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優(yōu)選[9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經(jīng)歷一個制作紙車、交流改進紙車的活動過程。
2、能從不同的角度考慮紙的選擇,能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發(fā)表、交流各自的觀點,并能虛心傾聽他人的建議。
3、學會做之前先考慮怎么做,做時不斷調(diào)整,做后能看到優(yōu)點和不足,并能及時改進。
4、體驗和別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輛紙車的樂趣。
教學準備
剪刀、膠水、雙面膠、各種厚薄不一、顏色各異的紙(盡量多上一些)、各種車輛圖片、自制一輛紙車。
教學活動過程
1、激發(fā)興趣、引入新課。
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一輛車(紙車),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嗎?
誰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紙車嗎?今天我們就來親自動手做一輛漂亮的紙車。
2、觀察車的主要組成部分。
為了做好一輛紙車,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上課前,老師已經(jīng)讓你們?nèi)ニ鸭鞣N各樣的紙了。再想想看,我們還要做些什么準備呢?
看看老師做的紙車,這輛車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
同桌討論一下,你們倆準備合作做一輛什么車?這輛車由哪幾部分組成?老師這里有很多車型的圖片,可以供大家參考,你們也可以做一輛老師沒見過的稀奇古怪的車。
3、做一輛紙車。
車型我們已經(jīng)選擇好了,接下來該考慮什么問題了呢?還是讓我們發(fā)揮兩個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們的計劃簡單地記一記,以免等會兒忘記了。
不知道這幾個問題大家想好了沒有,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1)選用什么紙來做車廂?理由?
(2)選用什么紙來做車輪?理由?
(3)輪軸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車的細節(jié)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組的合作等等)
看來大家的確考慮得很周到,那么我們就開始動手吧。比一比哪一組合作得最愉快。
4、試試紙車能跑多遠。
紙車終于做好了,真想來一場比賽。比什么呢?大家發(fā)表一下建議。
確定幾項:
(1)比誰介紹的紙車特點多。
。2)比誰發(fā)現(xiàn)的問題多。
。3)比誰想的改進方法好。
。4)最后比誰的紙車跑得遠。
大家先分組準備一下,3分鐘后比賽正式開始。
下面我們分四個大組進行比賽。
5、后續(xù)活動。
你們想對自己的紙車作些改進嗎?簡單說說你們的計劃。
好好干吧,你們一定行!教師等著看你們更棒的紙車!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根據(jù)形狀取的的名稱。
2.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zhì)。
3.磁性和磁極。
過程與方法:
1.能邊玩邊思考和交流,從玩中發(fā)現(xiàn)磁鐵的性質(zhì)。
2.能運用磁鐵的性質(zhì)解釋現(xiàn)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樂于表達和交流。
2.激發(fā)探究興趣。
3.通過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學準備】
學具:每4人一組
桌面——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針、泡沫板
實驗記錄單
教具:磁鐵魚(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塊條形磁鐵)、課件、多種形狀的磁鐵、
滲透:回形針排隊
【教學過程】
一、動畫激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今天陳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欢魏苡腥さ膭赢嬈,想看嗎?一起看屏幕(點擊播放《貓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嗎?(板書:磁鐵)
你是怎么看出來的?(看到它能吸引鐵熨斗)
對,我們把磁鐵能吸鐵一類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叫做磁性。(板書: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鐵的性質(zhì)
(一)學生回憶平時玩
看來你肯定玩過磁鐵,還有人玩過嗎?既然玩過,那你們一定從玩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磁鐵的很多秘密,是吧?把這些秘密先在小組里說說,過會兒全班交流。
預設:
1.磁鐵有各種形狀
對!瞧,(課件出示馬蹄形、條形、環(huán)形磁鐵),這是我們常用的,第幾個和剛才湯姆拿的一樣?對,它叫馬蹄磁鐵,這個叫條形磁鐵,最后一個叫環(huán)形磁鐵。名如其形!你們看這里還有球形磁鐵、柱形磁鐵(出示實物),形狀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請給大家演示一下)
有誰沒有過這樣的體會?(讓這部分同學拿著試一試)(板書:相吸、相斥)
3.隔著物體也能吸。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桌面上放一塊磁鐵,用桌面下的磁鐵帶著走)
(二)提供材料現(xiàn)場玩
不錯,一個個從玩中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知識,真了不起!你們還想再玩一玩嗎?
行!老師給每組提供了磁鐵和回形針,就這兩樣。比一比哪個小組會玩,看看哪個組能從玩中發(fā)現(xiàn)磁鐵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及時記錄在這張紙上。
預設:
。1)一個接一個的排列,說明磁性能夠傳遞。(板書:可以傳遞)
。2)把磁鐵往回形針堆里放,磁鐵總是會有兩個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說明了什么呢?(磁性強)
揭示概念:我們把磁鐵上磁性最強的部位叫做磁極。(板書:磁極)
(三)老師引導深入玩
剛才看到同學們玩得那么開心,老師手也有點癢癢,我也來玩一個!我用泡沫做了一條魚,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師用水槽取水),而且它還能自由轉動。來個比賽,如果魚頭朝南算老師贏,如果魚頭朝其它三個方向都算同學們贏。行嗎?為了公平,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撥動魚并宣布結果。
(1)誘生質(zhì)疑
哈哈,老師的運氣真好,每次都贏!
