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范例(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大膽交流竹子的各種功用,感知竹子用處大。
2、學習初步的分類方法,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各種竹制品:筷子、簸箕、菜板、扁擔、竹簍、竹籃、牙簽等,各種竹制品上都貼有標簽;“貨架”三只,上面貼有標簽。
三、活動過程:
1、導入:
師:“前幾天,小朋友們出去找春天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小竹筍長大后就是非常有用的竹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竹子的.本領!
2、交流調查表:生活中有什么東西是用竹子做的?
請幼兒以小組調查的方式交流調查表:
第一組調查的是廚房用具:(表格內以繪畫方式表示)廚房用具菜板 蒸架 … …
第二組調查的是農用工具:(表格內以繪畫方式表示)農用工具扁擔 竹簍 … …
第三組調查的是生活用品及其他:(表格內以繪畫方式表示)生活用品及其他席子 牙簽 … …
3、除了以上小朋友剛剛說的之外,你還知道竹子可以做什么東西?請幼兒補充說明,(如窗簾、茶具、工藝品等)(幼兒沒有說到的也可有老師補充)師小結:竹子的本領真大,像扁擔、畚箕、竹籃、牙簽、席子、坐墊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4、開竹制品商店:
師:“今天我們教室里也來了很多竹制品朋友,讓我們也來開一家竹制品商店,好不好?”
請幼兒將竹制品按要求分類擺放:(各竹制品上貼有標簽,如菜板貼上101,就將菜板放到廚房用具柜的101處)
5、師小結,結束本次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認識大熊貓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2、讓幼兒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是國寶,應保護大熊貓。
3、培養(yǎng)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豐富詞匯:珍貴、竹筍。
活動準備:
大熊貓玩具一個。
活動過程 :
一、用謎語引出課題。
讓幼兒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大熊貓)
二、出示大熊貓玩具,引導幼兒觀察大熊貓的外形特征。
教師出示大熊貓玩具,提出問題,引導幼兒依次觀察大熊貓的頭、嘴、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四肢、尾巴等。
小結:大熊貓的頭是圓形,頭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張嘴,一對小眼睛周圍長著黑色的毛,像帶黑色的眼鏡。鼻子是黑色的,在臉的中央,兩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體胖乎乎的是橢圓形,全是白色。有四條粗短的腿,長圓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講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教師提出問題:大熊貓生活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怎樣生活?是怎樣走路的? 小結:大熊貓住在長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歡吃竹葉、竹筍。它喜歡獨居,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吃東西,會爬樹,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
四、談話:大熊貓與人類的關系。
"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大熊貓?你喜歡大熊貓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
小結:(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參見教學資料)小朋友在動物園、電影、電視或圖書中見過大熊貓。大熊貓形體美麗,動作有趣,性情溫雅,可供大家觀賞,還可以表演精彩的節(jié)目,是我們和世界人民喜愛的動物。但它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我們要救救大熊貓,保護大熊貓,讓它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一些常見動物愛吃的食物。
2、能根據(jù)不同的動物找到各自愛吃的食物。
3、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不同小動物的頭飾若干以及對應的食物圖片若干、教學課件、幼兒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教師:小朋友們平時最喜歡吃什么呢?那有誰知道小動物們都喜歡吃什么呢?通過談話導入新課。
2、播放課件圖片。
請小朋友們觀看圖片,說說都有哪些小動物及各自喜歡吃的食物,讓幼兒知道一些常見動物愛吃的食物,并能簡單了解不同動物的食物材料。
教師小結:有的動物喜歡食肉,有的動物喜歡食草,有的則喜歡吃水果、堅果,有的喜食雜糧……這些都與動物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的關系。
3、游戲活動——《幫小動物找食物》。
請小朋友們從拿自己椅子下面拿出小動物圖片,認清自己代表那個小動物,然后幫小動物們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通過游戲鞏固所學知識。
4、幼兒操作活動。
請小朋友們打開課本第19頁,把小動物和它們喜歡吃的食物用線連接起來,并請部分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樣給小動物們分配食物的.。
5、教師總結,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幼兒對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是非常喜歡小動物的,他們眼中的動物是他們的好朋友。所以從幼兒興趣出發(fā)選擇小動物吃什么這一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了小朋友喜歡的頭飾,讓他們在初步掌握動物的不同叫聲、動作及小動物愛吃的食物后,讓他們自己扮演小動物參與游戲,加深鞏固知識。由于所學小動物較多,情節(jié)有點重復,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電腦,將小動物吃什么設制了動畫的形式,提高幼兒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動中,幼兒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對空塑料袋產生了興趣,他們一會兒拿著塑料袋東奔西跑,一會兒向袋中吹氣,然后抓住袋口,張帆驚奇的發(fā)現(xiàn)“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著把問題拋給孩子們:“塑料袋沒有裝東西,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們紛紛地參與討論,于是生成了“空氣在那里”的科學活動。
教師抓住偶發(fā)事件,尤其要多問少答,對孩子問答不急于給予肯定或直接給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勵幼兒去自主探索和發(fā)現(xiàn)。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無色、無味,到處都有空氣,初步了解空氣的作用。
3.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提高動手動腦能力,激發(fā)幼兒對空氣進一步觀察和試驗的興趣。
4.豐富詞匯:空氣、氣體、燃燒。
活動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蠟燭、火柴、燒杯。
2.幼兒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氣玩具、吸管、石頭、泥塊、塑料袋若干。③幼兒記錄單每人一份(見附圖),每人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實驗,引起興趣
實驗:先給幼兒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將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問:水已經(jīng)沒過了杯子,手帕會不會濕?問: 手帕為什么沒有濕?
