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教案必備(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一些物質在變化過程中,會既發(fā)生化學變化又發(fā)生物理變化。
教學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觀察蠟燭燃燒過程中的變化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每組一杯沙子、一杯黃豆、一支蠟燭、一張白紙、一個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銅絲、一根小棒、一個篩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身邊的物質》,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也知道“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師出示銅絲,我不管怎么扭、彎,這還(銅絲)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只是改變了銅絲的形狀。師出示一張紙:撕成兩半,舉半張紙問“這不是紙么”跟原來的紙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
二、觀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
。1)觀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請材料員分別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紙上,大家仔細觀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們的特點了嗎?不要動它。
。2)我們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會不會發(fā)生變化。你的猜測是怎樣的?實驗。
(3)進行混合、攪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進行攪拌)師: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了呢?有什么證據說明沒有發(fā)生變化?(用篩子分離沙和豆子進行觀察。)
。4)分離混合物。與原來的沙子和豆子進行比較、對照,看有沒有發(fā)生變化?(攪拌產生的碎屑,只說明沙子和豆子形態(tài)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特征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
板書:沒有產生新的物質。三、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1)、每組一包白糖,展開放桌上觀察,將白糖的特點記錄在表格中。(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填寫在記錄表中。
(3)、講解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
師演示:師先點燃蠟,問:“蠟燭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溫度最高?”在觀察白糖變化的同時還要觀察蠟燭的變化。(4)、學生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并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
。5)、交流觀察到的現(xiàn)象。(白糖在加熱的過程中,首先會發(fā)生物理變化,即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成液體的白糖,繼續(xù)加熱,白糖的顏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漸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聞到焦味,這時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如果繼續(xù)加熱,黑色的炭還會燃燒。)狀態(tài)變化:白色————褐色—————黑色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6)白糖充分加熱后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么?(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
板書:產生新的物質。在白糖加熱過程中還有一種物質也在發(fā)生變化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蠟燭)蠟燭燃燒后又有什么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么?請同學們閱讀資料庫。
四、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師講述: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那樣會產生新的物質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而像彎曲銅絲,撕碎紙片,混合沙,只改變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tài)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板書:物理變化出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讓學生閱讀: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形狀、體積、狀態(tài)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你們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五、課外延深:1、討論:白糖加熱發(fā)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fā)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qū)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qū)別?2、結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fā)生化學變化又發(fā)生物理變化。
也可以這么說,化學變化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物理變化,希望同學們都做個有心人隨時發(fā)現(xiàn)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
板書: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沒有新物質產生————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產生————化學變化。
六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shù)據;能選這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珍愛生命;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難點】
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fā)展特點,關注個人保健。
【教學準備】
準備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照片課前觀察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身體特征,并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在進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的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猜想假設學生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4、實施探究
A、探究人的一生身體發(fā)展變化特征
(1)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搜集了一些“人從小到大身體發(fā)展變化”的資料,有的同學還準備了上學以來的體檢表。下面請你們小組內交流搜集的資料,看看能從資料中發(fā)現(xiàn)什么。
(2)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3)除了身高和體重有變化之外,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嗎?美麗青春痘、說話的聲音變粗、喉結突出……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的.身體的變化得特點。那么你認為人從小到老身體變化最明顯的階段有哪些?人出生后,身體逐漸長大,直到長成健壯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體又會逐漸的衰老,直到死亡。這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要經歷發(fā)育期(從出生到20歲)、成熟期(20道40歲)、漸衰期(40到60歲)和衰老期(60歲以后)等4個發(fā)展階段。生長、發(fā)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經歷的過程。人的身體特征發(fā)育比較緩慢,相鄰的兩個階段身體特征沒有明顯的界限。人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時間比較長短因人而異。
B、探究青春期身體變化特征
同學們已經查閱了自己的體檢表,從上面的數(shù)據你感覺到什么?如果利用這些數(shù)據制成表格或圖形,研究起來就會更明顯。你想用怎樣的方式研究呢?(統(tǒng)計表、條形碼統(tǒng)計圖生、折線圖)請同學們先繪制圖表,然后再觀察圖表,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請寫在下面:
(1)圖表(2)發(fā)現(xiàn)青少年在10~20歲時,身高體重增長較快,這個階段稱為青春期。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青春期是由兒童發(fā)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fā)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都增長的很快,而且還有人會長出青春痘,男同學長喉結、長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衛(wèi)生
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fā)展變化最快的時期,關系到以后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為了給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礎,我們在青春期應該注意什么?(加強鍛煉、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心理咨詢)寫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示交流展示探究結果,全班交流。
6、拓展創(chuàng)新請同學們課下繼續(xù)收集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的外形特征?梢詫懗鲅芯繄蟾嬖谌嘟涣,也可以出一期專題研究。
7、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了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點,注重個人保健。
六年級科學教案3
