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科學概念
綜合運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查找資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礦物,并寫出特征卡片。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一些礦物光澤、硬度、條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并綜合所學方法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鑒別身邊的礦物,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fā)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中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tài)度。
發(fā)展對探究礦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并鑒別礦物。
教學難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鑒別。
教學準備:放大鏡、小刀、瓷磚、不知名的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觀察和描述巖石的一些方法,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塊自己身邊的.礦物吧?
二、探究過程
1、它們是什么礦物
、傺芯康V物的方法
A、說一說,你學習了哪些觀察和描述巖石、礦物的方法?
B、學生交流匯報。(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等方法。)
C、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幫助研究?(生:放大鏡、小刀……)
、谘芯课覀兊牡V物
A、猜測:打開盒子,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礦物?
B、學生猜測
C、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D、學生發(fā)表意見:借助工具觀察;查找資料識別;收集礦物的特征等。
E、投影圖片,師介紹地質學家鑒別礦物的方法。
F、運用前面所講的方法研究礦物。
G、交流匯報
你發(fā)現了礦物有多少特點?
你怎么去描述這些特征呢?
小組活動:互相描述,評一評。
③為礦物做份“簡歷”。
2、確定“身份”
、匍喿x單元資料庫的《礦物特征卡》
、趯φ铡兜V物特征卡》鑒別它們分別屬于什么礦物。說說我們是根據它們的哪些性質做出判斷的?
、劢涣鞣答
3、猜猜它是“誰”
請一學生描述礦物,其他人猜。
4、舉例說一說
選擇兩種礦物或巖石,詳細了解利用它們的不同特性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外延伸
做一個巖石展示盒
你想做個怎么樣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guī)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梁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桿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桿上有個什么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ǘ⿲W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學生自學課本)
(1)講解:安裝在旗桿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繩子拉著,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滑輪?
。3)學生辨別課本P99頁,哪一幅圖是動滑輪,哪一幅圖是定滑輪?
(4)學生動手組裝定滑輪、動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為旗桿頂上的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趯W生演示實驗。
、蹖W生匯報實驗結果。
、苡懻摚赫f明什么?(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桿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組討論后匯報)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么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討論)(游戲:竹竿游戲)。課本P100小游戲
游戲后教師質疑:這是為什么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俜纸M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诜纸M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③匯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
、苡懻摚和ㄟ^以上研究你認為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教師強調:彈簧稱的示數應該等于鉤碼與滑輪重量的一半。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98結論)。
。2)探究題:小明是二年級的學生,家(二樓)里裝修時,叔叔們從樓上、樓下不停的運料,非常的.麻煩,而且還影響樓上鄰居們。小明突發(fā)奇想,能不能設計一個裝置,使叔叔們直接在樓下向上把料運進屋里。在老師的幫助下他成功了,他設計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裝置。
同學們,你知道小明設計了一個什么裝置呢?開啟你的智慧之門,你也來設計一下吧!!
(3)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喗M就可以發(fā)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yōu)點。
(三)鞏固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車圖)
(四)布置作業(yè)
觀察你的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了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
2、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并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后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范例,從計劃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的指導。
3、事實與證據。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搜集證據;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采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搜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搜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
4、整理與分析。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據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后,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匯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于不能形成統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于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繼續(xù)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分由"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組成的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不僅僅對學生來說有趣、有吸引力,還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有助于學生認識太陽系的組成和運行狀態(tài)。同時,這兩個現象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宇宙天體是運動著的,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建立起有關宇宙系統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素材之一。
學情分析
1. 學生認知情況分析:學生對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關系在本課前有一定的認識,個別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認識進行一個合理的猜想。
2. 學生學習本課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學生聽說過或者查閱過的兩種感興趣的天文現象,相對來說學生對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對日食的了解相對較少。但學生的學習并不會以為感興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這需要教師充分利用這份興趣來做科學的引導。
3. 學生的實驗方面狀況分析:這節(jié)課內容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只能設計模擬實驗,因此學生制定實驗方案比較困難,我讓學生結合教科書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降低難度,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興趣。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與技能知識——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現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學探究——經歷科學探究活動,能對問題結果進行猜測,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進行觀察、實驗,根據有關信息作出結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注重事實,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觀點,樂于合作交流,保持并發(fā)展樂于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學教案 篇5
一、 學習目標
1、 通過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對蠶的觀察發(fā)現。
2、 探討對觀察現象的思考。
3、 與其他小動物進行比較學習。
二、 教學重難點
對蠶的生活習性及其生長特點進行觀察,并能說出自己的認識、見解。
三、 教學難點
認識蠶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進而理解生物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
四、 材料準備
A、蠶若干、桑葉若干、同學們做好的觀察記錄、放大鏡若干、有關蠶一生的一些文字、圖片、視頻資料。
B、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是怎樣變化的(顏色的變化)?
C、蠶體色的主要照片,讓學生排列順序(顏色的變化)。
五、教學過程
1、 蠶寶寶每次能吃多少桑葉?它是怎么吃桑葉的(小組合作完成)?
