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7篇[合集]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與幼兒發(fā)展分析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jié)感受力傳遞的探索活動。多米諾骨牌理論,指在一個存在內(nèi)部聯(lián)系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陀^上,它是由點到面的一種運動過程,動作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接力著,直到完成最后的終點動作。在操作、體驗中感知、了解一個最小的力量能夠引起小的變化,但是卻能所引發(fā)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嘗試探索、發(fā)現(xiàn)骨牌的玩法,在排排、玩玩中掌握骨牌距離,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玩多米諾骨牌的樂趣。
幼兒發(fā)展分析:
大班幼兒喜歡操作類活動,思維活躍有想法。對于"好玩的多米諾骨牌"游戲有一些接觸,但是孩子們?nèi)狈桥婆啪、組合的經(jīng)驗和體驗,對于如何推倒第一塊骨牌使之發(fā)生連鎖反應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對于骨牌之間的排列形狀、距離等問題需要在不斷地探索中來尋找解決問題方法,從而激發(fā)孩子們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不怕困難、耐心操作的科學品質(zhì)。
提升點:
1.耐心操作多米諾骨牌。
2.探索排列的距離和角度,感知力的傳遞。
教學目標
1.能大膽探索多米諾骨牌的.玩法,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通過玩多米諾骨牌,感知力的傳遞現(xiàn)象。
重點難點重點:知道多米諾骨牌的排列距離,喜歡玩骨牌。
難點:理解力的傳遞原理,在游戲中大膽探索多種玩法。
活動準備學具:
八小框多米諾骨牌;座位:椅子半圓形,后面四張桌子;教具:大記錄紙、筆;"多米諾骨牌"視頻。
活動內(nèi)容與呈現(xiàn)方式(出示觀察多米諾骨牌圖片)提問:今天我?guī)硪恍┒嗝字Z骨牌,你們玩過嗎?(玩過、沒有玩過。)怎么玩?(排一排、搭一搭)大家去玩一玩,看看你們有什么樣的玩法。
1.第一次操作:幼兒自由玩多米諾骨牌,教師關注幼兒的玩法。
交流:你們是怎么玩的?教師記錄幼兒的玩法。
預設:幼兒排列骨牌豎排、橫排、堆疊、重合;有的推倒骨牌,有的推不掉。
師:輕輕點一點第一張骨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1)一下子全倒下了,保持間距,直線玩法。
2)后面的沒有接著倒下,轉(zhuǎn)彎角度、排列方式。
3)一塊接著一塊倒下間距太大,轉(zhuǎn)彎角度太大。
4)缺乏細心,骨牌容易倒掉,沒有連起來。
2.交流、解決問題提問:那你們在玩的過程中還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預設:1)骨牌與骨牌均勻、穩(wěn)定的排列,輕輕一點可以倒下。
2)相同數(shù)量的骨牌、不同的間距。
3)間距拉的很開,后面的骨牌不能跟隨倒下。
簡單的方法:倒了幾張牌?為什么后面的不倒?(解決牌之間的間距)同樣的方法:對比為什么有的倒的多,有的少呢?(解決擺的橫豎位置、間距)小結:在玩多米諾骨牌時,牌與牌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輕輕點第一張牌時,后面的會一個接著一個倒下,這就是多米諾骨牌有趣的地方。
3.第二次操作提問:請你們再去玩一玩怎樣能讓更多的牌倒下?
觀察、交流:
1.你是怎樣讓更多的牌倒下的?
2.為什么點倒第一張牌后,后面的都會跟著倒下呢?
