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匯總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冬季自然現象,知道冬季氣候的只要特征。
2.了解動物,植物過冬的方式。
3.學習初淺的分類,統(tǒng)計知識。
4.學習用折剪貼等方式合作開展美工活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6.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動物,植物過冬的方式。
2、難點:觀察冬季自然現象,知道冬季氣候的只要特征。
活動準備
1.大幅冬天背景圖一張,有關動物,植物過冬的圖片若干。
2.音樂磁帶.雪花頭飾。
3.分類統(tǒng)計表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
4.小動物圖片,白紙.彩筆.剪刀若干。
活動過程
一、冬天到了
1.游戲<<大風和樹葉>>和音樂表演<<雪花姑娘>>導入主題____冬天來了。
2.請幼兒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說一說冬天的感受(天氣冷,手凍僵了......)。
3.出示畫面,激發(fā)幼兒尋找冬天的樂趣,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冬天的主要特征,啟發(fā)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較連貫描述觀察的結果,豐富幼兒已有的經驗。
二、動物過冬辦法多
1.教師小結,導入下一環(huán)節(jié):人很能干,能想出很多辦法使自己暖暖和和地過冬,那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呢?
2.聽故事<<小松鼠找朋友>>,請幼兒講述動物過冬的辦法,并將相應的動物圖片貼入背景圖中,幫小動物安家。
3.在幼兒觀察,講述的基礎上教師簡單歸納動物過冬的辦法(有換皮毛的.有冬眠的.有儲存糧食的.有飛往南方的)強調動物有適應季節(jié)變化保護自己的能力。
4.幼兒操作:按不同的過冬方式給圖中動物進行分類,學習用表格統(tǒng)計。
三、植物過冬有辦法
1.引導幼兒思考:人和動物都有辦法度過寒冷的'冬天,植物用什么方法過冬呢?
2.通過看圖片,觀察實物知道樹木有落葉樹和常青樹幾種,了解他們的過冬方式。
3.出示黃瓜西紅柿,鮮花,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討論:這些都是春夏的蔬菜.鮮花,為什么冬天也有呢?讓幼兒了解大棚養(yǎng)殖,玻璃暖房種植,給樹捆草繩等人們幫助植物過冬的方式。
四、美麗的雪景
1.引導幼兒討論:我們能留住冬天嗎?(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停地輪換的)。
2.討論留住冬天的辦法。
3.分組活動(折剪雪花.畫雪人,幫小動物安家)然后合作布置一幅美麗的冬景圖,把冬天留在我們的教室里。
活動延伸
五、暖和我們的身體
帶幼兒到戶外做走跑跳等交替動作的游戲,使幼兒知道冬天的天氣寒冷,多活動能使身體暖和,教育幼兒不要怕冷。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受冬天帶來的歡樂。孩子們對冬天感興趣,非常急切的表現出自己的感受,老師也給孩子自由表現得機會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創(chuàng)造,較好的調動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每個孩子都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玩“照鏡子”游戲的過程中,關注自己的五官特征。
2、體驗照鏡子的快樂,并能準確運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3、通過操作貼五官,鞏固五官臉部位置的.認識。
活動重難點:能在游戲的過程中探究五官的特征,體驗照鏡子的快樂。
活動準備:平面鏡、自制鏡子的形狀人手一份,手繪五官許多個,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語””引出主題
教師請幼兒猜謎語:
1、“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保ㄑ劬Γ
2、“左一片,右一片,隔著山頭不見面!倍洌
3、“上一片,下一片,中間一道白圍墻。”(嘴巴)
4、“可以呼吸,可以聞氣味,它的本領可真大!保ū亲樱
5、“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只要對著它,喜怒全知道!保ㄧR子)
二、玩小鏡子的游戲
教師用鏡子和幼兒一起玩游戲。教師一邊說“照鏡子,照鏡子,照到你的小鼻子……”,一邊用請幼兒用鏡子照到幼兒相應的五官部位。
三、幼兒自主發(fā)現、表達
1、用“照鏡子,照鏡子,照到我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發(fā)現。
2、請幼兒來說一說:你用鏡子照到了自己臉上的什么地方?五官的數量?它們的本領是什么?如何愛護五官?(請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五官的本領可真大,我們應該愛護自己的五官。
四、操作活動:貼五官
1、老師為每個小朋友做了一面鏡子,我們來玩貼五官的游戲吧。
2、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糾正一下五官貼得不真確的地方。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獲取有關影子形成、變化的具體經驗。
2、在探索歡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探索中發(fā)現影子的變化。
活動難點:了解影子產生的原因。
活動準備:
1只手電筒(做手影游戲用)、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活動過程:
1、玩手影游戲,引起幼兒的興趣。
。1)、老師用手玩一個游戲,你們來猜猜墻上會變出什么?然后再跟老師一起玩好嗎?師生共同做手影游戲。
。2)、討論:墻上可愛的小動物是從哪里來的?你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手影嗎?
2、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注意。
(1)、討論:除了手影,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影子?還有什么東西有影子?為什么會有影子呢?
