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科學教案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各種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作書面計劃,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膽想象,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
3、能設計研究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
教學準備:
1、植物與土壤的圖片和資料。
2、三株生長情況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種不同類型的土壤。
4、搜集贊美土壤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
學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對植物生長作用的有關圖文資料。
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卡。
1、提出問題: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
2、猜想與假設,并做好記錄。
3、制定方案:小組內進行。
4、實施探究;
應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與假設。
5、匯報討論結果。
小結學生探究過程與結果。
。ǘ┗顒佣
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1、生交流搜集的有關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資料。
2、組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設計實驗方案,將預測結果記錄下來,并討論方案的可行性。
3、學生試著匯報科學推斷。
小結:這個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來觀察,要堅持不懈。
(三)展示教材上的資料卡
。1)小組討論土壤對植物的意義
。2)小組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小結土壤對植物的意義
(四)拓展活動:繼續(xù)觀察、記錄實驗情況。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喜歡大膽想象;能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知道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知物體由于重心移動會出現(xiàn)連續(xù)的翻滾現(xiàn)象。
2、能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嘗試記錄探索的過程。
3、提高觀察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前知識準備:了解圓的物體(如小圓球、小鋼珠)是會滾動的。
2、物質準備:空膠囊、米、豆、塑料珠子、小紙團、小鋼珠、紙盤、記錄表格、課件(1)(2)。
活動過程:
1、組織游戲,激發(fā)興趣。
。1)出示膠囊,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2)師:如果我把膠囊放在盆里,再搖動盤子,你們猜膠囊會怎么樣了?(幼兒猜想后在視頻儀下演示:膠囊在盆里翻跟頭),這個膠囊在盆里怎么樣了?我的膠囊可有點不同,它會變魔術!
。3)猜想:(幼兒邊看邊議)為什么膠囊能連續(xù)地翻跟斗呢?
2、幼兒動手操作
實驗一:嘗試讓空膠囊翻跟斗
。1)你們想知道膠囊為什么會翻跟斗嗎?那就要動腦筋想一想,動手試一試,你的小膠囊會不會在盆里翻跟斗?
(2)幼兒操作:(啟發(fā)幼兒用各種方法來嘗試)
(3)交流實驗結果:你的小膠囊能在盆里有規(guī)律的翻跟斗嗎?(發(fā)現(xiàn)小膠囊不能翻跟頭)
。4)實驗結果(師):你們的這顆膠囊在盆里不能有規(guī)律地翻跟斗。
實驗二:嘗試在小膠囊中放各種東西,讓空膠囊翻跟斗
。1)討論:你有什么辦法能讓小膠囊翻跟頭呢?(教師可以啟發(fā)幼兒想想放什么東西?)
(2)根據(jù)幼兒的討論,為幼兒提供各種材料(米、豆、珠子、小紙團、小鋼珠)讓幼兒猜一猜放了什么東西能使小膠囊連續(xù)翻跟斗。(并在進行實驗前的猜想)
。3)讓幼兒嘗試著在小膠囊中分別放入米、豆、珠子、小紙團、小鋼珠等物體,看看這些物體能不能讓小膠囊連續(xù)翻跟斗。(并提醒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操作、試驗。啟發(fā)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并記錄操作結果。
3、師生共同討論交流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
(1)師:你的小膠囊會連續(xù)翻跟斗嗎?你放了什么東西膠囊會連續(xù)翻跟斗的?(請個別幼兒利用透明膠囊來演示,共同驗證鋼珠放在膠囊里后,膠囊就會出現(xiàn)翻跟頭的現(xiàn)象。)
。2)師:你放了哪些東西膠囊不會連續(xù)翻跟斗的?