幼兒嘗試操作,了解骨牌連鎖反應,形成力的傳遞,PPT,感受多米諾骨牌原理。
小結:骨牌豎著時,重心較高,倒下時重心下降,在倒下過程中,把重力倒在第二、第三張一張接著一張的骨牌上,形成一種力的傳遞,所有的連鎖反應,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
其實,多米諾骨牌還可以有很多有趣的玩法。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小結:我們也發(fā)現(xiàn)原來玩骨牌需要細心,而且排的時候需要注意骨牌與骨牌之間的距離,保持均勻、穩(wěn)定就一定能成功。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判斷漂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下沉的玩具有哪些,分別是什么顏色,與對應的點卡連線。
2、將漂浮在水面的玩具、下沉的玩具與上下標記連線。
3、對沉浮的科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探究興趣。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主題小書。
2、準備一個大的透明的魚缸,給每組準備一個小桶,一些塑料玩具、泡沫、積木、鐵塊、硬幣等、標記卡(上面和下面)、記號筆人手一支。
活動過程:
情境導入
1、猜一猜,誰會浮上來。
。1)教師出示大魚缸,放上半缸水,出示2個紅色的塑料玩具,2個黑色的吸鐵石,2塊綠色的積木,2個硬幣。引發(fā)幼兒猜測,誰會浮上來,誰會沉在水底。
(2)教師:這里有半缸水,還有那么多的玩具。把它們都放在水里,誰會浮在水面上,誰會沉在水底呢?
2、幼兒表述自己的猜測。
(1)教師把上述所有的玩具放進水缸,幼兒觀察。
。2)教師:剛才小朋友猜測的結果和看到的現(xiàn)象一樣嗎?現(xiàn)在誰沉在水底下了,誰浮在水面上?
集體探究
1、幼兒分小組自由實驗。
(1)教師給每個小組發(fā)一個裝著半桶水的水桶和一些玩具,幼兒在小組內(nèi)實驗。
教師:把自己桌子上的玩具放在小桶里,仔細觀察,誰浮在水面,誰沉在水底?
(2)幼兒分組實驗。
(3)教師請幼兒說說小桶里的玩具,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在水底?
。4)教師和幼兒一起總結:在所有的小桶里,凡是塑料的玩具和積木都浮在水面上,鐵塊和所有的硬幣都沉在水底。
2、認識上下標記。
教師:這里有兩個標記,哪一個表示上面呢?哪一個表示下面呢?(有顏色的部分在上面就是表示上面的標記,另外一個是表示下面的標記。)
操作練習
1、觀察掛圖,理解題意后完成幼兒用書的練習。
。1)集體看圖,初步理教師:圖中的`缸里有的玩具在上面,有的玩具沉在水底。請你找找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是什么顏色的,和表示上面的標記連線,然后再看看這些不同顏色的玩具分別有幾個呢?
。2)教師:把這些上下標記、顏色標記和點卡進行連線呢?
2、幼兒翻開主題小書、獨立觀察,教師鼓勵幼兒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
3、幼兒獨立進行主題小書頁面的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記錄。
4、操作較快的幼兒可以去活動區(qū)繼續(xù)玩沉浮游戲。
共同驗證
1、針對幼兒主題小書的完成情況師幼共同評價。
2、引導個別幼兒說說自己操作時的想法,進行經(jīng)驗分享。
活動反思
教師用水箱盛些水,又找來了可以漂浮可以下沉的玩具,讓小朋友更加喜歡了解,小朋友在活動中思維活躍,很容易技能判斷出來哪些玩具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下沉了,不過再讓小朋友將玩具與上下標記,顏色,點卡連線時小朋友就不會了,有的看小書看的很暈,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下手,最后要讓小朋友說說自己的經(jīng)驗。
科學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今天是童童的生日,她的媽媽為了幫她慶祝生日,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盒冰激凌,小朋友們開心地吃著,吃完后有好幾個觀察仔細的小朋友都發(fā)現(xiàn),剛才放冰激凌的桌面上都流下了一灘水,可這些水又不像是從盒中漏下來的,這是怎么回事呢?為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驗,讓幼兒了解空氣有許多看不見的水蒸氣,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就會變成小水珠。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了解露水、雨是如何在空氣中形成的。
2、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發(fā)展他們的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
3、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在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中的感受。
三、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干凈的空玻璃杯、杯蓋、一盤甜冰塊
四、活動流程:
設疑導入
記錄猜想
幼兒實驗
拓展經(jīng)驗
五、活動過程:
1、設疑導入
教師出示干凈的空玻璃杯,倒入數(shù)塊甜冰塊,蓋上杯蓋,稍等片刻,讓幼兒觀察并說出杯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幼兒互相討論。
教師提問:剛才很干爽的杯子外面怎么會流汗的呢?
