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實用的中班科學教案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用不同的事物測量同一個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2、大膽嘗試,初步進行自然測量。
3、激發(fā)幼兒對測量的興趣樂意對測量進行探究。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大膽嘗試,初步進行自然測量。
活動難點:發(fā)現(xiàn)用不同的事物測量同一個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道具蛋一個,故事PPT,蛋圖片人手一張,測量小工具(蓋子、紙條、絲帶等。
活動過程:
一、實物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老師今天帶來一個蛋,小朋友看看,這個蛋是什么樣的?這個很大很大的蛋還有一個好聽的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很大很大的蛋》。
。ù谁h(huán)節(jié)開門見山,通過實物導入活動,結合孩子們的已有經(jīng)驗,通過提問:這個蛋是什么樣的?讓孩子們說出蛋的種類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為下面的測量蛋的大小做鋪墊。)
二、看課件講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
1、小松鼠在池塘邊找松果,骨碌碌,不知從哪滾出一個蛋,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蛋呢?小松鼠決定用松果測量這只蛋究竟有多大。
小松鼠會怎么量呢?(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方法)
小結:你們的方法很獨特,小松鼠在測量蛋的時還有個小秘密,想知道嗎?“小松鼠測量的時候,先把蛋橫著放平,然后把第一個松果和蛋的一邊對齊,一個挨著一個擺的整整齊齊。1、2、3、4、5,這個蛋有5個松果那么大。”
這只蛋究竟有多大?(蛋的長度等于幾個松果的長度?)
小結:原來小松鼠測量一個蛋長度時,要和蛋的一端對齊,然后把松果一個一個緊緊挨著排整齊,一共排幾松果,但就有幾個松果那么長。
(此環(huán)節(jié),結合有先前經(jīng)驗說出自己測量單的方法,然后通過小松鼠測量蛋的方法,知道測量的基本方法,為后面自己親自操作做準備。)
2、松鼠跑進樹林里,朋友們朋友們,池塘邊有個很大大的蛋,好奇心最大的狐貍說:“真的,我的.去看看”。狐貍跑到池塘邊,但是那里只有一只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這個蛋很大嗎?”只有我的兩只手那么長啊。
孩子們狐貍覺得蛋怎么樣?
他是用什么測量蛋的?
他測量蛋蛋有多大?
3、狐貍回到朋友那里,小熊問:“真有很大的蛋嗎?“沒有,只不過是一只很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小松鼠不服氣的說:“你不要胡說,多大的蛋啊!庇谑切⌒苷f:“那我去看看吧!
小熊來到了池塘邊,只有一只很小的蛋,“什么啊,只有一只小的蛋,只有我的手掌的一半那么大!毙⌒芊旁谑掷锟戳擞挚。
孩子們,小熊覺的那只蛋怎么樣?
他是用什么測量的?
他測量蛋有多大?
。ㄍㄟ^小狐貍和小熊對蛋的認識,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親自進行測量的欲望,讓孩子們思考,為什么同樣的蛋,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呢?)
4、過了一會兒,小熊回來了,小松鼠問:“小熊,我說的對吧,是不是有個很大很大的蛋?”這時候狐貍插嘴說:“什么呀,那只是一只很普通的蛋。”小熊沒好氣的說:“你們都錯了,那只蛋很小很小!焙门笥褷幊称饋。
。ù谁h(huán)節(jié),通過故事中小動物們的爭吵,再次激發(fā)幼兒親自測量的欲望,并且自己愿意通過自己的方法,驗證為什么蛋是一樣的,會測量出不一樣的結果?)
三、操作、體驗
1、“奇怪!蛋是一樣的,為什么它們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ㄋ麄冇玫墓ぞ卟灰粯樱罢娴膯?老師把這個蛋畫在了紙上,我們一起來量一量,看是不是這樣?”
A組幼兒用蓋子量。
B組幼兒用紙條量。
C組幼兒用絲帶量。
。ǚ纸M操作,引導幼兒用生活常見的蓋子、紙條、絲帶等進行測量,激發(fā)幼兒測量興趣,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初步進行自然測量,完成了本次活動的重點。)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你測量的蛋的時候用了什么東西?用了多長?