教材簡析: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生經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學習過程,指導學生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導學生學會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學生自己探究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2. 通過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 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4. 通過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以及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
學習重點:
學生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觀察分析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通過月球環(huán)形山從而對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探究學習活動認識。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地球大氣層方面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地球大氣層方面的文字、圖片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直接導入新課學習內容:認識地球的面紗——大氣層。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對課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交流、匯總整理。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形成統(tǒng)一意見,達成共識,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適時出示一些圖片、文字資料,從而逐步使學生對大氣層形成初步整體認識。
指導學生小組思考討論“假如沒有了大氣層,地球會怎樣”。
教師出示資料,下發(fā)研究記錄卡片,引導學生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使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組織學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引導學生通過“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形成”的討論,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氣污染的危害,引導學生小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大氣污染的現(xiàn)狀從而對大氣污染嚴重性有了深刻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引導學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小結,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搜集關于大氣臭氧層污染的資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制作科普手抄報、黑板報、警示牌,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1、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了解本課學習活動:認識地球的面紗——大氣層。
2、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對課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交流、匯總整理。并在教師引導下形成統(tǒng)一意見,達成共識,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加強交流活動,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學習認知圖片、文字資料,對大氣層形成初步整體認識。
學生小組思考討論“假如沒有了大氣層,地球會怎樣”。
學生學習教師出示的資料,記錄研究卡片,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通過“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形成”的討論,深刻認識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學生認識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小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思考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動,了解大氣污染的現(xiàn)狀從而對大氣污染嚴重性有了深刻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或方案。
3、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小結,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布置課后延伸學習活動內容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了解本課學習內容。
引領學生從資料搜集的途經與資料內容兩方面展開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通過觀察示意圖,了解大氣層的概貌,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鋪墊。通過學生的資料交流與研討活動,使學生認識地球大氣層概貌,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應用資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tài)度。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搜集的有關資料,結合自己對大氣層的認識,通過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huán)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存在的重要性,為下一步研究“大氣污染和保護”作好鋪墊。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的發(fā)展能夠帶給人類便利,也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大氣污染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技發(fā)展的兩面性,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板書設計 地球的面紗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研究成果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六年級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生命周期。
2、知道可以將人的一生分為幼年期、青春發(fā)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體會到人在嬰幼兒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
難點: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教學過程:
導入: (聽你們的老師說咱們班是學校的智慧之班,我來到這里上課感到非常高興,不過要想讓我承認你們的智慧我還要簡單的考驗你們一下)
1、你們喜歡聽故事嗎?那么同學們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但是要仔細聽,因為我有問題要問
古希臘曾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獅身的女妖。她向每個路過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個謎語:有一種動物,在開始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后用三條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這是唯一的用不同數(shù)目的腳走路的生物。腳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
對于這個謎語,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過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這時聰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過此地,會見了女妖,并猜出了謎底。
。ㄔ诙淼移炙拐f出答案之前,誰想試著猜一下)
。ㄍ!同學們不簡單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這個秘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ǖ悄芨嬖V老師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嗎?)
說的真好,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時候,人是軟弱無助的孩子,他用兩手兩腳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為壯年,用兩只腳走路;到了老年,臨到生命的遲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為第三只腳。”
2、從這個謎語我們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幾個階段?(板書幼年、成年、老年)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人生之旅》(板書課題)
思考一下,人在這幾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二、劃分人生
1、對于人生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除此之外,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2、劃分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短片,只有幾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們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細看,不要錯過人物的每一個變化。
3、下面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短片和我分給你們手中的圖片,小組內觀看、討論、交流,一會兒把你們小組的劃分結果和理由由小組長匯報給我。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通過。
5、同學們劃分的真不錯,可是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做些什么呢?
6、同學們現(xiàn)在處于人生的哪個時期呢?知道這個時期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嗎?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了你最喜歡的科學家年少的小故事,請幾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7、這幾位科學家年少時的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
說得好,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人生,我們總感覺今天和昨天沒有什么變化,甚至是身邊的長輩,也是在不經意間才發(fā)現(xiàn)了他的皺紋,他的銀發(fā),如果每年與父母合一次影,幾年后,也許我們會有新的感悟。
三、看組圖,學生觀察圖片
1、談話:我們再來看這組照片,認識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感想?
