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
在教學《但愿人長久》時,教者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蘇軾和蘇轍手足情深?說著說著,有一位學生并沒有沿著文本的內容序列來表達,而是說:我從他們的名字中都有車字旁,看出他們手足情深。教者隨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讓師生合作進一步闡述:軾是車把手,轍是車過留下的痕跡,它們是不能分開、形影不離的,分開了車也就不存在,F(xiàn)在蘇軾和蘇轍不能分開的兩兄弟卻分開了,是多么讓人難過的事情,可見手足情深。因為教師關注了學生的生成,所以課堂顯得更為深刻而開放。
思考:
學生是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人”,富有生命活力而又個性鮮明的人,他們思維活躍,反應敏捷,不受拘束。教師只有在關注學生生命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學情的敏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為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之熱情地參與教學過程,并施展出聰明才智。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回收信息,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甚至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盡情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師拘泥于教案,不顧學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那課堂只能是教師“作秀”的舞臺。因此,關注學情是“智慧”產生的原點。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以“文包詩”的形式通過敘述故事介紹了《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背景,表達了每逢中秋佳節(jié)的思親之情,以及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jié)學生聯(lián)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币睬∏”磉_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苯忉屃诉@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lián)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lián)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庇械恼f:“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钡。學生的聯(lián)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yōu)槁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最后兩小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對于本文,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孩子反復品讀感悟,讓學生真正理解蘇軾那份濃濃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學完課文后,和學生一起完整的品讀了蘇軾的《水調歌頭》,讀讀背背,感受蘇軾語言的獨特魅力,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3
在上這課之前早已備好了課,開學初,就把蘇軾幾首有名的詩詞打印給學生,利用早讀課間帶領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上課時以歌曲《但愿人長久》導入,因為以前中秋聯(lián)歡會時學生就學唱過這首歌,所以學生都會唱,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然后以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首詞引導學生著問題讀課文,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給課文分段落時,教參的提示是分為3個段落,而學生自然地把第一小節(jié)分為第一自然段,我覺得這樣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參上的更科學,因為第一小節(jié)只是介紹了蘇軾的身份,并沒有涉及到創(chuàng)作原因(思念弟弟)。課堂上,教師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個人認為自己這一點做的還是不錯的。嘿嘿嘿……
第二課時讓學生找出蘇軾感情變化的詞語,原以為學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學生,原本最怕動腦筋的學生,竟然第一個說出來,我狠狠地表揚了一頓,結果他精神了一節(jié)課!
不過在引導學生理解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時,很失敗,很吃力。后來索性不講了,越講越亂,還不如不講。學生無法理解什么胸襟開闊,我想學生會背《水調歌頭》以后應該會漸漸明白的。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4
課始,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jié),回憶佳節(jié)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在體會埋怨的原由時,我引入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最后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后我和學生在古箏的伴奏下,齊讀《水調歌頭》將古詩情韻推向高超。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5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喜歡他豁達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更愛他人生十六樂事的超然之姿。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也愛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灑脫……讀蘇東坡,詞句翩然間仿似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便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詞中名篇《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經過。課文情節(jié)生動,語言通俗精練,意蘊深遠。作為一篇“文包詞”,文中的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xiàn),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蘇軾通過詩詞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fā)誠摯的祝愿,而課文正是通過故事把詞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轉化為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教學時,我首先通過《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引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回憶佳節(jié)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繼而,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但愿人長久”這一關鍵詞,以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經過。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xiàn),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語言精練,意蘊深遠。這種文包詩的形式,學生不陌生,也懂得學習這種形式的課文要聯(lián)系文章內容解詩意。
心理描寫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我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心理感情變化為主線,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首先是引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回憶佳節(jié)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然后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以此來串聯(lián)全文的教學。
教學第五、六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讀詩詞和課文中的語句,詩文對照,自己理解詞句的意思,隨后小組內進行交流。組內小伙伴之間交換對讀詩句和詩句意思,逐步提升,這樣,學生在讀中進一步體會到“文包詩”“詩文對照”的特點。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7
這節(jié)課上下來,自己的感受點點碎碎記錄如下:
1、情境設置達成了預期的情感效果。
2、在內容的理解上的深度還不夠!
當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課堂上帶學生作過多的理解詞的內容,只是學生在學文之前的鋪墊、知識儲備還不夠。自己的理解不夠細膩。
。1)、“千里共嬋娟”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ˋ、兄弟倆共同在思念。B、他們流著相同的血液。C、他們有著相同的遭遇........)