(3)師(演示課件(1)記錄表):為什么小膠囊里放了小鋼珠能連續(xù)翻跟斗,而其他東西就不能呢?(引導幼兒比較形、重量、大。
4、了解膠囊翻跟頭的原理。
(1)觀看多媒體課件(2),了解鋼珠使小膠囊翻跟頭的真正原理:因為小鋼珠是球形的,會自由滾動,它又比小膠囊重,所以當小鋼珠滾到膠囊的這一頭時,膠囊的另一頭就翹起來了;當滾到另一頭時,這一頭又翹起來了,這樣接連不斷地滾動,小膠囊就像變魔術一樣有規(guī)律地翻起跟頭來了。
。2)揭示膠囊翻跟斗的奧秘。(得出膠囊會翻跟斗的結果)
師小結:在像膠囊這樣的空心物體里裝進大小適中、會滾動的`、有一定重量的球形物體,那么只要我們讓里面東西一滾動起來,就會帶動它有規(guī)律地連續(xù)翻跟斗。
5、拓展:
(1)師:我們可以讓小膠囊在搖動的盤子里翻跟斗,你還能讓它在什么地方翻跟斗呢?**
。2)能不能讓會翻跟斗的小膠囊站立不動,想一想為什么它也會站立?(玩“小膠囊站立”的游戲結束)。
活動延伸:
在科技操作區(qū)提供各種類似膠囊的空心物體及玻璃球、小鋼珠、小彈子等多種操作材料,鼓勵幼兒進一步操作探索。
活動反思:
魔術一直是充滿著神秘,魔術表演也是人們比較喜歡的娛樂節(jié)目,把魔術帶入教學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次活動從剛開始的魔術表演導入主題,一下子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為后面的單根皮筋和雙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單根皮筋的探索比較簡單,孩子們學習的較快,后面的雙根皮筋的探索上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了兩種變化,在此基礎上提高難度,根據(jù)孩子的能力差異,提供了兩種層面的操作展板,讓孩子探索操作。整個活動氣氛活躍,孩子們都很投入,根據(jù)老師的提示進行探索和操作,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標。但在小結語句上,對活動重點單根和雙根皮筋的科學性原理解釋的不到位。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我們幼兒園擁有寬大的草坪,有多條小路,有樹林、山坡。到了春天,草綠了,桃花開了,一些小蟲子也出來了。孩子們很愛在草坪上玩過家家、挖土、玩沙。有時老師會聽到幾個男孩子說:“老師,我捉了一只西瓜蟲!币闷渌⒆佣紒碛^看,都來找西瓜蟲。西瓜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小蟲,因名字感覺親切,還會像變魔術一樣變成西瓜樣子,一直受到孩子們的關注。
西瓜蟲為什么會變成西瓜樣子?在哪里容易找到西瓜蟲?西瓜蟲吃什么?……等問題都是孩子們愛問的問題。教師由此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西瓜蟲”引導孩子們在觀察中了解、認識西瓜蟲的秘密。
活動目標:
1、喜歡觀察小蟲子,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2、認識西瓜蟲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習性;
3、學會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捉到西瓜蟲裝在觀察瓶中;
2、放大鏡、透明塑料杯、每人一份。
3、西瓜蟲圖片課件,多媒體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伙伴,了解西瓜蟲的生活環(huán)境及名稱
今天小朋友到這里來玩,還帶了一個小伙伴呢。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小伙伴叫什么名字?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那我也叫它西瓜蟲吧。)
你是在哪里找到這個小伙伴的?這些地方是干燥的還是潮濕的?原來西瓜蟲喜歡住陰暗、潮濕的地方。姜老師告訴你們,西瓜蟲還有一個大名,學名叫“潮蟲”。
二、觀察西瓜蟲,認識西瓜蟲的身體、外形特征和習性
1、我們的小伙伴太小了,用什么可以幫我們看得更清楚呢?——放大鏡
現(xiàn)在你可以用放大鏡觀察西瓜成身上有什么?(它背上有什么、頭上有什么?有多少對腳呢)
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教師指導觀察,了解幼兒觀察情況
2、交流西瓜蟲的外形,西瓜蟲為什么會蜷起來?
