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科學教案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和少。
2、培養(yǎng)初步的.分析、比較能力。
3、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做小主人的快樂。
活動準備:
小凳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卡片、小汽車音樂、小口杯、動物頭飾、小球、布娃娃。
活動過程:
一、智力游戲:小司機快快坐下來。
1、導語:小朋友想當小司機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做個有趣的游戲:小司機快快坐下來。
2、介紹游戲規(guī)則:圈內(nèi)放三個小凳子,請四名小朋友當小司機,放音樂,小司機圍著小凳子轉(zhuǎn)圈,音樂一停,小司機趕快找凳子坐下來。
3、游戲開始:先放音樂,再停下來。
問:
1、小司機都坐下來了嗎?
2、有一個小司機為什么沒有坐下來呢?(引出:小司機多,小凳子少。)
二、情景表演:小班請客。
師述:剛才小司機把小汽車開到我們小班來了,還給我們帶來了三位小客人,請你們看看是誰來了?(小客人上場)
1、我們和客人打打招呼(老虎、小豬、小老鼠好,請坐!)
2、客人來了,我們要給客人倒杯茶,哪位小朋友來招待客人?
3、客人都喝茶了嗎?為什么?(客人多,茶杯少。)
4、老師還買了許多水果招待客人你們看看有哪些水果?(出示水果卡片)
5、認識水果:葡萄、西瓜。并比較兩種水果那種多,那種少。
6、找一名小朋友上前找水果給客人。先找葡萄。問:客人都有葡萄了嗎?為什么?(葡萄少,客人多。)
7、再找西瓜。問:客人都有西瓜了嗎?(都有)。西瓜找完了嗎?為什么?(西瓜多,客人少。)
三、活動延伸:游戲(互送禮物)。
1、讓小客人把禮物(小球)送給小朋友,比較得出(小朋友多,禮物少)。
2、回送禮物,讓小朋友把禮物(布娃娃)送給小客人,比較得出(禮物多,客人少)。
四、活動結束:評價小朋友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了解進化的歷程、規(guī)律和趨勢,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jù)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chǎn)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diào)查學生關于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
⑴了解學生關于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么了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jù)是什么?生物為什么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于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并把問題記錄下來。
、侵笇W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導入新課。了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于化石你們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問題,用于展開后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jù),是推算地質(zhì)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xiàn)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chǎn),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jīng)濟上和工業(yè)上的用途。化石經(jīng)常用來協(xié)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于石油地質(zhì)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y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yī)用價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xiàn)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著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fā)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為桫欏、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為桫欏葉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積巖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了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趴匆豢凑n本3頁分別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關于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七@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內(nèi)容選擇學習)
、抢镁W(wǎng)絡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于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于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于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么是遺跡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魚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于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尸體不會腐爛。
經(jīng)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尸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尸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巖,夾在這些沉積巖中的魚的尸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布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nèi)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等。
檢查學生搜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著豐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shù)募夹g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信息。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么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么不同特點。
、聘鶕(jù)其牙齒的不同特征,推測它們分別吃什么。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于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
長著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派眢w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qū)挕?/p>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谱斓男螒B(tài)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tài)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切郧椴煌,鷹兇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為:
、艃(nèi)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fā)現(xiàn),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nèi)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后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xiàn)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后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為活化石。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內(nèi)容:科學活動——雨
活動目的:
通過實驗讓幼兒初步了解云、雨的形成,培養(yǎng)幼兒觀察和探索自然變化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次組織幼兒觀看不同的云和雨。
2、準備兩瓶開水,一個較大的燒杯和一塊玻璃片;為每組幼兒準備一個杯子和一塊玻璃片。
活動過程:
1、猜謎引題:
云: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有時象棉絮,有時象魚鱗。
雨:千條線,萬條線,數(shù)不清,剪不斷,落在水里就不見。
提問:你見過的云、雨是什么樣子的?
