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集合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系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生產(chǎn)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溫度計、不銹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熱光源與冷光源
2、光的強弱與溫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fā):怎么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溫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將小組數(shù)據(jù)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匯報數(shù)據(jù),繪制柱狀圖
4)結合圖表,分析一開始的假設
3、凹面鏡和凸面鏡的介紹
1)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并相互說說
放大鏡、銅鏡、奧運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條件許可教師最好演示
六、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本上的配套作業(yè)
七、板書設計
2.5光與熱
假設: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驗證: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記錄我們的數(shù)據(jù):
八、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經(jīng)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過程;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2.愿意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huán)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大氣層方面的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相關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
采取小組交流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資料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將小組同學搜集的資料進行匯總,并從大氣層的結構和人類在不同圈層內(nèi)的活動情況兩方面將資料歸類。然后讓學生用繪圖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氣層的結構及人類在大氣層的活動情況,并在小組內(nèi)形成統(tǒng)一意見,達成共識。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形成對大氣層的整體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恰當?shù)募右砸龑Ш驮u價,使交流活動有序進行。
還可以采取演講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圖片資料。采用演講解說的形式應注意引導學生盡量避免重復資料的解說,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fā)言,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逐步建構地球大氣層概貌,形成對地球大氣層的初步認識。
二、提出問題
先直接提出問題“假如沒有了大氣層,我們的地球會怎樣”?
三、猜想假設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并將討論結果以論點的形式進行匯總?梢詮拇髿鈱訉Φ厍、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如果學生沒有找到或談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環(huán)形山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展示出來,同時提出問題:“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學生討論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環(huán)形山的成因,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地球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活動結束,教師可引導學生填寫好下面研究記錄。
四、實施探究
我的研究記錄
研究項目研究結果我的證據(jù)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我的研究結論:
實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將活動結果進行總結:一是匯總大氣污染的治理建議與方案;二是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優(yōu)秀建議和方案的提出者給與肯定和表揚。
按照“認識大氣層概貌——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大氣污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活動條塊化的框框,設計綜合化活動,將本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活動點合并,即活動一、二、三合并成一個活動。在課的開始,先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看有哪些發(fā)現(xiàn)和收獲。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開放式活動,充分交流自己的課前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資料,同時在小組內(nèi)展開討論,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并將各組的研究成果匯總整理(如下表)。
我們的研究記錄
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成果
大氣層的結構
也可將本課活動整合成“我們的大氣層”主題演講會的形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進行演講,也可以自主上臺演講。演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演講者的表現(xiàn)及演講內(nèi)容及時進行評價。
五、展示交流
活動結束,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各組研究成果。如果學生在整合的活動中沒有涉及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內(nèi)容,在活動結束時提出關于治理的問題,讓學生就治理問題談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動:
臭氧層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大氣污染,這也是最受環(huán)保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搜集有關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方面的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制作成宣傳版面,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宣傳活動。
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及課后搜集的有關臭氧層知識設計保護地球大氣的廣告語或警示語,并將它們制作成警示牌,懸掛于教室、學校、社區(qū)顯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時刻關注大氣污染問題。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fā)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xiàn)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學生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yè)設計:
做一份我家周圍的空氣狀況調(diào)查報告:調(diào)查時間、調(diào)查地點、調(diào)查方法、調(diào)查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我的建議。
板書設計:地球的面紗
對流層
平流層
中間層
熱層
逃逸層
課后反思: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的存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從學生對大氣層的認識上看,還是浮在面上、籠統(tǒng)的概念。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地球大氣層的基本情況和地球上風的成因,通過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資料、調(diào)查訪問等方法研究蘊藏在其中的科學道理,了解了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要求:
1、收集有關科學和科技發(fā)展的資料,明確科學課研究的對象和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
2、意識到科學精神、態(tài)度、價值觀與科學成就的取得有直接關系。
3、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們生活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初步體會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1、意識到科學精神、態(tài)度、價值觀與科學成就的取得有直接關系。
2、知道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知道哪些科學家的名字?
知道哪些我國科技項目?
2、學習新課:
(一)科學課上要做什么?
1、談話,簡述科學的意義,科學課研究的對象。
2、分析科學家取得某項成就的原因。
3、具體說出科學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學習,
。ǘ┗顒舆^程:
1、看書第二頁。
2、說說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學生獨立獲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組交流自己的閱讀結果.
。ㄈ┗顒舆^程:
1、拿出帶來的葉片觀看一下,葉子是什么樣的?
2、小魚為何改變了方向?(課本第三頁)
3、小組代表說發(fā)現(xiàn)。
4、教師小結:我們要從小熱愛科學,善于觀察與思考,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動
聽科學家的故事。學生互相講。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tài)特征;能應用已有經(jīng)驗對星座變化規(guī)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yǎng)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教學重點:學生小組觀察計劃的設計,學會一些觀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在夜間持之以恒的觀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標: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jù)。學情分析:本課與上學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顆《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組成了四季星空的長期研究活動,本課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變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星空變化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guī)律;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春季星空》圖片、錄像。
2、學生準備:學生的觀察記錄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教學引入
殘雪消融,枝頭綻綠,斗轉星移。轉眼間,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同學們進行交流,回答
教師播放春季星空的錄象。
提問:根據(jù)你平時的觀察,再結合剛才觀看的錄象,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展示課題:春季星空
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對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從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nèi)”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說出自己對星空的認識,說說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變化。
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上學期學習了秋冬星空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天上的幾個主要星座從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準備好事實資料。
重點認識北斗七星在春季時的位置。
自主觀察
交流總結
一、方案制定
經(jīng)過我們的觀察獵戶座一天之中有變化嗎?從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能不能畫出北斗七星的形狀嗎?畫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狀。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測,有的覺得星座是在自西向東動,有的覺得星座自東向西動,有的覺的星座在圍繞某個點在動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該怎么辦呢?
