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韵率切【幷淼目茖W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階段
教師活動引入。
學生活動傳粉讀圖、分類、填空、出示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圖片和實物標本填空、討論、比較。
引入
由春天的景象引入。
受精
演示花粉的萌發(fā)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和幻燈片。
觀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過程并交流討論。
果實、種子的形成。
引導學生觀察
讀花的結構圖、觀察、回憶、認知。
小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春天來了,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繁華似錦。請你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花的形態(tài),你注意到它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嗎?你能說出這些變化嗎?(由花蕾到開放,再盛開,再萎謝。)為什么會這樣?
二、新課
(一)傳粉。
定義:植物開花后,雄蕊中的花粉。
會從花藥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叫傳粉。
分類:看掛圖,了解豌豆花和棉花的傳粉情況,填書上的空。小結:傳粉可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引導學生討論:1。你認為哪種傳粉方式最普遍?說明理由。2。你認為異花傳粉的途徑主要有哪些?教師小結: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也不是絕對的。
蟲媒花:演示一組蟲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做過的探究:“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的?”談談你認為蟲媒花是靠什么吸引昆蟲的。說說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
風媒花:演示一組風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與蟲媒花比較并討論:說說風媒花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對植物傳粉有什么作用?
(二)受精和果實、種子的形成
演示被子植物的雌蕊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回憶已形成的表象,建立新的表象。
演示花粉的萌發(fā)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或幻燈片,引導學生觀察、認知。
根據學生以往的觀察,引導學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的變化。教師小結并板書。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若水稻、蘋果樹等作物在開花期間傳粉受阻或開花期間出現天氣連續(xù)下雨、刮大風或無風等,對農作物的產量會不會造成影響?為什么?”從而讓學生了解人工受粉,并進行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情感教育。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說說人們對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利用情況,并讓學生了解我國對野生植物馴化種植的悠久歷史;暢談當前全球性的大問題:糧食問題,我們還需要做的工作。
(三)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被子植物開花后,傳粉、受精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密切相關;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全球面臨的糧食緊缺問題。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或相反的`、有一定依據的觀點,進行調查和探究。
教學反思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后,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就要發(fā)生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子房發(fā)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都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而且內容都非常抽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學生易于接受。書上沒有提到受精極核,也沒有講它的發(fā)育,我認為應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片面的。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討論無籽西瓜和無核蜜橘的形成,了解現代的農業(yè)科學技術。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對“瓶子里的氣球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設,并能用實驗來進行驗證;
(2)能初步依照“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認知程序,做好簡單的記錄;
(3)能解釋“氣墊”復原的原因,并能根據假設設計驗證性實驗。
2.知識與技能
。1)知道空氣要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
。2)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能說出空qi槍的原理;
。3)會制作空qi槍。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重證據和按照科學認知程序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習慣;
(2)會觀察生活中相關的例子,知道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準備:
1.空氣占據空間:
演示——瓶子、氣球(2~3套)。
分組——粉筆頭、磚塊、氣球、塑料袋、玻璃杯、紙團、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氣有質量:
細木棍、細繩、大氣球兩個、大頭針、膠泥、膠帶等。
3.壓縮空氣:
演示——充足氣的大塑料袋。
分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qi槍:
廢圓珠筆芯和小于筆芯內徑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濕紙團、橘子皮等。
5.自制壓縮空氣水“火箭”、qi槍等。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 導入:
1. 猜謎: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無孔不入變化多,動物植物都需要。
2. 學生回答。
3. 談話: 不錯,謎底是空氣。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關于空氣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4. 學生交流。
5. 談話: 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空氣是怎樣的一種物質。
(二) 探究空氣是否占據空間
1.提問: 這是一只氣球,你們能把它吹大嗎?(出示氣球在瓶里的'實驗裝置)如果我們來吹這個氣球,能把它吹大嗎?
2.學生假設。
3.推選幾位同學來試一試。
4.討論: 氣球為什么吹不大?
5.小結:由“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引出“有空間就有空氣占據嗎?”這一問題,并對這個問題作出假設。
。ㄈ⿲W生利用實驗來探明空氣是不是占據空間
1. 談話: 我們得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呢?我們通過實驗來檢驗,把一團紙塞進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將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傾斜,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如果把杯子傾斜著放,又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2. 同組的同學展開討論。
3. 提出實驗前的思考:根據剛才的問題,你認為應該準備哪些材料來做這一實驗呢?實驗可以分成幾步去做?
