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姑娘》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蠶姑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蠶姑娘》教學反思1
本課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以后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抓住蠶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讓人了解了蠶的一生。 一、樹立整體意識 段落結構的分析雖不是低年級教學的特點,但從整體把握,提綱挈領的概括能力還是要滲透在其中的。本文脈絡清晰,就讓讓學生試著對全文進行一個梳理:卵——蠶——繭(蛹)——蛾,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循環(huán)的板書,讓學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蠶的生長,對蠶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認識。 二、注重詞語的積累和運用 本文中的詞語主要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一個是ABB式的`,如暖洋洋,一個是“又……又……”式,文中有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詞語的積累,然后讓學生找找這些詞中的規(guī)律,并再創(chuàng)造了很多詞語,還明白:一對意思相反的詞是不可以用這樣的詞式來表達的,如:又大又小之類,一定要兩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來的。 三、注重構段的訓練 本文的構段方式很簡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基本相同,若讓學生死記硬背那就等于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出每個自然段相同于不同的地方,再適當板書,沒花多少時間就把文章背下來了,等于正是給學生一個廣闊的閱讀、發(fā)現、探索的舞臺。學生們在自讀、勾畫、感悟之后,每一個人對蠶姑娘的四次蛻皮都有了自己的獨特印象。因此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辨析、背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 在一年級時曾經全班參與養(yǎng)蠶活動,至今說來還是津津樂道。在課上回憶起養(yǎng)蠶生活的點點滴滴,找桑葉的辛勞,看著蠶逐漸長大的欣喜,蠶兒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蠶的一些生活習性等。學生們都樂于表達和跟大家分享,這是一個很好的說話訓練的機會。
《蠶姑娘》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有獨到的見解!睂W生因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和精神視角,對文本進行著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讀,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體驗、思考,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但是在充分張揚學生閱讀個性的同時,對文本的意義要有大致的統(tǒng)一。不能把多元解讀理解為學生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它還需要有個尺度.
學生對蠶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對它短暫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對的,曲解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我趕緊拋出一個問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后悔嗎?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扭轉了過來,在交流中,流淌著對蠶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扎跟在學生的心里。
所以我覺得當學生的價值趨向有所偏離時,還需要老師作必要正確的引導,讓個性與共性達到和諧統(tǒng)一。
《蠶姑娘》教學反思3
今天的語文課學習第2課《蠶姑娘》。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時,我和學生商定,采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以開火車的'形式讀,如果讀錯了就要停下來換下一個人。
由于采用新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我發(fā)現聽的同學特別認真,讀書的同學更認真,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前兩個同學由于多字或少字被叫停后,第三個同學是周瑤,一個很內向的男孩,平時不愛讀書,從第三段開始,他居然非常流利地一直把課文讀完了,同學們不由自主的為他鼓掌,他自己也非常激動。我更為之激動——為周瑤同學的認真讀書、為同學們喜歡這個新方法!我不由得為孩子們鼓起掌。
以前,我總是擔心用這種辦法會扼殺孩子讀書的欲望,總是要求學生耐心聽等同學讀完在指正。今天一試“遇錯叫!笔棺x書的孩子更認真了,聽的孩子也非常專注,忽然覺得自己真是杞人憂天,慚愧慚愧!相信出現錯誤的同學一定能知錯就改的。今后還是把這種方法發(fā)揚光大吧!
《蠶姑娘》教學反思4
教學片段:
師:(板書“蠶”),領讀。小朋友們見過蠶嗎?請見過蠶的小朋友說說蠶的樣子。(大部分學生都說見過,并有不少小朋友還親自養(yǎng)過。)
生:蠶剛從蠶卵里出來的時候是黑黑的。
生:蠶喜歡吃桑葉。
生:蠶慢慢長大,會變顏色,先是變成黃色,然后變成白色。
生:剛從蠶卵里出來的蠶很瘦,吃了桑葉以后,會變得胖胖的。
生:蠶會吐絲結繭,過一段時間后從繭子中飛出蠶蛾,然后再產卵。
師:小朋友們對蠶的認識可真多!老師還沒教,你們都已經知道了。(板書:“姑娘”,領讀課題)你們知道“蠶”和“蠶姑娘”有什么區(qū)別嗎?
生:“蠶姑娘”比“蠶”多了“姑娘”二字。
師:那課文的題目為什么要用“蠶姑娘”,而不用“蠶”呢?
生:姑娘是長的比較漂亮,而蠶在吃了桑葉后變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稱它為“蠶姑娘”。
師:小朋友們的想法真不錯!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文章中是怎樣來寫“蠶姑娘”的?
師:學完了課文,你們覺得課文的題目用“蠶”好,還是用“蠶姑娘”好?
