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科學教案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針對探究木材的特點提出觀察試驗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觀察試驗;知道探究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區(qū)分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觀察試驗結果;意識到不合理使用木材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學重點: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木材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師談話;同學們,你們觀察過家中的家具嗎?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學生自由回答,從而導入新課。
活動二
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同學們帶來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種的木材,讓學生談談搜集過程中的體會。
探究過程;
1、提出關于木材的問題
(1)學生自由提出問題:你想研究關于木材的哪些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講問題一一板書出來。
。3)讓學生根據研究方向進行分組,研究興趣相同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
3.對所選的問題盡心分組研究
(1)小組同學共同制定研究計劃。
(2)匯報研究計劃,其他小組提出有效計劃
(3)各小組在其他小組建議的基礎上,對原有研究計劃進行適當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師進行試驗前的指導,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提醒學生注意試驗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學生進行實驗活動
4、各小組進行實驗成果展示
。1)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學記錄、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師、其他組同學進行適當補充。
5、進行二次交流,獲得認識。
。1)教師提出要求;對各組同學的研究進行匯總,有哪些收獲?
。2)總結;木材的共同特點。
6.認識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樹長到成才的時間材料。
。2)認識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對木材的浪費情況。
(4)小結;木材生長期長,來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創(chuàng)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學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動
1、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分成兩組;一組觀點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組觀點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學生充分展開辯論活動
3、教師針對同學的辯論進行總結
。ㄋ)拓展活動
調查:一天中,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飯店共用掉多少雙一次性木筷?照這樣計算,一年會用掉多少木材?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科學活動:《瓶子和蓋子》
教學目標
1、了解瓶蓋的作用,會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瓶蓋。
2、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教學準備1、設置“小熊的家”場景
2、師幼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瓶蓋(不同大小,形狀,開啟方法)與瓶子,小筐。
3、白板課件教學重點與難點了解瓶蓋的作用,通過探索的方法根據瓶口特征找到合適的瓶蓋。教學方法與手段情景教學法,探索操作法,練習鞏固法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做情景游戲
1、老師:小朋友們,今天呀,老師請小朋友一起到熊媽 媽家做客。
2、師:“熊媽 媽正在家著急呢!你們看,她一不小心把瓶蓋子全弄亂了!
二、師生共同討論,了解瓶蓋的作用。
1、老師:你們猜一猜,沒有瓶蓋會怎么樣?
2、幼兒猜想,相互討論。
3、小結:沒有蓋子,瓶里的東西會跑出來,會被弄臟,吃的東西會變得不衛(wèi)生,小朋友吃的要肚子痛,生病。去熊媽 媽家做客,聽老師講述情況。
幼兒思考猜測沒有瓶蓋會發(fā)生什么事創(chuàng)設情景,引起興趣,通過討論,不僅是對已有經驗的回顧,而且還了解瓶蓋的作用
三、提出要求,幼兒探索嘗試。
1、老師:“誰來幫助熊媽 媽?教師給每個幼兒發(fā)個小筐。”
2、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是如何給瓶子選擇瓶蓋的。
3、講蓋好的瓶子送給熊媽 媽。教師檢查幼兒是否蓋緊瓶蓋。
4、幼兒相互交流是怎樣找到合適的蓋子的。幼兒嘗試為瓶子選擇合適的瓶蓋,擰緊。
交流成功的`經驗。引導幼兒能根據瓶口的特征選擇合適的瓶蓋。
通過分享經驗增進幼兒的交流能力,同時能幫助沒成功的幼兒。
四、再次嘗試,鞏固練習。
1、老師:“這里還有瓶子沒有找到蓋子呢!”
2、幼兒用擰,按的方法蓋瓶蓋,教師重點幫助未成功的幼兒仔細觀察瓶口后再選擇。幼兒再次嘗試鞏固練習,給沒有成功的孩子進行指導。五、運用情景游戲的方法結束活動。
老師:“熊媽 媽說,謝謝你們幫我把蓋子找到了合適的瓶子,再見!焙托軏 媽說再見情景結束活動,首尾呼應。
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能有意識地注意媽媽的特征,能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描述媽媽的典型特征。
2、初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與家人走失以后自我保護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PPT。
2、收集媽媽背影的照片。
三、活動過程
(一)完整欣賞故事
1、菲菲和媽媽到公園里去玩,結果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導幼兒完整欣賞故事:誰來幫助菲菲找?菲菲找到了媽媽嗎?
(二)分段理解故事
1、邊看PPT邊提問:
。1)菲菲怎么會把媽媽弄丟的?她是怎么做的?丟了媽媽的菲菲心里會怎么樣?
