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中班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可回收標志,發(fā)現(xiàn)塑料容器上可回收標志里的數字。
2、通過猜想、分類、觀察,了解可回收標志里數字的秘密。
3、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能力,養(yǎng)成細心的品質。
活動準備:
1、可回收標志、帶有數字1,2,4,5,6,7的可回收標志。
2、各種塑料制品、超市貨架。
活動過程:
一、逛超市,激發(fā)參與興趣。
1、帶領幼兒逛“超市”,提醒幼兒看看、摸摸超市里的物品。
2、請幼兒說說在超市里看到了哪些物品,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提問:還知道哪些用塑料做成的物品?
二、找標志,發(fā)現(xiàn)秘密數字。
(一)認識可回收標志,找出可回收塑料制品。
1、出示可回收標志,幫助幼兒認識,理解其意義。
2、分類:幼兒去“超市”,找出身上有可回收標志的塑料制品放到可回收標志下面。
。
。ǘ┌l(fā)現(xiàn)可回收的塑料制品原來都是塑料容器。
1、師生同看:找到了些什么可回收的塑料制品?(飲料瓶、礦泉水瓶、洗發(fā)精瓶……)
2、提問:這些可回收塑料制品又可以用來裝什么?(裝水、裝飲料、裝洗發(fā)精……)
3、總結:凡是可以用來裝東西的物品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容器;塑料做成的容器就叫塑料容器。
(三)發(fā)現(xiàn)塑料容器上可回收標志里的數字。
1、提問:塑料容器的回收標志里還有其他什么嗎?(數字)
2、觀察:每人去拿一樣塑料容器,看看回收標志里到底有數字幾。(男女小朋友分組。
3、交流:幼兒觀察后每說一個數字,老師就出示相應的回收標志數字貼到黑板上。
三、做統(tǒng)計,探尋數字秘密。
。ㄒ唬┎孪搿诸悺孪,初探秘密數字的秘密。
1、第一次猜想:為什么這個可回收標志里要有數字呢?
2、幼兒分類操作:將相同數字的塑料容器放到相應的回收標志數字下面。
3、第二次猜想:相同數字的容器在一起了,看看這些數字,再看看相應的容器里面裝的東西,此時,會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覺得這個數字會表示什么意思呢?
。ǘ┎僮鳌y(tǒng)計——交流,再探秘密數字的`秘密。
1、引導:為什么叫容器?看看每個回收標記數字下的容器,分別可以用來裝什么?
。1下面有礦泉水瓶和飲料瓶,可以裝礦泉水和飲料……2下面有洗發(fā)精、沐浴露的瓶子, 可以用來裝洗發(fā)精、沐浴露……4下面有保鮮袋,可以用來裝菜,讓菜保鮮……5下面有餐盒,我看到家里用來裝各種食品放到微波爐加熱……6下面有泡方便面的盒子,可以用來裝泡面……7下面有太空杯,可以用來裝茶……)
2、統(tǒng)計:出示操作統(tǒng)計表(見附件1),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與聯(lián)想,操作統(tǒng)計什么物品該裝在數字幾的塑料容器里。(操作卡片左上角貼上不同的標記)
3、錄像:看關于《塑料容器上秘密數字》的錄像,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四、送瓶蓋,解決生活問題。
出示幾個蓋子跟身子數字不一樣的容器請每組小朋友幫忙,看看他們該送到哪里?(細節(jié):提醒幼兒合作,共同商量)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猜測--驗證”的科學研究流程。發(fā)現(xiàn)事物的規(guī)律。
2、樂意參與問題的爭議和討論。
活動重點:知道橘子的瓣數是不固定的,但基本在8瓣至12瓣之間。
活動準備:橘子、碟子、籃子、記錄表、陳皮
過程:
1、摸寶
--教師出示盒子,問:你們猜老師的盒子里裝的是什么?
--請幼兒摸一摸,問:你感覺是什么東西呀?
--驗證盒子里到底是不是橘子
2、猜一猜,數一數(教師手上的橘子)
--教師手中拿著橘子,問:你知道我手上的橘子把皮剝了里面的橘瓤有多少瓣呢?我要請你來猜一猜!
。鍪居涗洷韺⒂變翰碌臄底钟涗浵聛
--教師將橘子剝開和幼兒一起數一數手上的橘子里面橘瓤有幾瓣
。阉鶖档臄底钟涗浽诒砩
。瓗焼枺菏遣皇 所有的橘子都只有剛才我們數的這幾瓣?
--教師在出示一個大一點的橘子,問:這個橘子這么大,那它里面的橘瓤是不是會多一點呢?我要請小朋友來猜一猜!
。瓕⒂變翰碌臄涤涗浽诒砩
。處煂㈤僮觿冮_和幼兒一起數一數手上的橘子里面橘瓤有幾瓣
。阉鶖档臄底钟涗浽诒砩
--師問:是不是 所有的橘子都只有剛才我們數的這幾瓣?還有瓣數不同的`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別的橘子看還有瓣數不同的嗎!
