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畫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畫風》教學反思1
《畫風》主要講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有頗多感受。
《畫風》這篇課文,直接讓學生感悟到“風,看不見,摸不找,很難畫!边@對于平時生活經驗缺乏的少年兒童來說是很難的。于是我讓學生進行體驗,利用電風扇這一直觀的形式,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風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突出了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課文4~8自然段時,以學生的讀為主,在多樣式、多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理解了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會畫風的過程,認識到了風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了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chuàng)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同時通過說一說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讓游戲貫穿教學的始終。特別是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你還能用其他的辦法畫風嗎?”,學生思維非;钴S:有畫氣球、畫驚濤駭浪、畫長發(fā)飄揚、畫紅領巾飄揚、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卷風、畫炊煙、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畫飄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于文中的小朋友。學生們真的很聰明。一節(jié)課下來,孩子們猛然間發(fā)現(xiàn),原來看不見,摸不著的風可以用這么多方法畫出來。
《畫風》教學反思2
《畫風》主要講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紙上的故事。這篇課文以一個有趣的題目,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畫風》一課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簡單質樸,學生易于理解。本節(jié)課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設了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以情境、比賽貫穿教學的始終。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充分活動起來,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畫一畫。特別是在畫風的時候能有自己的見地,從自己的生活認知著手,這就是一個提高。比如,有的畫了一個小孩正在放風箏,風箏飛起來了,說明有風;有的畫的是一個長頭發(fā)的小女孩,她的頭發(fā)被風吹起來了;有的畫了自己家的窗簾被風吹起來的樣子等等。同學們不僅能畫、會畫,還敢于展示自己、傾聽別人,這對于今后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在課堂教學中引進競爭機制,使語文教學上得生動有趣。在課堂教學中讓比賽貫穿教學的始終,抓住學生都想爭當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的特點,讓學生進行朗讀,引進競爭機制,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語文教學上得生動有趣。
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重視了朗讀,忽視了個性。在本堂課上,我采用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chuàng)意,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學生都通過重讀“彎彎的”等詞語來表現(xiàn)風,現(xiàn)在想來,只要把表現(xiàn)風的那些重點詞“斜斜的、彎彎的、呼呼地轉”等再進一步挖掘下去,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他們就會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讀時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了。
《畫風》教學反思3
該課我是作為先行課來上的,上完以后組里的老師們給予了如下的評價:
優(yōu)點:
1.教學過程清晰,教學任務按時完成;
2.教態(tài)親切,重視了學生的反應;
3.課文范讀好,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
4.對識字部分處理好,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熟知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
缺點:
1.教學任務應只安排兩個讓學生自學完成,時間充裕效果會更好些;
2.學生朗讀沒有到位,還沒有讀熟。
自己反思:
聽了組內老師的意見,我認識到:聯(lián)系生活實際識字、擴詞做得比較好要堅持。對于指導學生朗讀還應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落實到位,讀不好不能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習。比如在指導難讀的'句子時,應先讓所有學生自己先輕聲讀一讀,然后指名愿意讀的孩子站起來大聲讀,別的學生可以再挑戰(zhàn)讀,看誰能把難讀的句子讀好,這比光靠老師一個人講該怎么怎么讀效果要好得多。
《畫風》教學反思4
今天教《畫風》,很美的一篇小文章,與學生生活貼近。生字很少,文中三個孩子的姓名外加一個“顯”字。我們集體備課準備的教學設計也頗花了些心思,拋棄一貫學生字的思路,導入課題后直接識字,安排如下:
1.出示三個小朋友的頭像,大家試著叫出他們的名字。
2.小游戲:每個學生與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打招呼,并自我介紹。示范:宋濤、陳丹、趙小藝,你們好!我叫(),很想和你們做朋友。
3.開火車認讀“宋、濤、陳、丹、趙、藝”六個生字并擴詞。
4.討論:“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我們身邊哪些認讀名字中能找到。
之前布置過學生預習,課堂從揭題到學完生字我們一直沒有接觸文章,今天的生字是完整意義上的脫離文本,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方法恰恰相反,可是我們的課堂氛圍濃厚,效果尤其好。反思這節(jié)課的生字學習,沒有按照慣例讀文識字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家對著圖大聲與圖中人物對話交流,圖中人物好似活了一般,這個小游戲學生很喜歡。進入到第4步找名字,課堂一下炸開了鍋,很巧的.是這些字在我們班學生的名字中都能發(fā)現(xiàn),當說到“宋”時,學生們還大聲說出“宋江”等名字,喜悅與成功之情溢于言表。課本中學習的內容與坐在教室里的學生之間聯(lián)系起來了,換句話說,學生的名字成了課堂學習的內容,多親切啊,識字成了快樂的事。把要學習的目標與學生的生活盡量聯(lián)系到一起,是教學的好方法,老師們可以常用。
