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常用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冬天到了,天氣一天天變冷了,寶寶們都穿上了冬衣?稍偻嫱尥藜視r,我發(fā)現(xiàn)有的寶寶會將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脫掉。寶寶們只熱衷于他自身的動作發(fā)展,全然不顧娃娃的.冷暖。設計本活動,想通過讓寶寶自己幫小動物想辦法:怎樣過冬?怎樣取暖?從而不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發(fā)他們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初步萌發(fā)關心小圍巾、大衣、熱水袋等)、小動物玩具若干活動準備:
各種取暖的物品(手套、圍巾、大衣、熱水袋等)、小動物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師用冰涼的手與寶寶握手,引出主題:
比較誰的手冷?誰的手暖?
2、討論:怎樣讓老師的手、身體變得暖暖的?
3、師根據(jù)寶寶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取暖物品,讓寶寶感知暖(個別、集體)。
4、以小動物哭聲引起寶寶的注意,引發(fā)寶寶為小動物準備過冬的物品。
5、游戲:小動物過冬引導寶寶做媽媽,為小動物帶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學說:寶寶,現(xiàn)在還冷嗎?
6、表揚“媽媽”們的積極表現(xiàn)。動物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在不同路面上,幼兒通過實踐測量感知汽車的速度。
2讓幼兒初步學會圖表統(tǒng)計法。
3通過此次活動,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玩具小汽車5輛,沙子路、地毯路、玻璃路各5條,底板5塊.
2記錄表10張,兩種不同顏色的長條紙條各15條,小籃子10個,剪刀5把,大型積木若干.
3錄音機1臺,磁帶1盒,藍貓頭飾1個。
4黑板2塊,大夾子4個,卡通貼紙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 引出課題、激發(fā)幼兒興趣
1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場地,與幼兒相互問好.
2藍貓突然出現(xiàn)與幼兒見面,提問引出課題.
藍貓:“哈,哈,大家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藍貓)對,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藍貓,你們喜歡我嗎?(喜歡)我聽說塘廈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個個都很聰明, 今天我就要來考考你們,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都很聰明.請小朋友們聽清楚我的問題:汽車在沙子路、地毯路和玻璃路上開,哪條路上開得最快呢?”
二 引導幼兒探索在不同路面上感知汽車速度的方法
1引導幼兒觀察鋪路的材料。
教:“剛才藍貓說了有哪三條路呀?”
幼:“一條是沙子路;一條是地毯路;還有一條是玻璃路.”
教:“那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藍貓為我們準備了一些什么材料.”
2教師一一介紹藍貓為幼兒準備的材料,并引導幼兒根據(jù)已有的材料開展討論測量的方法.(幼兒自由發(fā)言)
3根據(jù)幼兒的討論,教師請幼兒自由組合三人一組第一次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在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4教師小結(jié)
教:“小朋友,現(xiàn)在你們都做完了測試,我想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哪條路汽車能開得最快?”(請個別幼兒根據(jù)自己小組圖表的答案發(fā)言)。教師提出第一次幼兒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請測量得比較好的`一組幼兒來示范.
5幼兒根據(jù)教師的小結(jié)進行第二次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教師小結(jié)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小朋友,到底走哪條路才是最快的呢? 幼:玻璃路。
教:對,玻璃路是最快的。因為玻璃做的路面很光滑,所以汽車在玻璃路上開得最快。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了,玻璃路很滑,小朋友若是在上面行走是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玻璃是很容易碎的,因此玻璃路并不時很安全。所以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路,多是用水泥鋪的,這樣人走在上面就不那么容易摔倒。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把答案告訴藍貓吧!
三 結(jié)束部分
幼兒大聲喊藍貓,藍貓出現(xiàn)并問幼兒:“小朋友,哪條路汽車走得最快呀?”
幼兒:“你走玻璃路回去只最快的,但是玻璃路很滑,開車時要注意安全!”
藍貓:“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真的很聰明啊,那我也有獎品送給大家.(給每位幼兒發(fā)一張美麗的貼紙)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和我一起出去做游戲呢?(想)”
藍貓帶領幼兒已開車的形式離開活動場地.