。2)、用手電筒做試驗,幫助幼兒理解因為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3、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影子及其變化。(重點)
。1)、戶外活動:請你在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樣的?請你再找一找,看看還發(fā)現了哪些影子?它們是什么樣的?這些影子會不會變?為什么?怎樣使自己沒有影子?(難點)
。2)、改變光的位置,影子就會變,躲到陰暗處就沒有影子了。讓幼兒改變光照的位置觀察影子的變化。
4、閱讀幼兒用書。
(1)、觀察影子圖,猜一猜:這是什么影子?請你連線找到相應的實物。
。2)、看圖說說:太陽在畫面的什么地方?想一想,是什么時間呢?
(3)、觀察手指動作和手影,看看像什么動物。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名稱:
我從哪里來(科學)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fā)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我從哪里來》。
2、教學掛圖。
3、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
4、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張陳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進行比較。
1、師:這是誰?以前的陳老師和現在的陳老師有什么不一樣?你從哪看出來的?
2、師:原來現在的陳老師懷孕了,要生小寶寶了,小朋友,那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嗎?
二、播放課件《我從哪里來一》,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來。
1、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師:原來爸爸媽媽結婚以后,爸爸在媽媽的身體里種下了一些小種子,這些像小蝌蚪的種子叫做精子,他們在媽媽的身體里展開了游泳比賽,游得最快的精子就會和媽媽身體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受精卵,受精卵長大后就是一個小寶寶了。
三、播放課件《我從哪里來二》,讓幼兒通過觀后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師:小寶寶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什么地方?
2、師:開始的時候他有多大?后來慢慢的長出了什么?眼睛會睜開嗎?
3、師:小寶寶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寶寶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后來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怎么樣了?他會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幾個月?
4、師:原來小寶寶一直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一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里,開始的時候他像一粒種子那么大,慢慢地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時候眼睛還會睜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會游泳、吸吮手指、翻跟頭,有時還會跟著音樂跳舞,后來小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再也裝不下了,他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他整整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了十個月。
四、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逐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師:這時的寶寶是怎樣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師:這時候的寶寶只能看見頭和身體,還有腮和小尾巴呢!不過小尾巴會隨著寶寶的長大消失的。小寶寶是通過臍帶吸收媽媽肚子里的營養(yǎng),一天天地長大。
2、出示第二幅圖片后提問。
--師:小寶寶慢慢長大了,現在他是什么樣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現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一樣嗎?
--師:現在的小寶寶剛剛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不一樣。
3、出示第三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的什么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長了小手、小腳,他躲在媽媽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又有什么變化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全身都覆蓋著一層絨毛。
5、出示第五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猜猜小寶寶這時候會長成什么樣?
--師:這時候的小寶寶還在繼續(xù)長大,骨骼也漸漸結實了,他有時還會調皮的踢媽媽一腳呢!
6、出示第六幅圖片后提問。
--師:小寶寶怎樣了?
--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了十個月,最后終于來到了人間,來到這個世界。
五、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1、師: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會怎樣?為什么?
2、出示陳老師懷孕之前帶小朋友做操玩游戲的照片和懷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這兩個時期老師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從而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出示陳老師帶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問:懷孕之前陳老師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師:有了小寶寶之后,陳老師的身體有什么變化?還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嗎?
--出示陳老師彎腰撿東西不方便,上樓梯很累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體會媽媽懷寶寶的辛苦。
--出示陳老師看見食物不想吃,惡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問:為什么陳老師吃不下還要吃呢?因為不吃,肚子里的寶寶就缺乏營養(yǎng),長不大,所以媽媽是很偉大的,我們要更加愛我們的媽媽。
3、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陳老師現在懷了小寶寶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師再累還是要帶小朋友學習本領,所以小朋友要更加體諒老師,愛老師,不惹老師生氣做一個聽話的好寶寶。
4、師:你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你們的媽媽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現在你們上幼兒園了,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樂《感恩的心》,讓幼兒表演。
--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懷著感恩的心來感謝我們的媽媽,感謝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感謝媽媽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
科學教案 篇5
目標:
⒈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感知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系。
⒉結合生活經驗大膽、夸張地表現有風天氣的各種事物變化。
準備:
、庇鹈,樹葉,紙,石頭、磁塊,小木棒,金屬勺、回形針、記錄單等材料每組一份。⒉扇子,吹風機。
重點:
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感知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系。
難點:
大膽、夸張地表現有風天氣的各種事物變化。
過程:
一、談話導入——風兒在哪里?
師:有時,風兒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樹枝,樹葉都不動搖了,我們有什么辦法能使風兒快快出現?(幼兒討論)
師:當風兒出現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二、幼兒操作,感知風兒能使有些物體移動。
提供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羽毛、樹葉、紙、石頭、磁塊、小木棒、金屬勺、回形針等材料每組一份。
。ńo每位幼兒提供了操作的機會,葉瀾教授認為,教學活動應該讓每個參與活動的幼兒人人都能夠喚起內在的激情。)
、庇變翰聹y。
師:請你猜一猜朝他們吹氣時他們是否會移動?怎么動?