2、記錄猜想
教師用繪畫的方式在集體記錄卡上記錄幼兒的.種種猜想。(如有的認為是從杯子里漏出來的、有的認為是投放冰塊時不小心滴下來的、還有的認為杯子可能是裂縫的……)
3、幼兒實驗
幼兒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玻璃杯、冰塊)進行操作活動。
啟發(fā)幼兒根據(jù)猜想品嘗冰塊的味道,然后和杯外水珠的味道相比較,就排除了以上的一些猜想,幼兒根據(jù)觀察也發(fā)現(xiàn)玻璃杯是完好無缺的,進一步請幼兒討論杯外水珠的形成原因。
4、拓展經(jīng)驗
運用已有經(jīng)驗拓展到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如為什么在涼快的早晨水滴會出現(xiàn)在植物上,而那時天空并沒有下雨?為什么冬天在開著空調(diào)的窗戶外會留下水滴?……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冷和暖,發(fā)展感知、分類和配對的能力。
2、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xiàn)象感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裝有冷水和熱水的瓶子各10個,熱水袋、冰塊各一份,布袋兩個,各種物品圖片大小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布袋里的秘密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布袋袋,里面藏著小秘密,你們想不想知道?
請兩名幼兒來摸摸,說說摸到了什么?
2、教師出示熱水袋和冰塊,讓孩子們摸摸,說說感覺。
3、你喜歡冷冷的還是熱熱的?
4、小結:冬天到了,我們喜歡熱熱的,天氣熱了,我們就喜歡冷冷的。
二、冷冷的.和熱熱的
1、請幼兒觀察各種圖片,說說什么是冷冷的,什么是熱熱的。
2、分類:誰和誰是好朋友?它們都是冷冷的(或者熱熱的)
三、瓶子寶寶找朋友。
今天,老師還帶來了許多瓶子寶寶,它們也想來找朋友,請小朋友拿一個瓶子摸一摸、抱一抱,再想一想它能和誰做朋友?請你把它的照片貼在瓶子寶寶的身上。
活動延伸
喝熱熱的牛奶
活動反思
在教學時,我由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冷與熱現(xiàn)象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的冷熱現(xiàn)象,再通過實驗判斷水的冷與熱,讓幼兒明白人們可以通過手、眼等的感覺器官來感覺物體的冷與熱,鼓勵嘗試其他方法,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再讓幼兒自己做實驗,體驗不同環(huán)境下感覺的差異,讓他們知道人們經(jīng)常憑感覺判斷物體的冷與熱,這些感覺不可靠,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將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貫穿在課堂中。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調(diào)動各感官讓幼兒了解溶解的概念。
2.能用做標記,和身體的動作多種方式對事物探索并分類。
3.提高幼兒的應辨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4.對溶解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6.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在探索水中的秘密過程中,孩子通過自身操作從而知道哪些東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東西是不能溶解與水的。
活動準備
1大豆,花生,小段面條若干,白砂糖,鹽若干。
2.裝滿熱水的`水壺一個,小碗若干,干毛巾
3.粘貼實物的卡紙一張
活動過程
(1)水的秘密
S: “小朋友看老師這杯子里面是什么?”
Y: “水”.
S: “水是什么樣子的有沒有顏色?有沒有味道?”
Y: “ 沒有顏色沒有味道!
S: “那今天老師的這兩個杯子里面的水有個秘密,誰愿意動動腦筋,把秘密跟我們揭開”.請兩個依次幼兒準備幾把勺子,嘗試水的味道
一杯甜的一杯咸的.
