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察種子的結構”教學設計與反思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察種子的結構”教學設計與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描述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結構異同。
2.能力目標
通過解剖玉米和和菜豆種子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在比較玉米和菜豆兩類種子的結構異同點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初步樹立結構與功能是相統一的辯證觀點; 通過觀察和探究活動來培養(yǎng)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團隊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種子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難點: 解剖并觀察玉米種子,識別玉米種子的子葉; 對比得出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結構異同點。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實驗探究式學習。
四、課時安排
1 課時。
五、教學前的準備
教師準備14個小燒杯,里面盛有浸軟的玉米、菜豆、花生、黃豆等各種常見的種子。將全班同學四人一組分成14個小組,每組配備一套種子,一套探究活動所需的工具和試劑包括刀片,探針,小木板,放大鏡,碘液,滴管等。學生也可自主收集一些種子帶到課堂上來。
六、學情分析
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都是一些十二、三歲的孩子,仍保持著對新奇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動、渴求自主獲取知識!胺N子的結構”這一課題可以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由老師講述并強調同學記憶,但可想而知效果肯定不理想,好奇又好動的初一學生希望的是自己獲取知識。因此學生動手自主探究, 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七、教學設計思路
種子植物中“觀察種子的結構”是初一下學年教材的重點章節(jié)。通過這一節(jié)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說出種子的結構,特別是胚的組成,并理解種子各部分萌發(fā)成幼苗的哪些結構。所以本課擬采取實驗教學法, 讓學生手中有觀察的實物材料,并能夠親手對材料進行處理(如剝離、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鏡觀察等等)。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 學生自學能達到自主講解,對種子的結構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合作學習,對比玉米和菜豆兩類種子,得出兩者結構上的異同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八、教學過程
1.多媒體展示圖片,引起學習興趣
教師留2分鐘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回顧前面所學三類植物,然后利用多媒體呈現多幅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圖片,并讓同學搶答區(qū)分各屬于哪類植物,這樣一方面可以靠精美的圖片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 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堂開始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激起學習的熱情。
最后提出問題: 前面看到的這些植物都是不結種子的,而我們常見的花草樹木都是結種子的,而且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由種子發(fā)育來的,那到底種子長什么樣子,種子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設置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2.動手觀察, 同步教學
利用實物投影呈現課前準備的菜豆、黃豆、花生、玉米等常見植物的種子,同學觀察自己小組的各種種子的外形和顏色,留2分鐘時間組內交流,并將你帶來的種子拿給別組的同學認識一下,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知道自然界中有多種多樣五顏六色的種子, 并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既然種子的形狀和顏色不盡相同,種子的結構是否相同?”,(由此過渡到觀察種子的結構)。
初一年級的學生動手學習的興趣濃厚,但許多操作只是自發(fā)的動作,不夠規(guī)范,所以我采用示范教學法,以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實驗技能。學生手中握有觀察的實物,教師示范講解,學生觀察。然后選個別同學重復操作,并訂正不規(guī)范之處。
3.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
指導學生首先從總體上觀察種子的外形、顏色;剝下種皮,思考種皮的功能。剝去種皮后, 用手分開2個豆瓣(子葉),用放大鏡觀察內部的結構,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課本自主學習胚的各部分結構。當學生弄清以上問題之后,再利用多媒體投影出菜豆種子的結構圖,由小組派代表給其它同學講解,最后學生集體回答各結構名稱以加深印象。熟悉了結構圖之后進一步提出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得出結果。
菜豆種子有幾片子葉?預測子葉有什么作用?所有種子的子葉都一樣嗎?所有種子的結構都是這個樣子的嗎?
這樣既強調了菜豆種子的特點,又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有目的地往下學習。
4.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由于學生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更具有難度,所以我利用實物投影儀重點演示玉米種子解剖過程。取一粒玉米種子,讓學生嘗試分開果皮和種皮,了解玉米的果皮與種皮緊密相連。取一粒浸軟的玉米種子從中央縱向剖開( 我在實物投影儀中示范),讓學生對照玉米種子的切面學習課本上玉米種子的結構,看看能否直接找到玉米種子的子葉。利用多媒體投影出玉米種子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說出每一部分的名稱( 同時在屏幕上出現這部分的名稱),加深學生的印象。
剝掉玉米種子的果皮和種皮,利用投影儀展示玉米種子完整的胚。由此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它的形態(tài)、大小與菜豆種子的胚相比較有何不同。會發(fā)現玉米的胚比較小,進而想到里面沒有大量的營養(yǎng)。到此我繼續(xù)提問它的營養(yǎng)究竟儲存在哪里呢? (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5.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指導學生將碘液滴加在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上,仔細觀察會有什么變化。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自己組的發(fā)現。此時我在幻燈片上呈現課本中玉米種子胚乳變藍的圖片,并告訴學生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讓學生根據探究結果推導出胚乳中含有淀粉,從而也自然得出胚乳的作用是儲存營養(yǎng)物質。
6.小組合作,構建知識框架
結合探究得出的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提出問題: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在結構上的異同。引導合作小組互相討論合作, 填寫在課前發(fā)放的表格中, 突出本課的重難點。表格如下:
相同點 不同點
填寫完后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填寫情況,并給予適宜的激勵性評價。
7.自學展示
一粒小小的種子將來要發(fā)育成一顆完整的植物體,種子的各個結構在發(fā)育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它們將來又能發(fā)育成植物體的哪一部分呢?自學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
種子的結構 種皮 胚 胚根 胚軸 胚芽 子葉 作用: 胚乳
8.知識梳理
引導學生對本課所學得知識點進行小結,再一次回憶種子的基本結構,并完成課堂練習,鞏固知識點、反饋教學效果。
九、教學反思
遵循上述的教學設計,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為:
(1)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通過動手實驗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
。2)學生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師適時的引導和演示避免了課堂時間與實驗材料的浪費, 整節(jié)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高效、有序的進行,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同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 我也發(fā)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應改進的地方, 如果能夠做好這些, 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1)做好學生的引導、控制。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上實驗課極易過度興奮,容易影響教
作用: 作用: 幼苗的結構 菜豆種子 玉米種子 同學完成表格,不當之處及時給與訂正。并對自學能力給與肯定和鼓勵。
學的正常實施, 所以教師要駕馭好課堂,做到收放自如。
。2)處理好多媒體與板書的關系。充分利用多媒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但如果所教內容全部通過多媒體來呈現,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會比較淺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的掌握,通過板書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對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記憶會更有幫助。
【“觀察種子的結構”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種子的夢教學反思12-28
《種子植物》教學反思08-05
《地球的結構》教學反思03-13
地球的結構教學反思08-27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11-30
地球圈層結構教學設計07-15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4-02
《花果實和種子》教學反思11-06
一粒種子教學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