4. 同組的同學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開始設計實驗。
5. 學生做把一團紙塞進玻璃杯底部的實驗。
6.各組匯報實驗結果。
7.提問: 為什么在第一次實驗中紙團沒濕?而在第二次實驗中紙團卻濕了呢?
8.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學生通過分析紙團濕與不濕的原因,進一步認識空氣要占據空間的性質。
9.教師幫助學生歸納概括,最后得出結論。
10. 師生共同總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空氣的又一個性質——空氣占據空間。(板書課題:空氣占據空間。)
第二課時
。ㄒ唬 探究空氣是否有質量
1.教師出示兩個雪碧瓶(一個裝水,一個空的),提問:這兩個瓶子里面有什么?哪個重?
2.提問: 這個瓶子里有空氣,空氣有重量嗎?
3.學生討論。
4.教師介紹器材,談話:你們可以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證明空氣有沒有重量。
5.學生討論。
6.學生匯報設計的實驗方法。
7.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
、 兩只氣球要吹得一樣大;
、 一只氣球表面貼一小塊膠帶;
③ 把兩只氣球分別系在長棍的兩端;
、 在長棍中間系上繩子,調節(jié)其位置,并用適量的膠泥配重,使長棍保持平衡;
、 用大頭針從貼膠帶處刺破氣球,觀察發(fā)生的現象。
8.學生分小組活動,并畫下實驗裝置圖和實驗情況。
9.學生匯報實驗情況。
10. 師生小結。
(二)探究空氣可以被壓縮
1. 教師出示一個充足了氣的塑料口袋,提問:用手壓“氣墊”有什么感覺?松開手后會發(fā)生什么現象?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學生分組實驗。
3. 學生匯報實驗情況。解釋活動中的感覺與看到的現象。
4. 教師指導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提出的假設。
5. 學生分組實驗。
6. 學生討論匯報。
7. 學生回答。
8. 教師小結: 生產和生活中用到空氣的這種性質的地方很多,只要我們勤動手、多動腦就一定能發(fā)現空氣的這種性質能在更多的地方發(fā)揮它的作用。
(三)探究壓縮空氣有彈性和彈力
1. 演示教師自制的空qi槍,激趣:你想制作一個你自己的空qi槍嗎?
2. 指導學生制作空qi槍。
3. 學生自選材料制作,玩空qi槍。(強調:不要對著人)
4. 游戲: 比一比,誰射得遠。
5. 討論: 為什么有的空qi槍射得遠?
。ㄋ模 總結
談話: 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空氣具有哪些性質?是怎么知道的?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
2.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fā)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4.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的發(fā)散作用。
(2)凸透鏡的焦點、焦距。
(3)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實驗法、討論、交流法、閱讀法。
教具準備
老花鏡、近視眼鏡、凸透鏡、凹透鏡、刻度尺、白紙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用過或見過哪些鏡子?
生甲:穿衣鏡、汽車后視鏡、交通鏡、哈哈鏡。
生乙:老花眼鏡、近視眼鏡、平光鏡、放大鏡、三棱鏡、太陽鏡。
師:請同學們對你們見過的這些鏡子進行分類,并指出分類的根據。
生甲:根據鏡面的形狀來分,鏡面是平的有:穿衣鏡、三棱鏡、近視眼鏡,平光鏡;鏡面是彎曲的有:哈哈鏡、老花眼鏡、近視眼鏡、放大鏡、交通鏡、汽車后視鏡。
生乙:根據能反射光和能透光來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鏡、凸面鏡、凹面鏡,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鏡、近視眼睛、平光鏡、三棱鏡、放大鏡。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生活中能讓光透過的這一類鏡即透鏡。
板書:第五節(jié)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一)
(透鏡)
二、新課內容
1.提出問題。
師:對于生活中的透鏡,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甲:透鏡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嗎?
生乙:透鏡有多少種?
生丙:近視眼鏡度數與什么有關?
生。豪匣ㄑ坨R與近視眼鏡有什么區(qū)別?