。2)警察叔叔來幫菲菲找媽媽,假山前的哪個人是菲菲的媽媽嗎?為什么不是?
。3)出示圖片三:菲菲的媽媽的'頭發(fā)是怎么樣的?菲菲最喜歡媽媽什么?
。4)出示圖片四:菲菲在哪里找到了媽媽?他看見媽媽是怎么做的?(撲向媽媽的懷抱)。幼兒可以學一學其動作。
2、找到了媽媽,菲菲應該對媽媽說些什么?
3、議議:如果你走丟了該怎么辦?引導幼兒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的辦法。
(三)生活經驗交流
1、說說自己媽媽的樣子,最喜歡媽媽的什么?你有把媽媽弄丟的時候嗎?在哪兒?后來是怎么找到的?
2、每天放學的時候,你有把接你回家的人弄丟嗎?
(四)游戲:
猜媽媽背影出示照片,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是誰的媽媽背影?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找朋友游戲的形式,感知各種水果的基本特征
2、能夠大膽在集體中用語言進行表述
活動準備:實物圖標、特征標記、蘋果、梨子、桔子、橙子、香蕉等水果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導入活動
T:今天來了許多的水果寶寶,看看都有什么?
二、通過找朋友游戲的形式,感知各種水果的基本特征
T:水果寶寶要和我們玩游戲了,要聽清楚我說的哦~~
請你找兩個顏色一樣的水果做朋友,你找的是什么?
請你找兩個圓圓的水果做朋友,你找的是什么?
我的盤子里有一個水果寶寶沒有找到朋友,他是誰?是什么樣子的?
請你找兩個大大的水果做朋友,你找的是什么?
老師有一個小小的桔子,請你找一個小小的水果和我做朋友。你找的.是什么?(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出示相應的圖標,幫助幼兒進行小結)
小結:結合圖表進行小結:今天來了許多的水果朋友,紅紅的水果有……,黃黃的水果有……,大的水果有……,小的水果有……,軟軟的水果有……,硬硬的水果有……
三、品嘗各種水果,并嘗試進行分類
T:水果寶寶謝謝你們幫它們找到了好朋友,請你們嘗一嘗各種好吃的水果。
水果嘗起來時什么感覺?有什么味道?我們來幫幫他們找朋友。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fā),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水和水蒸氣》教學設計-新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2、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fā)。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淺盤子中的水在陽光照射下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同時結合生活中"水會干掉"的經驗,討論水的蒸發(fā)。
2、觀察比較自然狀態(tài)下和人工加熱情況下水的蒸發(fā)現象的異同。
3、觀察把一個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個裝滿熱水的小杯子上會出現什么現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fā)現。
2、感受、體驗物質變化的可逆性。
【教學重點】探究固態(tài)和氣態(tài)的水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加快水蒸發(fā)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探究水的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準備】小組:淺碟子1只、半碟清水、記號筆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熱水。
【教學過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師:下雨之后我們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積水。天晴了,這些積水就會很快干掉的,那么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學生推測。(預設: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陽曬干了,也許學生會說水蒸發(fā)了,那教師也可以問一句:如果驗證你的說法呢?)
師:這些水去哪了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學生思考后匯報)(預設:淺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蓋蓋子,看看水會不會減少等類似的方法,教案《《水和水蒸氣》教學設計-新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師:在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預設:可能水的變化不大,所以剛開始先要在水面做一個標志,然后把淺碟子放在陽光下,一段時間后觀察水面的變化。)
3、學生實驗觀察
師:有什么發(fā)現嗎?
(預設:淺碟子中的水減少一部分;碟子外沒有水漏出來。)
師:水既沒有流出去,也沒有滲入碟子中,它怎么會減少了呢?
--提供小學課件---
(預設:水變成了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水蒸氣進入到空氣中去了。)
指導學生看書P54看漫畫和文字。
蒸發(fā)
板書:水(液態(tài))水蒸氣(氣態(tài))和課題:水和水蒸氣
4、師:現在你能解釋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樣干掉的嗎?試試用圖畫的方式把你的解釋展示出來。
(學生畫后投影交流。)
二、加熱能加快水蒸發(fā)嗎
1、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水能夠蒸發(fā)變成水蒸氣,那你們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嗎?
(預設:什么時候水會蒸發(fā);怎么樣水才能蒸發(fā)的快點;蒸發(fā)后的水有什么用…)
師:對于其中的兩個:水在什么條件下會蒸發(fā)變成水蒸氣?什么情況下蒸發(fā)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嗎?