讓我們的小伙伴休息一下,我們輕輕坐到這邊來。
提問:你看到西瓜蟲身上有什么?
、倌阒滥倪吺穷^嗎?
、谀銛(shù)清它有幾對腳嗎?
、畚鞴舷x為什么可以蜷起來?
小結西瓜蟲外形:
頭、觸角、軀干、許多節(jié)、七對腳
。ㄒ陨线呏v邊看圖片)
3、西瓜蟲什么時候會蜷起來?它為什么要蜷成球形?
西瓜蟲真的死了嗎?
教師小結:西瓜蟲蜷起來是為了躲避敵害,假死。是一種自我保護。
你還知道什么動物會這樣自我保護?
4、跟西瓜蟲游戲
。ù髩K積木,紙棒)
你可以把小伙伴請出來玩一玩,在手上、地上、玩具上,你也可以用小棍在西瓜蟲的小房子里玩。你可要照顧好你的小伙伴,別把它弄丟或踩到了。
幼兒自由玩蟲。
5、結束
1)我們要帶小伙伴回去了(集中幼兒)
2)你跟西瓜蟲玩的快樂嗎?我們玩了昆蟲,要把手洗干凈。
活動延伸:
1)你知道西瓜蟲吃什么嗎?它是益蟲還是害蟲?
2)我們回去喂西瓜蟲就會知道答案了。
3)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小朋友要耐心觀察,看誰先發(fā)現(xiàn)西瓜蟲的秘密。
活動反思:
首先,從內容選擇、材料準備方面來看。孩子們很喜歡小動物,西瓜蟲因為會蜷起來而顯得很有趣,又不咬人,男孩、女孩都不會太害怕。西瓜蟲很容易找到,材料準備上,每人一只蟲、一個觀察盒,方便孩子仔細觀察、親自操作。
在探究西瓜蟲為什么會蜷起來這一過程中,讓每位孩子照顧好自己的小伙伴,介紹伙伴的名字,既拉近了孩子和西瓜蟲的關系,又反映了孩子對西瓜蟲已有的經驗、認識。認識西瓜蟲首先從觀察身體結構開始,觀察西瓜蟲實物,用放大鏡能看得更清楚。看圖片可以準確的認清頭、觸角、幾對腳和變成球形的樣子。孩子們很驚喜地發(fā)現(xiàn)西瓜蟲身上一條一條的線。認識西瓜蟲也是為探究西瓜蟲為什么會蜷起來做準備。因為西瓜蟲的身體特征才使它可以蜷起來。
在“假死”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對“危險—自我保護”討論不夠,教師就在操作活動中再引導、觀察、討論。跟西瓜蟲做游戲孩子們可開心了。利用積木、紙和筆,讓西瓜蟲爬、滾、比賽,讓西瓜蟲的有趣發(fā)揮得更好,還有幾個孩子自發(fā)地給西瓜蟲畫像,把自己的認識展示出來。
總的來說,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在原有認識基礎上提升了經驗,知道了“潮蟲”這一名字,對西瓜蟲的生活環(huán)境、西瓜蟲的身體和“假死”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一活動激發(fā)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顒又校⒆雍屠蠋、孩子和蟲、孩子之間親近、愉悅,樂于探索,較好地達到了三個目標。課后,孩子們對興趣更濃了,紛紛要求帶回家去喂養(yǎng),延伸活動很自然。
科學教案 篇4
學情分析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大氣壓力的存在,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能親眼看到大氣壓力的存在,讓學生關心生活的科技產品,用所學知識改變生活
教學目標
1.能利用簡單器材進行實驗操作;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對研究過程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愿意合作交流;關心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發(fā)明,關注與科技有關的社會問題;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認識大氣壓力的存在及應用
教學重點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推理瓶吞雞蛋的原因。
教學難點
認識大氣壓力的存在及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廣口瓶、雞蛋、紙條、課件。
小組準備:集氣瓶、塑料片、吸盤、注射器、水槽。
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感知問題
1.很高興今天又和大家一起上課,。
2.請大家看桌上的實驗器材,都認識嗎?這些器材都是玻璃制成的,使用是應該注意什么?
