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東西方文化科學交融的意義。
2、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3、感悟作者寬度的胸懷,科學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科學觀。
一、導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畤@于西方科學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別是西方工業(yè)文明與知識經(jīng)濟的巨大發(fā)展,讓我們總覺得,東方科學要好好學習西方科學文明來加快發(fā)展,縮小與西方科學文明之間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樣來看待東方科學文明的呢?怎樣來看待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之間的關系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喬治薩頓的《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相信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二、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時的根特。在大學期間學過哲學、化學、數(shù)學、結晶學等專業(yè),1911年獲博士學位。1912年創(chuàng)辦國際性科學史雜志《Isis》,擔任該雜志主編近40年,并發(fā)起成立國際科學史學會。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作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fā)表論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在薩頓身后,科學史已經(jīng)成為一個得到公認的學科。薩頓則被公認為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奠基人,也經(jīng)常被稱為“科學史之父”。國際科學史界的最高榮譽“薩頓獎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nèi)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三、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qū)和近東地區(qū)。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四、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本論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tài)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論(第1-3節(jié))強調(diào)“必須記住兩件事”,說明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本論(第4-9節(jié))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tài)度;
結論(第10節(jié))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jié)),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也可分出“三段論”來。本論第4段,直截了當:態(tài)度粗暴、“言過其實”的人,“大概不是科學家”,觀點鮮明。接著5、6、7段反復論述“必須謙虛”“不應傲慢”,第8、9段小結:要“以謙虛的態(tài)度從事這一切(科學工作)”。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jù)?論述走向?qū)嵶C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jù)?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國的歷史記載短暫來強調(diào)必須謙虛,同時也與上文提到的古希臘的例證對照。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榜斎寺犅劇,除了二戰(zhàn)時美國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廣島、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外,還能指什么呢?這不正是“科學方法”“被錯誤地應用”嗎?第7段的比喻其實也是暗指這一點。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xiàn)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fā)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xiàn)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qū)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
5、試舉事實例子說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傥鞣降目萍贾辽希锟寺∠萑雮惱磴U;②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大量消費有限的能源,時時爆發(fā)能源危機;③經(jīng)濟上每隔一定時間就爆發(fā)危機,陷入癱瘓。
天人合一 齊生死、等萬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論證方法。
①從實驗科學的角度(特別是在其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來看,東方和西方是極端對立的。( )
、谠诤艽蟪潭壬,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后代。( )
、蹮釔壅胬怼窨茖W家那樣熱愛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實際用途的和沒有實際用途的;熱愛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芸茖W的應用常常握在那些沒有任何科學知識的人手中,猶如不經(jīng)過教育和訓練而去駕駛一輛能導致各種破壞的大馬力汽車。 ( )
、賹Ρ日撟C;②比喻(不是擬人。所謂“擬人”,必須寫出人的特性)論證;③演繹論證;④比喻論證。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 能夠通過云、霧、雨、霜的模擬實驗了解它們的成因;
● 能夠通過對沸騰和蒸發(fā)現(xiàn)象的研究,了解空氣中水蒸氣的成因;
● 能夠通過了解水結冰、沸騰、凝結的條件;
● 能夠通過親身感受認識到水在蒸發(fā)時會吸收熱量;
● 能夠通過圖示法總結水的三態(tài)變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
2、知識與技能
● 知道云、霧、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環(huán)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體會到自然界的'神奇變化;
● 感受物質(zhì)的循環(huán)變化。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
2、 難點:做造霧、雨、霜的模擬實驗。
〖教學準備〗玻璃杯、冰塊、易拉罐、濕毛巾、鹽、溫度計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體 提問:你見過哪些形態(tài)的水?
教師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美麗的水體。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關水的問題
提問:關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學生討論匯報,教師引導到水的變化問題上來,為下面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
三、設計實驗,制造云、雨、霧
1、造云
(1)談話:剛才我們看過了各種形態(tài)的水,你們覺得好看嗎?你們想自己動手制造出她們嗎?那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做吧!