2、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預測(預設:溫度越高,水蒸發(fā)得越快;空氣越干燥,水越容易蒸發(fā);有風吹,水蒸發(fā)得越快。)
師:我們今天先來研究其中的一個,水蒸發(fā)得快慢與周圍的溫度有關嗎?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組討論一下(可適當參考P55)。
學生討論后匯報
(預設:取兩只相同的不銹鋼長柄湯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擱在桌面上,用書本墊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擺放(使水不會流出);另一勺水則放在蠟燭(或者酒精燈)火焰上加熱。)
師: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課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還要注意避免燙傷身體--不要用皮膚直接接觸加熱過的勺子;2、遠離水沸騰后產生的蒸氣。)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觀察到什么現象嗎?
(預設:放在蠟燭上加熱的水里過一會兒就會不斷地冒出氣泡,水上方空氣中有很多白汽。過幾分鐘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熱勺子里的水量減少的不多。)
師:從我們看到的現象里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預設:加熱可以加快水的蒸發(fā)。)
小結:水蒸發(fā)的快慢與水吸收熱的多少是有關系的,水在受熱的情況下蒸發(fā)會加快。
三、空氣中的水
1、師:水會蒸發(fā),在陽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發(fā),因而空氣中有很多看不見的水蒸氣,那么如果不斷的蒸發(fā),河流和海里的水豈不是越來越少了啊,最終會沒有,是這樣的嗎?那是怎么回事呢?
(預設:天上經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會多起來的)
師:也就是說你們認為水蒸發(fā)到空氣中之后又會通過下雨變成水,是這樣嗎?你能證明一下嗎?
學生討論后匯報
(預設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熱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師投影演示。
師:有什么發(fā)現嗎?
(預設: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師:你能解釋嗎?
(預設:學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看書并講解。從水里出來的熱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杯就會冷卻下來,變成人們看得見的水滴。水蒸氣冷卻后變成看得見的水滴,這種現象叫凝結。)板書:凝結
師:現在你能解釋上節(jié)課的問題了嗎?裝滿冰塊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凝結
(預設:玻璃杯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卻下來,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書:水蒸氣(氣態(tài))水(液態(tài))
四、拓展
師:我們對水研究了整整一個單元,你能課外總結一下嗎?下節(jié)課我們來交流。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幼兒升入大班以后就成為幼兒園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這一角色的轉變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長大的自豪感。該活動意在指導孩子們用科學的測量方法發(fā)現自己在身高和體重上的變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長大一歲了。指引幼兒嘗試運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測量身高、腰圍等,激發(fā)幼兒自主展開探索活動,讓幼兒在與伙伴相互測量的過程中,學習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法。長大是一個過程,希望通過活動幫助、促進幼兒獨立、自信、自主意識的建立,并使這些品質一直伴隨幼兒成長,為其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繩子、毛線等測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學習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法。
3.感受相互測量的樂趣,感知相互之間的差別。
活動準備
1.幼兒每組一張身高記錄紙,一張胖瘦記錄紙,一盒水彩筆。
2.長短不一的尼龍繩、毛線繩若干:提早在相應高度的墻上貼上白紙。
3.《高人走,矮人走》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音樂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伴隨《高人走,矮人走》音樂,帶領幼兒交替變換動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進入活動室。
(評析: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感受高、矮的變化,激起幼兒對高矮的探究欲望。)
學習測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跟著音樂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們班小朋友個子一樣高嗎?誰最高?
幼兒自由討論、推薦出自己認為最高的小朋友。
2.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身高?還有什么方法?