3、數一數(幼兒手上的橘子)
。堄變簞冮_橘子數一數自己的橘瓤有幾瓣
。延變核鶖档臄底钟涗浽诒砩
4、說一說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橘子分別有幾瓣,知道橘子的瓣數是不固定的,但基本在8瓣至12瓣之間。
5、出示陳皮
--教師出示陳皮問:你們猜猜這個是用什么東西做的?
。堄變河^察陳皮,在說說猜測的理由。
--請幼兒先聞一聞再嘗一嘗,再次說說猜測的理由。
。處煷_認陳皮是橘皮做的。
。處熗ㄟ^講述法告訴幼兒橘子有那些作用
結束部分:嘗一嘗
。堄變簩㈤僮雍完惼ざ说阶雷由先テ穱L。
活動延伸:
。堄變夯丶乙瞾韯儎冮僮,數數橘子有幾瓣。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預設目標:
1、了解荷花的各種特點,從而理解兒歌的含義。
2、啟發(fā)幼兒根據兒歌的內容想象并用動作來表演。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教具準備:
1、帶幼兒認識荷花,知道荷花的生長過程。
2、與兒歌相應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荷花,幼兒說說荷花的主要特點和生長過程
1、師:荷花是長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葉子是怎樣的`?荷花池里還會有什么呢?
2、幼兒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講述。
二、結合圖片學習兒歌《荷花開》
1、出示圖片:圖上有什么?(小魚、小蝦、小雨還有風兒和荷花)
2、老師把這張圖片上的內容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吧!
3、教師示范朗誦兒歌《荷花開》
4、教師指圖,幼兒根據圖片內容逐步念出兒歌的內容,同時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含義。
師:兒歌里說的紅色的大傘是什么呀?(荷花)
三、啟發(fā)幼兒根據兒歌內容創(chuàng)編動作
1、師:暖暖的風兒吹過來,可以做什么動作呢?
小雨又能做什么動作呢?
小魚、小蝦可以用什么動作表示?
……
2、先讓個別幼兒演示他創(chuàng)編的動作,在選擇合適的集體練習。
3、帶領幼兒邊念兒歌邊表演動作。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對滾動的物體產生興趣,在操作過程中喜歡積極地觀察和比較。
2.探索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以及物體滾動路線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籮筐若干、會滾動的物體:海洋球、皮球、薯片桶、一次性紙杯等;不會滾動的物體:各種形狀紙盒、各種形狀積木等。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自由探索,發(fā)現(xiàn)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教師出示一皮球,問: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引出皮球的滾動(教師操作)。
2.除了球可以滾動以外,還有什么東西也可以滾?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分類,如果提到球類的,教師抓住突出點“除了球類還有什么東西可以滾?”,如果提到自己,“是的,我們自己借助自身的力量也可以滾”等)
3.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的玩具,有一些是會滾動的,有一些是不會滾動的,我們一起去玩玩,試試哪些東西可以滾動,桌子上有兩個籮筐,你玩好后,請會滾動的放在打勾的籮筐里,不會滾動的放在打叉的籮筐里。
提出操作要求:桌上的每樣東西都要玩一玩,大家輪流玩,玩的時候請到桌子后面空的地方玩,不要到前面來,注意安全,可以嗎?玩好后告訴老師你的發(fā)現(xiàn)。
4.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并且在快結束的時候提醒幼兒將會滾動的和不會滾動的物體分放在兩個籮筐內。
5.第一次分享交流:
提問:
(1)你剛才玩了什么?你發(fā)現(xiàn)哪些物體可以滾動,哪些物體不可以滾動?為什么?(幼兒回答,教師拿這個物體進行滾動,驗證此物體是否可以滾動)
(2)教師拿皮球和方形積木讓幼兒進行形狀上的比較,從而得出物體滾動的條件,教師小結:會滾動的物體,每個邊摸起來都是圓圓的,沒有角。(當幼兒回答不出答案時,教師請幼兒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概念)
二、幼兒第二次自由操作,發(fā)現(xiàn)物體的形狀與滾動的路線之間的關系(教師將不會滾動的物體拿走,每桌放2個海洋球、2個杯子、2個薯片桶)。
1.師:這些都是會滾動的'東西,如果我們輕輕的一推,它們滾動的路線一樣嗎?幼兒自由回答。現(xiàn)在請你去試一試,待會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我。
2.幼兒自由去探索,教師指導。
。1)提問:你剛才玩了什么?它是怎么滾動的?它的滾動路線是什么樣子的?(直線、繞圈、方向不定)請回答的幼兒上來驗證自己的說法。
(2)每說到一種形狀的物體,教師小結:像杯子這樣,有一邊大一邊小的圓形的物體叫做圓錐型,圓錐型的物體不管你往哪邊推,它的滾動路線都是繞圓。像薯片桶這樣上下兩個一樣大的圓形的物體,我們叫做圓柱體,它的滾動路線和球型的是一樣的,都是直線。
三、延伸活動:
師:剛剛我們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的物體都會滾動,那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會滾動呢?滾動有什么作用?滾動讓我們生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回家去找一找,試一試吧!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在幼兒對固定搭配有了充分經驗后,引導幼兒去發(fā)現(xiàn)探究顏色深淺與量的多少有關。
2、 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3、 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4、 在創(chuàng)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操作實驗探究顏色深淺與兩色間的多少有關:黃多藍少變出的顏色淺;藍多黃少變出的顏色深。
難點:調配出深綠與淺綠。
活動準備:
1、一棵大樹(前一變色活動中,幼兒用黃色與藍色混色涂出的樹葉,張貼在樹枝上);兩棵供幼兒涂色用的大樹。
2、每組操作材料:玩具針筒、透明杯每人兩份;黃、藍顏料水及標簽若干份;抹布。
活動過程
一、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質疑猜測。
1、 教師出示張貼的`大樹,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綠葉有深有淺。
2、 教師提出疑問:你們都是用黃色與藍色變出來的,怎么綠葉會有的深有的淺,你們猜猜可能會是什么原因呢?