(2)學生參照課本提示,討論實驗方法。
(3)小組活動,仔細觀察、思考并記錄: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4)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意見,再選派代表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的結果。
(5)教師講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霧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問:你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嗎?
。2)學生回答。
。3)學生設計實驗,模擬雨的形成,將設計結果記錄下來。
。4)匯報設計方案,互相評價,選擇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
(5)講解:當小冰晶下落時,如果地面溫度低于零攝氏度,就會下雪。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講述:這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關于水的知識。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寫“水”。
二、設計實驗,制造露、霜
1、造露
。1)參照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明確方法。
。2)分組實驗,匯報結果。
2、造霜
(1)參照課本設計實驗方法。
。2)分組實驗,仔細觀察:易拉罐外出現(xiàn)了什么?這時的溫度是多少? 通過結冰實驗,學生可以認識水的冰點,同時認識霜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實驗中包括液態(tài)的水變成固體和氣態(tài)的水變成固體,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同時認識到水的兩種變化。
三、認識水的蒸發(fā)、水蒸氣的凝結現(xiàn)象。
1、談話:小朋友看看剛才老師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的“水”字還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學生回答。
3、教師講解:液態(tài)的水受熱后變成氣態(tài)的水蒸氣,這種現(xiàn)象叫做蒸發(fā)。你能做一個蒸發(fā)的實驗嗎?(讓學生將水滴到手背上體會蒸發(fā)的作用。)
4、設計實驗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發(fā)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發(fā)現(xiàn)象:列舉你知道的蒸發(fā)現(xiàn)象。
7、講解:水蒸氣遇冷后,又從氣體變成液體,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云、霧、露、雨等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成的。
四、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
1.提問:水在自然界有哪幾種形態(tài)?在什么條件下,它們互相轉(zhuǎn)化?
2.根據(jù)課文圖示,將水循環(huán)的過程自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編成童話劇來表演。
科學教案 篇3
大班科學探索活動:神奇的紙圈
【活動目標】
1、探索用紙條制作成麥比烏斯圈。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2、通過操作活動探索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shù)后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
3、大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
4、通過猜測驗證記錄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長紙條。
2、麥比烏斯圈若干個,分別有一條線、二條線、三條線。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筆。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共同制作紙圈。
1、出示紙條:這是什么?(紙條)
2、變一變,看它變成了什么?(紙圈)
3、你會做嗎?請小朋友來做一個這樣的紙圈。
4、教師出示麥比烏斯圈,師:我這里還有一個圈,看一看,這個圈和剛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會做這個圈嗎?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會做了嗎?請你來做一個這樣的圈。
8、你做好了嗎?你是怎么做的?請你給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麥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fā)現(xiàn)的。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為麥比烏斯圈。麥比烏斯圈還有許多的秘密呢,F(xiàn)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二、比較:普通的圈和麥比烏斯圈,了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1、講解做法:現(xiàn)在,小朋友都有了兩個圈。請你用彩筆找一個點,然后輕輕的拖動你的紙圈,在紙圈的內(nèi)側(cè)畫線。最后要讓你畫的線連接起來。(教師示范)
2、操作:幼兒畫線。
3、幼兒表述: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4、教師小結: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麥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黃顏色的一側(cè)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cè),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fā)點。
5、麥比烏斯圈就是這么神奇,老師這里還有一列麥比烏斯火車呢,我請兩個小朋友坐坐看。嗚嗚,我們的火車出發(fā)了,看,小朋友們正在藍色的車廂里,我們的小朋友又來到了紅色的車廂里。寶貝們,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6、幼兒思考回答:麥比烏斯圈把兩個面連在了一起。
7、教師小結:孩子們說的太對了。普通的圈都有兩個面,麥比烏斯圈呢是把這兩個面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面。
三、探索:沿著麥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厲害,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麥比烏斯圈的秘密。老師還要再考考你。(普通紙圈)我這里有一個普通的紙圈,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沿著紙圈上的線剪開會怎么樣?(記錄)
2、老師來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時候,要先對折剪一個小口,然后再沿著線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開。
3、瞧,它變成什么了?