2、幼兒實驗:教師為每組幼兒的.杯子里倒入開水,重點引導幼兒觀察水蒸氣上升現(xiàn)象及蓋上玻璃片后,水蒸氣產(chǎn)生的變化。
3、教師在大燒杯里演示邊提問幼兒操作結果,幫助幼兒小結云、雨的形成
4、討論:雨給人們帶來哪些益處和害處。
5、教師講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記》
6、延伸活動:讓幼兒結合日常生活進一步觀察云和雨。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認識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老師和同伴。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課前洗凈雙手。
3.PPT。
活動過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師:小朋友,今天蘇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禮物,它是一種水果請一個小朋友來猜猜是什么?
2.集體觀察, 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師:我們把它請出來,看是什么呀?
師:"西瓜是什么樣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覺?
小結:西瓜有的是圓圓的,有的是橢圓的。現(xiàn)在又多了一些形狀,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綠色的,還有的'有一條一條的花紋。西瓜摸上去滑滑的、涼涼的、硬硬的,敲敲會響,推推會滾。
3.通過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內(nèi)部特征。
師:"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撿到了一個西瓜,他們?yōu)榱顺晕鞴线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們想知道嗎?"
a.老師講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師提問:猴王怎么吃西瓜?你會吃西瓜嗎?吃西瓜應該吃什么?
c.師: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們一起把西瓜切開看一看。
e.讓幼兒觀察西瓜的內(nèi)部:你們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樣的?
f.了解兩種特殊的西瓜--黃瓤的瓜和無籽瓜師:小朋友看老師電腦上有兩種瓜,它們跟我們平時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樣呢?
4.我們給西瓜涂上顏色吧。(幼兒動手操作)
5.談論吃西瓜的好處。
a.師:"你們喜歡吃西瓜嗎?為什么?"
b.請幼兒嘗一嘗: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覺?
小結:西瓜瓤水分多,吃起來又涼又甜.能解渴、消暑,我們大家都愛吃。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小班年齡的幼兒的注意力仍以無意注意為主,凡是生動、活潑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長會常常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比如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玩自己喜愛的玩具或游戲時,周圍一旦出現(xiàn)什么新異的刺激,他馬上就會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維持3-5分鐘。所以小班幼兒的活動,大致以簡單易接受為主。但是,因為他們的年齡特點,設計活動時,必須采用有趣的形式。通過有條理的步驟,一步步深入,試著讓他們達到活動的目標,收獲活動的知識。
活動目標:
1、聽便各種聲音,能夠大膽用語言表達。
2、有目的的傾聽,有準備的猜想。
3、大膽參與活動,體驗探索的樂趣。
4、知道不同物體碰撞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學習分辨。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已經(jīng)認識過米、紅豆、核桃。
教具準備:PPT課件、紅綠燈牌子、音樂。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不同物體碰撞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學習分辨2種聲音。
教學難點:
自然講述探索結果。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與客人老師打招呼,消除緊張感。
2、教師(出示罐子):你們看,今天金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好多好多的罐子。〒u動沒裝東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東子嗎?你怎么知道沒有?(不停搖動,引導幼兒)
幼兒:因為沒有聲音。
3、教師:哦,沒有東西就沒有聲音。(打開蓋子)看看到底有沒有東西哦,有東西嗎?沒有!小朋友們真聰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向罐子內(nèi)裝東西):老師來變戲法嘍,你們再聽聽,聽聽有沒有聲音。
2、教師(搖動罐子):猜猜,有東西嗎?你怎么知道噠?有聲音就里面有東西了對嗎?現(xiàn)在老師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個里面都東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開,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個管子里面是有東西的,你拿一個有東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嗎?趕快來找找。
3、幼兒尋找
4、教師:找到了嗎,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兒回座位。)
5、教師:誰的罐子里有東西的?(教師搖動罐子)誰的罐子里有東西噠?大家都有噠?(罐子雙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寶寶保護好,罐子寶寶一直讓他發(fā)聲音它也會啞掉的哦。罐子寶寶有聲音的對嗎?那里面聲音一樣嗎?(搖動罐子)聽!聽聽,你的東西和他的東西一樣嗎?