(2)揭開謎底
魚有問題?你幫大家看看!
(3)講解步驟
你們也想動手做做這個有趣的實驗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fā)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fā)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fā)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
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卡紙(或現(xiàn)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fā)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fā)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xù)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jīng)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shù)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shù)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xiàn)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shù),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shù)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diào)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略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愿望。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fā)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
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
。ń處煖蕚洌﹦偝鐾恋镍P仙花照片、植物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變化
活動導入:
1、師:我們種植的鳳仙花已經(jīng)變成了幼苗,現(xiàn)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交流一下前一段時間鳳仙花幼苗生長變化情況。
2、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
活動指導:
1、師:全面檢查學生的觀察記錄,及時進行反饋,引領學生在以后的時間里堅持進行觀察。
2、師:組織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說出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
3、師:指導學生觀察實物鳳仙花。
4、師:指導學生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葉的分布情況。
二、我們的思考
1、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植物的葉子和幼小植物的莖為什么大部分是綠色的?聽說綠葉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廠”,植物生長需要的食物是不是來自綠色的葉呢?植物的葉子還有什么作用?
2、生: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
三、葉為植物提供“食物”
1、師: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
2、生: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科學家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養(yǎng)料。
4、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書P11頁上內(nèi)容。
5、師:板書: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yǎng)料
6、師:(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制造養(yǎng)料,還為我們?nèi)祟惡蛣游镏圃祓B(yǎng)料和氧氣。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回家仔細地去觀察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葉子分布的情況,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書設計】:
4.種子變成了幼苗
陽光
二氧化碳+水——→氧氣+養(yǎng)料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換器,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的優(yōu)點
2、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結構、運用的原理有關
3、產(chǎn)品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構造,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依據(jù)的科學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實用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jù)研究任務和要求進行有目的的設計
2、按一定的格式寫出本小組的設計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紹方案的'設計思路、原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樂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進
2、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3、體會到任何一種科技產(chǎn)品的開發(fā)和設計,融合了多種知識和技術
4、認識到科技的發(fā)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guī)律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等)
三、教學重、難點
設計太陽能熱水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太陽能熱水器怎樣工作
1)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jié)能裝置,它的構造怎樣?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學生匯報收集到的資料
3)教師介紹(最好有課件、圖片)
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集熱器、保溫箱、控制系統(tǒng)
工作過程
設計的細節(jié)
2、設計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1)學生閱讀書上的提示與要求
思考:為了使熱水器盡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應該包括哪兩部分?
選用什么材料做?
2)閱讀書上的設計方案后,學生分組自行設計
3)小組之間交流各自的設計金點子
3、完善我們的設計方案
六、作業(yè)設計
制作太陽能熱水器,準備下節(jié)課展示
七、板書設計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
集熱箱、保溫箱、控制系統(tǒng)
簡圖:
我們的設計方案
八、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xiàn)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huán)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diào)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nèi)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jīng)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谌缓笤僮寣W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wěn)穩(wěn)地轉起來。
、偎伎迹涸鯓邮棺灾频耐勇蒉D得更穩(wěn)?
、趯γ總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壑笇W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jié):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wǎng)()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xiàn)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huán)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xiàn)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ㄉ何覀兤匠?吹膭赢嬈褪窃O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xiàn)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jīng)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fā)現(xiàn)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fā)現(xiàn)。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東西方文化科學交融的意義。
2、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3、感悟作者寬度的胸懷,科學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 科學觀 。
【教學重點】
1、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東西方文化科學交融的意義;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達方式、語言和整體風格上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領會作者對科學的認識及評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畤@于西方科學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別是西方工業(yè)文明與知識經(jīng)濟的巨大發(fā)展,讓我們總覺得,東方科學要好好學習 西方科學文明來加快發(fā)展,縮小與西方科學文明之間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樣來看待東方科學文明的呢?怎樣來看待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之間的關系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喬治?薩頓的《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相信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二、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nèi)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三、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qū)和近東地區(qū)。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四、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本論
主備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tài)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論(第1-3節(jié))強調(diào)“必須記住兩件事”,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本論(第4-9節(jié))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tài)度;
結論(第10節(jié))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jié)),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jù)?論述走向?qū)嵶C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jù)?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xiàn)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fā)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xiàn)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qū)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
七、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科學的種子——實驗數(shù)學、科學——來自東方
東方科學——(哲學思想、人文懷念)——西方科學
科學教案 篇8
科學概念: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shù)姆椒o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xiàn)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shù)姆椒o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nèi)容: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nèi)绾螌L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xiàn)象。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tài)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tài)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tài)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tài)瓶的非生物環(huán)境,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shù)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tài)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tài)瓶中的生物數(shù)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tài)瓶,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shù)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tài)瓶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把實驗前后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并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chǎn)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shù)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xù)觀察生態(tài)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