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必備8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有興趣進行影子創(chuàng)意造型。
2.探索發(fā)現(xiàn)影子的重疊與錯位現(xiàn)象。
重點難點:
進行影子創(chuàng)意造型。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電子資源《影子變魔術》、禮帽、木棍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幼兒欣賞電子資源中的圖片,感受影子造型的美。
2.這些影子造型有趣嗎?
3.這些影子造型和它們的主人一樣嗎?
4.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奇妙的現(xiàn)象呢?大家可以猜一猜。
二、幼兒用書,嘗試發(fā)現(xiàn)疊影與光影錯位的現(xiàn)象。
1.除了大人能玩影子造型的游戲,小朋友也可以。看看書上的小朋友怎么做的,為什么他們能做出這樣的效果?
2.有兩個小朋友,為什么影子里只有一個腦袋一個身體?
3.小朋友沒戴帽子,為什么小朋友戴著帽子?
4.為什么小朋友沒牽手,影子里卻可以握手呢?
三、幼兒結伴嘗試進行影子造型,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1.找你的小伙伴進行影子造型吧,看誰的造型最有意思。
2.如果需要道具,可以向老師提出。
四、對幼兒的影子造型討論,激發(fā)幼兒更多的思考。
1.你和誰做了影子造型?你們的造型是什么?你們是怎么做出造型的.?
2.誰的影子造型最有趣?為什么?他們是幾個人進行造型的?少一個人行不行?
3.身材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在一起做個造型?怎么利用他們身材高矮胖瘦不同的特點?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主要引導鼓勵孩子對生活中有關力的現(xiàn)象進行探究,讓他們親歷活動,探究科學的秘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本活動就是較典型的讓孩子探究力學現(xiàn)象的實驗課。摩擦現(xiàn)象孩子都看到過,也都感受過,但孩子不一定能覺察到。本活動從現(xiàn)象入手,從宏觀出發(fā),引導孩子認識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產(chǎn)生需要的條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活動目標:
1、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摩擦和摩擦力的現(xiàn)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2、體驗探索發(fā)現(xiàn)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的現(xiàn)象。
活動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動準備:塑料管、PPT、實驗操作材料等。
活動過程:
拔河比賽
導入活動
意圖:通過拔河比賽,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1、師出示一根塑料管請兩位力量懸殊的幼兒進行兩次對比拔河比賽(一次塑料管一端涂洗潔精,一次不涂)
2、師:兩次比賽,第一次,大個子失敗了,第二次卻勝利了,是什么幫了大個子的忙?
3、小結:原來是手和棍子之間的力在變化,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其中的奧秘。好嗎?
感受摩擦力
尋找摩擦力
意圖: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條件,從生活中尋找摩擦力。
1、師生實驗感受摩擦現(xiàn)象
手移動的時候,和桌面接觸,感到比較費力的現(xiàn)象就叫摩擦現(xiàn)象,桌面阻礙手掌向前移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產(chǎn)生
接觸——運動
3、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課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
4、小結:摩擦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也經(jīng)常陪伴在我們身邊。
設疑探究
實驗驗證
意圖: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課件展示兩種生活現(xiàn)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現(xiàn)象1:當你推箱子時,為什么箱子越重,推起來越費力——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重量有關;
2:為什么下雪天汽車的車輪裹上鐵鏈?——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與路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幼兒實驗驗證。
4、交流探究結果:你們的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
5、小結: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物體越重,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意圖:通過課件展示,拓展幼兒敢于摩擦力的相關經(jīng)驗
拓展經(jīng)驗
活動延伸
1、摩擦力無處不在,它有可愛的一面,也有不可愛的一面。(課件演示)
2、介紹兩個關于摩擦力的小實驗“你拉得動嗎?”、“筷子提米”。(備選)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名稱:潛水艇的秘密(科學 藝術 P276)
活動目標:
1、了解潛水艇的沉浮現(xiàn)象。
2、關注空氣、水與沉浮的關系,激發(fā)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潛水艇的視頻、塑料袋若干、魚的剖面圖。
活動關鍵點:知道潛水艇的.沉浮現(xiàn)象的奧秘。
活動過程:
意圖一、觀察魚的游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討論:1、魚為什么能一會兒浮出水面,一會兒又沉入水底?