那么,這里就需要課前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如:蘇轍與蘇軾的景況以及當時在寫這首詞時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這些工作,可還不細致和沒有達到效果。
。2)、“人長久”!從書面上會大致理解為:美好的感情能長留人們心中!其實,這里的長久也代表了蘇軾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來,一生都平安。同時,也說明了蘇軾認為:兄弟倆只要健康地活著,都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團聚的希望。這里也闡明了他是樂觀主義者。雖然生活很無奈,但仍對生活寄托著美好的愿望。
3、學文需要的背景滲透的不夠深入。
。1)寫詞背景:中秋,是一個花好月圓、家家團圓的好日子。而蘇軾與弟弟卻手足分離。這里的情境比較沒有達到反襯的效果。
為什么很多人們在平時寫不出這樣的文章。而在今天這個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境遇里寫的這樣真切?這里,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說有關佳節(jié)和思念親人的事例。真切體會思鄉(xiāng)、思念之情。否則是架空式的表面文章。
。2)、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時,有些游離。
A、當在開頭讓他們說說,你準備和家人怎樣度過這個節(jié)日?學生都說的'是”預期“怎樣過,預想到的快樂。而不是在說他們體驗過的歡度節(jié)日的幸福。這和教師的問題設計有關。
B、很多學生不能體會手足情深的兄弟分離的心境。應該讓學生說說身邊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別人的事例。
C、在講到”人有悲歡離合“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自己有什么快樂和悲傷的事情。有的學生只說了快樂的事情。而有的學生則只說了悲傷的事情。其實,如果讓一個學生既說他的快樂也說他的悲傷。學生應該能感受到:每一個人一生都不是那樣順心的。而不是理解為:有的人是快樂的,有的人是悲傷的。
4、教師的語言。
教師的語言應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載著很多的信息量。教師一句簡短的話語就能將很多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應凝練、經典!
在學《但愿人長久》一課時:還留下了讓我難忘的一個情景:
在學完全詞時,我告訴學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表達了美好的祝愿,你準備將這句話送給誰?或者對誰說呢?有的學生說送給親人、送給解放軍叔叔........
有位女同學說想送給”王維“。當時,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用一種驚訝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同學,而后又看看我的反應。
我立刻問清楚這個王維是誰?她說是詩人”王維“,大家更不解了。都歪著小腦袋等著我解決這個飛來的意外。這時,一位同學大聲喊到:王維已經死了。(顯然,他更不能理解為什么這位同學會送一份祝福給一個已經死去的人)
我是這樣解決的:
師:你為什么要送給他?
生:(不是很流利地說著)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兩句名言:“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其實,像蘇軾這樣常年不能和家人團聚的人不止王維,還有很多,如李白等。讓我們一起把這份祝福送給蘇軾的弟弟,以及像蘇軾這樣的人吧,引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反思]:其實,這位學生由學本文想到了兩點:
1、王維和蘇軾一樣留下了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的詩句。
2、由蘇軾的思念之情聯(lián)系到了去年學過的舊知:王維也是在思念之情由然而生時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而留下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經典名句。
我雖然明白了這位學生的意思,并且也作了解釋,可總感覺,其他學生理解的還不透徹。這個點落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兵了。應該抓住機會,再從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引導。
如果,當時這樣說會更好: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同樣的愁思。無論是王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還是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表達了很多人的內心愁苦、無奈、思念的情感,引起了共鳴。所以,這幾句詩詞成了千古名句。他們都以詩詞寄托著內心的感受。
這樣小結不僅講清了,為什么這幾句詩詞被人們千古吟誦。而且也闡述了作者們留下這些詩詞時候的心境都是源于思念!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是順應作者寫作順序,從整篇詞入手再回歸詞本身。設計的教案包含了整首詞,教學時以激趣為主,部分點撥,部分點到即止。希望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詩詞作品不是僅僅明白詞中幾句話的含義!澳睦飼滥!”教學預設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可是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即使沒有十全十美,我們也在努力讓它變得更加美好!
