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進步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1
師:請小朋友們再讀讀課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4次。(老師失望地請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3次。
師(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第2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園,第3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園,第4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園。
師:請小朋友們好好讀讀課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媽媽是怎么對小燕子說的?三次有什么不一樣?
生1:第1次燕子媽媽只是讓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仔細看看。(加點字說得比較重。)
師(追問):你說的不錯,你為什么把“再”、“仔細”加重了說呢?你知道這兩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
生1:?(搖頭)
生2:我知道,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媽媽叫小燕子再去“仔細”看看,就說明它前面兩次看得不仔細。
生4:“仔細”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認真,要把很細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師:請你們再讀讀這幾個自然段,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媽媽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媽媽說:“冬瓜大,茄子小!钡冢泊螌寢屨f:“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對媽媽說:“我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追問):這3次回答一樣嗎?不一樣在哪里?
生:不一樣。前面兩次回答得很簡單,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師:聽了小燕子這樣的回答,燕子媽媽笑了,說──(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燕子媽媽為什么說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呢?
生1:因為小燕子第1次發(fā)現(xiàn)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發(fā)現(xiàn)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發(fā)現(xiàn)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師:所以──)燕子媽媽說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生2:因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細。后面他發(fā)現(xiàn)了“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個一定要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的。所以說燕子媽媽說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生3:我可以說得更簡單些。因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所以燕子媽媽說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咱們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既能詳細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又能夠說得簡單明了。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2
我的成長與進步
每一個老師的成長,其實不是在大學,學習教學理念開始的,而是在真正從事了教學事業(yè)開始,在每一堂課上,每一個教學反思中,每一次與教師交流中慢慢形成的,我真切的體會到,教師的成長與進步來自于經歷和再學習。
不論我們在哪一種環(huán)境中從事著教學工作,都必須把握住自己的教育夢想。有些人希望自己能成為骨干教師;有些人希望自己教育出的學生能夠出類拔萃,考上重點大學;有些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名伯樂,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閃光和特色,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有希望的人生......
我們在大學中受到的教育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屬于理想的想法,可是在將理想付諸實踐的時候,卻因為與現(xiàn)實的不相符而備受打擊,重新學習適合考試的,適合學生的,適合學校的,適合家長的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是舊的,是上一代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時間提煉出來的,當然它不算老,它的形成來源于上一代教師在不斷學習的新理念,這部分理念在我看來才是實際的。理念的發(fā)展和教師的進步,可以比喻成飛快的思維和疲憊的手指,節(jié)奏不一致的話,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所以在我短短的七年教學生活中,慢慢的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學原則,我非常愿意學習新的,科學的教學理念,并愿意模仿新的教學模式,可是我會考慮現(xiàn)在的教學能夠在哪里用到它,而不是用它來指導我今后的教學,教師的學習是必要的,特別是要學習最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這會讓教師時刻的發(fā)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這種慢慢的成長,是精華的形成,面對我們的學生,那一雙雙靈動的眼睛和一顆顆簡單的心靈,任何表面的模仿都是冒險。所以我要說的第一點就是我作為一個年輕的教師,我正在緩慢的成長和進步。
在我的成長之路上,遇到過很多老師,他們引導我,鼓勵我,提醒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在那些老師的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批改作業(yè),如何面對問題學生,如何鼓勵學生,等等。他們讓我知道了,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在備課之前我應該看看教材注釋,了解并學習課程設計的初衷,內容設計的目的,切勿找到很多現(xiàn)成的PPY或教學設計,那會阻礙教學思路的形成;上課切勿操之過急,學生的程度不一樣,基礎知識就應該讓所有學生都掌握,那么久要慢慢的進行探究,讓知識的形成能夠順利,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或者記憶,想忘也忘不了;教學過程不是固定的,即便是教學準備非常充分也要記得,學生是教學的最大主體,授課不能圍著教學設計轉,而應該以學生為主,隨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問題,借機解決問題,而不是避開問題;這些老師的幫助讓我盡快的成長了起來,所以,我想說,教師的成長是需要幫助的。
被應試教育困擾的教師很多,大家都有一種體會,教育教育,教書育人。也許這種說法不能很好的把教育一次解釋的很透徹,現(xiàn)代社會,高的學歷是好人生的敲門磚,可是它不是唯一的途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工具,我們的學生,有一部分學習不是很好,但是人生卻也很棒,在我的教師成長之路上,經常思考,教育適合什么樣的學生?