《畫風》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此課時,采用下列辦法取得較好效果:
一、猜謎語導入課題激發(fā)興趣
二、動手畫風
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里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直觀事物感興趣,喜歡艷麗的色彩,喜歡每天拿著筆描描畫畫。因此,我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風后再動手畫風。也許,孩子們的筆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諧,但在這愉悅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三、總結延伸,拓展認識。
拓展延伸中,我補充詩句“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币龑W生想辦法畫出聲音、氣味,對學生的思維將是更好的訓練。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并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畫風》教學反思6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畫風》教學反思。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后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學科整合、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fā)聯(lián)想環(huán)節(jié),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fā)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反思《《畫風》教學反思》。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fā)展。
三、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lián)系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guī)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fā)、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xiàn)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啟發(fā)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于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伙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回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局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yè)布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jié)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fā)學生,構建知識系統(tǒng),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yōu)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7
今天下午,我在班里試講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畫風》的第一課時。整體進行得還算順利,學生的反應基本在預料之中,當然也偶有驚喜。但因為想多給學生一些表達的機會,讓他們的思想得以碰撞,相互啟發(fā),有所創(chuàng)新,以致最后超時了5分鐘。
事實上,這也暴露出許多不足。雖然我覺得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和教學預設做得還算充分,但每個環(huán)節(jié)在時間的把控上卻做得不夠(如寫字時間不足十分鐘,每個環(huán)節(jié)所用的時間沒有大致的估算等),對教學流程的熟練程度還需進一步加強,每一處過渡語也需要再精簡提煉。而“讀”的體現(xiàn),更顯現(xiàn)出一種“弱化”,即讀得不夠,缺少朗讀的指導?梢娫谶@份教學設計中,過于重視對課文內容及人物的分析,過于重視啟發(fā)想象、開闊思維,而“讀”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明確的展現(xiàn)。這絕對是備課時的.重大疏忽。因為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只是一方面,識字寫字及朗讀都不啻是教學中的重點,必須在教學設計中加以體現(xiàn)。然而,我卻忽略了,或者應該說模糊了“讀”,僅僅只是關注了如何啟發(fā)學生去想象,去創(chuàng)新,激活他們的思維。雖然一節(jié)課容量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然而學段目標卻是需要在備課時深入研究,并要在課中明確體現(xiàn)的。
因此,在下階段的備課過程中,我一定會認真研讀學段目標,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不但要把識字寫字落到實處,還要領著孩子們把書讀好,大膽想象、創(chuàng)意無限。
《畫風》教學反思8
案例:
根據(jù)小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適當運用情境教學不僅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二年級《畫風》一課時,根據(jù)課文特點,設置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了以親自體驗為線索的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去了解課文內容。