3.問大家一個問題:稱過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嗎?估計一下!
4.其實,這些感覺是由于書包作用在肩膀上產生了一種力的結果,知道這種力是什么力嗎?
5.如果20噸中的物體產生的壓力壓在身上,會怎么樣?
6.還在那感受到過壓力?水中有沒有壓力?
同學們知識真豐富,而且善于思考。先談到這,我們開始上課好嗎?
7.(出示廣口瓶)看,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出示煮熟的雞蛋)這是什么?
8.誰有辦法再不弄碎的情況下,把雞蛋裝進瓶子里?
9.想看看老師有什么辦法嗎?下面老師就表演“瓶吞雞蛋”(板書:瓶吞雞蛋。)
10.(展示廣口瓶)里面有什么?(介紹做法)你才會發(fā)生什么?
11.咱們驗證一下。(演示)
看完后有什么問題?(學生提出問題。)
看來“瓶吞雞蛋”的背后有著很大的秘密。ò鍟旱拿孛埽┫氩幌胙芯恳幌拢。)
。▽W生提出問題。)
師:下面我們就設計,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空氣是不是真的具有這種本領:能夠產生一種力量。
(設計思路:激發(fā)學生,引入壓力這一概念,在研究大氣的壓力前使學生對壓力這一概念能夠建構在直接感受的基礎上。同時也是對壓力相關知識的復習和補充,使學生認識到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產生壓力。)
(設計思路:空氣雖然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有著這么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特點很容易使學生忽視了它的存在,而且在實驗中并不能直接觀察到它的變化,因此學生在推理瓶吞雞蛋的原因時往往考慮不到這方面的原因。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在為下面的研究做鋪墊。)
(設計思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目睹這一實驗現(xiàn)象后對問題的提出是建立在親自觀察的基礎之上,提出問題的同時也會成為其研究的動力
猜字謎
投影
接下來老師表演一個魔術,你們喜不喜歡。
老師這兒有一個廣口瓶,一個剝了皮的煮雞蛋,現(xiàn)在老師把雞蛋放在廣口瓶上,同學們,看到了什么?
老師帶給同學們表演一個小魔術瓶“吞”雞蛋。板書:瓶“吞”雞蛋。
二探索體驗 解決問題
1.通過剛才觀察,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使雞蛋進到瓶子里的?
2.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更認同哪種說法?
3.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認識:由于紙條燃燒,消耗瓶內氧氣,使瓶內空氣壓力減小,瓶外空氣壓力比瓶內壓力大,所以會把雞蛋壓進瓶子里。 )
5.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認為是空氣壓力使雞蛋進到瓶子里的。這還只是我們的推理,空氣壓力真的存在嗎?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6.分別出示吸盤、注射器、集氣瓶和塑料片。玩過嗎?怎么玩?玩時研究一下他們和大氣壓力有關系嗎?
8.匯報交流
。1)通過三個小實驗你發(fā)現(xiàn)大氣壓力的存在了嗎?
。2)集氣瓶的瓶口朝向一側時,塑料片會不會掉下來?為什么會這樣?
(3)通過這個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空氣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
9: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感受到了大氣壓力確實存在。
學生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猜測原因
4學生小組討論
7.學生分組實驗
匯報交流實驗成果。
、俚谝环N玩法是:吸盤吸塑料片,
2)第二種玩法是杯子吸紙片,
3)第三種玩法是?