生戊: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怎么對遠視眼睛和近視眼睛進行矯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中的旅行家們?yōu)槭裁茨苡帽哥R取火?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我們將在今后的學習中陸續(xù)探究,由于時間關系,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探究其中的兩個問題:透鏡有多少種?老花眼鏡與近視眼鏡有什么區(qū)別。下面請問學們閱讀課本P63—64三段內容以及課本P66信息窗內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問題:
(1)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有和。
(2)中間厚、邊沿薄的`透鏡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學器件。
(3)中間薄、邊沿厚的透鏡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后將會聚于一點,所以透鏡又叫會聚透鏡。
(5)右圖中的F點叫透鏡的,F點與O點的距離叫透鏡的。
師:請同學們鑒別桌面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
生:用手摸鏡片,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是凹透鏡。
師:請同學們鑒別桌面上的老花眼鏡與近視眼鏡。
生:用手摸鏡片是凸透鏡的就是老花眼鏡,鏡片是凹透鏡的就是近視眼鏡。
師:冰透鏡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種透鏡?
2.作出假設或猜想。
生:應該是凸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3.設計實驗。
師:下面我們就來用實驗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哪些儀器?
生甲:需要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光(太陽光或手電簡發(fā)出的光)
生乙:還需要紙板、筆、尺子。
師:怎樣進行實驗?
生: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再把紙板放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直到紙板上的光斑變得最小、最亮。這個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用
尺子測出這個點到光心距離就是凸透鏡的焦距,然后將凹透鏡也正對太陽光,紙板放在它的另一側,來回移動,看看在紙板上是否能觀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進行實驗。
師:請同學們帶齊儀器(凸透鏡、凹透鏡、老花鏡、紙板、筆、尺子)到室外有陽光的地方完成實驗,并測出凸透鏡和老花鏡的光斑到透鏡的距離。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啟發(fā)、指導。
5.分析論證。
師生回到教室。
師: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生: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師:請你們將所觀察到的“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的現象用簡潔的圖形表示出來,畫在紙上,再與課P64圖4—41Lk較。同樣廁出“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再與課本P66圖4—46進行對比。
師:什么叫凸透鏡的焦點、焦距?
生: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板書、作圖
師:什么叫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生:平行光經凹透鏡發(fā)射后,其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叫凹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凹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板書、作圖
6.實驗評估。
師:剛才的實驗結論可信嗎?是否還有什么因素沒有考慮?
生:剛才我們用的透鏡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會影響結論嗎?
師:請同學們用桌上的燈泡和水來探究水透鏡對光的作用。
生:將水倒入廢燈泡中,拿到太陽光下一試,它仍然能將太陽光會聚。
師:冰透鏡對光的作用,同學們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們能想到的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慮,實驗結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與合作。
師:請同學們自由組合,交流所測的凸透鏡的焦距是否一樣?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凸透鏡的焦距?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凸透鏡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師: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興趣的是探究水透鏡對光線作用。
生丙:我最感興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實驗,感覺很輕松、愉快。
三、歸納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通過本節(jié)課探究、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我們知道了透鏡有凸透鏡、凹透鏡兩種。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凸透鏡和凹透鏡都有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我們還學會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
師:請每位同學對自己在這節(jié)課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估,下課后交給組長,并進行登記。
四、課后練習
1.課本P67作業(yè)l、2。
2.選用課時作業(yè)沒汁。
五、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
第一課時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一)
(透鏡)
1、透鏡2、焦點F,焦距f,主光軸、光心O。
六、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課標》指出“科學探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綜合、分析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學會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提升結論!
科學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作為特定對象的探究,是人們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開展的探索、質疑和研究活動。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茖W探究不僅能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獲的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可以使他們識別什么是科學,什么不是科學?茖W探究可以保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與科學的價值。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的學習,對科學課不了解,尚處在懵懂之中,還不知道應該怎樣進行科學課的學習,但是他們對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知,需要教師引導他們進行整理、歸納,更需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習慣的養(yǎng)成和初步的能力培養(yǎng),待他們經歷簡單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發(fā)現,意識到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
3、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較的方法及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事物性質的能力。
教學重點:
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運用科學方法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水的各種性質。
教學準備:
準備演示的各種實驗器材、彩色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掃地之前,我們要干那些準備工作?(先灑水)那么大家對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水,初步認識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體,好嗎?
1、教師出示裝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動幾下,讓學生猜猜瓶里裝的是什么東西。
2、學生猜測,教師引導學生說明猜測的根據。
(二)探究研討,描繪特征
1、 談話: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些圖片,請大家仔細觀察,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師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圖片)
組織討論,各組匯報交流。(都是水,顏色不一樣)(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問題:如果老師講臺上這四個玻璃杯中分別裝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辦法找到水?