首先,我挑選了一個有風的日子教學這課,打破了傳統(tǒng)的按一定順序的規(guī)律,一上課,我便激情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讓你們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我們美麗的校園,好嗎?”同學們齊聲說:“好!”這樣做的同時又把語文和美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由于我們班在教學樓的二樓,視野比較開闊,我就叫單組同學在走廊上一字排開,畫著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和“嘩嘩”作響的樹木;雙組的同學則趴在教室的窗臺上,畫馬路上的紅旗和樹木。同學們興趣盎然地畫了起來,在他們畫畫的同時,我又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仔細觀察你所畫的事物與平時什么時候是不一樣的?幾十分鐘過去了,同學們畫完了都陸陸續(xù)續(xù)地進了教室。這時候,我要求同學們把自己手中的畫與同座位的畫相比較,這時候同學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畫與同座位的畫不一樣,于是我對同學們說:“由于我們單組同學畫的是教學樓的前面的景象,雙組同學畫的是教學樓后面的景象,所以我們每個人手中的畫都是不完整的畫,現(xiàn)在就請同座位的同學相互合作,把對方的畫補充完整,這時候,我又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體現(xiàn)出了教材的要求。
補充完整畫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問題:仔細觀察你所畫的畫與平時什么時候是不一樣的?同學們踴躍地舉起手來,我請了一位同學回答,他說:”我們現(xiàn)在畫中的景象跟平時沒有風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沒有風的時候,紅旗不會飄揚,樹葉也不會“嘩嘩”作響,枝條也是下垂著的,今天我們畫的是有風的時候,紅旗在迎風飄揚,樹葉在“嘩嘩”作響,枝條也在隨風起舞。這位同學回答后,我沒有馬上給予肯定,而是征詢其他同學的意見,問到:“你們同不同意他的觀點?”同學們齊聲回答:“同意!蔽荫R上肯定了他們的觀點,并表揚他們有細心觀察的好習慣,接著,我又繼續(xù)把他們引向課文的主題,用總結引入了新課:“同學們,也就是說通過你們的畫,人們可以感覺到風的存在,你們實際上是把那摸不著的象——風給畫出來了,對嗎?你們真了不起,相信你們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學這一課——畫風。
這時候,我就要求同學們自學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但是通過自學后,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不成問題了。這堂課的教學前奏比較長,老師的講解卻很少很少,但是我覺得取得的效果卻遠遠比老理由講解要來得快來得直接,使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不教自明,使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了解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語文。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畫風》教學反思9
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六個涌現(xiàn)在課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識字教學時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動,先請同窗們自己把課文讀通順,找一找文章中講了哪幾位小朋友,再與宋濤、陳丹、趙小藝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在活動中認識了生字,還鍛煉了口語交際的能力,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畫風”這個題目引起了課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本來陳丹說:“風,看不見,摸不著,誰也畫不出來。”可是看了趙小藝的畫后,陳丹卻說:“我也會畫風了”。三個好朋友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成果他們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
我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了三個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邊標示他們的名字,好讓學生對三個孩子的樣子有直觀的感受,通過默讀讓學生找到他們畫得是什么,然后出示三幅畫,與文字一一對應,這樣學生會更加明確三個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來表現(xiàn)風的存在的。待學生搞明確人物關系后,可以練讀對話,開展爭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動,采用自由練讀,指名讀,評價讀的方法,領導讀出趙小藝的自信,陳丹的高興和受到啟發(fā),接著以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再次進行領導朗讀,讀出宋濤看到趙小藝畫出風之后的驚喜,這樣層層領導,學生誦讀能力得到鍛煉,程度得到提高。趁熱打鐵,我以兒童化語言提問:“你喜歡這三個小朋友們嗎,為什么?”引出來本文的.主題,學生在前邊的朗讀中已經感悟到了趙小藝的愛動頭腦,宋濤的敢想敢問,陳丹善于向別人學習。
特殊是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你還能用其他的辦法畫風嗎?”,學生思維非;顫姡河挟嫐馇、畫蒲公英、畫驚濤駭浪、畫長發(fā)飄蕩、畫紅領巾飄蕩、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卷風、畫炊煙、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畫飄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于文中的小朋友,學生們真的很聰慧。最后,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紙畫出了不同的風。一節(jié)課下來,孩子們猛然間發(fā)現(xiàn),原來看不見,摸不著的風可以用這么多方法畫出來。
《畫風》教學反思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
2、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合作精神。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聽辨聲音引入風
師: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聽聽畫上的聲音,都是什么聲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師:對了,是風先生來到我們的教室了。(板書:風)
師:風不僅能聽,還可以寫,古代就有詩人寫下了許多有關風的詩句,誰能背給大家聽聽。(生背,師評價。)
。病⒔翌}
師:其實風還可以畫出來。風看不見,摸不著,他藏在哪兒呢?怎么畫出來呢?就有三個心靈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風,還能把風畫出來!想知道他們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5課《畫風》(板書:畫)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一起把課題讀一遍(生齊讀課題)
出示課件:讀課文之前,請同學們看一下自讀要求,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再把文中這7個認讀的生字圈出來,多讀幾遍,能做到嗎?