2、它的身體里面有什么?
意圖二、出示魚鰾的圖片,了解其作用
1、 觀察魚的剖面圖。
2、 模擬“魚鰾”(可用塑料袋制作),猜想:充滿空氣的“魚鰾”放在水中會怎么樣?
3、 分組實驗:將一個充滿空氣的“魚鰾”和一個沒有空氣的“魚鰾”分別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4、 交流: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意圖三、制作潛水艇
1、 看視頻《潛水艇》,討論:潛水艇在什么情況不會下沉?在什么情況會浮起來?想一想潛水艇的哪一個部位像“魚鰾”?
2、 用塑料袋等輔助材料制作“潛水艇”,探索怎樣使“潛水艇”沉與浮,發(fā)現(xiàn)排水量與沉浮的關系。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一葉扁舟”是大班整合課程《拜訪大樹》主題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這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認識樹,和樹做朋友,知道樹是人類的好朋友。本次教學活動則是讓孩子在玩和樹、樹葉有關材料的過程中感知一些科學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科學探索的精神。對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探索經(jīng)驗,也對生活中各種科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利用大樹材料的一些特性進行科學探索,既是對孩子們生活經(jīng)驗的梳理,也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科學探索精神的好途徑。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并尋找物體浮起來的原因。
2、能在操作活動中大膽提出猜想,并學習實驗驗證。
3、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對沉浮現(xiàn)象有一定的感知。有初步實驗的經(jīng)驗。
2、物質準備:樹葉、樹果、樹枝、花瓣等若干,八只做實驗用的臉盆(半盆水),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問題情境,激發(fā)幼兒興趣
1 師:秋天即將過去,冬天就要來臨。樹林里的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請你幫小螞蟻想想看,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小螞蟻既簡單又安全地過河呢?
環(huán)節(jié)分析:以幫助小動物為引題,激發(fā)幼兒投入到活動中來。幫螞蟻過河的辦法有很多。但有了問題條件:在樹林中。既簡單又安全的辦法,避免了孩子毫無根據(jù)地發(fā)散思維。
2 師:如果坐船。你想小螞蟻會選擇什么做它的小船?
環(huán)節(jié)分析: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但也有約束性。孩子可以根據(jù)樹林中的物品進行講述,但同時要能當小船,也就是不會沉到水里的物品
二、預測猜想,第一次操作
1 師:剛才小朋友幫小螞蟻想了很多可以當小船的材料。我們來看看小螞蟻自己在樹林中找到了哪些材料?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處出示教師準備的材料,讓幼兒認識實驗的物品,并根據(jù)幼兒的回答將材料一一貼于記錄表中。
2 師:對小螞蟻來說,選擇合適的材料做小船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到它的生命安全。那我們再來幫幫小螞蟻吧,看看哪些東西是適合做小船的,哪些是不適合的,為什么?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問題激發(fā)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大膽猜測,對出示的物品根據(jù)其在水中能否沉浮進行猜測分類,并請個別幼兒記錄。
3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還只是你們的猜測,那么有什么辦法證明猜測是否正確呢?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驗證猜測的積極性。
4 驗證操作。師:我們知道實驗是科學家做的。既然我們今天做了小小科學家,就要像科學家那樣規(guī)范操作。先請你們仔細看看需要驗證的材料,并把它畫在你的記錄紙上,像科學家那樣預測一下它們在水中的情況,做好第一次的記錄。然后就可以開始實驗了,做一樣實驗記錄一樣。每一樣物品做完后要放回籮筐中。最后我們還要一起來說說我們的實驗結果和我們預先的猜測是否一樣。實驗時注意輕輕地放材料,盡量不要把水弄到桌子上,如果有水出來了,要及時用抹布擦干。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處對孩子的實驗操作提出了詳細而規(guī)范的要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探索的態(tài)度。
5 交流第一次實驗結果。師:請大家收好所有的實驗材料,一起來看一下我們的實驗結果。你的預測是什么?結果怎樣?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實驗結果,體驗實驗過程的快樂,
6 小結:今天我們像科學家那樣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小螞蟻找到了合適的做小船的物品,小螞蟻一定會非常感謝大家的。
三、進一步嘗試實驗。感知物體的浮力
