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4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在教師眾多的自身特征中,對教師和兒童關系狀況都有影響力的不是教師的學歷水平、教育經驗或性格傾向。而是教師個人所具備的反省能力。即教師能否在教育實踐中注意思考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注意留意自己的言行對兒童情感體驗的影響。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對兒童采取積極、支持性的行為,形成和諧的師幼關系。
課題生成:
本學期班上設立了“七色花”專欄,要求每位幼兒帶張照片,比比誰得的花多。左右?guī)砹艘粡垕雰簳r候的照片,張浩第一眼看到了,驚奇的喊:“你們看,這是誰呀?”孩子們都圍了過來,喳喳的,議論不停,這個說:“是個小娃娃。”那個說:“是個小弟弟,左右聽到別人的議論非常得意,笑瞇瞇地說:“這是我!”孩子驚訝不已。他們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長大的,但對周圍人與物的變化卻缺乏了解,對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設計了“一切都在變”這節(jié)課。
活動目標:
讓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自然界的基本規(guī)律: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掛歷紙、皺紋紙、金魚缸、杯子、冰、涼水、溫開水、糖、勺子,吹氣的球、高錳酸鉀、橡皮泥,抹布、酒精燈、試管夾、試管、吸管、蠟燭、火柴、范畫、相片、洗潔精、打氣筒、吸管。
活動過程:
1、出示照片引起興趣。
(1)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老師這兒有許多小朋友小時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時候要告訴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變化?(這是誰呀!他的頭發(fā)變長了,他的個子長高了,眼睛變大了。)
(2)出示老師小時候的照片,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張照片上的人是誰?小朋友為什么沒有猜出來。(因為老師長大了,成大人了;因為不一樣了,有變化了。)
2、人的生長過程出示圖片。
講述人的生長過程:開始是從媽媽肚里剛生下來的小嬰兒,然后長成了我們小朋友這么大,再長就成了老師這么大了,最后變成了老爺爺、老奶奶,小朋友學一學老爺爺、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兒自由做試驗、觀察物體的變化。
老師今天準備了很多東西,請小朋友自己去試驗一下,看看還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變化。
試驗一:冰變成水(快看,冰慢慢變成水了,淌眼淚了)。
試驗二:蠟燭燃燒(蠟燭有火的地方變軟了,越來越短了)。
試驗三:玩橡皮泥(老師: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豬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貓了)。
試驗四:水的試驗。
(1)紫黑色的高錳酸鉀放進水里,慢慢變成紅的“云”了。然后水全變紅了。
(2)紙放到水里變濕了。
(3)試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燈上燒,變成氣了。
(4)把糖放在溫開水里(快來喝,這是糖開水)。
(5)把洗潔精放進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試驗五:吹氣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幫忙用打氣筒打(看,我的氣球越變越大了)。
4、啟發(fā)式談話。
(1)你剛才做了什么試驗?都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變化。
(我看到冰變成水了;我把紙放進水里,硬的`紙慢慢變濕了軟,軟的紙一提就變短了;我把蠟燭點著了,慢慢地我看到蠟燭變短了;我玩橡皮泥時,橡皮泥可以一會兒變成這樣,一會兒變成那樣;我把高錳酸鉀放里水里,水就變紅了;我用試管夾夾住試管,把它放在火上燒,試管里的水燒一會兒就變成水蒸氣了;我把白糖放進水里,白糖就沒有了,水變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潔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氣球了,氣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發(fā)生變化?