2、我們發(fā)現(xiàn)周杰倫個子越來越高了,你們想不想長高?想不想知道長大后你會有多高?
3.老師教給你預測方法好不好?課件展示預測方法。
4、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認為最可靠的方法計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師發(fā)給你的第一張表,表1是第二張,表2是第三張。
5、對你的身高滿意嗎?
6、同學們把表收起來吧,老師把它送給你,你可以給親戚或鄰居家的小朋友預測一下。
7、其實預測結果并不是絕對的,有很多因素會改變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環(huán)境、鍛煉和營養(yǎng)等。
8、看同學們的表情就知道我們都期待著能長得更高些,個子高了強壯了有什么好處?
9、同學們說的都很好,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大后我們不再讓父母去照顧我們了,而且可以去照顧別人了,對嗎?那我們都應該去照顧誰?
10、只有自己的親人需要你去照顧嗎?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階段的人需要照顧?
11、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12、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四、總結:
課就上到這里,這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什么?暢談收獲
五、作業(yè)(寫一份調查報告)
1、你們家里或鄰居家里有嬰兒嗎?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他們的?
2、你家里或者鄰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里,他們是什么樣的?
3、把你的觀察和想法寫下來。
六年級科學教案5
一、目標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結構上的力所產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認識生活中的框架結構,了解框架結構的特點。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撐重物的框架結構,發(fā)展動手動腦能力。
能對框架的系統(tǒng)設計情況進行評估,并找到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進措施。
二、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課件,三角形、長方形、立方體的模型等。
學生:橡皮筋、筷子。
三、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預設
[一]框架式結構的認識:
出示埃非爾鐵塔的圖片。
1、介紹:巴黎鐵塔是法國最著名的建筑,該塔高320.7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記錄40多年。
巴黎鐵塔鐵塔是誰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師埃非爾,所以這座塔又叫埃非爾鐵塔。據說鐵塔開始動工時,曾遭到一些文化藝術界名流的反對。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嚇壞了,有人居然還跑到法院起訴埃非爾。原因何在?因為該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鋼鐵構成,用的是框架式結構。
2、什么叫框架式結構?我們再來看幾組圖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結構的圖片:塔吊、電塔、游樂場翻滾列車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什么是框架式結構嗎?(學生無法理解時,用“骨架式”來幫助理解)
3、你對框架式結構有哪些認識?框架式結構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學生無法理解時可以讓他們比較框架式與實體建筑的區(qū)別)
(框架式結構不僅節(jié)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還可以減少風對它的影響。)
4、讓我們再回到100多年前,當時的文化藝術界名流以及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為什么反對埃非爾的設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框架式結構不牢固。
框架式結構牢固嗎?怎么向世人解釋框架式結構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研究:
結合課件觀察,框架式結構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模型,學生個別上臺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長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解釋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結合課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力學原理:當三角架頂端受重力作用時,兩邊斜桿受壓力,下面的水平桿受拉力。由于三角形邊長不變,角度也不變,是唯一不會變化的形狀,所以框架結構以三角架為基本構造。
想辦法加固長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桿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認識)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明確任務:用最少的筷子搭一個牢固的正方體框架,比一比哪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強。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以一根斜桿為例,說說它是防止正方體框架往哪邊跨塌?