2、學習七個認讀的生字
師:文中的小朋友看你們讀得這么認真,也想和你們交朋友,他們來了。ǔ鍪菊n件3)
⑴與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問聲好。
、茙煟赫l能借助拼音讀出哪個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齊讀)誰還能當小老師領著大家讀?(注意:“趙、陳”是翹舌音,“宋”是平舌音)
、浅鍪菊n件4
師:沒有了拼音,還會讀嗎?(全班齊讀)
、瘸鍪菊n件5
師: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哪里見過?還有什么好方法記住他們嗎?
“陳”:耳東陳(是識字的好方法)
“濤”:海濤、波濤(哦!“濤”跟水有關系)
師評:原來這些字你們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這個呢?(拿出“顯”的卡片,讓學生接讀)
、勺R字鞏固環(huán)節(jié)
師:誰能從課文中找到含有“顯”字的句子讀一讀,誰來?(指名讀)
老師這兒有許多精美的卡片,還想要嗎?(想)想,就看你們的本領了!
“趙、宋”:要求學生能說出識字的`方法
“藝、丹”:要求學生能組詞
3、寫字教學
⑴分析字的結構,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師評價:你觀察得真仔細!
、瞥鍪痉蹲。
、欠秾憽八嚒。
⑷師巡視輔導,相機表揚寫得好的同學。
三、初讀課文
師:生字會認了,課文一定讀得更好了。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找出宋濤、陳丹、趙小藝是怎樣畫風的?還找出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句子。(讀完評價)
。ㄒ唬├斫廒w小藝畫風的句子
過渡:請一位同學說說趙小藝是怎樣畫風的?
1、指名回答(出示課件),再指名讀
2、理解趙小藝為什么這樣畫風?(生反饋)
師:趙小藝眨眨眼睛,想了想,這時候,她在想什么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全班再交流)
師評價:趙小藝真是個善于思考、勤于動腦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個說“我能!”
師:其實,趙小藝很聰明,他看出風藏在旗子里。
3、課件出示:風來了,風把吹了,風藏在里。
4、先讓學生自由填空,而后老師指正,并指導學生讀出自信的語氣。
。ǘ├斫怅惖ず退螡嬶L的句子
1、出示課件動畫
師:風先生來了,三個小朋友的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2、指導朗讀陳丹畫風的句子
、俪鍪菊n件:風來了,風把吹了,風藏在里。
師:噢!老師聽出來了,小樹彎彎的!