衣服,變舊了;頭發(fā),變長了;小樹,長高了;蠶寶寶,變成蛾子;我種的大蒜,長葉子了;我家門口的小河,變清了;雞蛋,放在鍋里三分鐘煮就熟了。
(3):我們周圍所有的東西都有變,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
5、幼兒作畫:《一切都在變》。
延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發(fā)現周圍事物的變化。
課題評析:
一、效果分析
活動剛開始時孩子們紛紛拿著自己的照片,向別人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同時也在看別人小時候的照片,非常驚奇。接著老師出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孩子們更是驚奇不已,注意力被緊緊的吸引住了。此時,教師講述人的生長過程,讓孩子明白了人的變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發(fā)現其他事物的變化,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及時幫助孩子“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最后,讓孩子把自己現的變化物體畫出來,加深對“一切都在變”的理解。
二、點評
此活動運用了發(fā)現法,讓孩子在玩中發(fā)現問題,充分體現了幼兒向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反思與討論
你時常關注你身邊發(fā)生的事和兒童的活動嗎?持之以恒去觀好的課題自然生成了。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按顏色的特征,進行按ABAB、ABCABC的規(guī)律排序,感知物體排序的規(guī)律美。
2.能用語言描述排序的規(guī)律。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排序ABAB板、排序ABCABC板,磚塊、雪花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引導幼兒感知色彩的規(guī)律美并講述色彩排列的規(guī)律。
1.師:今天呀小兔要搬新家了,我們一起看看小兔家的這面墻飾怎么裝飾的?
2.師:小兔家的墻是按照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guī)律排序的。
3.幼兒操作。
(1)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紅色和黃色的雪花片,等一下請小朋友按照這面墻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guī)律在托盤里排序,F在請小朋友輕輕拿起椅子底下的托盤按規(guī)律排序。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老師這面墻還沒裝飾,現在請一名小朋友上來按照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guī)律排序裝飾這面墻,小朋友們認真看你的排序和他一樣嗎?
(二)復習ABCABC的排列順序。
(1)師:那現在我們接著看小兔的另外一面墻飾怎么裝飾的呢?
(2)師:小兔的這一面墻是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排序的。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紅色、黃色、藍色三種顏色的雪花片,等一下請小朋友按照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排序的規(guī)律在托盤里排序。
(3)師:老師這還有一面墻沒有裝飾,現在老師請一名小朋友上來給這面墻排序,小朋友們認真看你的排序和他一樣嗎?
(三)引導幼兒按顏色特征排序進行操作。
1.師:小兔家的圍墻還沒有弄好,我們一起來幫助。老師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磚塊。現在請小朋友按照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的規(guī)律來砌小兔家的圍墻。
2.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砌的圍墻有沒有對了。
3.師:小朋友做的真棒,墻都砌對了。小兔家的還有一面圍墻沒有弄好,我們再一起來幫助。老師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磚塊,F在請小朋友按照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的規(guī)律來砌小兔家的這一面圍墻。
4.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砌的圍墻有沒有對了,小朋友做的真棒,墻都砌對了。
(四)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紅黃、紅黃兩種顏色交替排序和紅黃藍、紅黃藍三種顏色交替排序,小朋友回家后可以找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也是這樣排序的。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3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杠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愿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活動準備
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設計表格。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談話:這是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誰的發(fā)現多?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 你在生活中玩過類似的游戲嗎?他為什么一會兒蹺起來一會兒有落下來呢?
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ńo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fā)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討論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動紙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2) 學生討論后組織匯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道這些預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匯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1)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現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fā)現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
3、 交流實驗情況即發(fā)現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guī)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象?
誰能用我們了解的蹺蹺板的道理,揭示剛上課時“蠟燭蹺蹺板”的奧秘。
拓展活動: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玩具。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物重
左右一樣
距離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將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并倒出來。
2、鍛煉手眼協(xié)調能力。
【活動準備】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鍋,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無毒泡沫塊、木珠、大小不同的紙球等。
3、大小不同、深淺不同的木勺子、塑料勺子、不銹鋼勺子。
【活動過程】
1、引導寶寶自由玩一玩。
寶寶自由選擇不同的'瓶子?梢詫⒁环N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容器后,再倒出來;還可以隨意地把材料從一個容器取出裝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寶寶不能吃游戲材料。
2、指導寶寶把材料倒回原處。
寶寶將自己瓶子里的材料都倒回相應的容器中。
活動反思 幼兒對本次活動跟感興趣,教師示范完請幼兒倒,但是多數幼兒會把東西倒灑,手忙腳亂。教師引導后,幼兒基本能小心、認真的倒。特別是倒豆子在小瓶里的時候,幼兒倒完很高興。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經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經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