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大全(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索讓幼兒知道空氣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過討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醒幼兒綠化樹木能凈化空氣。
3、培養(yǎng)幼兒積極去探索、發(fā)現(xiàn)和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塑料袋,沖氣玩具,空玻璃瓶,兩只蠟燭,火柴等。
活動過程:
1、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空氣的存在:
。1)請幼兒想辦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沖氣玩具都鼓起來。(不能裝東西)
。2)提問:它們是怎樣鼓起來的?里面裝的是什么?
。3)請幼兒看看、摸摸、聞聞、嘗嘗空氣,有什么感覺?
小結(jié):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氣體。
實驗:將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將瓶子傾倒,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
2、認識空氣
。1)讓幼兒閉上嘴巴,捏住鼻子,說出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小結(jié):人和動物都離不開空氣,否則會因缺氧而死。
實驗:空氣助燃把兩只點燃的'蠟燭粘在平板玻璃上,將大小不同的兩個玻璃瓶同時到扣在兩只蠟燭上,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
小結(jié):空氣能幫助燃燒,大瓶里的空氣多,蠟燭燃燒時間長,小瓶里的空氣少,蠟燭燃燒時間短。
實驗: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以小組的形式,請幼兒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并將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記錄表上。
2、土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記錄表上。
(四)幼兒集體討論。
1、讓幼兒自由交流討論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jié)果。
2、請各組輪流講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jié)果。
。ㄎ澹┙處熜〗Y(jié):
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我們就會死掉,小動物和小花、小草,還有土也需要空氣,可是有的工廠排放出來黑黑的氣體,污染了我們的空氣,就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所以我們要一起來保護環(huán)境,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很健康。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環(huán)境呢?
你還知道空氣有那些用處?
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
結(jié)合幼兒的接受能力,老師簡單講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和動植物帶來的危害,教育幼兒要將衛(wèi)生,保護環(huán)境,讓空氣保持清新。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節(jié)內(nèi)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通過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讓學生對植物適應環(huán)境有一定的了解.對植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定的認識.
學情分析
1.根據(jù)對該校學生的了解,應當多舉例說明,適當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田野中觀察.
教學目標
1.能夠?qū)τ^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葉片互不遮蓋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3. 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 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nèi)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nèi)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jīng)常在杯內(nèi)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nèi)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各種各樣的繩,并圍繞“有用的繩子”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2、探索繩的各種玩法,體驗玩繩的樂趣。
3、提高動作的靈敏性與協(xié)調(diào)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1、 收集各種各樣的繩子。
2、教師用繩自制的網(wǎng)兜。
活動過程:
1、 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各種各樣的繩,并圍繞繩子的用途展開討論。
(1)啟發(fā)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繩。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的繩子,你們認識它們嗎?請你們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們一樣嗎?”
(2)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請幼兒每人選擇自己喜歡的繩,集體交流。
師:“你喜歡的繩子是什么樣的?它可以用來做什么?”(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分享經(jīng)驗。)
。4)遷移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
師:“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不一樣的繩子?它們有什么用?”
2、引導幼兒探索繩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師用繩子變魔術(shù),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師:“繩子還可以變魔術(shù)呢!”“今天繩子特別高興,它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小朋友開動小腦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辦法告訴你的好朋友。”
。2)幼兒自由選擇繩子嘗試不同的玩法,教師參與其中,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3)幼兒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導幼兒探索合作玩繩。
師“能不能幾個小朋友用繩子一起玩游戲?可以怎么玩?”
3、師生互動游戲:“網(wǎng)小魚”。
科學教案 篇4
一 教學目標
。ㄒ唬┱J清科學與藝術(shù)的相同之處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義,語文版《科學與藝術(shù)》教學設計。
。ㄈ├斫馕闹欣C法及其作用
二 教時安排 2課時
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shù)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學 與藝術(shù)》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 軾 的《水 調(diào) 歌 頭》, 到 邁 克 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shù)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xiàn)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shù)的關(guān)系作了精彩 的闡述,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版《科學與藝術(shù)》教學設計》。
。2)借助課文注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 嬋娟 共鳴 依賴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shù)的結(jié)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shù),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shù)與科學”結(jié)合的'構(gòu)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shù)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shù)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shù)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么說“藝術(shù)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
科學教案 篇5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
2給冷水加熱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5金屬熱脹冷縮嗎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7 傳熱比賽
8 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
2 太陽鐘
3 用水測量時間
4 我的水鐘
5 機械擺鐘
6 擺的研究
7 做一個鐘擺
8 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xiàn)象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3 證明地球在自轉(zhuǎn)
4 誰先迎來黎明
5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轉(zhuǎn)嗎
7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jīng)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xiàn)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A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fā)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jié):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水受熱,體積發(fā)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jié):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zhì)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zhì)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xiàn)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zhì)?
。ㄓ辛怂疅崦浝淇s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jié): 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zhì)?