1 師:既然我們的小科學家這么厲害,我還想問一個問題。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銜接語向沉浸在成功中的孩子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會更加激發(fā)孩子的參與熱情。
2 師:為什么葉子在水里會浮起來呢?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提問超越了孩子的`已有經(jīng)驗,但也正因為如此更加激發(fā)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3 再次實驗,初步感知浮力。師:接下來我還要請大家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將樹葉輕輕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用你的食指輕輕地點在中間,慢慢地向下壓,你的手有什么感覺?壓到水底的時候再放開,樹葉怎樣了?等下請你們來說一說。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處給了孩子實驗的步驟,讓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體驗水的浮力。培養(yǎng)孩子科學嚴謹?shù)膶嶒灧椒ê蛻B(tài)度。
4 交流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描述表達實驗過程中的感受,初步感知水的浮力。
5 小結:(手指演示)原來樹葉在水中飄著的時候,如果你用手往下按,水里也有一種力在推著你,讓你覺得有些重,等到你把手放開的時候,水的力就一下子把樹葉又推到了水面,這種力就叫浮力,原來水是有浮力的。
四、延伸活動,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索的興趣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浮在水上,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做一做實驗,看看不同的東西在水中的浮力是不是一樣的。我們聰明的人類利用水的浮力發(fā)明了很多方便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下一次再來研究研究吧!
環(huán)節(jié)分析:此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孩子說一說生活中應用浮力的現(xiàn)象,是因為他們對浮力的感知還很膚淺,不能和生活中的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師在此處提出的要求是為了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興趣,繼續(xù)進行研究和探索。(馮紅炯)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借助故事情節(jié),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
2、營造環(huán)境,讓幼兒對昆蟲知識產(chǎn)生興趣、敢于探索。
3、幼兒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用繪畫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昆蟲特征。
重點難點
1、借助故事情節(jié),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
2、營造環(huán)境,讓幼兒對昆蟲知識產(chǎn)生興趣、敢于探索。
活動準備
1、故事《小螞蟻的生日會》。
2、放大鏡
3、文件夾、白紙、筆
4、蝴蝶、蜻蜓、蜈蚣、蜜蜂、瓢蟲、蠶寶寶圖片。
活動過程
。ㄒ唬、開始部分
1.活動引入:故事《小螞蟻的生日會》
2.出示小螞蟻和蛋糕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噓,孩子們,我們一起往這兒看,你們看到了什么?(小螞蟻和生日蛋糕)我們在什么時候才吃生日蛋糕呢?(過生日的時候)
師:老師告訴你們,今天就是小螞蟻的生日了,它想請其它的昆蟲朋友來參加它的生日會,那小朋友來猜一猜,到底誰會來參加呢?(幼兒猜測)到底誰會來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ǘ┲虚g部分
1.幼兒欣賞故事
(1)回顧故事名字
(2)回顧故事內(nèi)容
(3)昆蟲分類
師:來了這么多的朋友,可是呢,有的受到了小螞蟻的熱情招待,有的呀,卻被請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螞蟻的熱情招待呢?(幼兒回答,師利用圖片將昆蟲逐一分類)
師:誰又被小螞蟻給請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為什么?(因為它們的腿太多了)。
師:蠶寶寶能參加小螞蟻的生日會嗎?為什么?(出示蠶蛾的圖片)
2.組織幼兒討論,豐富幼兒對昆蟲的認識。
師:小朋友仔細看看,小螞蟻請來的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長的一樣?(出示小螞蟻的圖片)
。1)都有頭,胸,腹。
。2)都長著六條腿。
師:它們有這么多一樣的地方,那小朋友來找一找,它們和小螞蟻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沒有翅膀。)
師:對了,它們中間有的有翅膀,有的沒有翅膀。長著翅膀的昆蟲,它們能夠在天空中飛翔,它們大多數(shù)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蟲。有的沒有翅膀,或者它們的翅膀已經(jīng)退化了,不能夠在天空中飛了,它們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說螞蟻、螳螂、蟑螂、蟋蟀。不管它們有沒有翅膀,但是,它們都有頭、胸、腹,最主要的是,它們都有六條腿,所以,它們都叫昆蟲。你們都記住了嗎?