生:用“蠶姑娘”好。
師:為什么?
生:這篇課文是把蠶當成人來寫的,所以要用“蠶姑娘”。
生:蠶兒會吐絲結繭,絲能織成漂亮的絲綢,并用來做美麗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別漂亮。人們都喜歡蠶。所以稱它為“蠶姑娘”。
生:我一看到“蠶姑娘”這一課題,我就會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蠶兒,真是惹人愛。
師:老師也和大家一樣,非常喜愛蠶,這蠶兒真像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姑娘。
反思:
本文是介紹有關蠶的知識的文章,借助童話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體裁來表現。針對我們的實際情況,學生們都生活在江南的農村,對于蠶并不陌生。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就讓學生自己來介紹看見過的或親自養(yǎng)過的`蠶,這樣,課堂伊始,就把學生帶入了蠶的世界。學生眼前就出現了各個生長過程的蠶寶寶。當然,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教師在開始就讓學生區(qū)別“蠶”和“蠶姑娘”,學生們對蠶的喜愛之情就被激發(fā)出來了。到學完課文后,教師再讓學生來感受兩者的好壞,使學生對“蠶姑娘”的感情進一步深化,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了蠶“從蠶卵到蠶,經過四眠到蛹,最后再變成蛾飛出來”這一生長的過程,很容易的實現了教學目標。
《蠶姑娘》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很有意思,童話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科學知識,而蠶寶寶實在是惹人喜愛的昆蟲。
在第一課時完成初讀后,孩子們提了很多的問題,如:蠶為什么會脫掉衣服,蠶為什么要睡四次,蠶到后來為什么身體發(fā)亮了,蠶在繭子里怎么變成蛾的……說實話,有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在課前找了個關于蠶的網站,給孩子們看了很多關于蠶的知識。
學科整合,這四個字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么來清楚地解釋,但是,我怕是把這堂語文課上成了自然課,學了這一課,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有收獲嗎?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掌握漢語言的音、形、意、字、詞、句。這種課文如果純粹上語文課,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嗎?我覺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語文課要上得扎實而又不落入俗套。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朗讀體會,品讀了短語、再品讀了句子,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增加了不少課外知識。收獲,我認為他們還是有的,因為,教育應該是多維而立體的。
《蠶姑娘》教學反思6
《蠶姑娘》是一篇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讀性為一體的好課文,教完后我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強調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
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啟發(fā)學生就“啟示”提出疑問、發(fā)現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來解決問題。逐步解決學生的問題“放魚是對的,不放就是錯的,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懂,可為什么我做起來卻很難呢?”“為什么說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呢?”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梢钥闯觯瑢W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養(yǎng)到這么好的蠶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xù)說時,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fā)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是誘惑人的‘蠶’”。在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還省去了聯(lián)系實際這一環(huán)節(jié),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yǎng)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蠶姑娘》教學反思7
這節(jié)課我差點在學生面前出洋相,學生對這個蠶寶寶可真是太感興趣了。整節(jié)課不斷地向我提問:“蠶為什么要經過4次睡眠才變成蛾?”“蠶為什么會變成蛾啊?”“變成蛾后它又干什么?”“它為什么要到蠶山上吐絲?”……
一開始我還很高興,表揚他們愛動腦筋,可到了后面我有點招架不住了,有些問題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現想想,覺得真有些不好意思。看來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真的必須要常流水。
這一次經歷,更促使我要多學習,博覽全書,決不能對不起那一個個腦子隨時充滿疑惑的孩子們。
《蠶姑娘》教學反思8
本課是一篇知識性的童話,采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蠶的整個生長過程,以及生長過程中的幾次變化。課文第2-5自然段寫了蠶4次蠶眠脫皮的現象,用“吃、睡、脫(換)、醒、變”幾個動詞揭示了蠶的生長規(guī)律,并從蠶的身體大小、肥瘦、顏色、光亮的變化介紹了蠶眠每個階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長過程“蠶”。第6自然段寫蠶吐絲作繭的經過,即第三生長過程“繭”。第7自然段寫繭里的蠶變蛹后,又變成了蛾的過程,即第四生長過程“蛾”。
我在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以后,就立即讓學生分組活動談論交流,課堂上出現一片表面上熱鬧的現象,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冷靜分析的空間與時間,這樣做不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發(fā)展。如果說,有價值的問題或主題是小組合作學習適宜的“土壤”,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適宜的“溫度”,那么,獨立思考則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每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圈點勾畫,讀讀想想,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使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讓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自愿地主動學習,自覺地主動發(fā)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課堂中變“學答”為“學問”。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問。或許他們很難很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現代教育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一開始讓學生提問題,他們可能會摸不著頭腦,或淺薄可笑,或不著邊際、離題萬里。但只要我們合理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積極實踐讓學生“會問”的新的教學策略,經過反復訓練,學生是可以達到我們所理想的要求的。
創(chuàng)造性是主體發(fā)展的最高表現。對學生而言,它意味著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用主體教育的理論武裝自己,開放教學思想,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保護和培養(yǎng)。