。ǘ1、老師這里還給你準備了什么?瞧,是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如果沿著這條線剪開會怎么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我們來剪一剪好不好?請小朋友拿出剪刀,我們來做一做試一試。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么樣子了?請幼兒講述?匆幌,現(xiàn)在的麥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5、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6、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著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ㄈ1、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兩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究竟是誰猜的正確呢?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請小朋友按照我們剛才的方法,把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么樣子了?幼兒講述
5、跟你猜測的一樣嗎?有許多的東西我們的猜測其實不一定正確,只有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才能確認。我們的科學家呢就是這么做的。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麥比烏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后會變成一個更大的麥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后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麥比烏斯圈。
四、拓展延伸:了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1、小科學家們,你知道嗎?麥比烏斯圈不但好玩,還很有用呢?茖W家們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發(fā)明了(出示立交橋的圖片)立交橋,有了立交橋呢,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么擁擠堵塞了,麥比烏斯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出示過山車圖片)這個是過山車,玩過山車的時候你無論轉(zhuǎn)多少個圈最終都會回到起點上,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機器上的一種傳輸帶,利用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最大程度的節(jié)約。還有我們的磁帶,要聽完一面換另一面,日本的科學家呢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發(fā)明了可以不用換就能聽完兩面。給我們帶來了方便。當然,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還能發(fā)明更多的東西,希望你們成大了做個大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師這里還為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著他們剪開會變成什么樣嗎?
五、游戲:麥比烏斯圈火車。讓我們坐上我們的麥比烏斯圈火車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記住要把你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第一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小朋友已經(jīng)從藍色的車廂開到了紅色的車廂。到站了。請第二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讓我們跟老師們再見。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種類及其主要用途。
2、引導幼兒通過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動正確區(qū)別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進行分類。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分析比較能力,擴展幼兒的見識。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類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動室(帽子數(shù)量是幼兒人數(shù)的兩倍)
2、各種職業(yè)帽(醫(yī)生、護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錄音機、磁帶、分類的標志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種類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參觀帽子展覽會”引入課題。
2、師啟發(fā)性談話:“你喜歡帽子展覽會上的哪一頂帽子?為什么喜歡它?應該在什么時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各式各樣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歡的一頂帽子帶到座位,啟發(fā)幼兒互相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帽子,然后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帽子(樣子做得怎么樣?在什么季節(jié)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結:展覽會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這些帽子有的會保暖,有的可以遮擋陽光,還有的戴上去美觀又可愛。
二、啟發(fā)幼兒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請每個幼兒從“展覽會”上挑兩頂不同季節(jié)的帽子,啟發(fā)幼兒從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進行比較,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兩頂不同季節(jié)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點?摸起來的感覺有沒有一樣?)