②再指導朗讀
3、指導朗讀宋濤畫風的句子
①師:宋濤也把風畫出來了,快和同桌一起讀一讀吧!(出示課件)
、谧x好“斜斜的雨絲”
③小組分角色朗讀、全班分角色朗讀(出示課件)
。ㄈ⿴熜〗Y:同學們讀得真好,老師也看到風了。這節(jié)課,我們不僅認識了七個認讀的生字,還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要想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風,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四、作業(yè)(出示課件)
五、板書設計:
旗子飄
15畫風小樹彎敢想敢做
雨絲斜善于動腦
風車轉
反思: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的風可以通過耳朵聽到,可以通過文字寫出,以此來引導學生領會,風還可以通過筆畫出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俗話說:“空穴來風”。風來無影,去無蹤,沒有形狀。我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抓住了風力使物體發(fā)生變化這一特征,利用找到三位小朋友畫風的句子,通過朗讀、想象、討論等方式,逐步深入學習課文。
不足之處:
1、語文教學強調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而我在識字教學中就犯了這一錯誤。
2、朗讀的目標含糊,應該每次要有明確的指定。
3、教學語言不夠精煉,過于緊張,漏下的板書應在適當時機補上。
《畫風》教學反思11
《畫風》以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在教學中以下兩個方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始終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為主”這一教育理念。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閱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本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學文的最后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回歸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這句俗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我抓住二年級學生喜歡畫畫這一特點,我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練讀、分讀、競賽讀,爭當“宋濤、陳丹、趙小藝”,然后通過讀后的理解,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再相繼出示重點句:“只見她在房子前面畫了一根旗桿,旗子在空中飄著!倍嗝磿l(fā)現(xiàn)、會聯(lián)想。∵@時她的心情是怎樣呢?教師借機指導朗讀“我能!”帶著興奮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語氣讀。接著設計問題:“你喜歡文中的小朋友嗎?想當這幾個小朋友嗎?”讓學生再次讀。以學生讀為主,在多樣式、多次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理解了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了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我抓住重點句教學,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提高孩子們的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畫風》教學反思12
我們學校上周剛剛結束“語文主題學習”,我對它有了一點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畫風》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嘗試加入“語文主題閱讀”。
上課伊始以談話方式導入,“同學們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你喜歡哪一季節(jié)的風?請說說理由!蓖瑢W們很積極,紛紛舉手回答。我在恰當?shù)臅r機說:“老師喜歡秋天的風,請你認真傾聽老師朗讀的這個片段,請幫老師回答喜歡秋天風的原因是什么?”老師帶著對秋天的喜愛開始朗讀,老師的朗讀剛剛結束,學生就把小手舉起來,回答的特別好,達到了預想的效果。接著我又朗讀了冬天的風,請學生回答冬天的風有什么特點?你喜歡冬天的風嗎?
風摸不著,看不見,那怎樣畫風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15課《畫風》!懂嬶L》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寫三個孩子的相互交流,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紙上的故事。
