在你了解月球的有關的知識了嗎?
三、指導生字
1、出示生字詞,自讀,指名讀,讀準字音。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討論怎么記住這些生字,并且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
3、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詞語,聽寫后同桌互相批改。
二、交流,細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人們都會有哪些遐想呢?
就因為人們對月球有那么都的遐想,人們?yōu)樘剿髟虑虻膴W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自由讀2-6自然段,邊讀邊想
人們都做了哪些努力?
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課文寫了月球的哪些沒有解開的謎?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4、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討論。
三、總結全文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四、布置作業(yè)
1、收集描寫月亮的詩句。
2、課外留心科學的新發(fā)展。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3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nèi)容簡單,但要借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
開始上課了,我先讓學生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導入新課。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著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然后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并誘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為學習下文,進入創(chuàng)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之二(By: zhoujumu)》全文共516字
課前準備。準備教學掛圖和其他的與月球相關的圖文資料。如果有條件,課前應布置學生圍繞月球收集材料,可以是月球的圖片,可以是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也可以是描寫月亮的詩句。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后“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增加對月亮的了解。
識字指導。在本課的認字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懸”不要讀成“xiàn”“xián”,“遐”不要讀成“ji!保芭辈灰x成“lǔ”,“藻”不要讀成“zhǎo”。在寫字指導中,“幕”字下邊不要寫成“土”,還要注意與“慕”區(qū)別字形;“臨”左邊不要寫成豎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豎;“奧”上半部不封口。要指導學生根據(jù)字形結構特點,把字寫正確,寫端正,寫勻稱。
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這篇課文內(nèi)容淺顯易懂,可以讓學生先默讀課文,思考課后第二個習題中提出的問題,然后以討論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文中所寫的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它有哪些沒有解開的謎。
初知課文大意之后,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想象、資料交流、質(zhì)疑等各種方法,強化學生對月球魅力的感受。第一自然段是寫人們對月亮的遐想,其中“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是個很重要的句子,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個句子及相關泡泡,引導學生展開更多的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梢宰寣W生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想象夜幕降臨,皓月當空的景象,最后交流各自對月亮的感受和遐想。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具體列舉月球的不解之謎的。每個謎的提出都是先列舉實驗結果,然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理清這些不解之謎提出的思路。比如,從把細菌撒在月球塵土上,細菌全死了的事實,提出了一個疑問:月球塵土是否有殺菌的本領?從月球巖石和地球巖石年齡的比較,提出了兩個星球年齡大小的疑問和對兩個星球火山活動的猜測等等。第七自然段只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它表示文中的列舉并沒有窮盡,月球之謎還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顯得更神秘了。另外,省略號也使文章結尾具有了開放性,提供了師生交流搜集的月球知識的園地。教學時可以用“月球真是個神秘的星球啊,我們來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資料,看看月球還有哪些未解之謎”之類的提問,自然地把資料交流和引導學生深化對文章的'理解結合起來,資料交流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試著根據(jù)所交流的材料提出問題,以充分了解月球的情況,進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激發(fā)起探索月球和宇宙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摘抄課文中寫得好的詞句。
積累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也有助于感受月亮的魅力。課后提供了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熟讀詩句,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做到熟讀成誦。詩意以總體感悟為主,不要作過多過細的講解。最后還可以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描寫月亮的詩句。還要充分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提醒學生在以后的閱讀實踐中要注意把自己覺得好的詩文摘抄下來。月亮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景象,描寫月亮的詩句很多,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獜埦琵g《望月懷遠》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畎住蛾P山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虾迫弧肚锵孪掠袘选
要重視朗讀指導。本課盡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讀課文時特別要注意文中感嘆語氣和疑問語氣的處理。同是感嘆句,“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這個句子因緊接皓月當空的優(yōu)美的景色描寫,所以讀起來語氣可輕柔舒緩些。而“這一連串實驗結果是多么令人費解啊!”這個句子由于上承好多件讓人迷惑的事實,讀的時候語氣可以稍微強烈一些。同是疑問語氣,第一段中的幾個疑問句因為寫的是遐想,可以讀得稍顯輕柔,甚至可以讀出自言自語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問句表達的都是對一些現(xiàn)象的不解,讀的時候語氣可以稍重些。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4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jù)文本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為: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
綜觀整節(jié)課,并綜合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覺得以下幾個地方比較有特色。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xiàn)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fā)著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yōu)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秘,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維目標定位為: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了解“遐想、奧秘、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 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的欲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秘。