在教學最關鍵的轉折處,“世上本來就是……哪里會十全十美呢!”請同學們自讀后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多數談的是月亮與人生的相似,沒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蘇軾眼中應該是沒有分離、沒有悲傷、在這中秋之夜與親人團圓!如果從這個詞語出發(fā)去談理解,再出示“哪里會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才能為下文理解殘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尋味做好鋪墊。
可見,在備課時思路狹隘,站得不夠高,就詞本身理解詞義,自然學生的領悟只浮在了水面。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9
教師出示課文插圖:對月浮想沉思圖
師:同學們,請同學們按順序看看這幅圖,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圖上畫了誰?他在干什么?
生:圖上畫的是蘇軾居住的地方,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空中,蘇軾坐在床頭思念遠方的弟弟。
師:是的,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也許在這座房子的周圍,就有許多人家歡聚一堂,面對皓月,談笑風生。蘇軾聽到外面?zhèn)鱽淼臍g笑聲,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緒萬千,他會想些什么?
生:他會想起小時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會想起小時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的情景。
師:他會想自從長大以后,我們就各奔東西,已經有七個年頭沒有見面了。
生:他會想,弟弟啊,你現(xiàn)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
生:他還會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卻這么圓、這么亮。
……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別的家庭都充滿歡聲笑語,唯獨蘇軾面對明月思念親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來。后來蘇軾的心情是不是越來越惆悵了呢?讓我們學習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細細地品味蘇軾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圖,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
課文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直觀圖畫與書面語言的.交換,因此,我在教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然后讓學生來說圖上的情景,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把學生帶入到課堂情景中去,讓學生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中與詩人同思共想。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體驗人物的情感變化
新課程呼喚著教學民主。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自由、充滿信心和樂趣地進行學習實踐活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憑借畫中的中秋明月和蘇軾的姿勢、神態(tài),充分想象詩人的感受,體會他可能聽到人家團聚的歡聲笑語,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蘇軾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的句子,啟發(fā)學生想象蘇軾思念的情景。最后一個對比總結,突出了蘇軾的孤獨,讓學生理解蘇軾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悵的心態(tài),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體會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對于學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師向他投去了贊賞的目光,讓學生在教師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歡樂,樹立起“我能說”的信心,在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對文中人物情感的變化感悟得更深刻。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0
此課的教學,我認為以詩文對照理解古詩文為重點,亦是難點。
古詩文特別是經典詩文的意思在老師們的眼里可能已經爛熟于心了,可是對于才剛剛接觸古詩文的`孩子來說,還沒那么容易。特別是本文中出現(xiàn)的那幾句經典語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幾句詩要配合前面的第五自然段內容來理解: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xiàn)、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因為有些孩子有與親人分離的經驗與體驗,所以他們能夠體會一些分離的痛苦與難受,但是他們談不上有多深的情感,因而難以體會詞中的美好祝愿與深遠意境,但意思必須懂得,經典必須記得。
先背誦下來,再慢慢體會,在本課的學習中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是順應作者寫作順序,從整篇詞入手再回歸詞本身。設計的教學包含了整首詞,教學時以激趣為主,部分點撥,部分點到即止。希望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詩詞作品不是僅僅明白詞中幾句話的含義!澳睦飼滥!”教學預設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可是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即使沒有十全十美,我們也在努力讓它變得更加美好!
在教學最關鍵的`轉折處,“世上本來就是……哪里會十全十美呢”,請同學們自讀后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大多數談的是月亮與人生的相似,沒有提到“十全十美”。什么是“十全十美?”在蘇軾眼中應該是沒有分離,沒有悲傷,在這中秋之夜與親人團圓!如果從這個詞語出發(fā)去談理解,再出示“哪里會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才能為下文理解殘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尋味作好鋪墊。
可見,在備課時思路狹隘,站得不夠高,就詞本身理解詞義,自然學生的領悟只停留在了表面。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但愿人長久》一課時,我抓住課文的主線:思念—————埋怨——————寬慰——————寫詩來展開教學。講到“埋怨”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我和學生進行了對話,不說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們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都體驗到了融洽的學習氛圍,F(xiàn)在我想重溫一下當時的一些情景。
師:“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別人的意思。
生:我補充,是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而產生的一種心情。
師:那你們平時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而埋怨過誰嗎?
生:我埋怨過一個同學,借了我的東西不還。
生:我埋怨過我媽媽,她老是叫我學這學那。
……
師:哦?那蘇軾是因為什么不開心?
生:他原來和弟弟蘇轍形影不離,后來分別得太久,又不得想見,所以不開心。
師:那蘇軾他去埋怨誰?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師:哦?你從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讀出來嗎?