3、 幼兒猜測。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測在表格上做記錄。
二、通過實驗,得出結論。
1、 獲得實驗方法。
。1) 了解實驗材料
。2) 幼兒猜實驗的方法
。3) 教師邊引邊演
。4) 歸納實驗步驟
2、 親身操作實驗。
3、 呈現(xiàn)實驗結果。
4、 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三、給大樹媽媽裝扮春裝和夏裝。
鼓勵幼兒用調配出來的深綠去裝扮夏裝,淺綠色去裝扮春裝。
設計意圖
激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顏色的固定搭配有深淺現(xiàn)象。
教師提出疑問,引發(fā)幼兒猜測其中的原因。
以表格來幫助幼兒梳理思路,即呈現(xiàn)實驗的目標。
從材料出發(fā),鼓勵幼兒猜想實驗可以怎么做?一方面可以發(fā)散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幼兒敢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樹立科學的精神:敢想、敢嘗試。
運用觀察、比較法,教師幫助幼兒歸納提升知識經驗。
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
小百科: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對光的視覺感受,我們肉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波長范圍很窄的電磁波產生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表現(xiàn)為不同的顏色,對色彩的辨認是肉眼受到電磁波輻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視覺神經感覺。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竹筍生長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2.嘗試剝竹筍,知道竹筍有筍殼,長大后就變成了竹子。
3.感受勞動的樂趣,萌生熱愛勞動的感情。
活動準備:
竹筍、毛竹圖片及相關的PPT、竹筍制品、竹筍(每人一份)
活動重點:了解竹筍的外形特征。
活動難點:嘗試剝竹筍,知道竹筍有筍殼,長大后就變成了竹子。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主題,引出認識竹筍的主題。
1、出示竹子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2、提問:知道竹子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呢?
出示圖片
師“今天老師把這些竹筍寶寶請過來了,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它們吧”
重點: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出活動主題。
二、引導幼兒從外到里認識竹筍。
1、師:在認識我們的竹筍寶寶之前,老師要請小朋友小朋友來看幾張照片,這里面記錄了竹筍是長在什么地方的。
2、觀看PPT
提問:(1)你們來看看竹筍寶寶長的是什么樣子的呢?
(上面尖一點,下面胖一點)
。2)竹筍外面有什么呢?認識筍殼。
分組操作。從顏色、質地外在特征進行觀察。
(3)集體交流觀察的.結果,說一說筍殼的顏色,質地以及味道
總結:筍殼在竹筍長大變成竹子后會脫落,但是我們平時吃得竹筍要剝掉筍殼才可以食用。
重點:了解竹筍生長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三、剝竹筍
1、說明操作的要求。
(1)觀察筍殼的構成,能夠一塊一塊地耐心剝。
(2)仔細觀察剝完筍殼的竹筍是怎樣的。
2、幼兒自由進行剝竹筍
分組進行操作,進一步感受竹筍的組成。教師個別指導
3、集體交流
說一說剝筍殼的感受以及剝完筍殼后竹筍的外在形態(tài)。
重點:能夠嘗試自己剝筍殼。
四、品嘗竹筍制品。
師:竹筍是一道非常鮮美的菜肴,剝完了筍殼,我們也嘗一嘗自己勞動的成果吧!
自然結束。
五、延伸活動
帶領幼兒到幼兒園后山尋找竹筍,進行實地觀察,并進行挖竹筍的親子活動。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12-01
中班科學教案01-15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8-21
中班科學教案【經典】08-21
中班科學教案[經典]08-24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7-29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8-05
中班科學教案(經典)08-10
中班動物科學教案04-01
(經典)中班科學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