當學生在認讀好生字,課文能正確流利的朗讀時,我還大膽嘗試培養(yǎng)學生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罢n文中的三個孩子是怎樣畫風的,請你邊默讀課文邊動筆畫出寫他們畫風的句子。”同學們行動很快,大家都在讀書,都在找,而且都很認真。不一會兒,很多學生就把小手舉起來了。在他們默讀時,我也在來回走動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找的比較準,很會學習。但也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畫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了該畫的句子。他們雖然小,但很會思考,要相信孩子。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很好理解。備課時,在設計課題訓練時,我運用課后的讀讀寫寫的內容,當時我不知道自己的學生會怎樣表達畫風?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讓我看到了希望,他們的想法好,話表達的清楚明白,他們畫風一點不比文中的孩子差,他們很有新意。有的學生說“我畫孩子胸前的紅領巾被風吹得飄起來;我畫風箏在空中飄揚;我畫蒲公英----”孩子們的想法真多,內容真好,孩子們正在興頭上,立刻叫學生動筆寫下來,同桌讀一讀,評一評,收到很好效果。
這節(jié)課可能在生字方面用的時間有點少,今后注意把時間合理安排。
《畫風》教學反思13
《畫風》這篇課文以人物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理清課文中每個人物的態(tài)度、觀點、做法,弄清哪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你喜歡哪個小朋友。同學們發(fā)言踴躍,有的說喜歡宋濤,因為他敢想,善于提出問題,有的說喜歡陳丹,因為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善于向別人學習,還有的說喜歡趙小藝,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戰(zhàn),善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我適時留出了一些時間,讓學生動腦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也能表示風?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可以畫頭發(fā)飄起來了、風箏飛在空中、氣球飄起來了、媽媽晾著的衣服吹起來了等等。緊接著,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再想一下比如氣味、聲音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又怎樣表示出來呢?學生又紛紛舉手說可以畫跳動的音符、爆炸的圖案、爸爸睡覺時打呼嚕來表示聲音,畫烤雞腿、香噴噴的米飯、香氣撲鼻的花兒來表示氣味……
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并馬上動手用彩色筆把自己的奇思異想描繪出來。整堂課學生們讀得認真,學得投入,說得暢快,畫得漂亮,教學效果較好。
《畫風》教學反思14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2-8自然段時,設計了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記出相關句子。。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交流文中三個小朋友畫風的方法,引導孩子們通過課件中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后相機指導朗讀,我首先安排學生在四人小組中分角色朗讀課文2—8自然段;然后我選出每個小組中的優(yōu)秀表演者上臺分角色表演,同時提醒孩子們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學科整合、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fā)聯(lián)想環(huán)節(jié),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想風、說風、畫風、寫風,通過欣賞葉圣陶爺爺?shù)脑姟墩l也沒有見過風》,引導啟發(fā)孩子們把課文編成小詩“誰也沒有見過風,不只是你和我,但是旗子飄飄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fā)展!跋胍幌搿嬕划、寫一寫”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旨在培養(yǎng)孩子們想象能力、寫作、說話能力!巴卣寡由臁杯h(huán)節(jié)要求孩子把同樣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和氣味用畫面表示出來,繼續(xù)培養(yǎng)孩子們遇事善于動腦、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也不例外。首先課堂教學教學時間分配很不合理,在學生“畫句子”和“分角色朗讀”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浪費的時間太多,導致教學重難點不夠突出,“畫風、說風、寫風”這一環(huán)節(jié)未能在課堂上得以實施。其次、學生分角色朗讀時的'指導不夠及時,應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前及時予以指導,提醒孩子們讀的時候應該注意三個小朋友的神態(tài)、語氣、心理。再者、“我是小詩人”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孩子們編寫小詩結束后,可以把孩子們編寫的幾節(jié)詩完整的出示一下,讓孩子們感受到寫詩其實并不難。還有、作為二年級語文教學,字詞的訓練應滲透,如可以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說一說“斜斜的( )、彎彎的( ),還可以用”“顯得”一詞練習說話。如在作業(yè)布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最后,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學習熱情不夠。