3、幼兒講述操作結果,教師記錄。
你量的蛋有多大?
師:“我們用的蛋是一樣的,我們測量結果一樣嗎?”(不一樣)
小結:原來,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物體,結果不一樣的,但是測量的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用的標準不一樣。
(通過老師提供的材料,親自測量蛋的大小,并在老師的幫助下記錄結果,得出答案,發(fā)現(xiàn)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物體,結果是不同的,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測量概念,從而解決本次活動的難點。)
4、小松鼠狐貍也用我們的辦法,放在一起比對,原來,5個松果、狐貍兩只手和小熊的半個手掌是一樣長的。
朋友們都呵呵笑了起來,原理來我們用的標準不一樣,就在這時咔嚓咔嚓,那個蛋裂開了,你們猜從蛋里鉆出來的是誰?
四、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真能干,今天又學會了一個新本領,今天回家后,小朋友們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小工具來量家里的書、茶幾。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繪本《很大很大的蛋》為主線牽引整個活動的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了幼兒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通過拋出兩個核心問題點——“怎么知道蛋的大小”和“怎么知道測量結果的對錯”,引導幼兒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幼兒已經(jīng)不是故事之外的旁聽者,而是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他們成了故事向前發(fā)展的推動者,這極大的激發(fā)了他們探究的興趣與積極性,也較好的掌握了測量的基本方法。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通過教學讓幼兒知道5添上1是6,6里面有6個1。
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shù)學道理。
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電教片(4幅)? 裝有許多小花的小包(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小果樹請客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聽?(想)
二、過程
教師邊講故事邊演示:
小果樹請小雨點做客,小雨點很高興,讓小果樹喝飽了水,小果樹長出了葉子。
A、請小朋友一起數(shù)長出了幾片葉子?(5片)過了一段時間又長出一片,請小朋友看現(xiàn)在是幾片葉子?(6片)
5片葉子添上1片是6片葉子,那5添上1是幾?(6)(同時貼出數(shù)字6)教師引導幼兒說上幾次,5添上1是6。
B、小果樹的葉子長多了,它請小鳥做客,小鳥很高興,幫果樹捉蟲子。請小朋友一起書友幾只小鳥?(5只)過了一會又飛來1只小鳥,請小朋友看現(xiàn)在有幾只小鳥?(6只)
5只小鳥添上1只是6只小鳥,那么5添上1是6。教師引導幼兒說幾次,5添上1是6。
C、小果樹開花了,請小蜜蜂做客,小蜜蜂很高興,幫小果樹傳花粉。請小朋友一數(shù)有幾只蜜蜂?(5只),請幼兒想想再添上幾只是6只?(1只)
引導幼兒說出:5添上1是6。
D、小果樹結果子了,它請來許多小動物,請幼兒數(shù)一數(shù)有幾只小動物?(6只)
1只小動物用1 表示,6里面有6個1 。
三、總結
今天小朋友學了6的形成,知道5添上1是6,6里面有6個1。
四、幼兒動手操作
給每個幼兒發(fā)一包小花。
活動反思:
在本節(jié)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幼兒喜歡的故事,并把本節(jié)教育要點貫穿于故事中,使用了能活動的.電教片,使幼兒在欣賞畫面、聽故事的過程中無意識的掌握了6的形成,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興趣很高,因此在最后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幼兒都能熟練并正確的靈活擺放,掌握很好。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受力的連續(xù)性和阻斷性的現(xiàn)象,體驗游戲的樂趣。
2、在嘗試中,掌握擺放的技巧:如直線時積木的距離、拐彎時積木的距離。
3、知道與同伴要主動合作,能與同伴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
活動準備:
積木,賣當勞廣告。
活動過程:
一、欣賞廣告,引發(fā)活動興趣。
1、提問:"剛才廣告中,積木怎樣了?我們一起用身體動作學一學。"
2、"想不想和同伴一起試一試?"