2、 師小結:
、俣斓拿弊哟蟛糠质怯妹、絨布做成的,摸起來感覺較柔軟、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來叫薄、柔軟;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編成的,摸起來比較粗糙,不柔軟。
、诙钡念伾容^深,夏帽的顏色比較淺。
③冬帽戴起來很暖和,帽沿較小,而夏帽的帽沿較大,而且有許多小孔,這些小孔有通風、透風的作用。
3、師出事分類標志,引導幼兒根據(jù)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點(季節(jié)、材料、外形特征)進行分類。
三、啟發(fā)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與職業(yè)有關的帽子(醫(yī)生、護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這些帽子的用處。
1、師出示醫(yī)生的帽子,提問:“這是誰工作時戴的帽子?他為什么要戴帽子?還有誰工作時也要戴帽子?”讓幼兒討論,然后回答。
2、師逐一出示相應的職業(yè)帽子,引出帽子與人的職業(yè)關系及職業(yè)帽子的用處。
四、幼兒集體表演帽子舞,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讓幼兒自制跨世紀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兒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兒自己設計的帽子開展“帽子商店”。(龍海市華僑幼兒園 鄭麗茹)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興趣。
2.引導幼兒了解不同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
3.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難點:不同的動物喜歡持不同的食物。
活動準備:
動物圖片20多種,分散在四周,青草、竹子、桃子、骨頭、玉米等圖片。
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斗喜歡去動物園,現(xiàn)在動物園來了新朋友。
聽:旺---旺—旺誰來動物園啦?鼓勵幼兒說完整的話------小狗來動物園啦。
看:(師表演動作)誰來動物園啦?鼓勵幼兒說出小猴來動物園啦。
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是糧食,密林中安家。
評析:通過聽聲音、看動作、猜謎語把小動物小狗、小羊、熊貓、小猴、鴿子、牛等動物引出來,一下子就把幼兒帶到了動物世界,激起他們的興趣。老師簡單的問題誰來動物園啦,幼兒容易回答。,貼近生活的實物讓幼兒很快找到了說話的感覺,為下步幼兒說更多更好的話打下了成功的基礎。
2.找朋友,感知發(fā)現(xiàn)
(1):認識食物
師:飼養(yǎng)員叔叔給動物準備了好多吃的。
出示:這是什么?(這是小草)這是什么樣的小草?鼓勵幼兒說出更多的句子。
逐一出示竹子、桃子、骨頭、玉米等圖片,用多種形式說出這是什么
評析:通過說這些食物,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還可以在幼兒之間做一個示范,幼兒之間互相學習。
。2)動手操作,把食物送給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師: 你把什么送給誰?
另師:謝謝你把嫩嫩的小草送給我。引導幼兒說出不客氣
同樣的方法把食物送給其他小動物,老師可以扮作小動物說謝謝,幼兒可以扮作小動物說謝謝,也可集體說不客氣。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教師示范、幼兒師范、師幼之間的互動,多種形式讓幼兒說出完整的話,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內(nèi)容,學會交往中使用禮貌語言,對發(fā)展幼兒的語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介紹朋友,進一步感知
師:你的朋友是誰,他喜歡吃什么?讓多名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并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說。
師:誰還能說得更好?
語言能力實在運用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師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通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幼兒即了解了動物吃什么又發(fā)展了語言。
3: 組織討論,擴散思維
師:動物園里還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吃什么?和你最近的小朋友討論一下 。 指名幼兒回答。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師結:了解動物吃什么可以聽別人說,可以看書,可以看電視,還可以自己觀察,有很多方法。
師:你想知道小螞蟻小青蛙吃什么嗎?怎樣才能知道?讓幼兒多說。
師:現(xiàn)在把你喜歡的小動物請回來,告訴大家它吃什么?
評析:通過討論,了解熟悉的動物吃什么,教師的引導,讓幼兒知道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了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興趣。
4:動物分類,提升經(jīng)驗
師:動物園來了這么多新朋友,咱們小朋友給它們開個慶祝會,看看你的朋友應該坐幾號餐桌,為什么?