《蠶姑娘》教學反思9
今天上的語文課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蠶姑娘》。我從“蠶”開始導入新課,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
生1說:“蠶最后可以變成蠶蛾!蔽艺f“對的”。生2說:“蠶吃的是桑葉。”我說“說得真好”。生3說:“蠶會吐絲結繭!蔽艺f“你知道得真多”。生4說:“蠶是從蠶卵里生出來的。”我說“完全正確”。
我看看沒有學生舉手發(fā)言了,就對同學們說:“誰能把剛才四位同學說的四句話連起來變成一段話,具體說說你對蠶的了解!毕旅娉聊似,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發(fā)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里生出來,最后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蔽冶頁P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fā)言,然后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了不起,但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能否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有條理地說。”此時,有幾位同學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里孵化出來的,它靠吃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后,它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語文課上對兩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隨機性的和生成性的說話指導訓練,在備課時,我僅僅想通過教師的簡要介紹來讓學生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有個念頭,何不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看看學生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其實,這樣的案例在語文教師的課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語文具有工具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范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最實在的.目標之一。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不僅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人文性),而且要引導他們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guī)范甚至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工具性)。
那么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為心聲”,學生只有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在頭腦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說話的時候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講到底,這里還涉及到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條理,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上面的案例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只語地表達出來,然后啟發(fā)學生將這些“片言只語”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暴露出來,此時教師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發(fā)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并按一定順序重新理順思維并組織語言,最后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
《蠶姑娘》教學反思10
課文雖然富有童趣,語句也比較整齊、和諧,但幾個生疏的詞還是使部分小朋友犯了難,在教授完課文指導背誦時,由于蠶蛻變的過程比較抽象,接受能力慢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識記。
我就按課文的語言特點讓孩子們找規(guī)律,還利用相近段似中少量詞語變化的方法幫助記憶。課后,我專門查了有關蠶整個蛻變過程的圖片資料,拿到班上給孩子門欣賞,這次,有了圖片幫助記憶,第二次我再抽查背誦時,他們已基本掌握了蠶的蛻變順序并能很好地背誦。
《蠶姑娘》教學反思11
師:蠶姑娘一聲也不響地化做了蛾姑娘,飛走了,留下了漂亮的繭子。知道繭子是用來干什么的嗎?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絲圍巾,我媽媽一直帶的。
生:還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絲衣服。
生:還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輕很舒服。
師:對呀,這些東西都是蠶姑娘給我們帶來的。蠶姑娘變成了蛾姑娘,飛呀飛呀,過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蠶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師:老師知道,你們肯定想對蠶姑娘說些什么?
生1:我想對蠶姑娘說,你太可憐了,生命太短了。
師:是呀,在我們眼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后悔嗎?
生2:她不后悔,因為她為我們帶來了絲綢。
生3:我也覺得蠶姑娘不后悔,因為她帶給我們美麗,她自己覺得很高興。
生4:蠶姑娘像春雨一樣,做了好事不張揚,所以盡管生命短,但她已經為我們做好事了,她很高興。
《蠶姑娘》教學反思12
上《蠶姑娘》一課時,我從蠶開始導入新課,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有學生說:蠶最后可以變成蠶蛾。我說對的。有學生說:蠶吃的是桑葉。我說說得真好。有學生說:蠶會吐絲結繭。我說:你知道得真多。有學生說:蠶是從蠶卵里生出來的。我說完全正確。
我看看沒有學生舉手發(fā)言了,就對同學們說:誰能把剛才四位同學說的四句話連起來變成一段話,具體說說你對蠶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發(fā)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里生出來,最后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我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fā)言,然后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了不起,但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能否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有條理地說。此時,有幾位同學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里孵化出來的,它靠吃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后,它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蠶蛾。
在備課時,我僅僅想通過教師的簡要介紹來讓學生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有個念頭,何不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看看學生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條理,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只語地表達出來,然后啟發(fā)學生將這些片言只語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暴露出來,此時教師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發(fā)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并按一定順序重新理順思維并組織語言,最后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