二、幼兒操作。搭直線
1、教師主要觀察幼兒的合作情況。在此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建立合作意識。
2、個別指導:"你們的積木倒下去了嗎?""中間發(fā)生什么問題,等會請你們這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第一次討論。
1、提問:"剛才你和誰合作的?怎樣完成的?""在排直線的時候,你們發(fā)現(xiàn)哪些有趣的事?"
2、小結:用幼兒的語言總結在搭直線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問題。
四、第二次操作。
"剛才請小朋友練習搭直線,現(xiàn)在請小朋友和伙伴任意搭,想排什么形都可以。"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不要推倒。
五、幼兒操作。
1、教師注意觀察幼兒,不做技術指導。
2、提醒動作慢的幼兒提高效率。
六、第二次討論。
1、每組分別上來把積木推倒,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在推之前,教師提醒幼兒觀察拐彎時積木間的距離。
2、每組請幼兒自己總結。
七、游戲: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結束。
"剛才我們分小組玩的真開心。想不想大家一起搭。時間關系,我們就搭賣當勞的M好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一直積極的反復嘗試,但由于在此之前孩子對積木的比較少,對于擺放的一些方法還有所欠缺,如:間距的排列、花式的排法等,而直接將積木與機關進行了組合,導致老師不僅要求提的多,孩子們出現(xiàn)的問題更多。本節(jié)活動可以先組織第一課時,幫助幼兒知道玩骨牌的方法后再嘗試,本節(jié)活動就是讓孩子們自己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探索。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了解種子的傳播方法。
2、 了解樹寶寶生長過程,認識樹木成林、樹木成材要經(jīng)歷多年,來之不易,激發(fā)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愿望。
3、 培養(yǎng)幼兒學做小實驗的興趣和能力。
活動準備:
1、 種子發(fā)芽到長成樹苗的圖片一套(5張),樹寶寶、風、鳥、飛機、人的卡片各一張;
2、 電腦、投影儀、種子傳播方式的動畫軟件,音樂磁帶(風聲、輕音樂)
3、幼兒種植教具每人一套(貼有標記的小花盆、冰棍枝、種子若干)
活動過程:
第一、 了解種子的發(fā)芽成長過程
1、 教師扮“風伯伯”隨音樂跑動(“看,我是誰?”)邊跑邊撒圖片。
2、 提問:“誰來了?它吹來了什么?”讓幼兒按照相片上數(shù)字的順序排列好后,整體觀察并說出相片上拍的什么內(nèi)容(種子發(fā)芽長成小樹苗。)
3、 幼兒依次說出每張的內(nèi)容,教師分別總結出一句話(1)小種子埋地下(2)喝足水發(fā)了芽(3)發(fā)了芽鉆泥巴(4)鉆出兩片小芽芽(5)再長變成嫩枝丫。
4、 幼兒隨教師用身體動作表現(xiàn)出一粒種子發(fā)芽長成小樹苗。
過渡語: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媽媽,小樹苗有沒有媽媽呢?看了相片,我們知道:小樹苗原來是媽媽的種子發(fā)芽后漸漸長大的,這些相片是誰的呢?
二、學習種子的傳播
1、(出示樹寶寶圖片),為了感謝小朋友幫它撿回相片,樹寶寶請我們到它的家鄉(xiāng)做客,它的家鄉(xiāng)在很遠的地方,請樹寶寶帶路,我們開著小飛機,出發(fā)!
2、小椅子,觀看大屏幕(誰出來迎接我們啦?)樹寶寶有這么多伙伴啊!樹寶寶告訴老師:許多年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山。那時,它和它的伙伴們都是媽媽的種子,它們的家在四面八方,后來才被別人帶到這里生根發(fā)芽,變成一片美麗的樹林,是誰把種子帶到這里的?(幼兒猜想發(fā)言)
3、 觀看動畫《樹媽媽和樹寶寶》第一遍
提問:誰傳播了種子?(幼兒回答)人和飛機的傳播就是“人工傳播”;風和動物的傳播就是“自然傳播”;。風、動物、人、飛機,它們是怎樣傳播種子的`?