本課盡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由于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范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啟發(fā)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么是“奇異”,在讀后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yōu)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jié)課以讀代講,書聲瑯瑯。
三、體現(xiàn)學科特點,注重知識技能教學,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課前,小柯曾向我建議,上公開課不宜上這類的文章,教學的側重點很難把握。千萬小心別把科普類的文章上成“科學課”。我謹記諫言,多次重復地閱讀教材,翻閱教參,在設計教案時緊緊扣住“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科普知識滲透為輔”這條主線。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大轉折點,課程增加,閱讀量與寫作大幅度提高。無論是讀還是寫,仍需繼續(xù)扶持,尤其是像我們農(nóng)村小學不能忽視。這是第一課時教學,對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了解課文脈絡我都采取了一定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最大的特點是我將生字詞教學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適時適度地在不同的板塊教學中重點指導讀或寫。在學生在一堂課中真正的學有所得。
四、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學生了解“環(huán)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采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秘的面紗,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
當然,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也是有缺陷的。在本堂課中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1、情境模擬練習沒有體現(xiàn)它的亮點。讓學生講解月面特點時,我本是想通過“模擬打電話”這一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但這類的表演在平時的課堂中訓練太少,幾乎沒有,以至于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角色,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所以,精彩的課堂應該是“功在平時,厚積薄發(fā)”的。這也是我今后要給學生彌補的一課。
2、學生學習的模式比較單一。雖然課堂訓練的參與面比較廣,但形式不夠多樣。在讓學生介紹月面特點時,可先同桌模擬練習,再展示匯報,可能效果會大不一樣。在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謎時,也可小組合作探究,再讓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匯報。學習的形式多樣,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面也會更廣泛。
在公開課中充分肯定自己,正確認識不足!耙徽n一得”,讓今后的路走得更寬更遠。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
《月球之迷》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本文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性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收筆!对虑蛑i》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比較貼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fā)小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一、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在撰寫《月球之謎》教學設計的時候,經(jīng)過認真鉆研教材,仔細推敲每一句話,設計了非常優(yōu)美且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入新課程,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一個神秘二獨特的未知世界。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的奧妙吧!優(yōu)美且富有山洞里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月球之謎的欲望,使得這節(jié)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著,我展示了幾幅關于月球的美麗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這句更具有啟發(fā)的語言激勵下,學生想入非非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
看著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lián)翩的雙眼,我知道,我已經(jīng)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調(diào)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对虑蛑i》這節(jié)課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語,都經(jīng)過我仔細地推敲、反復的琢磨,使得整節(jié)課我的語言都是那樣的優(yōu)美,具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
比如:我用“千萬年來,月球那特有的美麗使人類折服,人們夢想著早日登上月球,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自然的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學生閱讀課文的欲望更加強烈了。在指導朗讀,學習第二自然段后,學生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月球景色十分奇異。
探索月球之謎的欲望吞沒了孩子們的心。他們的'心里由最初的美好的遐想到渴望探索、到驚奇景色奇異、到產(chǎn)生疑問。我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隨著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探索發(fā)現(xiàn)了月球許多奧秘,但也發(fā)現(xiàn)了新的未解月球之謎。你有哪些未解之謎?課文介紹了哪些未解之謎?老師的一句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里一下子開了鍋,學生的思緒在無邊的宇宙中盡情的遨游。
最后,我緊緊抓住孩子們探索月球奧秘的強烈心啟發(fā)學生:“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說?”孩子們爭先恐后:“我長大了要繼續(xù)探索月球的奧秘!薄皩砦蚁氘斠幻茖W家,到月球去探秘!薄拔乙边@時我再讓學生齊讀最后一段。這時,孩子們眼中閃動的是智慧的火花,迸發(fā)的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情感。
二、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神秘而又遙遠的月球,遠離人們的生活,孩子們很難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nèi)容,特別是“環(huán)形山、月海……”這些概念十分抽象,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此時發(fā)揮了他的優(yōu)勢。優(yōu)美的月光圖片是那樣具有魅力,引起他們無限美好的遐想。借助環(huán)形山、月海等圖片,把學生帶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揭開了月球的面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阿波羅”號探月車和兩名宇航員在月球上的圖片,激發(fā)了孩子們繼續(xù)他所科學奧秘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1-06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08-11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07-03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1-25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0-13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優(yōu)秀11-20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優(yōu)秀12-10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09-19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