2、蠶的蛻皮過程是怎樣的呢(小組合作完成)?
A. 你發(fā)現蠶蛻了幾次皮(小組合作完成)?
B. 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小組合作完成)?
C. 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小組合作完成)?
D. 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小組合作完成)?
E. 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
3、吐絲前的蠶寶寶
A.許多同學都認為毛毛蟲與蠶很相象,那蠶也會變成像蝴蝶一樣的動物嗎?
B.蠶寶寶什么時候變成蝴蝶一樣的動物呢?
C.蠶什么時候結繭呢?你有什么根據?
。ㄓ^察蠶,學生發(fā)現蠶的胸部變透明了,嘴中有少些絲吐出推測出蠶就要結繭了。)
D.面對快要結繭的蠶寶寶你有什么想法和問題嗎?
。1) 蠶寶寶的肚子里本來就有絲嗎(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2) 吐絲后的蠶寶寶在繭子里做什么呢(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六、拓展延伸
將蠶與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比較。
科學教案 篇6
一、設計理念:
學習此課前,學生已經研究了本單元的《我們吃什么》,對食物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了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哪些營養(yǎng)成分,哪些給我們提供活動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們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課的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的。
1、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過程,對于食物搭配,老師不能生硬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巧妙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自搭配食物中體驗到膳食營養(yǎng)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學學習以探究學習為主。本課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以“科學探究為中心”,按照“生活導入—引出問題—討論解決—得出結論—實踐模擬—交流討論”的原則,以學生的體驗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科學源自生活應用于生活。本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飲食,學生并不陌生,天天與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學設計上應從生活入手,著眼生活問題,最后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4、課外延伸,鞏固科學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本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倡導個性化設計,對教材進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調整與處理。將課中的學習活動延續(xù)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設計一頓晚餐,注意膳食的營養(yǎng)搭配,自己嘗試著買菜、做飯,完成一份非常有意義的課外作業(yè)。
二、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2、從適當的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3、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4、能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食譜。
知識與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樂于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
教學重點:
認識食物金字塔,學習科學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依照金字塔結構設計自己一天的食譜。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食物的圖片、“食物結構金字塔”課件 、小組合作活動記錄表。
2.、學生準備:紙餐盤、卡紙、直尺、彩筆等。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引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都很羨慕籃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嗎?
(課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們學校就有一些這樣的同學(課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學)
2、提問:看了以上三個資料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是健康的?(看書P43)
學生各抒己見。
3、談話:過胖或者過瘦、過矮都不能稱為健康的人?磥砣绾慰茖W搭配食物、合理飲食,也存在很多學問,我們今天就具體了解怎樣搭配食物。(板書課題)
。ǘ┖侠泶钆 解決問題
1、了解班級特殊學生的食譜
。1)實物投影學生一天食譜
。2)學生討論:你認為這幾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2、出示課件食物金字塔:“這是一個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們能說說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點嗎?
3、學生觀察后小組討論交流。
a 小組交流:怎樣的飲食才算合理?飲食中要包括那些營養(yǎng)成分?(淀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等)
b 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經常吃的食物按營養(yǎng)分類填在表格中。
c 討論:這么多食物,你認為哪些應多吃?哪些應少吃?
d、引導學生認識“食物金字塔”。(課件出示)分組討論:
(1)金字塔分幾層?
。2)每層有哪些食物?各是哪類食物?
(3)一共有幾大類食物?
(4)金字塔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我們在搭配食物時應注意什么?
e、學生匯報,教師小結:我們每日的食物應包括這幾大類食物,各類食物要搭配著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糧食類)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類)要少吃。
。ㄈ┻\用原則 設計食譜
1、同學們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小營養(yǎng)師了。下面請你們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結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組進行匯報,看看哪個小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錢。
我們的營養(yǎng)食譜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饅頭100 g
蘿卜燒豬肉200 g
米飯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豬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條100 g
這樣搭配的理由
2、匯報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說一說這樣搭配的理由。
3、老師小結:同學們很會思考,找出了好多問題。我們每天的飲食應該有葷有素,各層食物都要吃,下層吃多點,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時注意營養(yǎng)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學生對照“食物金字塔”分組研究自己的飲食結構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譜,看是否科學合理,并修改。
(2)小隊互相看,挑選一份食譜,再修改。
(2)每組匯報一個同學的食譜,及分析意見。
5、實踐活動:小隊設計自己的營養(yǎng)食譜
(1)教師提比賽要求:科學、合理、好吃、省錢。
。2)分組先設計食譜,然后利用水彩筆將食譜謄寫在大卡紙上,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小隊互評。
(四)趣味活動 課外延伸
1、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呢?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怎樣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這里有營養(yǎng)學家的提醒(課件)
2、課后合理設計一周的食譜。注意科學、合理、營養(yǎng)的多樣化。
3、回家用自己設計的食物金字塔食譜,為家人準備一份晚餐,在爸媽的幫助下完成。
科學教案 篇7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探索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形成大膽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第一單元我們長大了
1.我在成長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從出生到現在的成長證據,能夠測量身高和體重。 2、能夠根據收集的數據繪制身高、體重曲線圖。 3、能夠根據圖表對生長發(fā)育情況做出解釋。 4、能夠交流和表達成長變化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自己從出生到現在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2、知道人體生長發(fā)育有兩個生長突增期; 3、能通過繪制曲線圖來整理有關資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證據在得出結論中的重要性;
2、學生能積極參與,樂意與人交流合作,體驗成長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繪制曲線圖來整理有關資料, 能夠根據圖表對生長發(fā)育情況做出解釋。
教學準備:
量身高的紙、秤、卷尺、長尺、記錄表、學生體檢記錄表。 學生準備:直尺、課前搜集能記錄自己成長的資料,了解自己出生時的身高、體重及第一年的生長情況。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出示課件:猜猜我是誰。
2.談話:同學們,這是我們班一些同學小時候的'照片,請大家猜一猜他們分別是哪位同學?