出示三張餐桌圖畫,先讓一位能力強的'小朋友放 說一說為什么?然后讓每位幼兒都把自己的動物放到餐桌上并說一說。
教師邊總結邊提問1號餐桌上的小動物吃草、蔬菜這些植物,我們叫它草食動物,2號餐桌上的小動物吃肉 我們叫它什么(肉食動物),鼓勵說的好得小朋友,誰能給三號餐桌上的小動物起個名字?教師提示三號餐桌上的小動物既吃植物又吃肉(雜食動物)。
評析:給動物分類即是對原有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又是對新知識的提升,語言能力更是得到提高,因為句子越來越長,內(nèi)容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
5: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知道了許多小動物吃什么,可動物非常多要想知道更多的動物吃什么,就需要小朋友想辦法,咱們要看誰發(fā)現(xiàn)的多誰知道得多,告訴小朋友們。
評析:本活動把訓練幼兒的語言貫穿始終,幼兒的語言得到扎實的訓練,句子有短到長,內(nèi)容有少到多,教師提問簡潔明了。在培養(yǎng)探索動物奧秘興趣上也給與一定方法和指導,幼兒易產(chǎn)生了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鄂教版)
18、鑼鼓聲聲
教學目標
探究:引導學生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知識:能對各種物體發(fā)聲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探究,并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后結論。
情感:通過小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協(xié)作精神,增強團體意見。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教學難點:
對各種物體發(fā)聲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探究,并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后結論。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鼓、鑼、小提琴等樂器。
2、小組準備:各種不同的樂器,自已認為可以發(fā)聲的各種物體。
。ū菊n的材料應圍繞“能發(fā)聲的物體”進行準備。課前,教師應該布置學生把自己認為能夠發(fā)出聲音的東西都帶來。而實質(zhì)上,所有的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發(fā)出聲音來。所以,學生帶什么材料來都不影響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你們都聽到了哪些美妙的聲音?
2、學生匯報:(歌聲、樂器聲……)
3、提問:那么,這些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4、學生進行簡單猜想!奥曇羰窃鯓赢a(chǎn)生的?”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會聯(lián)想到:與物件的振動有關。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有各種豐富的想象,有時會出現(xiàn)不正確的假設。針對這些不正確的假設,教師也不用急著否定,或者置之不理?梢宰寣W生自己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然后由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學生證明自己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就正好體現(xiàn)了科學需要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設計實驗,使一些樂器發(fā)聲,并觀察它們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
1、提問:鼓、鑼、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我們怎樣驗證呢?
2、學生討論、匯報、設計實驗。
3、小組實驗、觀察。
三、使更多的物體發(fā)聲,并觀察它們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
1、討論分析: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發(fā)出聲音,怎樣使它們發(fā)出聲音?又怎樣使它們停止發(fā)聲?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學生討論、匯報。
3、小組實驗、觀察,并填寫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如何來做發(fā)聲實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讓物體發(fā)出聲音,怎樣做都行。學生要注意觀察物體在發(fā)聲時有什么現(xiàn)象產(chǎn)生,實驗做完以后,把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交流、匯總。此時,教師不能先人為主,只記錄下與振動有關的現(xiàn)象,排除其他無關現(xiàn)象,而應該將所有的發(fā)現(xiàn)都記錄下來。找共同點也就是對所有的現(xiàn)象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問:這些現(xiàn)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讓學生去逐一進行分析。
三、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總結結論.
1、討論:根據(jù)我們這節(jié)課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2、匯報、記錄。
19、聲音的旅行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探究,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玻璃鐘罩、電鈴、兩用氣筒、“土電話”。
2.小組準備:水槽、石塊。
3.學生準備:制作“土電話”的材料。
教學建議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認識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文藝匯報演時,舞臺上的歌聲、樂器聲,為什么我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聲音是怎樣“飛”過來的呢?
2、學生進行推測,并做簡單記錄。
二、實驗驗證,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1、講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
2、教師演示玻璃鐘罩的實驗。
3、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4、學生討論、匯報。
三、想辦法,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1、談話:聲音還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用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呢?
2、學生討論、實驗。
要注意兩點:一是實驗方法要靈活多樣,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將液體、固體等材料交給他們,還可以干脆帶他們到室外去,然后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試一試,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實驗,在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去幫助他們。二是實驗材料的準備要豐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體和液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想辦法提供盡可能多的各類材料供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以便使學認識到聲音能在某類物體中傳播而不只是在某種物體中傳播。
四、總結。
1、談話:根據(jù)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2、學生整理記錄,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能在固定、液體、氣體中傳播”這一結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通過制作“土電話”,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材料。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制作一個“土電話”。
二、制作“土電話”.