S: “那你們知道這水里的秘密是什么嗎?”
(2) 糖和鹽的溶解
S: “那么杯子里面的糖和鹽你們看的見嗎”?
Y: “看不見”.
S: “對了糖和鹽放在水里和水寶寶在一起看不見自己變成了糖水和鹽水,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叫溶解!
“小朋友說一次溶解”.
“那我們現(xiàn)在來看糖和鹽是怎樣溶解的好不好?”
“先放一杯水,在把鹽放進去,提示:鹽是什么樣子的,摸起是細細的,你們能看見鹽寶寶嗎?”
“放進水后,“你們還能看見鹽寶寶嗎?”
Y: “不能”.
S: “他變成怎樣?”
Y: “軟軟的”
S: “那現(xiàn)在我們想鹽寶寶溶解的更快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請小朋友回答.”
y: “搖一搖,用勺子攪拌”.
S: “非常聰明,F(xiàn)在我們的鹽寶寶怎么樣了?”
不見了,提示幼兒我們要說溶解了。老師還要提醒小朋友不是所有溶解的東西都能吃,所以小朋友自己在做實驗的時候自己不能隨便拿到嘴巴里面嘗知道了嗎?
S:“現(xiàn)在我們請一個小朋友幫糖溶解好不好?”
給以幫助與鼓勵
3.幼兒自己嘗試操作溶解與不溶解
那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溶解呢?
S: “花生能不能溶解”.
S: “好現(xiàn)在小朋友看黑板老師紙上這些事物你們都認識嗎?”五種,好老師現(xiàn)在老師給小朋友布置一個任務小朋友做小偵探,去試以下是不是所有的動寫都能溶解,如果不是,找出不能溶解,后面老師把這些材料都放在了實驗,音樂響起結束實驗記得完成任務并不能把材料帶出實驗室。
二..統(tǒng)計
能的畫圓不能打叉
三.游戲
1點心和他的糖水
S: “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老師來做糕點師傅,我做點心些糖水,
誰愿意做我的白糖。”
Y: “我”.
S: “那你們得先回答幾個問題,看看你們剛才仔細不仔細!
。1) S: “白糖是什么樣子的?”
Y: “硬硬的(請幼兒用肢體表示)”.
。2)S: “放在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Y: 軟軟的(請幼兒用肢體表示)
( 3 ) S: “用勺子攪拌是什么樣子的?”
Y: “快速轉(zhuǎn)動(請幼兒用肢體表示)”
。4)S: “溶解了是什么樣子的?”
Y: “不見了(請幼兒用肢體表示)睡著了”
2 、放音樂請幼兒表演2次
3個幼兒和全部幼兒
游戲開始,告訴幼兒圓圈里是一盆水,幼兒在圈外和圈內(nèi)表演
四、活動延伸
幼兒蹲下睡下后,請幼兒閉上眼睛老師拿出一包橘子粉,和老師們說再見,幼兒隨老師一起到外面洗手制作美味可口的果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表現(xiàn)的相當有興趣。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大點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個過程,小一點的孩子需要教師從旁指導。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玩得很開心,這種在玩中學習知識的目標正是我想達到的?v觀整個過程,探索的意義無處不在,只是在科學知識方面應該再加強一些。教師在設計這個活動時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塊之類的材料效果應該更好。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識讀溫度計,并從記錄中發(fā)現(xiàn)溫度與天氣的關系。
2、激發(fā)幼兒對觀察、測量、記錄天氣變化的興趣。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環(huán)境與材料:
1、每人溫度計1支。
2、每桌涼水、熱水各1盆。
3、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
1、教師扮演天氣預報員,播報今天的天氣情況。
2、討論:怎樣能知道每天的氣溫?