小結(jié):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fā)現(xiàn)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重點:能夠定性描述人和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定性描述人和物體的位置。
能力目標:能夠定性描述人和物體的位置,知道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參照周圍其他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確定物體位置的生活經(jīng)驗,,但能正確定性的描述人和物體的位置,還有一定的困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性描述物體位置對我們的生活很有意義;通過描述物體位置的活動體驗到合作與交流的愉快,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服務生活。課前準備:游戲道具、圖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問題
游戲?qū)耄?/strong>
1、玩貼鼻子的游戲
2、同學們齊心協(xié)力合作完成1、一名學生貼鼻子,其他同學幫忙,共同完成。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方式,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1、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1)自由描述。引導學生以教室為活動場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2)學習繪制平面圖。
。3)交流評價。
2、描述校園里物體的位置。
。1)指出活動指向:描述教室、操場、旗桿、實驗樓、廁所、辦公樓等的位置。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描述校園里物體的`位置。
。2)總結(jié)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
。3)嘗試繪制學校平面圖。
引導學生嘗試繪制學校平面圖,強調(diào)繪制平面圖需要注意的問題。
3、小導游活動。
情景:假如今天家長要來開家長會,你如何把家長順利的引導到教室呢?
4、繪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圖。
。1)展示樣板。為學生展示幾個簡單的房屋布局平面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
。2)學生繪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圖。
1、自由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學習繪制平面圖。
3、同學們交流評價。
4、描述校園里物體的位置。
5、總結(jié)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嘗試繪制學校平面圖。
6、繪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圖。
1、目的是為了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因為同學之間進行游戲,興趣比較濃,開展室內(nèi)活動,學生參照物比較熟悉,且能夠全員參入,活動比較充分。
2、意在提示學生利用平面圖尋找物體所在的位置,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拓展延伸 應用創(chuàng)新
今天,我們研究了怎樣描述不動的物體的位置。那么,你想知道輪船在大海的位置嗎?應該如何確定呢?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終有一天,我們回遨游太空,那怎樣描述飛船和火箭在太空中的位置呢?
1、思考怎樣描述運動物體的位置。意在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交流和總結(jié),進一步歸納整理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板書設計:
19、我在哪里
東西南北
教學反思:
主要通過對我的位置、升旗臺的位置、學校的位置在方向、距離、時間等方面進行定性地描述,知道一個物體位置的確定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物體有不同的參照系,就會有不同的運動情況。認識位置是研究物體運動的前提條件。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shù)量、形狀和結(jié)構(gòu)等。
過程與方法
● 經(jīng)歷設計、制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jié)構(gòu)的知識及經(jīng)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發(fā)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zhì)。
● 發(fā)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fā)表意見的品質(zhì)。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舊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合作帶來的各種橋模型,請學生按照展覽要求先報名,再統(tǒng)一在講臺前參展。
二、請各在座的評委檢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統(tǒng)一,然后討論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評價這些不同形狀的橋模型?教師提出要求,板書如下: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最佳作品獎,最佳評委獎。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單項獎:省料獎、美觀獎、實用獎、參與獎。
三、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橋?下面的內(nèi)容可供參考:
設計的想法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設計圖或設計過程。
應用了哪些形狀方面的知識。
應用了哪些結(jié)構(gòu)方面的知識。
我們的橋哪里受壓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術(shù),做得不夠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的。
預計能承多少重量。
板書設計:
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
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
最佳作品獎
最佳評委獎
單項獎 省料獎 美觀獎 實用獎 參與獎
【信息反饋】:
評獎結(jié)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時成績優(yōu)秀,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動手能力不佳,平時不起眼的幾個同學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經(jīng)過了解,家長幫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橋是劉雪松同學制作的,而且沒有家長幫忙,獨立完成,設計簡單,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幾個一次性被子,一個拱形,真是令人叫好!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jié)。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后匯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jié)小結(jié)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qū)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fā)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shù)。中國是陶瓷的發(fā)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fā)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匯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后作業(yè)。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認識人民幣,知道元、角、分的等量代換關(guān)系。
2、知道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
活動準備:
每組一盒人民幣,內(nèi)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貨架及貨物。
活動過程:
1、認識人民幣:
。1)、教師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你們知道它們的名稱叫什么?”
(2)、知道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
——“人民幣上的數(shù)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兒一起辨認人民幣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們的'意思。
2、了解等量關(guān)系:
。1)、教師告訴幼兒元、角、分的等量關(guān)系。
(2)、幼兒按老師的出題,選出對應的錢幣:
——“一元等于幾角?”
3、超市購物:
。1)、教室布置成超市的模樣,幼兒手持面值不等的人民幣,按貨物上的標價購物。
(2)、幼兒集體圍坐成圈狀,交流各自所購的物品且同伴間相互驗證。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
【精選】科學教案08-12
(精選)科學教案08-14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3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