學生討論并動手操作。各組匯報方法
3、教師進行小結: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回答得很好,不錯,這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就是水。
4、現在我們每個小組桌上還有三個透明的塑料杯,分別裝著純凈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純凈水?誰能告訴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來的?
指名學生說(用鼻子聞)
提問:為什么要用鼻子聞?你為什么直接湊近來聞?
分組交流(因為水是沒有氣味的,有氣味的就不是水。因為老師你已經告訴我們這三樣東西是什么了,我們都知道是沒毒的,是可以直接湊近來聞的。)
追問:如果給我們的東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質時,能不能直接湊近來聞?(不能直接湊近來聞)哪我們該用什么方法來找呢?(我們可以用手扇)
5、教師及時給予表揚,演示正確方法。
6、下面同學們就開始觀察吧,在純凈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貼上標簽。
生自由做實驗,教師巡視,行間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操作。
7、誰來說說你們組的發(fā)現?看一看哪一組選用的方法最多,對這三種物體的描述最詳細。(它們都是無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樣。醋、酒有很大的味,純凈水沒有味。)
談話:同學們都能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那么,你們對水有了新的認識嗎?水有哪些性質呢?
8、師生共同小結: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板書)
觀察的順序是:一看、二聞、三嘗。
出示小黑板:《觀察物體的順序》 一看、二聞、三嘗。
不能吃的不要嘗,聞要用手扇來聞,嘗用玻璃棒蘸來嘗。
(三)擴展延伸,組織探究
1、提問:剛才我們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質,那它還有沒有其他的特點呢?
2、教師操作:指導學生觀察。(教師往裝著純凈水的杯子里繼續(xù)加水,加到不能在加為止。)
現在還能往杯子里加水嗎?(不能)。教師在另一個杯子里裝上細沙,直至裝到不能裝為止。
提問:現在還能裝嗎? 讓學生充分的猜測,討論,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師繼續(xù)示范實驗,以檢驗學生的猜測。
提問:如果往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樣的結果呢?先與同桌說一說。師指名回答,進行評議補充。
追問:為什么水能流進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動的。)
4、繼續(xù)觀察實驗:用一個有洞的塑料口袋裝水,水從破口處流出。
提問:你們看到什么?(水在流動)
5、學生動手實驗:讓塑料袋里的水流進一種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狀的容器中
6、提問:做完這個實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水很有趣。 水可以隨著容器形狀的不同而改變。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
談話:大家通過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動的,并且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像水一樣,既能流動,而沒有固定形狀的物質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相互進行交流。(牛奶、果汁、飲料、啤酒、醬油、醋……)
師進行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這些物質都跟水一樣,能流動,并且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叫它液體。
師板書:水是流動的 沒有固體的形狀 液體
(四)活動拓展
1、教師讓學生自讀教材30頁上的內容,明確認識。
2、教師布置比賽任務:各小組合作,選擇適當的用具,再不搬動桶的前提下,將桶里的水運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學生分組討論之后,領取比賽用具。師要求學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師發(fā)出比賽開始口令,學生開始運水。
比賽結束,教師提問:你們組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最后結果怎樣?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質? 各組進行匯報交流。
提問:假如兩只桶的距離再遠一些(教師重新確定距離),你們又會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運水?
學生進行討論,探究對策,設計方案,開始操作。教師注意指導。
(五)進行總結
1、提問: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弄通?你還想進一步去探究些什么問題?