(此段設計從生活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既“吊”起了幼兒探索的“胃口”,同時在幼兒的元認知和新知的.建構之間搭起了“橋梁”為后面的學習探究拉開了成功的帷幔。
科學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科學進行探究的態(tài)度、技能,并從中獲取科學知識。因此,適當的問題是探究的起點。)
、灿變翰僮。引導幼兒將物體有序擺放,一次一個孩子逐個向不同的物體吹風,記錄吹動后物體移動的路線。
(第一次操作簡單易行,很好的幫助了幼兒感知梳理風力大小對不同物體的影響,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有關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系。
通過親身操作活動促進幼兒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愉快體驗。)
、辰涣鳌U堄變赫f說哪些物體被風吹動了,哪些沒有吹動?為什么呢?它
移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ɑ顒又,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去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這里組織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結果顯得尤為重要,唯有交流才能讓幼兒盡力表達的更清楚,推理得更嚴密。)
、闯鍪疽粋重物,如一塊磁鐵或一塊石頭,引導幼兒制造風,想辦法使其移動。
。ㄗ層變簩W會解決一個問題的能力遠遠要比讓他們去牢記100個問題的答案來得重要。第二次操作,讓幼兒的原有經驗得到提升,在第一次初步感知物體能否移動和風的關系的基礎上,嘗試解決問題,思考風力的大小和物體移動的關系。)
三、表演“風來了”情景。
⒈幼兒以組為單位:每位幼兒認領組中的一種實驗物品,假設自己就是這一物品,然后其它幼兒對著他吹氣,這一“物品”模仿剛才的運動情形,進行相應的表演。
幼兒逐一進行游戲表演。
、踩w幼兒表演
幼兒假設自己是風,教師鼓勵他們象風一樣的行動,如在高空吹,在地上吹,做一股強風,做一陣輕風,慢慢的安靜的下來然后開始刮風。
(以游戲的形式開展,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即讓幼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而且再次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活動再次達到高潮。)
四、延伸活動。
⒈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風吹到植物上植物的變化,及吹到人們身上,人們的動作,并用身體動作模仿。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影子是物體擋住光線而形成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際操作,能成功使物體的影子隨著光源的遠近而改變大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影子的方向或大小,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知影子的形成,探索光源遠近與影子大小的關系。
2.難點:探索光源照射位置與影子大小的關系。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玩過找影子的游戲。
材料準備:
1.學具:每位幼兒一個帶背景板的紙偶、一個手電筒。
2.教具:白色大KT板、強光手電筒、影子PPT、音樂《小矮人和大巨人》。
注意:本活動需在光線較暗的教室里進行,防止自然光影響影子的清晰度,以便于幼兒觀察。
活動過程
1. 談話引人,了解幼兒對光影現象的經驗
——你們見過影子嗎?在哪里見過影子?影子是什么樣子的?
教師小結:光和影是一對好朋友,有光的地方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奇妙的影子。影子黑黑的,有的像汽車,有的像房子,有的.像人,有的像小免子。
2.用手電和紙偶探索影子的形成,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
——小朋友們一定想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用手電筒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找到小動物的影子?
幼兒操作學具。
——大家找到小動物的影子了嗎?你是怎么做的?
請個別幼兒說說操作過程。
教師小結:有光的地方會出現影子,光源可以是陽光、燈光或者手電筒的光。影子是物體擋住光線而形成的。
3.用手電和紙偶探索光源的遠近和影子大小的關系
。1)出示一組光影照片
——這組影子有什么不同?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剛才大家說了很多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影子產生了不同呢?你們來試一試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原因了。請你們自己試一試怎么讓小動物的影子變大和變小,要記住結果,等會要把結果告訴我哦。
。2)幼兒探索操作,試一試、玩一玩,什么時候小動物影子大(模糊),什么時候小動物影子小(清晰)。
。3)交流探索結果
——找到小動物影子變大変小的原因了嗎?你是怎么做的?(請幼兒上臺演示實驗操作方法。)
教師小結:小朋友都發(fā)現了影子變大變小的秘密,光離小動物越近,影子就越大;光離小動物越遠,影子就越小。
4.體驗光影游戲“小矮人和大巨人”進一步感知光和影的關系。
——現在我們要跟影子一起玩“小矮人和大巨人”的游戲,我們先請張老師來跟影子玩游戲。
配班老師面對白色KT板,同時播放《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背景音樂,教師操作手電筒,使配班老師的影子變大和變小。
——怎樣才能讓張老師的影子變成大巨人?(手電筒離遠),怎樣讓影子變成小矮人?(手電筒離近)
——你們也來試一試吧。ㄕ堄變簝蓛珊献,一位站在白色KT板前,另一位用手電筒在后面照射。)
幼兒兩兩交換再玩一次。
5.體驗延伸
——我們一起去外面的操場上,看看在陽光下影子還有什么神奇的變化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深受孩子們喜愛;顒舆^程尊重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幼兒跳一跳就能達成新的認知目標。通過游戲,加深了幼兒對影子形成及變化的認識,這種“做中學”的活動過程,幼兒更易接受。在突破難點部分,讓幼兒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觀察與實驗中,幼兒能主動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及屬于自己的感性經驗。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科學教案12-13
科學教案12-13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8
科學教案12-18
科學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