我認為,它應該適合所有的學生,教師應該把經歷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學生,需要學習輔導的,我們給他講題;缺乏情感安全的,我們給予關懷;人生道理懂得少的,我們經常開導;教師需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是家庭和社會的需要。那么就會有一個問題,你有那么多的精力嗎?是的,很遺憾我沒有。我們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教書上,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高的人生臺階,教師在揮灑。課時這種揮灑并不能得到社會和家庭的認可,因為教師忽略了很多,有些學生遇到了苦惱,沒有人傾訴;有些學生家庭突變,對學習失去了熱情;有些學生正在養(yǎng)成壞習慣,就快要有麻煩了;等等問題教師都沒有發(fā)現(xiàn),是的教師的精力有限,可是有限的精力難道就是借口了嗎?不,當然不。作為教師我應該平均分配精力,才能夠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幫助他們成長和進步。我的這一疑問仍在,沒有答案。
成長中都會遇到阻礙,作為教師,阻礙應該不會少。來自學生的,“愛”這個詞匯,太寬泛了,在我開來有些嬌柔,并不能詮釋女教師漢子似的生活。學生不喜歡學習時,學生發(fā)生沖突時,學生與壞人接觸時,學生抵制老師時,就想一條寬寬的河,我要從岸的這邊趟過去,雖然過程很辛苦,好在我知道對岸有希望;來自于家長的阻礙是我覺得最難的,一部分家長真的很優(yōu)秀,他們有獨到的見解,能夠為自己的孩子負責,可是一部分的家長,他們被生活捆綁的太牢固了,無法從生活的困境中暫時擺脫出來,再與我交流學生的學習和其他問題,他們會遷怒,會逃避,更多的是無助,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小學好好的孩子,到了初中變化這么大,“老師,這可怎么辦?”在面對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家長不愿意反省,不愿意調整,不愿意妥協(xié),不愿意堅持。而這些孩子遇到的問題,也許就需要這一點點的配合就能夠迎刃而解,有時候面對家長我很無助,這樣的家長,孩子怎么辦?來自于社會的問題,與其說問題,不如說疑問,小時候,老師是崇高的一個名詞,現(xiàn)在的老師,卻那么的平凡,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孤單。
教師還需要板演很多角色。學生需要朋友,我們作為朋友,讓給他尊重,這種尊重太多,學生會肆無忌憚,這時就需要讓他知道你不僅僅是朋友,而是家長;學生需要家長,家長就要管東管西,冷了要管,洗澡要管,安全要管,衛(wèi)生要管,健康要管,吃虧要管,打架要管,對了要夸獎,錯了要教育,管了就要讓學生知道哪里錯了,然后要時刻監(jiān)督他,保證這種錯誤不再發(fā)生,在發(fā)生還要繼續(xù)管,當學生覺得你嘮叨時,就要讓他知道,你不是家長,不接受他的不耐煩,是什么呢?我是你的指揮官!你要聽指揮。學生需要指揮官,帶領他們?yōu)闃s譽而付出,為榮譽而堅持,班級干部需要管理,班級衛(wèi)生需要持續(xù),班級是一個小社會,這個小社會要運轉起來,需要培養(yǎng)班干部,需要對學生提出要求,需要學生守規(guī)矩,當你的規(guī)矩太嚴格是,學生會叫苦不迭;他們還學要一個哥哥或姐姐的體貼,是不是的能和他們說說心里話,放心的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意見,炫耀一下自己的本事和想法,需要一個舒服的氛圍展示自己,以此來凸顯他們的與眾不同。每一屆學生我都會找一些機會表現(xiàn)自己的脆弱,讓學生知道,老師也有可能是一個弱者,這個弱者需要關心,需要幫助,需要體諒,而自己需要長大;讓學生知道,老師也有糊涂的時候,老師也有不會的時候,
老師也要道歉,老師也要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作為一個人,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要逃避。
在我個人看來,有些人生問題,學生也許現(xiàn)在不會遇到,但那只是早晚,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學生知道如何面對青春,如何譜寫青春,如何自我成長。一些道理永遠是不會過時的,有那么幾條他們能夠記住,那么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就不會那么慌張無措而選擇逃避。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這些道理,長大了會更自如一些。