觀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們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遠鏡?還是用自己的雙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觀察實施
1、整理去年以來對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觀察記錄。
2、讓我們小組合作一起動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圖像的繪制。
3、仔細觀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獵戶座的.形態(tài)和位置,你們能不能發(fā)現(xiàn)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嗎?
4、師小結: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認識獅子座
1、展示獅子座掛圖
2、獅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
觀察獅子座的形狀。特點:
師提示:鐮刀形、尾巴向東,由三顆星組成一個三角形。
四、我們來尋找北極星
展示掛圖
。ɡ帽倍菲咝恰⑾珊笞鶎ふ冶睒O星)
1、各小組繪制找星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利用自制學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與北極星的關系
3、教師小結:利用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并下發(fā)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圖片,供小組練習。
4、各小組匯報找星方法結論
5、師總結:要找到北極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北斗七星。從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線向外延伸5倍距離。看到的這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應用拓展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堅持觀察北極星,知道晚上如何運用北極星尋找北方。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3、繼續(xù)觀測北斗七星,為學習下一課夏季星空做好事實資料的準備。
板書設計:
春季星空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極星獅子座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學生在進行了長期的秋季星空與冬季星空觀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春節(jié)星空的變化,了解了春節(jié)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了星空變化的規(guī)律。
2我鼓勵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的觀測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記錄,提示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為課堂交流觀察資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長期科學探究活動中。
科學教案 篇5
目 標:
1、能有序地將自己所了解的科學改變了生活的事情講給同學聽。
2、在交流中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探究欲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情趣。
重、難點:
較具體完整地講述科學改變了生活的故事。
教 法:
講授法
時 間:
過 程:談話導入
1、 同學們,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不斷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將圍繞“科學改變生活”這個話題,談談身邊的'科學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2、 以點促面打開思路
生活中許多方面都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3、 學生構思,擬定提綱。
4、 在小組內(nèi)交流發(fā)言。
5、 小組推薦,全班交流。
6、 小結:我們了解到科技帶來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板書:
科學改變了生活
以點促面
擬定提綱
全班交流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植物;
●學會用地下莖、根、莖繁殖植物;
●能夠利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法種活一株植物。
知識與技能
●認識一些可以利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延續(xù)后代的植物;
●知道幾種營養(yǎng)繁殖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能夠堅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l體驗到創(chuàng)造生命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難點:聯(lián)系實際參與關于植物繁殖的中長期研究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植物營養(yǎng)繁殖的資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常見的可供營養(yǎng)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條;土豆、大蒜頭;落地生根的葉;大麗菊、蒲公英的根;夾竹蘋果或蘋果樹等其他適合壓條法繁殖的植物(有條件的最好在學校的苗圃進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學生準備:花盆或合適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帶的植物(可以不帶,選用教師提供的)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提問揭示課題:我們都知道把種子撒到地里可以長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種子可以繁殖嗎?(板書課題)
二、認識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
1、提問:實際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外,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繁殖。你見過這樣的植物嗎?
2、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搜集有關植物繁殖方式的資料,我們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學生分組交流,并把交流結果記錄在交流記錄表上。(小組內(nèi)根據(jù)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教師指導了解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
交流記錄表:
植物名稱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組匯報交流結果
4、教師整理,在黑板上記錄。
5、引導學生歸納、認識植物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
根、莖、葉是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花果實種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們剛才討論的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營養(yǎng)器官進行繁殖,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叫營養(yǎng)繁殖。(板書:根繁殖、莖繁殖、葉繁殖)
6、提問: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莖、葉
7、師生共同探討。
三、認識人工營養(yǎng)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壓條、用地下莖繁殖。
1、談話: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來繁殖,你有信心利用這樣的方法來培育一株植物嗎?
2、討論:你打算選擇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來繁殖?
3、學生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4、談話:剛才大家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又適合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法來培育的植物,也談了談具體打算怎么做的`設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對呢?老師課前查了一些資料,做了一個課件,我們一起來看看。
5、播放電腦課件。
講解:
有些植物,例如夾竹桃、葡萄等,把它們的枝條向下彎到地面,在挨著地面的部位用土壓埋;過些天,這根枝條被土壓埋的部位會長出根來;待根長比較多、扎得比較牢的時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條剪下來,它就會長成一棵新的夾竹桃或葡萄。由于這種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須用土把枝條壓埋,所以人們把它叫做壓條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們的枝條剪下來,插進土里;過些天,這段枝條埋在土里的部位就會生出根來,逐漸長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這種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書),“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較粗壯,貯藏營養(yǎng)比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貯存的甘薯貯藏根放在溫暖、潮濕的地方;過幾天,在貯藏根上就會長出許多幼芽;再過些天,幼芽逐漸長大,長出莖和葉,把它們剪下來,便成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濕的土地里,便長成新的甘薯。
四、指導學生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談話:現(xiàn)在我們都已經(jīng)掌握了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來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們就可以真正來試驗一下了。
2、學生栽種植物,教師巡視,適當指導。
4、教師小結
五、總結全課并布置作業(yè):
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回家種植一棵課堂上沒來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別喜歡的植物,成活后帶來展示給我們大家看并進行介紹
板書設計:
14、植物的“分身術”
花
繁殖器官果實
種子——種子繁殖-—常見的繁殖方法
根
營養(yǎng)器官莖營養(yǎng)繁殖——特殊的繁殖方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3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