1、講述:(出示已經(jīng)做好的“土電話”)大家看,這是老師自己做的“土電話,同學們可以照樣子自己做一個,我們比一比,看看誰的”土電話“效果最好!
2、學生制作,教師及時指導。
制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制作和玩“土電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chuàng)新有力得到培養(yǎng)。
放手讓學生準備材料。課前的準備應看作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好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個前提。
制作過程要展開,不能以既定的方法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電話”在制作的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觀摩和啟發(fā),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個“土電話”。盡管學生制作的“土電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個教育契機,正是使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的'良好時機。
三、玩“土電話”.
1、 講述:大家的“土電話”都做好了,你準備怎么來打電話呢?
2、學生演示。
3、提問:剛才大家的這些方法,你覺得哪些好?哪些不好?為什么?
4、學生討論。
4、帶學生到操場做打電話的活動。
玩“土電話”是一項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加強組織,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問題:如怎樣玩“土電話“的效果好?什么樣的”土電話“傳聲效果好?等等。讓學生總結玩法時,只要能夠得到上些基本的認識就可以了,如玩有時候線要拉直,中間不能有障礙物等。對于學生所講到的一些有創(chuàng)造的想法要適時加以肯定,使于他們對”土電話“保持一個長期的研究興趣。
20、不同的聲音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豐富的實驗,搜集實驗事實,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識:1、通過了解,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這個探究活動,補充認識探究活動的過程,并嘗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減弱噪音的方法。
3、學習調(diào)查、搜集周圍環(huán)境的資料。
情感:教育學生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我們美麗的家園。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于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
實驗與研究。
教學準備:
各種發(fā)聲的物體、有關噪音危害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聲音是怎么樣產(chǎn)生的?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學生提出簡單的假設。
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想辦法讓同一種物體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并注意觀察,物體發(fā)出不同聲音時,有什么不同的現(xiàn)象。
2、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使之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搜集現(xiàn)象。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并對發(fā)現(xiàn)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記錄實驗的情況。
4、分析實驗現(xiàn)象,作出結論。
在實際教學中,要講清楚音調(diào)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diào)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diào)高。對于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聲音屬于噪音,認識噪音的危害.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聲音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引導學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經(jīng)歷。
2、介紹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進一步認識噪音的危害?梢砸龑W生分析討論教材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別人做科學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結:噪音的危害。
四、認識減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減少噪音的方法,說說你有什么好的辦法?
2、調(diào)查活動:調(diào)配我們的學校有沒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影響?我們有什么辦法減弱這些噪音?
21、舞臺燈光
教學目標: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制造不同顏色的光,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1、通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顏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情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體驗團結合作帶來成功的愉悅,并初步認識科學對人們生活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制造不同顏色的光,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圖片)。
小組準備:手電筒、蠟燭、帶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種不同顏色的紙等。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認識光的傳播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文藝匯演的時候,舞臺上的燈光是什么樣的嗎?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和變化?說說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匯報。
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把課前已經(jīng)認識到的各種事實都描繪出來,挖掘?qū)W生對光傳播的已有感知,對這些感知進行簡單的歸納事理。
二、觀察手電筒的光柱,搜集有關事實。
1、我們來看看手電筒的光柱有什么特點。
將教室里的燈光關掉,拉上窗簾,學生將手電筒的光射向各個方向。
2、匯報。學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來越大、光線越來越暗等等。正確的答案,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然后重點提出光的傳播這個問題,讓學生重點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
三、畫出手電筒的光的照射路線.
1、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證明嗎?
2、學生討論畫手電筒光的照射路線的方法,并實際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實驗,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證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教師還可以啟發(fā)、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不一定非要用書上的方法和實驗。
四、實驗驗證.