生:“他眼睜睜……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
師:看來他還挺郁悶的,誰來開導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邊,你會和他說些什么?
生:我想說:你不用那么開心,好多人和你一樣,家人不能團聚呀。
師故做更傷心的樣子,扮演蘇軾:人家就是傷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幾年都沒見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會十全十美的,月亮現(xiàn)在是很圓很亮,但它也有不圓的時候啊,有時還被“天狗”吃了呢。ㄈ啻笮Γ
生:每個人都會有悲傷,也有快樂的事情發(fā)生,現(xiàn)在你雖然很傷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興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你弟弟也會在這個時候看到它的,你們借著月光,用心來說話呀,他一定能聽到的。
師:噢!我們兄弟倆“心有靈一點通”,對,你們開導了我,謝謝你們。我來做一首詩吧:人有悲歡離合……
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我覺得建立師生間融洽的學習氛圍是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催化劑。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3
正值“梅子金黃杏子肥”的季節(jié),我有幸走進優(yōu)雅古樸的石屏小學。第一次走進校園,感覺異常的安靜,整潔,讓我不忍打破這份寧靜。因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為要上課了,心里不免有點緊張,于是也就顧不上欣賞校園的花草樹木,小橋流水。
上完四年級上冊的文包詞《但愿人長久》,自我感覺很失敗,原本預設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鉆研教材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是一篇文包詞的課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水調歌頭》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經過,所以我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只關注了文本中現(xiàn)有的情感主線,即心緒不寧,埋怨,寬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沒有的,卻又有必要讓孩子了解的,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文化積淀。
比如,課文開頭的.“古時候”,我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其實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說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實是蘇軾自己主動要求去做官的,為的就是和弟弟蘇轍靠得近些……所有這些,其實與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體的,如果能做到這些,能讓孩子更透徹地了解整個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記憶這首詞。
其次,教學預設時“備學生”不夠。也許是好長時間沒有走出去接班上課了,所以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似乎根本就沒有考慮學生的因素。每個學生都是存在差異的,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導致課堂好幾次幾乎“冷場”,那些突發(fā)狀況都是我沒有提前預想到的,所以在臨時處理時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課堂開始,吟誦與“月亮”有關的古詩詞,學生只能說一首《靜夜思》,當我靈機一動,換了一種方式,老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時,我所說的上句,學生又無法接出下句,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同時也很尷尬。所以,我想,今后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慮周到,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課堂的整個行進節(jié)奏把握得不太好。課堂前一半過于松散,時間花費太多,所以后一半就顯得有點緊了,以致結束時有點匆忙。
當然,不忘表揚自己一兩點。首先覺得自己的書寫指導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實處。其次,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了好幾次生活情境,對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詞語起到了很好的啟發(fā)引導作用。
今后,若還有這樣的學習,鍛煉的機會,我想,我一定會堅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隊伍中,努力學習,再接再厲!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4
《但愿人長久》這一課是一篇“文包詩”類課文,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為主線,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結合古詩文經典誦讀教研課題,熟讀背誦原詞,并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教學本課的第一課時,我抓住課文的主線:思念—埋怨—寬慰,寫詩來展開教學。講到“埋怨”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我和學生進行了對話,不說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們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都體驗到了融洽的學習氛圍,F(xiàn)在我想重溫一下當時的一些情景。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可以運用過去學過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教師更多的起的是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圍繞一個填空,抓住“思念”一詞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借助各種方法理解了詩的意思后,老師又給予了歸納總結,為學生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中,我出示了一個填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發(fā)揮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們反復地朗讀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靜心閱讀的習慣,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教材是載體,作為教師,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
今天教了《但愿人長久》一課,整堂課比較流暢,我讓學生會反復吟誦詩句,從而體會詩句的意思,大多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詩句的意思,可個別學生還沒領會,我還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jié)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xiāng)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學生都把小手舉得高高,激發(fā)了學生表達感情的欲望,他們紛紛拿出筆開始思念起親人來?上е挥2個學生寫了三句話下課了,還有只是一句話。我只能交流她們三句的內容,最后我只得把這個作為家作寫在日記本上。我想要是加上逼真的圖畫、凄涼的二胡音樂、舒緩的'古箏曲、動聽《但愿人長久》歌曲,那種濃濃的的思念親人之情會躍然紙上的。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但愿人長久的教學反思02-17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1-13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通用03-24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篇03-06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15篇)04-14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匯編15篇)03-21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20
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02-11
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