(設計思路:“推理原因”是重要的智慧成
長環(huán)節(jié)。學生個性的、充分的表達觀點,積極、民主的參與討論,共享研究成果,共同獲得成功的體驗。)
(設計思路: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自主探究是有界限的,還不能完全脫離于教師。教師的引導要適時、有效進行調控,避免因為教師介入過晚,以致使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tài)甚至陷入錯誤的思考之中。但是,教師的引導要“到位而不越位”,不能代替學生“親歷探究”。
(設計思路:帶著明確的實驗目的去思考,避免盲目性去玩。學習科學,思考比實驗更重要。)
首先讓我們來猜一猜,廣口瓶之所以能把雞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是瓶子真有這么大的魔力嗎?
播放馬德堡半球實驗。
三拓展延伸 應用創(chuàng)新
1.空氣壓力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一看(出示空氣壓力產生的原因)。
2.既然空氣壓力就存在于我們周圍,那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當中利用空氣壓力的例子呢?
3.經過測量發(fā)現(xiàn),海平面上1平方厘米所承受的大氣壓力相當于1千克物體產生的壓力。這樣算來,人體所承受的大氣壓力約是20噸重的物體產生的壓力。你感受到這樣大的壓力了嗎?為什么我們感受不到呢?
4.有沒有辦法使進到瓶子里的雞蛋完整地出來?
5.看來關于大氣壓力,還有一些問題我們沒有解決,還希望同學們繼續(xù)去研究,別忘了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舉例
(設計思路:問題的設計是為了再次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有效拓展。)(設計思路:必要的知識應用以及丟“一個漂亮尾巴”是本階段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把問題引向課外探究,讓學生帶著思考下課,課的遷移目的就實現(xiàn)了。)
看課本
誰有什么辦法,在保證瓶和雞蛋都完整無損的前提下,讓廣口瓶把雞蛋再吐出來呢?
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課下表演小魔術瓶“吐”雞蛋。
板書設計
瓶“吞”雞蛋的`的秘密
推力
空氣:{支撐力}——作用力——大氣壓力——自四面八方
頂力
教學反思
課的開始通過謎語為下面猜想打下基礎,“瓶吞雞蛋”的魔術表演創(chuàng)設一種探究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整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
認識到大氣壓力的存在及應用,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個步驟進行遞進式教學,引導學生切實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
1、以吸盤吸塑料片,杯子吸紙片、注射器吸水三種玩法引導學生初步到“認識”大氣壓力的存在,并來自四面八方。
2、通過播放《馬德堡半球實驗》、閱讀課本資料進一步“感受”大氣壓力的存在,認識到大氣壓力不僅存在而且很大。并且讓生知道了空氣中為什么存在大氣壓力和大氣壓力與地面高度有什么關系。
從而揭開了瓶“吞”雞蛋的的秘密。
3、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大氣壓在生活中的應用。用所學知識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大氣壓的理解。
拓展創(chuàng)新部分,怎么把瓶子里的雞蛋弄出來,再次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給學生啟示:科學的探究是沒有止境的。。
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我們設計教學,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關注動態(tài)生成,使學生成為探究知識的主人,才是我們上課的目的。
不足之處:學生動手實驗的方法、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學生大膽發(fā)言、善于發(fā)言的習慣進一步培養(yǎng)。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氣象于人們生活的關系。
2、學習通過觀察天氣和溫度計做氣象記。
3、有探究氣象變化的興趣個求知欲。
重點難點:
學習通過觀察天氣和溫度計做氣象記。
活動準備:
1、提醒幼兒注意近期的天氣,能經常聽天氣預報。
2、紙、筆、幼兒畫冊第三冊p333、天氣預報的錄像。
活動過程:
1、啟發(fā)幼兒將自己了解到的近期天氣變化情況告訴大家。
2、觀看一周天氣預報錄像。了解一周的天氣變化情況。
為什么我們每天要看或聽天氣預報?
3、學看溫度計。
提出問題:人們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天不同的氣溫的?