觀看第二遍
幼兒回答:(1)人工傳播有哪兩種?(幼兒找出卡片貼出),它們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幼兒回答)(2)自然傳播有哪兩種?(幼兒找出卡片貼出)它們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幼兒回答)(3)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要經(jīng)過多長時間?對,許多年,所以我們要愛護樹木,多種植樹木。
過渡語:樹寶寶和它的伙伴真高興,我們學會了這么多知識。時間不早了,我們也要回去了。(開飛機飛回)
三、幼兒動手種植種子
1、 樹木是人類的朋友,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jié)。這一天,大人們都到山上、路邊植樹。今天,你們想不想在幼兒園里親自種下一粒種子?看!老師種的綠豆種子已發(fā)芽。ǔ鍪窘處煼N植發(fā)芽的種子。)
2、(幼兒自己動手種植。教師指導并提醒幼兒注意衛(wèi)生并收好種植工具。)小朋友都記住自己花盆上的標記,下課后,我們把它放到自然角,天天澆水,看看誰的種子先發(fā)出芽來。
四、游戲:小樹苗快長大
。ㄓ變焊鶕(jù)教師的口令,發(fā)揮想象自編動作。)
教師播種,摸到誰的頭誰就變成“種子”。教師澆水,“種子”喝水、發(fā)芽、鉆泥巴、變成兩片小芽芽,再長成嫩枝丫。(剛長出的小樹苗又嫩又小,應該怎樣保護它?)小樹苗長出了葉子。經(jīng)過許多年,“小樹苗”背靠背變成“大樹”,老師到“大樹”底下乘涼。大風來了,“小樹苗”手拉手變成“樹墻”出去阻擋大風。
活動延伸:將小花盆放到自然角,天天澆水觀察種子的發(fā)芽情況。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愛跳舞的葡萄干》活動中所需的材料簡單:是生活中常見、小朋友愛吃的一些零食;步驟簡單,適合幼兒操作;現(xiàn)象易于觀察,神奇,能充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通過本活動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奇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發(fā)對科學游戲的興趣,并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3、引導幼兒學習科學活動的記錄方法。
活動重點及難點:
讓幼兒認真觀察活動操作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主動地參與活動;讓幼兒對最后產(chǎn)生的'結果及現(xiàn)象有初步理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jīng)驗: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經(jīng)驗。
2、環(huán)境準備:椅子、實驗操作臺、黑板
3、教具準備:輕音樂、課件、4個小杯子、各種零食、大雪碧4瓶
4、學具準備: 透明小水杯12個、4種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黃豆、葡萄)、幼兒記錄表12張、筆12支、托盤12個
活動過程:
一、 回憶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經(jīng)驗進行導入:
1、試一試: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和重量。
幼兒思考問題(1)比較大小和相應的重量?
(2)屬于記錄表中的哪種食物?
2、嘗一嘗:請幼兒嘗試一下幾種不同食物,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3、看一看:老師示范將葡萄放在汽水中,讓幼兒仔細觀察現(xiàn)象。
幼兒思考問題(1)幼兒猜測哪些會和葡萄一樣“跳舞”(一會沉一會。┠?
。2)引導幼兒與同伴講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兒實驗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師講解實驗要求。
(2)教師介紹科學實驗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操作,探索各種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記錄。
2、說一說:實驗結果交流與驗證
。1)結合實驗記錄表,與同伴進行實驗結果交流。
。2)結合大記錄表的統(tǒng)計結果,教師與幼兒進行實驗結果驗證,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汽水里氣泡的作用。
三、教師小結: 浮沉現(xiàn)象原理在現(xiàn)實科技中的運用。
活動延伸:
科學區(qū):請幼兒回家和家長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頭等)會不會也在汽水里跳舞。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猜測、證實橘子瓤數(shù)量,積累估算的初步經(jīng)驗與不同的數(shù)數(shù)方式。
2、喜歡觀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樂意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筆、餐盤、毛巾、黑板、統(tǒng)計表
活動過程:
一、引入老師出示兩個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導幼兒觀察橘子的不同。
小結:原來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較大小橘子的數(shù)量1、老師出示兩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導幼兒猜測橘子數(shù)量。
老師:猜猜看筐子里有幾個大橘子?(幼兒猜測)那有幾個小橘子呢?(幼兒猜測)
2、一起數(shù)數(shù)大橘子裝了幾個?小橘子裝了幾個?并記錄
3、討論:為什么同樣大小的筐子,裝的橘子數(shù)量卻不一樣?