科學教案 篇3
第一專題名為“科學之光”,我想編者們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而朱得勇先生也從語文目標的角度提出了這一專題的教學重點:整理說明文知識(抓住對象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
恕筆者直言,一看到這樣的重點,就感到朱先生的這個重點有點強人所難以偏概全(雖然這個專題的寫作訓練是說明文,我也不否認),因為這個專題中編者們所選的課文不能都歸屬于說明文一類啊。
很明顯,第一專題,在“科學之光”的前提下,編者們是打破文體的界限來選文的。打破文體的界限歸屬一個專題,也許是江蘇新教材的一個特點,或者說新思路,我以為。
不錯,《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藍的制作》,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說明文,可以按照說明文的一般體式去講,但《物種起源緒論》《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其實都是札記或者學術論文,而《斑紋》,通體上說,又是散文。
因此,用“整理說明文的知識”這一句作為第一專題的教學重點的說法,顯而易見,有失偏頗。
那么,第一專題的教學重點,即語文目標又該如何確定才比較妥當呢?
我個人以為,從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途徑,即“哲學的認識、科學的認識、藝術(形象)的認識”這三方面去解讀第一專題,不但與新教材的新思路想吻合,而且也開辟了教學的新思路,擴大了教學的新視野。這樣操作,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力結(jié)合。
當然首先要做個鏈接工作,即:A、哲學的科學的認識=理性的認識≈議論和說明
B、藝術的認識=形象地認識≈記敘和描寫(還含有抒情)
第一專題教學重點可以這樣提示: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2.學會理性地表達。
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技術,或者說,作為一種生產(chǎn)力,它既是人類的.一種認識活動,又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一種認識和實踐活動,它有別于藝術哲學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它研究的是客觀的物質(zhì)世界的規(guī)律,必須建立在事實或者實驗的基礎之上,必須具有客觀的邏輯性、清晰性和條理性,這種清晰的富有邏輯條理的科學知識體系和技術,如果要表達出來,就必須要用到我們常說的說明和議論這兩種表達方式。學會用理性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學會用說明的表達方式(把握說明的內(nèi)容特點、順序、方法等),去傳達和反映人類在科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的情況,這是這一專題的重點。
難點提示:
1.認識科學是把“雙刃劍”的問題;
2.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又不僅僅純粹從說明和議論的角度去表達的,它們還融合了其它的表達方式。比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和《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中,有形象藝術的表達(記敘描寫)也有哲理的闡述(闡述宇宙人生生命的奧義等),當然,有些篇什還蘊含感情,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文章表達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總之,根據(jù)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大途徑去把握本專題,注意表達方式上分別以類,又注意到類的融合,我認為,這樣操作,不僅角度新穎科學,而且居高臨下,能籠罩第一專題的內(nèi)容,避免了一些尷尬和生拉硬拽。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2、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手電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的基本情況。
。1)教師講解: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
(2)提問: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會知道不少有關月球的科學知識,誰能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僭虑螂x地球有多遠?
、谠虑虻拇笮≡鯓?
、墼虑蛏嫌惺裁?沒有什么?
、茉虑蛏蠝囟热绾?
、菰虑蛏嫌幸幔看笮≡鯓?
學生回答。(教師應組織學生首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再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確切,教師應認真去聽,并整理正確的答案,為下一步歸納小結(jié)做準備。)
二、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做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1)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2)組織學生做相關的試驗:①把沙子倒進沙盤,均勻地晃動,使沙子的表面盡量平坦。把牙簽垂直插進沙子的'中心,牙簽的一頭要能碰到沙盤的底部。在牙簽與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筆做個記號,這個牙簽就相當于標尺。②從不同的高度將大小不一的石子丟入沙盤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盤的旁邊,用另一只手拿著石于到沙盤的上方,確定好高度后,松手丟開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盡量不要碰著沙子。石子在沙盤中砸下一個坑,把牙簽按照剛才插入沙盤的方向再次插進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做個記號。④用小尺測量兩記號之間的距離,確定沙坑的深度。
(3)在獲得大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4)模擬實驗完成后,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登月工程。
。1)播放幻燈片,創(chuàng)設情境: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談話:同學們,你們想上月球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內(nèi)部消息,我們中國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們國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發(fā)展月球旅游業(yè)。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對月球知識非常熟悉的人作為導游,如果同學們能成為導游,就能免費上月球啦!