我的教師成長之路還不算長,有些想法可能是稚嫩的,在今后的人生中,希望能夠真正的得到質的進步。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我教學的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說說我自己》第四課《我進步了》的內容。
在教學導入時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使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了今天的學習。此時我把課堂還給學生,“同學們,上學后你學會了什么?都有哪些進步?先和小組內的同學說說,再和全班同學說說好嗎?” 學生表達的欲望在小組交流中得到釋放!段疫M步了》這節(jié)課以學生的展示活動為中心。我指導學生走出課堂,大膽展示,體現(xiàn)了我做為教師在這節(jié)課中的主導作用,接下來我進行的是才藝展示,享受快樂這一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展示的氣氛熱烈、小記者提問活躍,無不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第一個同學展示自己街舞才藝時,底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環(huán)節(jié)基本完成了“通過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點,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體味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钡慕虒W目的。
我不失時機地表達了我對他們的佩服之意,和想學更多東西的意愿。學生聽到老師都想再學習,他們也都紛紛表示“愿意嘗試新的學習”。下課了,很多學生在離開教室前主動和我說再見,使我比上課時更加有種成就感,我感覺到我的教學是被他們接受的。我設計的'這節(jié)課,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從教學目標出發(fā),任何一個活動都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整節(jié)課張弛有序,氛圍既輕松愉快,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當然教育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這節(jié)課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完善自己的教學。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4
一、活動目標
1.能用清楚的語言"圍繞"我的進步積極、有序進行交談。
2.學習用修補的方式保持和豐富話題。
3.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進步,分享進步的喜悅。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能認真傾聽同伴發(fā)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二、活動準備
1.小紅花每人一朵,大紅花一朵2,ppt《幸運大搜索》(將孩子的照片循環(huán)播放,教師聽音樂隨意點擊停止,畫面就會停在某個孩子的照片上)。
3.幼兒展示進步需要的相關材料(照片、作品)。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能用清楚的語言"圍繞"我的'進步積極、有序進行交談。
2.活動難點:學習用修補的方式保持和豐富話題。
3.指導要點:運用語言引導,通過同伴評價、作品呈現(xiàn)、照片輔助三種修補方式引導談話,豐富話題。
四、活動過程
1. 出示照片,激發(fā)談話興趣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照片,看看是哪位小朋友?他們都有哪些進步?
教師小結:他們都有了進步、××學習方面有了進步,××現(xiàn)在能幫忙媽媽掃地等。
2.請幼兒輪流說說自己有哪些進步。
3.集中談論"我最大的進步"
(1)討論:什么是"最大的進步" .提問:你最大的進步是什么?"最大"是什么意思?
小結;:最大的進步就是變化比較明顯的,自己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或別人可以感受到的進步。
(2)自由交談:我最大的進步(請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最大的進步)4.游戲:《幸運大搜索》
教師 :咱們一起玩《幸運大搜索》的游戲,搜到誰,誰就來說,好嗎?