老師提問1:這兩個框子一樣大么?
老師提問2:為什么一樣大的筐子里,裝的橘子確實不一樣多的呢?
4、得出結論:因為大橘子的個頭大,所以裝的少;小橘子的個頭小,所以裝的多。
三、猜測并記錄大小橘子里瓤的數(shù)量
1、老師:橘子皮里躲著什么?(幼兒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誰的會比較多?(幼兒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幾片瓤?(幼兒猜測)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幾片瓤?(幼兒猜測)
2、老師記錄幼兒的猜測結果
四、驗證大小橘子里的瓤數(shù)
1、每人選擇一個橘子,自己動手剝開。
(提醒幼兒剝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強調一人選擇一個橘子)
2、數(shù)一數(shù)橘子瓤的數(shù)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開數(shù)、分成兩部分數(shù)、整個圍著數(shù)、吃一片數(shù)一片)
五、交流數(shù)的方法和結果
1、介紹自己剝的橘子有幾片瓤,并描述自己數(shù)的方法,老師做記錄老師:告訴我你剝的是什么橘子?有幾片瓤?你是用什么辦法數(shù)的?(驗證幼兒的猜測)
2、觀察比較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幾片瓤?
3、討論橘子瓤數(shù)量與橘子大小的關系。
老師:大橘子里最多有幾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幾片瓤?它們的數(shù)量一樣多么?哪一種橘子的瓤比較多?
小結:橘子瓤的數(shù)量和橘子大小沒有關系。
活動延伸
1、教師演示數(shù)橘子瓤的方法:數(shù)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測整個橘子瓤的數(shù)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個橘子試一試,先數(shù)半個橘子的數(shù)量,然后猜一猜整個橘子有幾片瓤,把這個答案當做秘密一樣藏心里,再數(shù)一數(shù)整個橘子有幾片瓤,看自己猜的對不對。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給與了每個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操作中體驗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同時也讓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悅感,在剝一剝數(shù)一數(shù)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非常的認真投入,也很樂意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來告訴大家。
小百科:橘(英語:Mandarin orange;學名:Citrus reticulata)是蕓香科柑桔屬的一種水果。"橘"(jú)和"桔"(jié)都是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字,然"桔"作橘子一義時,為"橘"的俗寫。在廣東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過"橘"的二簡字。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名稱:誰的尾巴
(二)活動目標:
1.在猜猜、想想、找找、說說的過程中知道動物尾巴的各種功能。
2.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想象,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疑問。
(三)活動準備:
1.課件:猜猜我是誰,兔子舞的flash.
2.情景設置:樹林
3.動物和動物尾巴的圖片,動物胸飾人手一份,幼兒游戲用錄音磁帶等。
4.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的圖片,積累一些粗淺的動物尾巴功用的知識。
(四)活動過程:
1.猜一猜,想一想
1)師:最近,我們一直在和動物交朋友,現(xiàn)在,我的電腦里有幾只小動物想和大家捉迷藏,請你們猜猜它們是誰?