2、指名學生回答。
3、談話:希望你們課后繼續(xù)去探究水,把你們發(fā)現水的神奇之處記錄下來,便于我們今后進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業(yè)(略)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科學素質、探究的能力以及營造的探究環(huán)境直接決定著學生探究活動的成功與否。
1、教師是引導科學探究的設計者。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方法去了解認識水。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對水的觀察上,運用直觀的圖片、各種實驗器材等,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并用多種方法去了解自己身邊的物質和相關事物,使學生知道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多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他們將水倒來倒去,觀察水流,從而發(fā)現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容易流動的特點。
2、教師是科學探究的引導者。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敘述時還是不能完整地說出來,但是他們通過動手實驗、觀察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和歸納,他們多多少少的都能對水的性質說一些。這里也要指出,小學生的思維是無序的,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兒童這一特定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完成探究任務。另外,為了避免學生著重對水這一具體事物的觀察而忽略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水。
3、教師是科學探究的組織者。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前后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充分說明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科學進行實驗探究時,訓練他們先動腦,再動手,帶著問題有準備地、有目的地去親歷,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正確地科學探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才得以很好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才會提高。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不同的生物。
過程與方法
● 利用分布圖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具有合作意識和成果共享的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不同的生物。
【教學難點】會利用分布圖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學準備】為全班學生準備:兩張大白紙、記號筆。
為每個學生準備:一張A4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各小組調查的結果怎樣?現在來交流和匯集我們的調查資料
二、整理分析調查信息:
1、各小組整理上節(jié)課調查的動植物,(注意:整理時按樹木、花草或其他標準將植物和動物分類,最后統(tǒng)計出共發(fā)現了多少種動物、多少種植物。)
2、各組匯報交流:學生邊匯報,師邊記錄,把各小組的調查匯集成一個全班的調查表。
3、總結:在校園里搜索到哪些動植物?一共有多少種植物和動物?它們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圖:在通過數據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的多樣性,了解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們校園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園生物的全部?為什么?(不同時期生物種類不同)
三、制作校園生物分布圖
1、師:校園里的動植物種類很多,生活的環(huán)境也各不相同,我們共同來制作一幅校園生物分布圖,展現校園生物大家庭。
2、小組研究制定校園分布圖方案,在制定中師點拔:
思考:在制作過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難?可以用什么辦法解決?生物分布是立體的,而生物分布圖是平面的,如何區(qū)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預設:可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生物種類較多,分布圖面積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將校園生物種類記錄上去可用編號的方法 ;可以將畫的生物圖剪貼在分布圖旁,用箭頭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圖。制作中可借鑒校園平面圖)
3、分組制定校園生物分布圖
4、各組匯報制定的校園分布圖,對制定好的組加星
5、分析與討論:觀察校園生物分布圖,我們發(fā)現校園哪些地方的生物種類較多?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種類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調查的范圍擴大,生物種類會有多少? 生物分布會有什么特點?
四、拓展性活動:
1、認識這些珍稀的動植物嗎?他們各自生活在我國的什么地方?并把它們填在相應的圖上
2、你還知道我國哪些珍稀的動植物?它們生活在哪?目前數量怎樣?(認識我國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樣性面臨著危機。)
五、課外延伸:
查閱資料,了解世界珍稀動植物和它們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動植物分布圖 (意圖: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貴動植物資源,另一方面進一步體會制作生物分布圖的結構。
科學教案 篇6
課程來源:
幼兒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哪怕是在地上揀到一小條紙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廢紙每天都會出現垃圾箱中,有墊桌子用的報紙、畫報,有手工紙的邊角料,有被幼兒撕下來的圖書,有美工區(qū)活動后用的`畫紙等,每天這些廢紙都被到掉。老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的需要,與其把這些廢紙仍到,還不如再次利用,讓幼兒與這些廢紙相互作用,產生更大的教育價值,從而教育幼兒節(jié)約紙張,從小培養(yǎng)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因此,“怎樣讓紙發(fā)出聲音”的課程就生成了。
目 標:
1、培養(yǎng)幼兒初步探索讓紙發(fā)出聲音的方法。
2、能夠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
準 備:
1、畫報、草稿紙、報紙、繪畫紙等。
2、記錄紙和筆。
過 程:
1、激發(fā)幼兒嘗試操作的興趣。
老師拿著一筐廢紙告訴幼兒:這是老師和幼兒一起收集的各種廢紙。這些廢紙可以干什么用呢?老師拿一張紙,讓紙發(fā)出聲響,吸引幼兒注意力。
老師提出問題:怎樣讓紙發(fā)出聲音?
2、幼兒嘗試操作和紙做游戲
每四名幼兒一組,各組進行比賽,在同一時間完成,看看哪個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別的組不一樣。
讓幼兒自己動手來實驗,嘗試用各種方法讓自己手中的紙發(fā)出聲音。每組請一名老師幫助記錄幼兒實驗的結果。
幼兒自己取紙實驗開始,要求記錄老師必須是幼兒做出來的才能記錄。
3、分享實驗結果
聽音樂收記錄紙,在記錄紙上寫上小組名字。提醒幼兒用過的廢紙怎么辦?
展示每組的記錄紙,請每組幼兒上來一兩個演示實驗過程,大家進行驗證。
4、老師小結幼兒驗證的方法。
5、結束: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會發(fā)聲,小朋友們可以去發(fā)現。帶幼兒在班上或到戶外尋找可以發(fā)聲的東西。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經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典)07-21
【經典】科學教案07-23
(經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