提供氣溫表,教幼兒測量活動室內外地氣溫。
教師根據(jù)幼兒報的氣溫用圖示或實物投影儀進行演示。
4、學習記氣象記錄。
幼兒分組討論用什么方法將看到的`、聽到的天氣變化記錄下來、學習用圖表的形式將觀看一周天氣預報記錄下來。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認識不同動物手腳的外形特征。
了解不同動物手和腳的功能。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動物”組圖。
紙面教具:《連一連》。
材料準備:筆。
活動過程:
組織幼兒觀察,引導幼兒討論自己手腳的外形特征和功能。
我們的小手和小腳長什么樣?
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
小結:我們的每一只手和每一只腳都有五根指頭。小手可以用來做手工、玩玩具等;小腳可以用來走路、跑步等。
出示組圖“動物”,引導幼兒了解不同動物手和腳的外形特征與功能。
1、出示組圖“動物—1”,引導幼兒認識動物的手和腳。
小動物的手和腳和我們的很不一樣,你們都認識哪些動物的手和腳?
你們猜,這會是什么動物的腳/手?
2、出示組圖“動物—2”,引導幼兒了解動物手腳的外形特征和功能。
小鴨的腳長什么樣?它有什么特別的本領呢?
小貓的爪子上有什么?它可以幫助小貓做什么?
猩猩的手臂看起來怎么樣?可以幫助猩猩做什么?
小鳥的爪子看起來像什么?它又有什么不一樣的本領呢?
小結:小鴨的腳掌有蹼,像小扇子,可以讓小鴨在水里劃行;小貓的'爪子有厚厚的肉墊,可以幫助小貓?zhí)S;猩猩的手臂長長的,很強壯,可以讓它在樹上蕩來蕩去;小鳥的爪子細細長長的,像鉤子一樣,可以幫助它穩(wěn)穩(wěn)地站在樹枝上。
發(fā)放學習單《連一連》,鞏固幼兒對動物手腳外形特征的認識。
請小朋友們找一找,用筆把小手小腳和它們的主人連起來。
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身邊常見的小動物的手和腳,如小狗、小烏龜?shù)龋私飧嘈游锸趾湍_的外形特征與功能。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啟發(fā)幼兒懂得如何將廢紙變?yōu)楹眉,初步感知造紙的過程。
2、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及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圖片
材料:碎紙、小桶、面籮、小勺、毛巾、
活動過程:
1、討論:紙有什么用途,紙是怎么做的。
2、放錄音,出示圖片,介紹造紙的基本過程。
。1)伐木工人叔叔把大樹砍伐下來。
。2)瞧,把樹皮剝去,再鋸成木塊。
(3)木塊被送進造紙廠啦。工人叔叔用機器把它搗爛,加上酸熬成木漿。
。4)然后,再把用大機器熬好的木漿倒進一個大容器里。
。5)最后,把大容器里的木漿倒在一張細上,擠壓、烘干,紙就做好了。
3、請幼兒簡單說說造紙的基本過程
討論:
、儆眠^的廢紙還有用嗎?
、谙胍幌胗脧U紙造新紙的辦法。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辦法和理論根據(jù)。
5、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用廢紙造紙的方法。
。1)雙手把廢紙揉搓軟,撕成碎片。
。2)把碎片放在小桶里,用水浸泡,再用小棒子,搓板等工具,把它變成紙漿。
(3)把紙漿放在面籮里,兩手端住柜架兩端,在水中輕輕晃動,把紙漿均勻攤平。
(4)慢慢從水盆中提起面籮,放在桌上。
(5)把毛巾放在框架里機的紙漿上,把紙漿上的.水吸干。
。6)把半干的紙繼續(xù)曬干,紙就做成了。
結束部分:
我們小朋友都有可能干了,現(xiàn)在已經基本把紙做好了,那么我們一會一起把它晾在我們班在暖氣架上,下節(jié)課我們就可以用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紙畫畫了。你們高興嗎?
活動延伸:
在自己做的紙上畫己喜歡的圖畫。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3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精選】科學教案08-12
科學教案(精選)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