2)課件
由局部觀察到整體聯(lián)想猜測
3)師:你們發(fā)現(xiàn)這些小動物都有什么?它們?yōu)槭裁匆形舶脱?(幼兒自由講述)
2.找一找,說一說
1)師:那邊樹林里還有許多小動物想和你們玩捉迷藏的游戲呢?你們快去找找吧。(幼兒尋找小動物)
2)師:你找到了哪個動物朋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沒有尾巴)
3)這些小動物沒有了尾巴,它們都怎么了?它們?yōu)槭裁匆ㄖ保┭?(幼兒自由講述)
4)師:哎呀,原來動物的尾巴有的可以保持平衡,有的可以掌握方向,有的可以用來幫助逃跑,有的可以當成武器,有的可以纏繞,有的可以當成被子,還有的可以用來報警、儲存脂肪、趨趕蚊蠅……它們的尾巴有這么大的用處,我們快幫它們找到自己的尾巴吧。(幼兒尋找動物朋友的'尾巴)
5)師:你的動物朋友的尾巴找對了嗎?請你和你的朋友看一看,都找對了嗎?
師:有誰找錯了嗎?它的尾巴應該是怎樣的?
6)師:動物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尾巴可高興了,我們和它們一起慶祝一下吧(看flash舞蹈)
中班科學教案 篇8
一、設計意圖:
現(xiàn)在中班的孩子對顏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為了讓小班的幼兒成為色彩世界的探索者,學會發(fā)現(xiàn)哪里有顏色,從而使幼兒認識色彩不僅存在于顏料中,更存在于大自然和我們身邊的事物中,因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對顏色的鞏固課,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對顏色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二、活動目標:
1、主要對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認識和鞏固。
2、引導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顏色、對顏色進行分類。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三、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顏色,讓幼兒認識紅、黃、藍、綠四種顏色。
四、活動難點:
讓幼兒感受色彩的美麗與美好。
五、活動準備:
1、紅、黃、藍、綠色的小魚各一只,各種顏色的卡片。
2、紅、黃、藍、綠色的地墊若干。
3、四種顏色的卡片框。
六、活動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教室里來了幾位客人,大家想認識他們嗎?(想)好,那就讓我們用熱情的掌聲請出他們吧。(出示四種顏色的小魚)哦,原來是小魚呀,大家喜歡他們嗎?(喜歡)是呀,看到小班的小朋友這樣熱情,小魚們也很高興,你們瞧,他們特地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來和你們見面,你們都知道他們穿的是什么顏色的衣服嗎?(紅、黃、藍、綠)是的,他們分別穿上了四種顏色的衣服,今天呢,他們就和我們一起來走進顏色的美麗世界里,讓我們和他們一起開心的玩吧。
二、認識顏色、進行游戲。
(1)顏色找朋友
1、小魚喜歡小班的小朋友,想和你們交朋友,但是它們只會交和他們衣服顏色相同的朋友,所以今天呢?紅色的小魚它會選擇這些小朋友做他的朋友。老師出示紅色的'小魚,然后邀請穿紅色衣服的小朋友和小魚站在一起,并請小朋友們說說,為什么紅色的小魚會邀請這些小朋友來到一起呢?(因為他們衣服的顏色相同。)
2、老師又請出一位穿藍色衣服的幼兒和藍色的小魚交朋友,并問一問其他幼兒為什么老師會讓他們交朋友呢?
3、 其他顏色的小魚也同樣的進行游戲。
4、 也可請幼兒來選擇小魚。
(2)顏色找家
1、小朋友們和小魚都成為了朋友,那就讓我們也為小魚做點事吧,幫小魚找到他的家。
2、將四種顏色的地墊隨意鋪在地上,請幼兒跟隨老師邊做動作邊說:“一個娃娃一個家,小魚小魚沒有家,小朋友們幫幫他,幫他找到家!崩蠋煶鍪军S色的魚,然后說:“到黃色的家”,小朋友要立刻找到黃色的墊子,然后站在上面。
3、大家?guī)忘S色的小魚找到了家,小魚很開心,可是還有小魚沒有家,我們又繼續(xù)幫他們找吧。
4、律動開始又重新進行游戲。
三、給顏色分類,送卡片回家
1、小魚和小朋友們交上了朋友,他們特意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禮物,現(xiàn)在老師分發(fā)給你們。(將卡片框里的卡片分發(fā)給幼兒)
2、老師手里也有禮物,老師舉起紅色的卡片,請小朋友找出和老師手中顏色相同的卡片。(幼兒找出卡片,然后老師要求將卡片送回卡片框)
3、其他顏色都這樣進行分類。
四、拓展
小朋友們手中還有一些卡片是什么顏色的呢?是呀,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僅僅只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還有更多美麗的顏色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呢。請小朋友們看看我們的活動室,在我們的活動室里還有很多顏色呢,能找找嗎?(幼兒在活動室里尋找顏色)是啊,只要我們平時多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顏色,欣賞這些顏色的美好。小朋友們,感謝小魚陪我們度過了美好的時光,我們和他們說再見吧,也和聽課的老師說聲再見吧。
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貓的外形特征及相應的生活習性。
2、感受貓的各種趣事、,激發(fā)幼兒愛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圖片:各種形態(tài)動作的貓。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引起興趣
教師:今天有一只小動物要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想知道是誰嗎?
