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大班數學教案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大班幼兒綜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較中班幼兒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能夠觀察物品的圖形特征,按形狀分類整理物品,同時還能關注到物品的顏色、大小等特征。本次活動引導幼兒實際生活入手,調查記錄和統(tǒng)計分析物品的不同契別,嘗試按物體的特征進行二次分類或多角度分類,用簡單的統(tǒng)計方法記錄操作方法,培養(yǎng)幼兒認真細心、邏輯分析、做事有條理等良好品質。
【活動目標】
1。嘗試按物體的特征進行多次分類或多角度分類。
2。能用簡單的圖標或數字統(tǒng)計、記錄自己的探索和發(fā)現。
3。學會有條理地整理物品,培養(yǎng)完成任務的責任意識。
【活動準備】
1;顒忧罢堄變赫{查統(tǒng)計自己家中的家具并用自己的方法分類記錄下來。
2。帶隔斷的小整理箱每組2個,筆及統(tǒng)計表幼兒每人1套,實物每組1筐(蘋果、山楂、梨、柿子等水果,青椒、西紅柿、茄子等蔬菜,插塑、棋子、積木等玩具,不銹鋼碗、勺、盤子等餐具),建構區(qū)散放的木質積木。
【活動建議】
1、引導幼兒交流調查結果,初步了解簡單的分類統(tǒng)計方法。
。1)相互介紹自己家的家具,說出分類記錄方法。
。2)展示幼兒有代表性的記錄,如:圖畫記錄、圖畫加數字記錄等。
2、引導幼兒分組開展分類游戲,嘗試按物體的.特征進行二次分類。
提問:筐子里有什么?它們不喜歡這樣亂放在一起,應該怎樣給它們分類?
。1)引導幼兒分小組觀察探索,商討分類方法。
引導幼兒先按吃的、用的進行分組,分完后觀察、思考還可以怎樣分。
。2)引導幼兒討論,發(fā)現還可以按照水果和蔬菜分類,也可以按照玩具和餐具分類。請幼兒利用有分隔的置物盒進行二次分類,分完后交流、討論,說出自己進行二次分
類的理由。
。3)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二次分類的過程和結果并交流、分享記錄,教師進行引導,提升幼兒經驗。
3、引導幼兒收拾整理建構區(qū),學習按照物品的兩種特征進行分類。
。1)提出活動任務:建構區(qū)的積木亂了,請小朋友們按照積木的形狀和大小把它們整理好。
幼兒分組討論,協商分工,分配任務,確定每組整理哪種積木。例如:整理圓柱形,按照大小分開擺放;二組整理三角形;三組整理長條形。
(2)幼兒分組整理,結束后由小組代表交流自己小組的整理情況。表揚、鼓勵幼兒,要求幼兒堅持整理建構區(qū),保持建構區(qū)整潔。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樂意在活動過程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聽取同伴的不同意見。
2、理解"→、"←"、"↑"、"↓"四個不同方向的箭頭所表示的意義。
3、嘗試能根據3條路線圖中箭頭所指的行走方向,正確畫出從起點到終點的行走路線。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準備:
1、自備:"←"、"↑"、"→"、"↓"四個不同方向的箭頭標記圖。
2、3條路線圖(附圖一),迷宮圖(附圖二),黑、灰、白三只小兔及蘑菇、胡蘿卜、青菜(附圖三)。
3、幼兒用書《走迷宮》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認識箭頭,理解箭頭所表示的意義。
教師分別出示四個不同方向的箭頭標記圖。
二、明確路線圖中每一步的行走的方向。
1、出示三張線路圖:
教師小兔子用這些不同方向的箭頭畫出了3張路線圖,路線圖上有些什么?路線圖中每個格子里的箭頭和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什么?你們能看懂嗎?
2、教師:第一條路線圖的第一步往往哪個方向走?第二步、第三步又往哪個方向走呢?