要求:幼兒談論自己進步時,不光要說有什么進步,還要告訴人家開始你怎樣,后來又怎樣了,這樣別人對你的進步就了解得更清楚了。
當幼兒表述不夠豐富或不知如何表述時可請同伴根據(jù)生活經驗直接用語言對該幼兒的談話進行補充充。如:你認為他變化最明顯的地方在哪里?也可以呈現(xiàn)幼兒的作品或通過照片呈現(xiàn),幫助幼兒回憶生活經驗,使話題得以繼續(xù)和豐富。
5.想辦法記住別人的進步,欣賞別人。
我們都說出了自己的進步,F(xiàn)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記住朋友的進步?(這里是為了讓幼兒關注自己的同伴,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有意傾聽、有意注意。)
6.談談別人的進步。
每位幼兒拿一朵小紅花,送給另一位小朋友,并告訴大家為什么要把這朵小紅花送給他。教師要注意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個別幼兒的進步和優(yōu)點并表達出來。
7.小結教師從幼兒在園期間,一日活動的各方面所取得的進步進行總結,也可舉某些幼兒具體的進步事例來說明或者班級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活動時取得的好成績進行說明。把大家的進步歸結到集體的進步,大家為集體爭得了榮譽,把一朵大紅花掛在教室的門口,激勵幼兒不斷進步,樹立初步的集體榮譽感。
五、評價要素
活動中幼兒是否能大膽連貫的講述,是否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進步。
六、活動建議
1.美工活動:組織幼兒制作四種不同的"小獎杯"分別送給班上學習好、身體好、團結好、勞動好的孩子。
2.請家長以表揚信的形式將幼兒一年來取得的進步寫出來,公布在班級的"夸寶寶"專欄里。
2.引導幼兒圍繞"我的進步",學習用多種方法修補談話內容,積極有序地進行交談。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tài)自然,能夠根據(jù)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xiàn)幼兒對活動的樂趣。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5
一、 問題設計宜“小”不宜“大”,具有階梯性
向學生提問,要正視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要深入淺出,體現(xiàn)階梯性,以點促面設計“線型”問題,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問題設計“大”了,會使學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應對老師的問題。上述片斷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媽媽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即使有學生回答,也答不好這個問題。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太“大”,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知道該怎樣著手回答。于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個個階梯性的小問題: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燕子媽媽是怎么對小燕子說的?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媽媽的?這3個問題都是從小處著眼,但是又緊扣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向最后一個問題靠攏,最后“燕子媽媽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的設計,是一步解決一個問題,就好像走樓梯一樣,一步一個臺階地走上去,正是以點促面的“線型”問題。
二、 注重追問,啟發(fā)思維
向學生提問,不能停留在問題表面,不論對錯與否,都要問個“為什么”。這樣,老師才能了解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錯的,就知道他錯的根源在哪里,對癥下藥;如果是對的,以他的思維啟發(fā)其他的學生。來我校講學的朱德江老師也曾舉例,對于答錯的學生要問問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幫助他改正錯誤。
上述片斷中,我就追問了3次,分別是針對3個階梯性問題的回答。第1次追問,我做得不夠好,應該在第1個學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4次”時,這樣我就知道他為什么會錯,僅僅是數(shù)錯了,還是他對問題沒有理解到位,等等。由于我沒有及時地追問,就錯過了“對癥下藥”的機會,即使他在聽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后知道錯了,可能也始終不明白為什么錯了。第2次的追問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媽媽對小燕子說的話有什么不一樣”之后。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理解“再”、“仔細”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但是我沒有這樣直接地追問,因為一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往往會只去想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不會去聯(lián)系句子思考。換成:“你為什么把‘再’、‘仔細’加重了說呢?你知道這兩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學生就容易把詞語和句子聯(lián)系起來思考。雖說是“換湯不換藥”,卻更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第3次追問是問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3次回答的不同中,進一步去體會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這3次追問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向“因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細,所以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靠攏。
三、 提出問題與朗讀感悟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學生學習小燕子,做一個仔細觀察的有心人。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人文精神,僅僅靠幾個問題是不夠的,在提問的同時還應該結合朗讀感悟。提問在于抓住知識點,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理解課文;而朗讀感悟則是緊扣教材,在讀中思考,理解課文。兩者結合運用,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好處。
上述片斷中,我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總要求學生讀一讀課文或相關的段落,讓學生在讀中思考提出的問題,既抓住了知識點,又緊密結合教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很集中,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人文精神。
總之,問題設計要問在點子上,貼近學生實際;注重追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問與朗讀相結合,體會人文精神。
【我進步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驚喜,你的進步01-09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09-03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03-02
我選我教學反思02-25
《我的家》教學反思04-04
《我快樂》教學反思03-10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02-12
我的朋友教學反思12-02
我的教學故事與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