2.出示小貓
(提醒小貓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別發(fā)出很大的聲音)
二、展開
1、觀察小貓腳部特征
。1)小貓的爪子是什么樣的?
觀察小貓的爪子,尖尖的、彎彎的。
。ü膭钣變河煤寐牭脑~說說)
(2)你知道小貓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ㄓ變簩W學爪子抓老鼠的樣子。)
。3)尖尖的爪子長在哪里呀?(腳上)小貓有幾只腳?
。4)小貓的腳上除了爪子還有什么?說說那塊肉墊
(5)小貓為什么走路要靜悄悄。
2、觀察小貓臉部特征
(1)看看小貓的.嘴巴有什么特別嗎?(三瓣嘴)
。2)小貓的嘴邊長著什么呀?(胡子)
怎樣的胡子?(細細長長)
。3)小貓的胡子有什么本領你知道嗎?
。4)這些都長在小貓的哪里?(臉上)
3、感受貓的生活習性
(1)教師:小貓主人給小貓拍了些照片,看看小貓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賞圖片
調皮的小貓
睡覺的貓
愛干凈的貓
它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說明小貓怎么樣?
三、結束
小貓可以做我們的小伙伴,我們都要保護愛護它們,不要傷害它們,只有你去傷害它它才會攻擊你。
小貓還有很多品種,讓我們來看看其他種類的小貓是怎么樣的?
。ǹ凑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氣球吃什么》
幼兒園中班教案
活動目標
1.知道氣球與充氣玩具變鼓是因為充入了空氣。
2.探索充氣的多種方法。
3.體會與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氣球嘴”的必要性。
活動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人手一份。
2.腳踩式打氣筒,各種充氣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氣球吃什么
1.出示充好氣的氣球和未充氣的氣球。
這個氣球圓鼓鼓,胖乎乎,這個氣球呢,癟著肚子,好像沒吃過飯。
2.教師手拿未充氣的氣球,引出《氣球愛吃什么》。
提問:氣球喜歡吃餅干、饅頭、糖果嗎?
討論:氣球吃什么,才能鼓起來,變的胖胖的呢?
二、我?guī)蜌馇虺钥諝狻?/p>
1.教師: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里溜出來。
怎么樣讓氣球吃的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
2.教師示范吹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以及如何扎住“氣球嘴”,不讓空氣溜走。
3.幼兒每人一只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讓氣球很快“胖”起來。
4.告訴幼兒為了不讓空氣溜走,他們可以主動尋找合作伙伴,扎住“氣球嘴”。
三、充氣玩具吃空氣
1.出示充氣玩具。
氣球還有很多朋友,也和氣球一樣喜歡吃空氣。我們也來幫幫他們,讓他們也吃得圓鼓鼓、胖乎乎的。
2.幼兒自由結伴給充氣玩具吹氣,摸一摸充滿空氣后胖乎乎的“身體狀態(tài)”。
3.幼兒玩一玩這些充氣玩具。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01-15
中班科學教案12-01
中班動物科學教案04-01
《影子》中班科學教案09-30
【薦】中班科學教案02-18
中班科學教案【精】02-21
中班科學教案空氣03-25
實用的中班科學教案07-20
中班科學教案[優(yōu)選]07-20
中班科學教案(精)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