3、教師了解每位幼兒有關天氣溫度的認識。
二、探究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展示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圖片PPT。
2、出示溫度計實物,請幼兒說一說它有什么用途,怎樣使用它測量溫度。
3、小實驗:請幼兒將溫度計分別放在熱水和涼水中,觀察溫度計內(nèi)水銀柱的變化。
4、實驗后幫助幼兒總結:氣溫變熱,溫度計的紅線上升;氣溫變冷,溫度計的紅線下降。
三、測量溫度。
1、請幼兒觀察和記錄室內(nèi)溫度,然后帶著溫度計到室內(nèi)測量,觀察溫度計上的紅線的變化,比較室內(nèi)、室外的溫度。
2、請幼兒選擇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測量并記錄下彎度,然后再到背光陰涼的地方測量,觀察溫度計內(nèi)水銀柱的變化。
3、請幼兒說一說變化的溫度告訴人們什么信息。
4、讓幼兒知道從天氣預報中了解溫度變化,并注意增減衣服。
四、請幼兒了解一天內(nèi)不同時間溫度的變化。
教師指導幼兒記錄一天內(nèi)不同時間室內(nèi)或室外的溫度變化,讓幼兒從中發(fā)現(xiàn)時間與溫度的變化。
活動反思:
教過《水溫的變化》一課之后,總的感覺是得失摻半,成功失敗兼而有之。成功之處在于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資源做了較為恰當?shù)奶幚,其中有預設性的,如選定分析水溫變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關于實驗誤差的處理;失敗之處在于這節(jié)課沒有按預定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課后的兩個問題(兩杯溫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熱水,放置一段時間之后,溫度是否相同?怎樣使一杯熱水的溫度盡快地降下來?)沒有按計劃解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積極性不高;仡欉@節(jié)課,具體反思如下。
一、明確的實驗目的更有利于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水溫的變化》是學生在掌握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的基礎上,而且是他們在學習科學課程以來所進行的第一次實驗探究活動,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研究熱水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但是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賴于比較準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因此,也就要求學生所進行的實驗操作比較精確,除了全班學生采用統(tǒng)一的計時方法之外,主要是負責讀數(shù)的小組長按照要求準時正確地讀出溫度計上的數(shù)據(jù)。然而,許多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夠好,他們都急于觀察一下溫度計上的度數(shù)。結果,在記錄溫度和分析數(shù)據(jù)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還有幾個負責讀數(shù)的小組長也沒有做到專心致志,所以讀數(shù)時秩序有些混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將溫度記錄在課本上,算出鄰近兩次測量的溫度差之后,便急于觀察熱水的溫度,卻很少去深入思考熱水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或者說對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種科學求證的探究熱情。
由此看來,先前的猜測環(huán)節(jié)也是存在缺陷的,問題主要在于猜測的結果沒有引起學生從事探究的興趣,就是說,沒有將猜測的結果轉(zhuǎn)變?yōu)閷W生探究的目標。產(chǎn)生這種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之間我更傾向于前者,在于小學生還不善于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在于學生剛剛接觸實驗探究這一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在于我對上述情況缺乏必要的預見,對學生的情況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學期待遠遠大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說,自己對學生情況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來,順利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困難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將探究活動前猜測熱水溫度變化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一番改進。我原來的做法是,在組織學生談話,得出熱水溫度會逐漸降低后,接下來又組織學生進一步猜測并得出下面兩個假設:一是熱水溫度的變化是先快后慢的:二是熱水溫度的變化是先慢后快的。這樣的猜測結果對于學生來說顯然是增加了許多難度,同時也淡化了實驗探究活動的目的。因此,可以改為這樣導入“熱水的溫度會逐漸降低,那么,熱水溫度的變化具體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呢?這節(jié)課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深入探究一番!比缓螅M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先前那種拖泥帶水的導入方式,可以節(jié)約很多時間。同時,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定位在接下來的制定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上面。
二、簡化并完善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法