4.尋找昆蟲
師:在我們的幼兒園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昆蟲,現(xiàn)在老師要請小朋友去找一找,并觀察看看,它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征,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一樣東西,叫放大鏡,它可以把昆蟲的樣子放的大大的,在觀察的時候,要注意了,可不要把放大鏡掉到地上了。在聽到音樂的時候就可以去觀察了,在音樂結束時,小朋友就要回來找到老師了。
5.音樂響幼兒自由去探索
。ㄈ、結束部分
1.音樂結束,幼兒回到原位做好
2.師:小朋友們,你們都觀察到了些什么昆蟲呢?老師給你們準備了畫紙,現(xiàn)在請你把畫下來吧!
3.把畫好的昆蟲和客人老師分享一下吧!
活動總結
幼兒對觀察活動感興趣,樂于探索、積極性高。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活動中探索管子運水簡單的運程,使其知道管子運水既快又方便。
2、通過活動,激發(fā)幼兒產(chǎn)生嘗試愿望及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管子、海綿、針筒、杯子、勺子、盆子、水等等.
三: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玩水運水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水嗎?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玩水好不好!薄安贿^要求,讓你們把盆子里的水運到小碗里,看誰先運滿一碗!
2、幼兒操作
提問:“你剛才是用什么運水的'?”(用碗舀、海綿吸再擰出水等)
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會用不同的東西想辦法運水,
(二)引導幼兒用管子運水
1、出示圖片 “剛才大家玩得真開心,可是有個小弟弟正在發(fā)愁,愁什么呢?原來他想喝水,但只有一桶水,搬也搬不動,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幫小弟弟能運出水來?”
2、幼兒第一次嘗試
提問:
。1)“你用什么運水的?水出來了嗎?”
師:“用管子怎么運水呢?你來試一試吧。
。2)“你為什么不用杯子或其它?”
師:“大家想不想用他的辦法試驗一下?”
3、幼兒第二次嘗試
提問:
。1)“你的管子出水了嗎?是怎么做的?
。2)“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管子里不出水呢?”(幼兒討論)
師:“因為管子里有空氣,剛才吸的時后沒把空氣吸完,所以不能出水,想再照我的方法來試一次嗎?”
4、幼兒第三次嘗試
提問:“這次有沒有成功?你是怎么做的?”
(三)了解幾種水的運輸
提問:
。1)“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聰明的人就利用這樣的原理發(fā)明了好多東西,比如水泵抽水……“
。2)“知道有哪些東西是利用這個原理的嗎?”(幼兒個別回答)
。3)“讓我們長大后發(fā)明更多有用的東西,給大家?guī)砗锰幒头奖恪?/p>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鴿子,懂得鳥類是人類的朋友。
2.通過觀察了解鴿子的特征和生活習性。
3.知道信鴿可以幫助人類送信。
活動準備
1.圖片:鴿子
2.聲音:鴿子
聲音
活動過程
一、出示鴿子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身穿白衣裳,長著紅嘴巴,一飛千里崖,認得回老家。
你知道老師說的是誰嗎?
引導幼兒觀看格鴿子的圖片。
二、觀察了解鴿子的外形特征。
1.鴿子是什么顏色?它怎么走路的'?你知道它怎么叫嗎?
播放聲音:鴿子叫聲
帶領幼兒學習鴿子走路和“咕咕咕”叫的樣子。
2.師生共同總結鴿子的基本特征。
三、探討鴿子的生活習性。
1.鴿子的食物以植物食料為主,主要有玉米、麥子、豆類、谷物等,
一般不吃蟲子等肉食。習慣吃生料,人工喂養(yǎng)也可適應熟食。
2.鴿子的活動特點是白天活動,晚間歸巢棲息。
鴿子在白天活動十分活躍,頻繁采食飲水。
晚上則在棚巢內(nèi)安靜休息。
但是經(jīng)過訓練的信鴿若在傍晚前未趕回棲息地,
可在夜色中飛翔,甚至可在夜間飛行。
四、知道鴿子與人們的關系。
1.你知道鴿子有什么本領嗎?
。1)如果是信鴿的話可以長距離飛翔,從一個陌生的地方可以飛回自己的家。
(2)能感應地震,經(jīng)訓練可以幫人類注意熒屏上的雷達。
2.我們該怎樣保護鴿子?