3.提問: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訴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長的證據
1.談話:你從哪些方面發(fā)現自己長大了?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2.學生匯報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長的證據。
3.談話:老師這里有一位同學不同階段所拍攝的四張照片(出示順序打亂的照片),你能將它們排排序嗎?
4.學生進行排序。
5.匯報:你是怎樣排的?為什么這樣排?
6.小結:同學們剛才通過觀察相片,感覺自己的身高、體重變化了;比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長大。
。ǘy量自己的身高、體重等
1.講述:剛才有同學說,自己今年比去年長高了,長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測量后就知道自己的變化了嗎?
2.小結:對,同學們真聰明,要從數據上知道自己身體的變化,一定要進行“測量——記錄——比較”。
3.談話:你們想測量嗎?那測量前我們是不是該討論一下,制訂好方案呢?下面就請每一小組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討論,制訂好方案。
4.出示思考題:
。1)如果測量身高、體重,應該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體重,你還喜歡測量什么項目,準備怎樣測量? 5.匯報:你們小組想測量什么?怎樣測量?
6.小結:同學們想測量的項目可真多,那老師就給你們充足的時間去測量,測量要認真,測好后要記錄。身高、體重每個同學都要測的,測完后可測量其它項目,請組長負責。
三、繪制身高、體重的曲線圖
1.提出要求:你能將自己從入學到現在的身高、體重繪制成曲線圖嗎?
2.學生繪制身高、體重曲線圖。
3.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曲線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4.提問: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向家長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長情況,你覺得自己現在的生長發(fā)育情況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長速度一直長下去,會怎樣? 四、總結、拓展
1、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長情況,通過研究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我們成長的痕跡除了課上研究的這些內容外,還有許多,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去尋找。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我在長大 身體發(fā)生變化 能力不斷提高。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辦一份科學小報
3、了解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4、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能力。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2、了解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教學準備:準備好搜集的關于人類祖先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對人類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展示一下我們的研究成果。
二、表達與交流。
1、學生分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體進行整理修改。
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中去,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
2、學生代表向全班匯報交流本組的研究成果,集體評議。
3、分組制作小報。集體評出“最佳科學小報”。
4、學生自讀18頁的'“科學自助餐”,了解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5、教師補充講解達爾文的相關資料。
三、課堂練習。
1、學生完成“挑戰(zhàn)自我”的“我進步,我成功”。
四、課外活動。
繼續(xù)搜集資料。了解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第二單元第1課。
教學要點:
感受風的存在,初步練習假設性解釋。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生對于風的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會制作各種各樣的紙風車。
3、能初步對事物或現象做出假設性解釋。
4、意識到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問題接龍
同學們,這節(jié)老師想讓同學們做一個游戲——問題接龍,大家愿意嗎?(愿意)不過如果接不上來的同學老師可是要懲罰的哦!你要為大家學個動物叫或拌個動物的形象。(好)
二、猜想與假設
大家能對這些問題做出猜想和解釋嗎?
學生猜想。
想一想,我們看不見風,怎樣才能證明風的存在呢?
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到室外,去尋找風的蹤跡。
三、設計與制作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有沒有尋找到風的存在?說一說你找到的風。
學生匯報交流。
我們還有一位好伙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的了解風,知道它是誰嗎?對,是紙風車。紙風車能幫助我們找到風,它的形狀有好多種,盡情發(fā)揮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做出與眾不同的作品來。
學生制作。
你們的紙風車轉得快嗎?解釋一下原因。
我們的紙風車還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
四、課外拓展
氣象臺的天氣預報中是怎樣描述風的?留心電視或報紙等媒體,連續(xù)記錄一星期風的預報,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進行交流。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qū)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fā)現新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yōu)榱藵M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fā)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huán)境問題。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準備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遇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裝入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預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認識新材料。
1、認識書中介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
新材料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經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精選)09-02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經典)科學教案07-26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經典]科學教案08-1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