幼兒提出測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東西量一量(尺子、繩子、本子、書……);靠墻比一比。
幼兒每說出一種方法,教師就請幼兒上前來試一試。
提示幼兒在測量時注意:①站直;②從下往上沿身體中間脊柱部位測量;③靠墻比時兩人站在同一位置。
3.組織幼兒分成5組嘗試測量身高,并在記錄紙上記錄測量結果,教師巡回指導。
、傩∨笥褌儗W會了這么多測量身高的'方法,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測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記錄表,激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測量結果。
、壅埜鹘M幼兒按從高到矮排隊,檢測剛才的記錄是否正確。
探索測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師指導幼兒思考:想知道伙伴的胖瘦應當測量哪里。
2.請幼兒互相探索測量方法。
提示幼兒在測量時注意:測量腰圍時應注意從哪個地方開始測量,到哪個地方結束。
3.組織幼兒測量腰圍。
幼兒自由取尼龍繩、毛線繩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彼此的胖瘦(腰圍)。
教師巡回指導并提示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評析:《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币陨蟽蓚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中運用多種方法測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對自己的成長發(fā)生了興趣。同時將身高和胖瘦記錄表設計成兩張獨立的表格,并在每次測量活動時分發(fā)相應的記錄表格,避免了幼兒出現記錄上的混淆和差錯。)
健康教育
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可以使自己長高、長胖,怎樣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評析:通過討論,讓幼兒知道不挑食、不貪食、勤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等好習慣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動得到升華。)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操作各種不同材料(書、本子、鉛筆、枝條、紙等),在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到戶外測量大樹等。
2.在益智區(qū)投放皮尺、直尺等長度測量工具,教幼兒學習精確測量和認讀。
科學教案 篇7
一、 目標:
1、 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過觀察活動使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樂趣,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研究活動。
3、 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合作對學習的作用。
4、 使學生領悟到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
二、 重點:
開展科學觀察活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過程: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一、引入(1-2分鐘)
1、 談話引入。
師:今天我們給大家上一門新的學科《科學》。
師:同學們一定會問,《科學》是學什么呢?它有哪些內容呢?我告訴你們,科學課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內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氣、植物、動物、人體、電、光等。現在我先把《科學》第一冊的內容用小圖標來表示,你們猜猜這些小圖標分別表示什么內容。
師∶同學們一定要問,這些內容怎么學呢? 我告訴你們,每個單元都有許多有趣的活動組成。我們學科學就是要親自參加、經歷這些活動。比如觀察螞蟻的身體,測測蝗蟲跳多高,看看蝸牛是怎樣爬的。通過這些活動長知識、長才干、長智慧。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2、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這里有一幅圖,仔細看看圖上有什么,然后告訴大家我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樣的?
1、 引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
2、引入――激發(fā)看樹的興趣。
二、看圖片上的樹
1、 出示一張樹的圖片估計。
請你先看1分鐘,估計你能發(fā)現多少點情況?還有更多的嗎?
2、 組織學生交流、傾聽。
請幾位同學上臺來說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學聽聽他們能一口氣說多少點情況。
注意:做到不重復的`補充介紹。
3、 再次估計。
你們再估計一下,看這幅圖你最多能一口氣說出多少點情況?
1、看圖先估計數量――激發(fā)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師用手勢、用問題――鼓勵發(fā)言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傾聽發(fā)言。
3、 對圖片中能發(fā)現的內容作一個上限估計,為后面活動得到的數字作好比較的準備。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三、回憶在樹前曾看到過什么。
1、過渡:難道一顆大樹真的就只有這么多點情況嗎?(曾在樹前看到過其他情況)
2、回憶:
回憶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曾經看到過什么?數數能說出幾點。比看圖的發(fā)現是多還是少?
3、小組內交流:
小組內說說你自己曾經在大樹看到過的情況是否比看圖的多?
4、全班討論:
為什么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的情況比看這張圖片的發(fā)現多得多?
1、師設問――過渡到真正的大樹。
2、師追問――調動深長的回憶,互相影響引發(fā)回憶內容。把內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過的范圍內。
3、生分小組討論發(fā)現真正的樹的內容比圖上看到的多。
4、討論、師追問――進一步明確為什么會多。
四、引導學生從看樹到觀察一顆樹。
1、 設問:
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過的內容比看圖片的內容多得多。如果我們現在到校園里去,站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請估計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內容會比圖片、比我對大樹的回憶多還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過樹,為什么再去看看,會看到更多的內容?
3、什么是觀察(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著這樣的目的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1、一步比較――為提出“觀察”做準備。同時激發(fā)學生實地看樹的興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問――初步認識觀察與看是不一樣的。
五、交流觀察的
內容和方法
1、 提問:
如果現在去一顆樹底下,你想觀察樹的什么?怎么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2、 小組討論:
看看你們小組會想出多少種觀察的內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個組先上來說說,其他同學聽聽是否可行,有沒有建議或補充,對他們進行幫助。
4、提出觀察建議:每組觀察一顆樹。用各種方法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建議課后觀察更多的樹,下一節(jié)課要描述自己觀察的那顆樹。
1、設問、追問――推動學生想一想觀察的內容。
2、組織學生自主討論、交流、爭論――希望學生相互啟發(fā)影響即將開始的觀察大樹的內容和方法。
3、師生共同交流――簡要了解觀察大樹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種感官的運用。
4、老師的建議――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觀察、記錄和描述。用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觀察、記錄和描述。鼓勵學生觀察更多的大樹。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六、觀察大樹
學生分組觀察大樹。
老師觀察學生的觀察活動并參與。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21
科學教案【經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9-02
(經典)科學教案07-2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經典)科學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