鴿子是一種富有靈性而又象征著和平的小動物,我們要把鴿子當好朋友一樣對待。
五、繪畫活動:鴿子
涂色:鴿子
通過繪畫活動,鞏固對鴿子 外形特征的了解,并且對鴿子 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發(fā)現(xiàn)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愿意與同伴商量,合作進行操作記錄。
重點:
能掌握測量容器的科學使用;
難點:
發(fā)現(xiàn)不一樣大小的容器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準備:
米、碗18個、大小不同的杯子兩種各9個、筆(兩人一份);記錄表9張;統(tǒng)計表三張;調(diào)羹每組一個。
過程:
一、談話,激發(fā)興趣。(2分鐘)
1、出示裝有米的碗。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知道里面有多少米?”
2、幼兒討論,啟發(fā)幼兒用杯子量。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老師今天有帶杯子來,那我們今天就用杯子當量具,你們幫我看看,杯子可以怎么幫助我們量出筐里有多少米?”(舀米過程示范一遍,提醒)
3、教師示范并提醒:“唉呀,我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可不能將米撒到外面去啦!”
二、幼兒操作,探索量米的科學方法。(27分鐘)
。ㄒ唬┑谝淮尾僮鳎河變鹤杂捎帽邮
1、操作要求:1、將幼兒分成9組,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數(shù)杯數(shù),數(shù)的人看同伴舀一杯就在相應的空格里畫上一根棒,最后記錄下小棒的總數(shù);2、操作時,動作要快,還不能將米撒漏在外面,也不能使框中有遺留的米粒,這都會影響實驗結果。3、完成后拿著記錄表回到位置上等待。
2、集合統(tǒng)計,觀察記錄表,分析操作結果。
師:“看看你們的記錄結果。有xx,有xx,結果好像有不一樣!
師:“其實,今天老師帶給每一組的米都是一樣多的,給你們的杯子也是一樣大的,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呢?”
3、啟發(fā)幼兒思考。
師小結:“因為每個人盛米的時候有多有少,這就影響了你們最后的`結果,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每杯米盛的一樣多呢?”
幼兒討論。
師:“將杯子在米中舀一舀,然后用手在杯子口上輕輕地劃過,將多出杯子口的米撥掉,讓杯里的米跟杯口一樣平,就可以啦!老師給每一組提供一個調(diào)羹,把硬硬的調(diào)羹柄架在杯子口上,輕輕的劃過。
示范:那如果米太少了呢?(最后的時候用調(diào)羹舀米)
。ǘ┑诙尾僮鳎阂笥每茖W的方法量米
1、操作要求:1、還是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數(shù)杯數(shù)(交換),數(shù)的人記住要一邊數(shù)一邊做記號在第二格;2、用公平的方法舀每一杯米。
提醒:把米運回到原來的筐里。
2、集合,觀察記錄表
師:“我們用了這種公平的方法,又一次量了米;看看,最后你們的結果怎么樣?”(萬一不一樣,自己演示)
總結:原來用同樣的杯子,方法,測量的結果(基本上)是一樣的。
。ㄈ┑谌尾僮鳎河帽仍瓉硇〉谋觾煞N盛米
1、出示小杯子。
師:“那如果我們用這種杯子來操作呢?最后的結果會增多還是減少?那再小一點的呢?我們試試看吧!”
2、要求:還是兩人一組,這次又交換一下;一半用中號杯子,一半用小號杯子;還是用這種公平的方法量米;把你的結果記錄在相應格子里。
3、觀察記錄表,啟發(fā)幼兒思考:為什么我們用同樣的方法,結果會發(fā)生變化?
4、小結:原來,杯子越大,杯數(shù)越少;杯子小,杯數(shù)越多。
三、結束活動:啟發(fā)幼兒用更多不一樣大的杯子進行實驗,觀察結果。(1分鐘)
1、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杯子、用很公平的方法來量米,這是一種測量的方法,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測量方法還有很多,小朋友回家也可以找一找,量一量,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自己的老師、同伴。
2、收拾桌面操作材料。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12-18
大班科學教案12-29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3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9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9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8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7
大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2
大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1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