三、畫出從起點到終點的行走路線。
1、教師出示迷宮圖,引導幼兒觀察。
2、教師引導幼兒根據每條線路圖第一步的行走方向進行分析判斷。
3、明確行走的規(guī)則與要求。
四、幼兒分組操作活動。
1、走迷宮
2、畫圈
3、畫標記
4、幼兒用書第29頁
五、活動評價。
1、教師:你們幫助小兔選擇正確的路線圖找到它們想要的食物了嗎?
2、教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幫那只小兔選擇的是第幾條路線圖,找到了什么食物?
3、對照路線圖,師幼共同驗證檢查正確與否。
4、請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的活動結果,將兔子與相應的食物連線。
課后反思:
我準備了四種顏色的箭頭進行認識,然后利用多媒體讓幼兒了解路線圖中數字和箭頭的意思。為了讓幼兒進一步內化重難點我開門見山地出示了教學掛圖,和小朋友們互動完成任務。并且示范小白兔行走的`每一步,請幼兒在操作材料上看小白兔路線的每個箭頭的方向,并告知這是小白兔每走一步的方向?雌饋砗⒆觽儗ξ业牟僮骺吹靡磺宥,所以我請幼兒接下去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完成小黑兔和小灰兔的路線圖。并且找到兩者的食物后,用線連起來。幼兒們每個都是認認真真聽完,胸有成竹地下去操作。在孩子們的操作過程中,我發(fā)現,雖然很多孩子在看我操作的時候很認真,但是一下去就難以“畫皮畫骨”了。我覺得畫一條路線就可以了,原有的路線圖有交集的地方,反而對幼兒是一種干擾。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目的:
1、通過給撲克牌找錯,鞏固幼兒數物對應的知識。
2、通過比較5以內的數量,嘗試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數物保持相等。
準備:每人三幅牌(一幅牌只有圖案沒有數字,一幅牌只有數字沒有圖案,另一幅有數字,但圖案與數字不符)每張桌上放1~10的數字粘紙、印章若干
過程:
一、說說看看撲克牌
1、猜猜老師帶來了什么?(出示撲克牌)
2、看看撲克牌上有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撲克牌上有數字、圖案,并找出圖案與數字相符)
二、理牌
1、建議幼兒把打亂的牌理一理。
2、說說分出了幾幅牌?
三、找一找、添一添
1、看看這些牌上缺了什么?
2、請幼兒把錯的牌加以修正。(建議幼兒一幅一幅牌分別修正)
3、出示既有數字又有圖案的'牌,錯在哪里?(請幼兒自己看看,運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牌上的數物相等。)
四、相互交流
1、說說你找到了哪些錯誤?怎么修改的?
2、修改完成后找個朋友一起玩牌。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符合"一"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2、學習5以內數的分合型減法和消去型減法活動準備:
3、幼兒用書、教學圖卡;2、雪花片5個(2個紅色、3個黃色)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活動過程:
一、雪花片
1、師:"今天老師發(fā)現我們大三班的小朋友都非常聽話,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漂亮的雪花片。"
2、師:"我們怎樣把這5個雪花片按顏色分成兩組?紅色雪花片有多少個?"
3、師:"5個雪花片去掉2個紅色雪花片,還剩幾個黃色雪花片?"
(小結:將總數分為兩部分,去掉其中的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去掉總數中的一部分用"一"來表示(出示符號卡)。)
二:排隊
1、師:"老師請5個小朋友來前面站成一排,請你們按順序報數。"
2、師:"現在站在前面的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那老師請這3個小朋友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那么現在前面還剩下幾個小朋友?"