對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我舍棄了課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線統(tǒng)計圖的方法,改變?yōu)樽寣W生計算出鄰近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的差,最后再將各個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都呈現(xiàn)在黑板上面,讓同學們直接觀察這些溫度差,并找出變化規(guī)律。之所以這樣處理,一是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因為他們還沒有學習折線統(tǒng)計圖,因此運用起來自然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二是為了便于看出實驗效果,本次實驗所使用的熱水的溫度盡可能做到很高,這又導致折線統(tǒng)計圖上的溫度變化看起來不是特別明顯;三是這樣做,可以讓每個小組測量的數(shù)據(jù)都能夠得到利用,既滿足了實驗結論普遍性的需要,同時又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實驗操作的價值,這是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具體體現(xiàn);四是這樣處理,也是經(jīng)過實踐證明的,我在以前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也是采用了這種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的方式,效果比較理想。
三、及時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
如何處理實驗中出現(xiàn)的誤差,對于本節(jié)課來說是一個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處理誤差的態(tài)度與方法是教給學生正確地看待實驗結果,教育他們重視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讓他們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在概括實驗結論時,由于有些小組所測量的數(shù)據(jù)誤差較大,結果有的學生便認為結論的得出有些勉強。對此,我沒有敷衍塞責,而是正確面對,讓同學們綜合考慮各個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用普遍性來糾正某些學生頭腦中個別情況的不足,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液柱頂端相平,讀數(shù)的時機過早或是過晚,等等。從這一點來看,對于實驗過程中的誤差的處理,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予以理性面對、科學分析。
這里還涉及到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依我看來,預設是一節(jié)課應當完成的基本目標,在完成這些預設性目標的情況下,學生也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生;生成則是基于人──學生發(fā)展基礎上的教學目標,關注的是眼前的學生,關注的是這一個學生,而且由于生成的問題來自于學生,因而更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掌握。一節(jié)課,如果僅僅是著眼于并完成了預設目標,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毫無靈動可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成的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課堂。
科學教案 篇7
科學意圖:
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降落傘已有一定的認識,來源主要是通過電視、電影、圖書畫報等方面。孩子們的認知程度不一,比較膚淺。于是開展來此次活動《制作降落傘》,使孩子們對降落傘的認識由淺入深,激發(fā)孩子對知識的渴望,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增強動手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材料準備:
沙包、小手絹(大小不同)、細繩。
制作方法:
用細繩系住小手絹的四角,然后把繩子的另一端綁在沙包上。
實驗操作:
(1)讓小班幼兒自由往上拋降落傘觀察降落傘下降的樣子,體驗游戲快樂。
(2)讓中大班幼兒不僅可以往上拋著玩,翅以試著接住降落傘。
(3)教師選擇一處安全的高處時往下拋大小不同的降落傘,讓幼兒觀察,看哪一個最后落下。
指導建議:
在幼兒玩降落傘時,提醒幼兒注意拋的角度,不要傷到同伴。
提示幼兒注意觀察,拋的高度與降落傘張開的.程度以及下落速度之間的關系。
拓展與替代:
可以用塑料袋或布代替手絹。
觀看相關圖書或視頻,豐富幼兒有關降落傘的知識經(jīng)驗。
科學小知識:
降落傘是利用空氣阻力,使人或物從空中緩慢向下降落的。它是從雜技表演開始發(fā)展起來的,隨著人類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后來被用于空中救生,進而被用于空降作戰(zhàn)。降落傘在降落時,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很大,所以它所受的阻力也大,導致人在下落時的重力加速度減小很多,不至于在落地時出現(xiàn)生命危險。
活動反思:
幼兒的潛力是無窮的,尤其是科學活動課上,本活動通過讓幼兒知道降落傘的作用、形狀、特點、原理、材料等幾方面的知識,使幼兒對降落傘有更多的了解,為下面的探究、制作降落傘做鋪墊。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動手操作、研究降落傘的機會,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動手動腦的能力,增進參與意識和交流意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科學教案(精選)09-02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精選】科學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