《蠶姑娘》教學反思13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好時節(jié),蠶也不例外。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它們迫不及待“鉆”了出來。《蠶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識性,但又不乏童趣的文章,生動的語言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后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而且課文中生動形象的插圖也十分惹人喜愛。對這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收集和積累。
盡管這篇課文中畫了許多插圖,蠶的一生也介紹地十分明了,但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蠶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鮮少有人親眼看到蠶寶寶了,更別說蠶床、蠶山、繭子了。因此,我預先布置了學生回家收集有關蠶的知識,學生有的從《拓展閱讀》中了解到蠶其實還喜歡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從網上查到蠶絲的用途,有的從課外書上找到蠶一生的'生長圖片,還有的在爺爺奶奶的指點下認識了桑樹、蠶床和蠶山。當我提出“你對蠶了解多少”時,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學習課文自然也興趣十足。
二、扶放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已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比~圣陶先生如是說。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會學,才能更主動地獲得知識。本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著幾乎一樣的結構,連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對這樣的文章,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點詞,訓練朗讀,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當無味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又……又……”的用法,找出關鍵動詞“吃、睡、脫、換”。后面幾個自然段讓孩子自學,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加大了課堂密度,也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學”的樂趣。在了解每次蠶眠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體會“醒了,醒了”的興奮,領悟到生命成長的快樂,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對生命充滿不盡的敬意。
《蠶姑娘》教學反思14
蠶,對于城市孩子來說,是不易接觸到的昆蟲。這對教學《蠶姑娘》這篇知識性較強的文章來說,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缺憾。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再是費勁口舌,也無法體會到課文的精妙。但學校的多媒體教室一天都有人在上課,如何解決這棘手的問題呢?上課鈴一響,靈感幾乎也由此催生:用簡筆畫為孩子們畫出蠶的生長過程吧!
在黑板的正中央寫下課題,開始了授課:蠶姑娘從哪里鉆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這個問題簡單,孩子們很快說出是從蠶卵里鉆出來的。我隨即在課題的'上方畫了一張紙,紙上點了很多小點兒。根據我童年的記憶,蠶卵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孩子們不知我要來這一招,立刻睜大了眼睛,想看看下面還有什么奇妙的事發(fā)生。課堂進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這讓我想起竇桂梅的“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這句話,更激發(fā)了我把課上好的斗志。于是,開始領著孩子們用朗讀走這一趟蠶的生長過程。而我手中的粉筆,則隨著孩子的朗讀畫著蠶從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到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直至結繭成蛾的狀態(tài)。此時再看黑板,圍繞著課題,已有了六個小圓,用箭頭把這六個圓連起來,就成了蠶的整個蛻變過程。告訴孩子,這時蠶又開始周而復始地繁殖起來。孩子們更吃驚了,對這未知的昆蟲充滿了興趣。
在興致勃勃的圖解完全文后,我給了學生一分鐘,讓他們試著背誦。居然大多數同學都會背了。假裝夸張地問他們怎么這么快就會背了呢?孩子得意地回答:看著圖背,一下子就記住了。
反思這一課的教學,雖然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背景,也沒有多媒體把形象直觀的蠶呈現給孩子,甚至我的沒有經過訓練的簡筆畫還顯得那么拙劣,但學生卻很感興趣的接受并很快的內化。想起思維科學家張光鑒先生在《相似論》中指出:“客觀對象只有和大腦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貯的信息(即相似塊)相互和諧共鳴才能產生美的感受!北竟(jié)課,架起這兩者橋梁的便是這圖了。當學生聲音、圖像合成一體時,在他們頭腦中產生了相應的意象,也就進入了課文的情境。
《蠶姑娘》教學反思15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帶著這份好奇心在課余時間預先做好對蠶的了解工作。我讓學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與初讀課文對比,課外知識介紹有何特點,書本知識介紹有何特點。學生自然會發(fā)現書本上介紹的語言生動有趣,段式回環(huán)往復,句末注意押韻。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課文的語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先有個總體的認知,蠶寶寶的一生經歷50多天,從蠶卵到蛾的.變化過程。一張簡單的圖譜,箭頭提示變化過程。學生一目了然。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時,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采用一張蠶的相片來總結歸納,學生從“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脫下 變 黃姑娘”等詞串說明了二齡蠶的出現,同樣的方法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依次 出現蠶各個齡段的相片,學生能看圖找關鍵詞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借助板書進行課文的背誦。在段式的回環(huán)往復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又”字的用法,注意區(qū)分段與段之間的差別。學生養(yǎng)成會讀書,讀懂書的好習慣。
在語文課堂的實踐中,學生在不斷的嘗試與鍛煉中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才能學好語文。
【《蠶姑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蠶姑娘》教學反思05-07
《蠶姑娘》教學反思(15篇)10-22
《蠶姑娘》教學反思(集錦15篇)10-15
《蠶姑娘》教學設計04-21
《蠶姑娘》說課稿01-03
彈琴姑娘教學反思10-14
《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11-20
大班柳樹姑娘教學反思10-21
棉花姑娘教學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