三:圖卡教學
1、師:"外面的樹上有很多漂亮的樹葉,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樹枝上原本有幾片葉子?掉了幾片?還剩下幾片?"3—1=2
2、師:"秋天到了,葉子都落了,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撿了一些漂亮的楓葉,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總共有多少片楓葉?黃色和綠色楓葉分別有幾片?全部的楓葉減掉綠色的楓葉,還剩下幾片黃色的楓葉?"5—2=33、師:"請小朋友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課本上的作業(yè)。小朋友們再見!"數學《秋天的落葉》活動反思這節(jié)課我主要是以游戲為中心,以玩游戲的方式上的,在游戲中讓孩子了解去掉可以用"—"號表示。從孩子的特征和性別之分利用符號玩游戲,從而讓孩子學習分合型減法和掌握這符號的.意思。整體來說自我感覺還算不錯,流程比較順;從孩子的操作上來看,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5的減法。
雖說這一節(jié)課從傳統(tǒng)的方式上說,我的目標是達到了;但是我也有疑問,以游戲這種方式上5的減法會不會太簡單了,我是不是還沒跳出傳統(tǒng)的說教的方式?目的性太強呢?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這是我上完課之后的第一想法。后來我想,讓孩子從游戲中理解"去掉"的意思,按自己的意愿設計這個"去掉"的符號,可能會讓孩子對"—"這個符號的理解更深刻。
但在這個活動中有一點值得我反思的就是:活動中我雖然有與孩子一起實踐再操作,不過整個活動的過程都是我說的比較多,我牽著孩子的杯子一步一步解說為什么,如講解為什么要用減法。整個過程孩子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間。另外,因為活動中要完成算式的計算,在這個過程中不知道運用什么形式讓孩子探索會更好,讓孩子探索操作的過程理解分合型減法、消去型減法。不斷的反思能最快的提升我們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教學反思
通過這個活動,孩子不僅了解了各種樹木,知道了樹木名稱,形態(tài),作用,并且對它的葉子也有了一些了解。在撿葉子的過程中,觀察,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使幼兒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發(fā)展。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第一課:沙數字板,0-4的書寫第二課:沙數字板,5-9的書寫第三課:紡錘棒箱第四課:數字與籌碼第六課:序數第六課:相鄰數第七課:數棒1第八課:數棒2第九課:彩色串珠第十課:金色串珠第十一課:塞根板l第十二課:塞根板2笫十三課:1-100板第一課第十四課:1-100板第二課第十五課:片珠(百位數的認讀)第十六課:片珠(數與量的對應)笫十七課:塊珠(千位數的認讀)第十八課:塊珠(數與最的'對應)第十九課:銀行游戲笫二十課:超市游戲
第二十一課:千位的加法(不進位)第二十二課:千位的加法(進位)第二十三課:千位的的乘法(不進位)第二十四課:千位的乘法(進位)
笫二十五課:千位的加法乘法游戲課第二十六課:千位的減法(不借位化)第二十七課:千位的減法(借位)第二十八課:千位的除法(不退位)第二十九課:千位的除法(退位)第三十課:郵票游戲加法第三十一課:郵票游戲乘法第三十二課:郵票游戲減法第三十三課:郵票游戲除法第三十四課:加法蛇第三十五課:減法蛇
第三十六課:加法板(不進位)笫三十七課:加法板(進位)第三十八課:減法板(不借位)第三十九課:減法板(借位)第四十課:乘法板笫四十一課:除法板第四十二課:平方第四十三課:立方第四十四課:分數小人笫四十五課:時鐘(整點)第四十六課:時鐘(半點)笫四十七課:二項式三項式公式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我園自然的環(huán)境資源十分豐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來時,花兒競相開放,小樹披上新裝,孩子會在樹樁上玩耍,一旁的粗細不同的樹,更是孩子最親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學時還是戶外活動時,總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和幾個好伙伴玩著,有時候孩子們對季節(jié)引起小樹的變化都非常的感興趣,當然也有的孩子會問老師樹上的年輪,比較大樹哪個更粗壯,結合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開展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自由探索,體驗多樣粗細測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
2、能完整講述自己的發(fā)現,通過活動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3、從小樹立愛護樹木的意識。
活動準備:
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水彩筆、記錄表若干,1—8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ㄒ唬┱勗拰耄龃旨殰y量的游戲:
1、教師提問:(1)我們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樹林漂亮嗎?大樹多不多?