。ㄓ變簱u動罐子說出:不一樣。)
6、教師:不一樣,不一樣我們來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開看的哦,今天統(tǒng)統(tǒng)是用耳朵來找的,保護好自己的罐子寶寶。
7、教師(請一個幼兒上前):我們請一個寶寶上來,現(xiàn)在請其他寶寶來為你的罐子寶寶里面的東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會很熱鬧的哦,找不到好朋友會很孤單的,耳朵聽好哦,保護好你的罐子寶寶哦,聽聽他的。(上臺幼兒搖動手中罐子。)
8、教師:誰是他的朋友,請你聽一聽,是他好朋友,趕快站上來,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師: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是好朋友了,現(xiàn)在我來幫你們找朋友好不好?請你們聽聽,誰和我是朋友。(搖動手中有東西的罐子):耳朵要靈的哦,仔細聽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個人很孤單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來,我們是朋友,我們一起來搖一搖。請坐,做到哪里去?對了,坐在一起。
10、教師(請剩下的幼兒上臺):你們是好朋友嗎,我們來聽聽看啊,一個一個搖,才聽的清哦,一個一個搖。(幼兒一個一個搖動罐子。)
教師:一樣嗎?一樣的。一樣嗎?一樣的。你們也坐在一起。
11、教師:你們知道嗎?老師今天在這些罐子里啊,放了這三樣東西。(出示PPT圖片)這是什么?米寶寶,我們吃飯燒飯的米寶寶;還有一種,你看這是什么?哦,是豆寶寶。豆沙就是這個做的,是紅豆寶寶;還有一種是——核桃寶寶。放了這三種東西,你猜猜,誰是核桃寶寶(分別搖動罐子)這是核桃寶寶嗎?哦,是米,真聰明,是米寶寶嗎?這個是嘛?哦,是的,你們真聰明。那這是什么寶寶呢?紅豆寶寶。聽聽,是紅豆嗎?(分別搖動)這個是什么寶寶?米寶寶。這個呢?核桃寶寶。
三、結束部分:
1、教師(詢問幼兒):你剛才是拿了什么寶寶?核桃寶寶。你們是拿什么的?米寶寶。你們是什么?哦,紅豆寶寶,F(xiàn)在,我們要來做游戲了。做什么游戲呢?請聽好了啊,你看,我們要玩警察叔叔紅綠燈的游戲嘍。(拿卡片反面紅色)警察叔叔拿出這個,大家都不好出聲的哦,警察叔叔翻過來,就你來出聲,會不會?先看看哦,來保護好自己的罐子寶寶。眼睛要看仔細哦。(翻一張卡片)誰搖。繉,是米寶寶,小朋友們真聰明。不是的不好搖的哦。(翻回卡片)誒,停。ǚ^另一張卡片)來看看(幼兒搖)對,(翻過卡片)這樣呢?(幼兒停止)(再翻最后一張卡片)現(xiàn)在呢?
2、教師(準備卡片):現(xiàn)在我們開始嘍,速度很快的。核桃寶寶搖一搖,米寶寶搖一搖,紅豆寶寶搖一搖。(兩遍游戲)
3、教師:好,我要來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讓你們發(fā)聲音的,這個聲音會很好聽的哦。開始嘍!紅豆寶寶請你搖一搖,米寶寶請你搖一搖,核桃寶寶請你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來了啊,很快的。。ǜ璩俣燃涌!三遍)恩,真好!小朋友們真仔細,F(xiàn)在老師啊請來了一個樂隊。樂隊的聲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聽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師(好,全體起立):樂隊還沒來,我們一起來排練一次。(播放PPT音樂)
5、教師:樂隊來了哦~~聽好。(伴隨音樂一起游戲,背景音樂為《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們和客人老師們再見好嗎?好,搖搖聲音和下面的老師再見。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看似簡單,調(diào)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動上完后,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事實證明了,看似簡單的東西,做起來未必簡單。
首先,我在拿到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在看活動過程時,發(fā)現(xiàn),應老師所設計的.活動非常周密,她好像不僅把活動大致流程處理了,而且還把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也考慮進去了。這個就是作為新教師的我與一個名師的區(qū)別。處理細節(jié)總是那么心思縝密。對于我們幼兒教師來說,如何上出一節(jié)出色的教學活動,關鍵就是看活動過程是否清晰,有條理;與小朋友們之間的互動及一些活動中所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對于突發(fā)事件又是如何處理。如果說這些能做到比較好。那么,也就是說,能從新教師轉(zhuǎn)變成一個成熟、穩(wěn)重的老教師了。
在這個活動中,我把其中一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省略了,就是(教師:那我們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嗎,現(xiàn)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導致我搖手中的罐子讓小朋友們辨認聲音的時候,他們也跟我一起搖動。自顧自,沒有聽到要求,辨認出是那種東西的聲音。而且場面也有些亂,難以控制。這也驗證了,活動環(huán)節(jié)不能隨便刪減,少了任何一個,在受教時都會出現(xiàn)一些瑕疵,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