。3)學生介紹已有的月球知識,討論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內(nèi)容。
教學反思:本課中有一個實驗,內(nèi)容是模擬環(huán)行山的產(chǎn)生。實驗用細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與隕石,用石子撞擊細沙模擬流星與隕石對月球的撞擊,從而研究環(huán)行山的大小與隕石大小和撞擊速度的關系。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
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實驗要求,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有的撞擊點重合,有的撞擊點過多,難以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有的對兩步的要求不明確,實驗混亂,沒有觀察價值。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認 識 大 小
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小蘋果各一個、大小雪花片若干
大小蘿卜若干、大小積木
小兔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兔媽媽:“孩子們,媽媽帶你們?nèi)ス珗@玩吧,兔媽媽手里有2個蘋果,咱們給它拍張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一個大一個。
兔媽媽:“看這里有很多的蘿卜!有大的有小的,請兔寶寶們把大的蘿卜放在大的筐里,小的蘿卜放在小的'筐里。
二、分雪花片和積木
把若干大小雪花片放在桌子上,老師先做示范,把大小雪花片分開,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然后讓小朋友來做這個游戲。最后發(fā)給每個小朋友若干個大小雪花片自己動手分類。用同樣的方法把若干大小的積木用同樣的方法分開。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區(qū)分形狀的大小、衣服的大小進行類似的比賽。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內(nèi)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shù)數(shù)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shù)字10,知道1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yǎng)學生眼、腦、口、手協(xié)調(diào)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4.結(jié)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jié)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悅的課堂物化環(huán)境和人際環(huán)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shù)軸和數(shù)物、數(shù)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shù)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shù))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jié)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jié),今年國慶節(jié)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jié)日的天安門是什么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shù)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shù)(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說,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xiàn)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說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shù)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個數(shù)字,10是兩個數(shù)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fā)現(xiàn)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后小結(jié):同學們經(jīng)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
(1)出示計數(shù)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shù)數(shù),從哪個數(shù)字開始數(shù)?(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shù)字?(10)第10個數(shù)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shù)。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么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shù)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shù)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纯从袔追N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說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范,10由兩個數(shù)字組成,所以寫時占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后寫。
三、游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說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臺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shù)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后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說:"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shù)軸上填數(shù),練習數(shù)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shù)。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復數(shù)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說:"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說:"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xiàn)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豐采,發(fā)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huán)境是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閱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shù)、紅旗數(shù)、標語字數(shù)復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里拿著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著鼓勵學生說說身邊數(shù)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shù)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yōu)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并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tài)組合,優(yōu)化了課堂的物化環(huán)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chǎn)生愉悅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xié)調(diào)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以游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shù)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xù)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悅,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課標》指出“科學探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綜合、分析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學會提出問題,收集數(shù)據(jù),提升結(jié)論。”
科學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作為特定對象的探究,是人們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開展的探索、質(zhì)疑和研究活動。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科學探究不僅能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獲的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可以使他們識別什么是科學,什么不是科學?茖W探究可以保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zhì)與科學的價值。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的學習,對科學課不了解,尚處在懵懂之中,還不知道應該怎樣進行科學課的學習,但是他們對世界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知,需要教師引導他們進行整理、歸納,更需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習慣的養(yǎng)成和初步的能力培養(yǎng),待他們經(jīng)歷簡單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意識到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
3、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較的方法及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事物性質(zh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運用科學方法認識水的各種性質(zhì)。
教學難點:
探究水的各種性質(zhì)。
教學準備:
準備演示的各種實驗器材、彩色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掃地之前,我們要干那些準備工作?(先灑水)那么大家對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水,初步認識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體,好嗎?
1、教師出示裝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動幾下,讓學生猜猜瓶里裝的是什么東西。
2、學生猜測,教師引導學生說明猜測的根據(jù)。
(二)探究研討,描繪特征
1、 談話: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些圖片,請大家仔細觀察,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師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圖片)
組織討論,各組匯報交流。(都是水,顏色不一樣)(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問題:如果老師講臺上這四個玻璃杯中分別裝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辦法找到水?
學生討論并動手操作。各組匯報方法
3、教師進行小結(jié):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回答得很好,不錯,這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就是水。
4、現(xiàn)在我們每個小組桌上還有三個透明的塑料杯,分別裝著純凈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純凈水?誰能告訴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來的?
指名學生說(用鼻子聞)
提問:為什么要用鼻子聞?你為什么直接湊近來聞?