1、簡單介紹實驗方法,請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怎么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2、學生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學生在組內(nèi)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記錄。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試,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三塊紙板的孔只有一條線上時,才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5.總結:說說光的傳播有什么特點?
6.進行自我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通過實驗進步認識光。
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說說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燈光是什么顏色的?舞臺上的光又是什么顏色的呢?舞臺上的燈光是怎么變換出那么多顏色的?
二、.學生實驗.
1、用彩色的紙和手電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光疊加在一起,仔細觀察,又會出現(xiàn)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
3、記錄現(xiàn)象。
這部分教學活動,教師完全可以只提供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這里沒有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科學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對對色光和它的混合進行初步的了解,而學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實驗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學生更多的發(fā)現(xiàn)。
三、活動:設計一美麗的舞臺.
1、請你做一名燈光設計師,將我們的舞臺,布置得五彩繽紛,想一想還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學生活動,展示、記錄。
四、實際運用.
。ǚ庞硤D片)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警車上的警燈;樓房周圍、街道樹上纏繞的彩燈;燈火通明的商場、工廠。說說這些燈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彩色的光?
五、學生討論、匯報。
22、反射光
教學目標:
探究: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制作潛望鏡,了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fā)生反射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制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fā)新的學習內(nèi)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墻上設置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里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游戲了。通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著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墻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辦法?應該怎么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墻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么做的?通過玩鏡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jīng)對光的反射現(xiàn)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制作方法。
4、學生動手制作。
23、美麗的彩虹
教學目標
探究: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并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知識:1、學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觀察實驗,能正確操作,能根據(jù)事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學合作進行關于顏色的探究活動。
2、使學生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并能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棱鏡分解陽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并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教學難點:
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并用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小組準備:噴霧器、CD碟片、水彩筆、三棱鏡。
2.掛圖或電腦CAI:彩虹、七色光帶的圖和名稱。
教學過程:
本課之前學生已認識了光的傳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現(xiàn)象。本課通過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導學生認識光的色散現(xiàn)象,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推理能力“和實驗能力”的系列。教學思路可以設計為:分析事實,提出假設,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推理得出結論。
一、導入新課,分析事實,提出假設.
1、講述:同學們,大家見過自然界里美麗的彩虹嗎?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xiàn)象嗎?彩虹的形成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學生討論,提出假設。
學生形成對彩虹及其相類擬現(xiàn)象的總體表象,并放手讓他們?nèi)シ治鲞@些現(xiàn)象,使他們作出這些現(xiàn)象的共同點可以是與太陽光有關的假設。但這個假設的產(chǎn)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學,學生可能會提出多種假設,比如:與油有關,與天氣有關,與水有關等等,這正是我們所期待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積極想辦法,動腦筋來證明自己假設的正確性,這個過程正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好時機。
二、制造彩虹,實際觀察.
1、我們來制造一個“彩虹”。簡單講述制造的方法。
2、學生實驗、觀察。
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中,有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就是彩虹現(xiàn)象的形成與太陽光和空氣中的小水珠有關。但是不是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在學生提出假設之手,就要引導學生給予驗證,而制造一個“彩虹”這個活動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很好的將彩虹的形成與陽光和水聯(lián)系起來。
三、使用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1、介紹三棱鏡。
2、學生自己操作,分解陽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與什么有關?它是怎么形成的?
4、記錄。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布置學生準備三棱鏡、手電筒、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太陽的秘密,F(xiàn)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椭蠋熛朕k法解決。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那么,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作出猜測: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根據(jù)實驗材料進行研究實驗。
3、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lián)系實驗中觀察到現(xiàn)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證明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4、啟發(fā)思考,課后用大碗、平面鏡、紙屏、水等材料進行研究。
四、拓展于應用。
1、說一說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研究的結果和自己的收獲。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精選】科學教案08-12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