在與小朋友互動時,沒能配合融洽。一開始部分,我把東西放進罐子的時候,他們都知道我放了什么進去了,都把名字說了出來。這是我在課前準備的時候,疏漏了,讓幼兒知道了,這樣大大減少了孩子對活動的興趣了。讓孩子跟著你預設的內(nèi)容走,還不如你跟著孩子的反應走,不要試圖去改變孩子,要學著改變自己。這樣,教學活動才會不斷提高,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從問題反應教學,收獲經(jīng)驗,提高教學質(zhì)量。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簡解】:
月亮在一個月中是在不斷變化的,在考慮如何讓幼兒更形象地了解月亮的變化,我們采用了生動形象地PPT和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幼兒很感興趣地就了解了月亮的變化。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月亮的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
2、學會觀察記錄月亮的變化,以及學習兒歌,感知月亮的變化規(guī)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幼兒了解初一到十五月亮的變化過程。
難點: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記錄下來。
【設計理念】:
幼兒對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都感到非常好奇,都想去探索為什么,月亮的變化也不例外。所以對這樣一節(jié)科學課,幼兒會很感興趣的。
【設計思路】:
開始部分我們利用歌曲導入很自然的就引出課題《月亮》,然后利用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觀察的結果讓幼兒說說初一到十五月亮的變化,并伴有兒歌的提示,讓幼兒更容易地掌握。最后還讓幼兒動筆記錄月亮的`變化。整個設計思路都是要幼兒掌握月亮的變化過程。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半個月請
家長和孩子
一起觀察這半個月月亮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2、活動前幼兒會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歡我》。
3、初一到十五月亮變化的PPT。
【活動過程】:
一、 播放歌曲《月亮婆婆喜歡我》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剛才歌曲里唱的是誰呀?(月亮婆婆)你看見過月亮婆婆嗎?(看見過)你看見的月亮婆婆是什么樣子的呢?(彎彎的、圓圓的)
師:你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畫下來呢?(能)
請部分幼兒上來畫自己看到的月亮。
師:你們看,有的小朋友畫得是圓圓的月亮,有的小朋友畫得是彎彎的月亮,你畫的月亮是什么時候看到的呢?(我畫的月亮媽 媽告訴我是初五的月亮,我畫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圓圓的)
師: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月初的月亮像一條線,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了十五圓圓的月亮。
二、 通過PPT、課件
讓幼兒觀察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并說出他們的變化,以及做好記錄。
。1) 播放PPT
課件
提問:小朋友,你剛才看到的月亮有變化嗎?(有)它們是怎么變化的呢?(月初的月亮是細細的,后來越來越圓,到月半的時候,月亮就像盤子一樣圓。)
(2) 你們看,初一的時候月亮像什么?初二的時候月亮像什么?邊說邊播放相應的PPT。
。3) 利用兒歌,讓幼兒更容易掌握月亮的變化。
有一首兒歌說得很好,它把月亮的變化說得很好聽。初一看,一條線,初二看,眉毛彎,初五六,掛眼鐮,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圓,十五六,像玉盤。老師邊說邊配上相應的PPT,讓幼兒對前半個月的月亮加深印象,幼兒也可跟著PPT跟說兒歌幾遍。
三、 幼兒記錄觀察記錄表
今天,老師給大家做了一份觀察記錄表,想請我們的聰明寶寶把這前半個月的月亮變化記錄下來,小朋友也可以邊念兒歌邊做記錄。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 展示幼兒的記錄表,并讓幼兒看記錄表念兒歌。
五、 幼兒表演《月亮婆婆喜歡我》走出活動室結束課堂。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
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jīng)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yǎng)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shù)據(jù)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yōu)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fā)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yōu)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wèi)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jù)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nèi)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科學教案(精選)09-02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精選】科學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