以上就是這節(jié)課給我的點滴啟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fā)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fā)展,讓課堂生動、精彩。今后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15
一、 生字的教學不是為孩子服務
在第一課時,我先從人物的姓名中,找出了6個生字:“丹、陳、濤、藝、宋、趙”,再重點 “丹、陳、濤、藝”4個生字,在范寫時,我范寫了“丹”和“藝”,可課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出在“眨”“濤”上,所以說,我的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沒有考慮到底哪些詞語需要我們教,沒有想到孩子的實際。再如,在教學剩余8個生字時,我采用了讓孩子組詞的方法記憶,可上下來孩子并沒有記住幾個,這就是一種走過場,我并沒有考慮到孩子需要什么,其實就像李老師所說:“當孩子沒有詞的時候,可以提供孩子組,不能走過場!比绺纱喟选瓣悺⒌、顯”的詞語查出來,讓他們讀一讀,認一認。
二、 教材把握不夠,缺少鉆勁
1、 閱讀層次不清
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孩子分自然段朗讀,指導了“陳丹說:‘我也會畫風了!薄摆w小藝說:‘我還能畫!’”。其實,這兩句都是要孩子讀出高興、興奮,如果單獨指導,感覺會很碎。所以我們可以自己看看有重點標點符號的段落,讓孩子想象:當他們把風畫出來的時候,他們會有什么樣的心情?讓學生整體把握朗讀。
2、教學層次不清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分辨“這幅圖是誰畫的?”再讓學生說“你覺得他把風畫出來了嗎?”然后通過說話:“風來了,風把-----吹-----了,風藏在-----里”引出寫話:“我也會畫風。我準備這樣畫:-----”自認為挺清楚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學生思維跳躍太大,導致學生聽不明白。李老師的一番指導讓我頓悟,我們可以這么做:在指導寫話前,先理清楚:“誰畫了什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關語句,再讓學生感悟事物的變化,可以問:“畫中的旗子、風車、小樹、雨絲怎么樣了?”孩子自然知道旗子飄起來了,風車呼呼地轉起來了,小樹彎彎的,雨絲斜斜的。最后以假設口吻問:“如果沒有飄著、轉、彎彎的、斜斜的,行嗎?”學生自然說不行,再讓學生說學生的理由。最后讓指導學生寫話:“我也會畫風。我準備這樣畫!边@樣一步一個腳印,層次清晰。
3、“轉”的讀音和組詞
“轉”兩種讀法都對,還可以組相同的`詞語“轉動”,但含義不一樣,念第四聲時,指物體的一點為中心或以一條直線為軸作圓周運動;念第三聲時,指轉身活動,身體或物體的某部分自由活動。其實,課前也查字典備到了,可沒有記到腦子里,怎么傳達給學生呢。
三、不能捕捉到孩子的錯誤信息
如孩子記憶“藝”和“舟”的時候,再如孩子說最后一幅圖肯定是宋濤畫的時候,我可以追問:“這種推理正確嗎?”引導學生通過書中的句子,證明自己的推理是正確的。
四、 指導寫話不到位
說實話,“我也會畫風。我準備這樣畫:”指導時,我的確犯疑,就是這種犯疑,孩子們沒有弄明白怎么寫,這就要求我們指導前要做到自己要心里有數(shù):要選取什么句式,選取什么材料,自己的答案要反復推敲,做到正確。然后思考:我該怎么說得讓孩子明白。這個例話的指導,我們不妨先示范說:“前面半句寫畫的內容,后面半句寫風----比如說:一個小姑娘的頭發(fā)飄了起來,是風把她的長發(fā)吹起來的;幾片葉子在空中飛舞,是風把它們吹起來的;一個小男孩的帽子掉了,是風把它吹跑了;一個幼鳥從樹上掉了下來,是風把鳥窩吹掉了。小姑娘揉著眼睛,是風把它吹進眼睛里了;小草點著頭,是風把它吹得直不起腰??”給學生一些提示,一些指導,再讓學生仿寫,孩子們就容易接受了。這讓我明白了實實在在,我們要給孩子正確指導,很多問題課前要備清楚,不會的應該主動請教,同時注意,仿寫要按課文來仿寫。
五、作業(yè)批改不嚴格
批改作業(yè)時,我只滿足于孩子做對了的層次,一改就是一個勾,可孩子們的作業(yè)中,有的孩子書寫挺馬虎,這讓我明白,在他們作業(yè)中,我們不僅關注孩子的正確率,更應該關注孩子寫的字是否漂亮、整潔,因為這是督促他們習慣的養(yǎng)成的好方法。因此,不能放過孩子不漂亮的字,心中要有一把尺,對他們嚴格些是為他們好,絕不能馬虎。
我的收獲:為什么非要等指導當老師說的時候,我才明白呢?其實,我們就需要一股鉆勁,需要了解孩子
需要什么,搞清楚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教師應該時刻關注細節(jié),所有關于孩子的信息,我們由不得半點馬虎。
【《畫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畫風的教學反思08-22
《畫風》教學反思12-02
《畫風》教學反思 15篇06-01
畫風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01-17
畫風教學設計12-23
《畫風》教學設計08-11
《畫風》教學設計經典09-28
《畫風》說課稿07-06
大班美術畫風箏教案10-17
前后教學反思《前后》教學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