比一比哪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級科學教案6
第一課時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fā)現(xiàn)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shù)剡x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shù)哪景逡粔K。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4、分組發(fā)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shù)墓ぞ邅硗瓿蛇@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shù)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W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shù)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shù)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作業(yè)布置
第三課時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guī)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六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shù)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梢詮姆糯箸R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fā)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將新發(fā)現(xiàn)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fā)現(xiàn)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fā)現(xiàn)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shù)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shù)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shù)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jié)
用途:…
教學后記:
六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fā)現(xiàn)了僅靠肉眼無法發(fā)現(xiàn)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fā)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jié)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fā)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fā)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shù)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shù)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
。╪是納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yī)學、農業(yè)、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
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xiàn)?梢允俏淖、圖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
六年級科學教案9
1、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傳統(tǒng)教學中也有教案活動,主要是指教師的備課。這種教案活動的局限是,教學上許多決策都是憑教師個人的經驗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往往根據本人認為某內容是否重要,對有關內容是否熟悉和現(xiàn)成的教學大綱等決定教學內容。教案克服了這種局限,它是從教學規(guī)律出發(fā),將教學活動建立在系統(tǒng)方法的科學基礎之上,應用系統(tǒng)的觀點和分析的方法,客觀地分析了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和特點,從教學工作的問題和需要入手來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學習和運用教案的原理與技術,是促使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2、有利于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長期以來,教學研究偏重于理論上的描述和完善,脫離教學實際,使教學理論成為紙上談兵,對改進教學工作幫助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教案為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起到了橋梁作用。一方面,通過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師的.教學經驗升華為教學科學,充實和完善教學理論,這樣就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3、有利于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近年來我國正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提出了較高要求。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由過去“教師對教材的忠實取向”向“教師與教材的互適”轉變,即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只關注教法,不關心為什么教、教什么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運用只有全部地接受、執(zhí)行,不存在教師對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權力。因此,僅僅是教材就極大地束縛著教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而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予了教師一定的教材運用靈活性,強調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師生展開活動的中介與話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刪減、增補教材,從而達到教師與教材的互相適應。這種教師與教材的關系轉變自然涉及到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延伸問題,即教師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局限于教材的知識視野、滿足于教學參考材料的知識范圍來完成教學,相應地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教育環(huán)境的許可與限制等因素,恰當?shù)剡x用教材、靈活地增刪教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拓展知識視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師會不斷充實自我,知識更豐富,教師專業(yè)得到成長。
4、有利于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huán)節(jié)、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教案有著科學性,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規(guī)律性,又反映教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規(guī)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于條理性和嚴密性。這種思想準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教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由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tǒng)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這就要求教師有很高的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師不斷努力提高自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
六年級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xù)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xiàn)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tǒng)。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xù)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shù)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ó攲W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ń處熃o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W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guī)律?有什么規(guī)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ㄆ渌恼f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fā)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ɑ蛘咴诮淌依餃蕚湟槐K瓦數(shù)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5、學生思考回答。
。A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fā)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fā)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fā)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ń忉專涸虑蚴且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guī)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jié)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闭埬銕椭踩藛T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ù鸢福簭埲钣锌赡苁亲锓。因為春節(jié)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ㄔ孪喔r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guī)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六年級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fā)生化學變化又發(fā)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養(yǎng)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jié)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么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fā)生變化么?依據是什么?怎么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fā)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么?
5、混合實驗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么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fā)生了變化。(對于外部形態(tài)上出現(xiàn)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后沒有變化,沒有變?yōu)榛虍a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jié)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于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xiàn)象?引導明了:白糖在加熱以后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結并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yōu)楹谏奶恳粯赢a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 就我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后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呢?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三、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xiàn)。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
六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級火箭的發(fā)射過程。
4.通過實驗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發(fā)射的原理。
5.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了解人類對太空的探索。
6.體會航天事業(yè)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
7.意識到太空探索是一項光榮而危險的任務。
8.能讓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1. 發(fā)射火箭的錄像或圖片
氣球、噴氣車,可旋轉的大塑料瓶、水 、打氣筒 。
第一課時
一、情景創(chuàng)設。
1.播放視頻——20xx年10月12日9點整神舟六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精彩瞬間。
2.學生描述發(fā)射瞬間火箭運動狀態(tài)。
3.觀看一些火箭圖像。使學生知道飛向太空是人類千年的夢想,要進入太空就必須有足夠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進工具是火箭。
二、教師提出問題。
火箭能升空,大家認為它的力量從哪里來?
三、學生進行假設,教師對大家的假設做整理。
四、驗證假設。
1.師:小結大家的假設,我們看到的火箭在飛行時,總是一部份向前運動,另一部份向反方向運動,在我們生活中有這種類似的運動現(xiàn)象嗎?
2.師:我們能借助這些現(xiàn)象,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假設嗎?
3.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師生對提出方法作適當評價。
4.教師演示自動噴水器。它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制作自動噴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們做實驗時要注意觀察那些現(xiàn)象?
5. 學生討論并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要認真觀察實驗并提出問題:
如:向筒內倒水后有什么現(xiàn)象?水從噴口向哪個方向噴出?筒朝哪個方向轉動?
五、制作、實驗,搜集證據并作記錄。
六、 交流觀察現(xiàn)象,并作解釋。
學生描述,并上臺畫示意圖,也可以.畫箭頭并說明意思。
七、對反沖現(xiàn)象進行小結。
1.如果從物體內噴出的不是水而是氣,物體會不會運動?運動方向又怎樣呢?還可以做哪些實驗?
2.演示實驗:反沖小船
3. 教師小結: 當水、空氣從一種物體中向某個方向快速噴出時,這種物體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起來,這種現(xiàn)象叫做反沖。
4.師生解釋、交流:火箭飛離大氣層,它的飛行與反沖作用有關。
八、拓展應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還知道那些反沖現(xiàn)象?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揭示任務。
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反沖現(xiàn)象,今天我們來做模擬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觀察“火箭”的結構,明確模擬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組觀察并討論,并作記錄:
“火箭”有哪些部分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飛的動力從哪里來?