。3)認識這些樹嗎?這些樹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呢?
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3、教師小結:春天的小樹林很美,各種各樣的樹木,樹樁都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4、引出“誰粗誰細”的游戲。
出示1—8的數字卡片,教師:我們今天來玩一個游戲“誰粗誰細”,在玩游戲前我們得先邀請樹林里的一個好朋友,可以是一顆樹也可以是一個大樹樁,請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拿著一張數字卡片,選擇好了就將數字卡片貼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ㄒ唬w驗多種粗細測量方法,感受測量的樂趣
1、體驗目測的方法判斷樹木的粗細,
。1)教師提問:a、它們一樣粗嗎?你怎么知道不一樣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測)
c、用目測的方法來比較哪個樹最粗?哪個樹最細?
(2)討論:用目測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嗎?
。3)師幼小結:目測的方法非常不錯,不過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
a、教師提問: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
b、請幼兒找一顆樹探索粗細測量的方法,教師在一旁指導。
。2、)運用身體不同部位測量,初步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提問:他是怎么量的?手指兩端伸到最長了嗎?
d、引導幼兒將手指兩端伸到最長再次測量,其他幼兒數測量結果。
e、討論:為什么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f、教師小結:兩次測量時手的長度不同,測量次數不同。
g、教師嘗試用手測量,幼兒數測量結果。
h、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i、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手的長度不一樣,測量的次數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體驗用雙手環(huán)抱的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還有什么的好方法能準確比較路段的長短呢?(雙手環(huán)抱)
b、引導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嘗試用雙手環(huán)抱測量,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d、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e、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胳膊長度不一樣,測量結果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3、出示測量工具,探索測量方法。
(1)出示測量工具,幼兒體驗工具測量,學習使用工具測量的方法、
a、師提問:(a)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知道哪些測量工具?
b、教師小結:原來測量工具有這么多,卷尺、毛線等等,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測量、
c、出示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師提問:(a)這是什么?
。╞)它可以怎么做測量?
d、幼兒集體操作:探索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測量小路的方法,教師巡回指導。
e、教師請幼兒講述、示范自己找到的測量方法。(一段絲帶連一段絲帶量、用手指做標記量……)
f、教師總結幼兒找到的方法并正確示范:翻轉的測量方法。
翻轉的方法:測量時要從起點開始,頂端對齊,末尾翻轉到另一端,記住保持是一條直線,收尾相接,末尾翻轉到另一端,保持是一條直線。
g、幼兒自由練習,鞏固方法。
。2)幼兒集體操作:兩人一組合作測量,記錄測量結果。
a、教師:現在兩個小朋友為一組,分別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量一量一個路段,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樣!
b、幼兒兩人一組合作測量一個路段,記錄測量結果。
c、教師巡回指導。
d、幼兒講述粗細測量的結果。
三、結束部分
樹立從小愛護樹木的意識。
。1)討論:怎樣保護我們的樹朋友,
。2)組織幼兒互相討論。
。3)教師小結: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保護樹木要靠大家來完成,我們可以種植小樹苗,給樹苗澆水、施肥、捉害蟲、修剪葉子,不亂折樹枝,不爬樹等方式保護樹木,為了增強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我們國家就將每年的3月12日做為中國植樹。
延伸環(huán)節(jié):
幼兒和樹樁繼續(xù)玩“誰粗誰細”的游戲,進一步學習運用工具量直徑比較物體粗細的方法。
【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優(yōu)秀數學教案07-28
大班數學教案07-06
關于大班數學教案07-24
大班《認識球體》數學教案04-17
【熱】大班數學教案03-11
【熱門】大班數學教案03-11
大班數學教案【推薦】03-11
【薦】大班數學教案03-12
大班數學教案【薦】03-12
大班數學教案【精】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