分組交流(因為水是沒有氣味的,有氣味的就不是水。因為老師你已經(jīng)告訴我們這三樣東西是什么了,我們都知道是沒毒的,是可以直接湊近來聞的。)
追問:如果給我們的東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質(zhì)時,能不能直接湊近來聞?(不能直接湊近來聞)哪我們該用什么方法來找呢?(我們可以用手扇)
5、教師及時給予表揚,演示正確方法。
6、下面同學們就開始觀察吧,在純凈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貼上標簽。
生自由做實驗,教師巡視,行間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操作。
7、誰來說說你們組的發(fā)現(xiàn)?看一看哪一組選用的方法最多,對這三種物體的描述最詳細。(它們都是無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樣。醋、酒有很大的味,純凈水沒有味。)
談話:同學們都能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那么,你們對水有了新的認識嗎?水有哪些性質(zhì)呢?
8、師生共同小結(jié):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板書)
觀察的順序是:一看、二聞、三嘗。
出示小黑板:《觀察物體的順序》 一看、二聞、三嘗。
不能吃的不要嘗,聞要用手扇來聞,嘗用玻璃棒蘸來嘗。
(三)擴展延伸,組織探究
1、提問:剛才我們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質(zhì),那它還有沒有其他的特點呢?
2、教師操作:指導學生觀察。(教師往裝著純凈水的杯子里繼續(xù)加水,加到不能在加為止。)
現(xiàn)在還能往杯子里加水嗎?(不能)。教師在另一個杯子里裝上細沙,直至裝到不能裝為止。
提問:現(xiàn)在還能裝嗎? 讓學生充分的猜測,討論,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師繼續(xù)示范實驗,以檢驗學生的猜測。
提問:如果往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先與同桌說一說。師指名回答,進行評議補充。
追問:為什么水能流進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動的。)
4、繼續(xù)觀察實驗:用一個有洞的塑料口袋裝水,水從破口處流出。
提問:你們看到什么?(水在流動)
5、學生動手實驗:讓塑料袋里的水流進一種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狀的容器中
6、提問:做完這個實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水很有趣。 水可以隨著容器形狀的不同而改變。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
談話:大家通過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動的,并且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沒有像水一樣,既能流動,而沒有固定形狀的物質(zhì)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相互進行交流。(牛奶、果汁、飲料、啤酒、醬油、醋……)
師進行小結(jié):同學們說得不錯,這些物質(zhì)都跟水一樣,能流動,并且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叫它液體。
師板書:水是流動的 沒有固體的形狀 液體
(四)活動拓展
1、教師讓學生自讀教材30頁上的內(nèi)容,明確認識。
2、教師布置比賽任務:各小組合作,選擇適當?shù)?用具,再不搬動桶的前提下,將桶里的水運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學生分組討論之后,領取比賽用具。師要求學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師發(fā)出比賽開始口令,學生開始運水。
比賽結(jié)束,教師提問:你們組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最后結(jié)果怎樣?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質(zhì)? 各組進行匯報交流。
提問:假如兩只桶的距離再遠一些(教師重新確定距離),你們又會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運水?
學生進行討論,探究對策,設計方案,開始操作。教師注意指導。
(五)進行總結(jié)
1、提問: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弄通?你還想進一步去探究些什么問題?
2、指名學生回答。
3、談話:希望你們課后繼續(xù)去探究水,把你們發(fā)現(xiàn)水的神奇之處記錄下來,便于我們今后進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業(yè)(略)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科學素質(zhì)、探究的能力以及營造的探究環(huán)境直接決定著學生探究活動的成功與否。
1、教師是引導科學探究的設計者。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方法去了解認識水。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對水的觀察上,運用直觀的圖片、各種實驗器材等,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并用多種方法去了解自己身邊的物質(zhì)和相關事物,使學生知道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多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他們將水倒來倒去,觀察水流,從而發(fā)現(xiàn)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容易流動的特點。
2、教師是科學探究的引導者。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敘述時還是不能完整地說出來,但是他們通過動手實驗、觀察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和歸納,他們多多少少的都能對水的性質(zhì)說一些。這里也要指出,小學生的思維是無序的,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兒童這一特定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完成探究任務。另外,為了避免學生著重對水這一具體事物的觀察而忽略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水。
3、教師是科學探究的組織者。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前后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充分說明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科學進行實驗探究時,訓練他們先動腦,再動手,帶著問題有準備地、有目的地去親歷,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正確地科學探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才得以很好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才會提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12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5
科學教案11-21
科學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