2.分小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師要求:
。1)記錄時力求文字簡練,提倡圖文并茂。
。2)提倡記錄預測結果。
。3)思考:需要裝多少水?水的多少影響火箭的`飛行嗎?需要打多足的氣?空氣的多少影響火箭的飛行嗎?
3.小組交流方案,并相互質疑。教師對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先要明確學生的意圖,針對核心問題進行質疑。對不能達成共識的方面可做記錄。
4.小組按設計方案做火箭。
5.分小組放飛火箭
教師要求:
。1)裝水,打入氣體,增大封閉氣體的壓強,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輕繩,便于實驗安全和回收方便。
(2)請仔細觀察“水火箭”起飛后的現(xiàn)象,作好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的記錄。
(3)按照設計方法反復做幾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設計方法。
。4)實驗結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準備。
6.小組交流放飛火箭中的現(xiàn)象,提出更好的改進方法。
7.解釋火箭飛行的道理。
火箭飛離大氣層,必須自帶氧化劑,火箭的飛行主要靠向后噴出燃氣的反沖作用。
六年級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xiàn)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再現(xiàn)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fā)。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xiàn)相互啟發(fā)、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xiàn)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xiàn)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梢宰寣W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顒咏Y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chuàng)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fā)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xiàn)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yè)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wěn)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臺風
5、山谷風6、龍卷風
7、颶風8、火風
課后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xiàn)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xiàn)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jié)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后制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后匯總方法。
最后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tài)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jié)課,處于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tài)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huán)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huán)境,共同維護生態(tài)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環(huán)節(jié)一,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與生態(tài)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并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xiàn)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環(huán)節(jié)二,自主設計白尾鹿救助方案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才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標志,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xiàn)代人。活動中,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嘗試并更多的運用于實踐。
六年級科學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理解課文,領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聰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擁有精彩人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
2、理解夏洛蒂成功所具有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齊讀課題
學生交流對大樹和小草的認識。
課文所寫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樹”為題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交流理解。
二、自讀課文:
1、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嗷嗷待哺 要強好勝 節(jié)衣縮食 脫穎而出
寥寥無幾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讀后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四、理清課文層次,分段。
1、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第一部分(1節(jié)):概述了《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第二部分(2-4):講述了生活在極度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堅持學習、寫作,不斷遭受著打擊與失敗。
第三部分(5-7):講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經過慎重思考,從寫詩改為寫小說,爭分奪秒、孜孜不倦終獲成功。
五、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學習第一大段
1、默讀,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認識仙人掌花嗎?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惡劣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的頑強生命力。)
三、學習第二大段
1、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樣的家庭不幸?
2、面對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樣艱難謀生的?用筆把表現(xiàn)主人翁艱難謀生的詞語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等一連串生活細節(jié)體會主人翁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在家里跟父親讀書”等細節(jié)體會主人翁熱愛學習、要強毫升的性格。
(3)抓“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jié),體會主人翁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讀第三、四自然段,
交流:在寫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詩人嘲諷訓誡。
(2)自費出版詩集,只賣出兩本。
4、體會夏洛蒂向詩人請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惴惴不安”等,開展對話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滿期盼的心情。
5、夏洛蒂熱切盼望的結果怎樣?
抓“原樣退回”等詞語理解詩人所說話的意思。
6、面對這樣傲慢的訓誡,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抓重點詞開展想象,體會倔強、不屈服的性格。
7、沉重的打擊,夏洛蒂屈服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四、學習第三大段
1、夏洛蒂有沒有通過寫小說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
2、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悅。
五、回顧全文
1、交流對課題的理解。
。ㄍㄟ^題目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fā)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翁與命運和世俗的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顧全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啟示。
六年級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fā)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shù)據。
左邊鉤碼個數(shù) 右邊鉤碼個數(shù) 定滑輪的狀態(tài) 我們的發(fā)現(xiàn)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shù);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shù)。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shù)(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shù)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shù),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shù)闹匚锾嵘礁咛?从袔追N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qū)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fā)現(xiàn)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fā)現(xiàn)讀數(shù)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qū)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shù)據來解釋實驗現(xiàn)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jié)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案03-28
六年級科學教案04-29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12-20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7-23
六年級科學教案15篇(通用)05-16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經典]科學教案08-16
科學教案(經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