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子二章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二章教案1
一、設計思想:
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xié),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二、課時安排:
本文安排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ǘ┏踝x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ㄋ模R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ㄎ澹┥⒆x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ㄆ撸┳芳铀伎迹罕疚牡恼撟C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ò耍┱碜衷~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ǘ┯懻摚簭倪@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ㄈ┏踝x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ㄋ模⿲W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ㄎ澹⿲W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ㄆ撸┯懻摚郝(lián)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ò耍┱碜衷~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二章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辨析疑難字句,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文章語言的音樂美。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自主學習,歸納文言詞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啟迪學生明白“人才是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走近孟子
請同學們細讀材料,并猜猜他是誰?
材料一:關于他,有個美麗的故事,他的母親為了讓他順利成才,千方百計尋覓好環(huán)境,竟三次搬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面對統(tǒng)治者是“皰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現象。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
材料三: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提倡“仁政”的治國之道。
材料四:他的許多精辟言論為人們所傳誦,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緣術求魚”等等。
二、初讀課文,疏通句意
1、請學生自瀆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文意。
老師適當點評:本文語句整齊,富有節(jié)奏和氣勢,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
例: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學生質疑問難,進行生生對話、師生對話。
3、學生再有感情地自讀、齊讀課文。
4、教師范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學生模仿老師的停頓方法自讀課文一遍,跟讀錄音一遍,然后請幾名學生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語句試讀。
4、疏通文意。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較難,可在學生自譯的基礎上,老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老師點評與歸納:
。1)發(fā)、舉:被任用;
。2)苦、勞、餓、空乏、動亂、忍:屬使動用法,都可用“使……痛苦”的結構來翻譯;
(3)入、出:“在國內,在國外”;
。4)“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屬狀語后置的倒裝,翻譯時要注意語言順序。
5、請學生再有節(jié)奏地齊讀一遍,體會文章的音樂美。
三、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1、梳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構。
提出論點——用概括性很強的實例證明,再從理論上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闡明“人和”的實質。
2、請學生在通讀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寫出其思路,先小組內交流研究后,各小組推選代表發(fā)言。
討論后明確:連用六個排比,闡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結論——從正反兩面論證,說明經受磨煉的好處——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請學生根據板書的提示,嘗試著背誦課文。
四、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這兩篇文章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卻仍為人們所贊頌,同學們你又最欣賞它們的哪一方面?
主要方面:語言上:句式整齊,近似對仗,運用大量排比,讀起來不僅瑯瑯上口,而且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結構上:這兩篇文章結構緊湊、嚴密,渾然一體。
五、拓展練習
1、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了“逆境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們聯(lián)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學生先思考、交流,后推舉代表發(fā)言)
2、請學生找出兩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例:畔——叛(背叛)曾——增(增加)
衡——橫(梗塞,指不順)拂——弼(輔佐)
孟子二章教案3
教學內容:
《孟子二章》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
重難易錯: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
2、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教法手段:
1、學生個人識記;
2、小組合作解疑;
3、教師精煉點撥。
生發(fā)問題:
1、尋找例詞,進行比較賞析,加深理解鞏固。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分析檢測:
1、選擇性提問;
2、運用展臺默寫并糾錯;
3、作學案上精選習題。
教學反思:
1、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做到讀,寫,練結合,向45分鐘要效率;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飽滿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3、充分發(fā)揮小組作用,實現簡單問題組內解決,難度問題充分討論思考;
4、教師要善于調動課堂氣氛,把握學生情緒,精煉點評疑難問題,與學生做好互動。
課后反思:
1、古文教學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課堂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駕馭課堂。
3、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4、課堂上可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有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習題,但不能無度開放,要控制學生,把握進程。
【孟子二章教案】相關文章:
莊暴見孟子教案03-12
《莊暴見孟子》教案08-31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06-03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7-17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7-17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大班教案認識a的教案10-10
鉆洞洞教案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