重復上面實驗,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氣(有氣泡冒出),問:這次手帕會不會濕?取出杯子,手帕濕了。問:為什么第一次手帕沒濕,第二次手帕濕了呢?兩次有什么不同?
教師:原來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氣。第一次沒有放出空氣。水進不去,手帕沒濕;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氣,水進去了,手帕就濕了,我們看到的氣泡就是空氣(豐富詞匯:空氣)。
二、探索活動——“空氣在哪里”
老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氣,那么,還有哪里有空氣呢?讓我們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氣玩具、吸管、石頭、泥塊等。
1.請幼兒憑借已有經(jīng)驗第一次記錄操作單。
教師將幼兒的記錄匯總在黑板上,鼓勵幼兒和別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兒操作后第二次記錄操作單。
讓幼兒自由擺弄這些物品,然后將它們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引導幼兒感知空氣存在于許多物品中。 教師要求幼兒操作一樣記錄一次。
教師:通過記錄單中結果的前后對比,加深了幼兒對空氣的印象:我們周圍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氣,沒有空隙的地方,就沒有空氣。
三、空氣是什么樣子的
老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周圍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著空氣。那么,空氣是什么樣的呢?
1.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杯中的.空氣、身體周圍的空氣。明確:空氣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
2.請幼兒觀察吹氣玩具:用手擠壓,感覺到有空氣流出;松開,又可感覺到有空氣吸入。明確:空氣是可以到處跑的,這種現(xiàn)象叫空氣流動。
教師:原來,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會流動的氣體(豐富詞匯:氣體)。
四、空氣能幫我們干什么
教師:我們知道了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會流動的氣體,那么空氣能有什么用途呢?
1.請幼兒做憋氣實驗,問:有什么感覺?得出結論:人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人會死的。
2.實驗:將兩支蠟燭用火柴點燃,同時蓋上一大一小兩個燒杯,讓幼兒觀察蠟燭慢慢熄滅的過程,然后提問:
①蠟燭怎么樣了?
②是同時熄滅的嗎?
③為什么蓋上杯子蠟燭就熄滅了?為什么蓋小杯子的先滅,蓋大杯子的后滅呢?
教師:蓋上杯子,空氣進不去了,蠟燭就滅了。小杯子里的空氣少,先滅;大杯子里的空氣多,后滅。也就是說:空氣可以幫助燃燒(豐富詞匯:燃燒)。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氣還能幫助人們做什么?你長大以后還想讓空氣幫助人們做什么?每人一個塑料袋,請幼兒出去找空氣。并利用游戲時間,帶領幼兒做有關空氣的各種小實驗。
記錄單附圖:
(畫吸管)
(畫石頭)
(畫泥塊)
(畫塑料玩具)
(畫塑料袋)
(畫小手)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各種各樣的繩,并圍繞“有用的繩子”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2、探索繩的各種玩法,體驗玩繩的樂趣。
3、提高動作的靈敏性與協(xié)調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各樣的繩子。
2、教師用繩自制的網(wǎng)兜。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各種各樣的繩,并圍繞繩子的用途展開討論。
(1)啟發(fā)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繩。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的繩子,你們認識它們嗎?請你們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們一樣嗎?”
(2)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請幼兒每人選擇自己喜歡的繩,集體交流。
師:“你喜歡的繩子是什么樣的?它可以用來做什么?”(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分享經(jīng)驗。)
。4)遷移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
師:“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不一樣的繩子?它們有什么用?”
2、引導幼兒探索繩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師用繩子變魔術,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師:“繩子還可以變魔術呢!”“今天繩子特別高興,它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小朋友開動小腦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辦法告訴你的好朋友。”
。2)幼兒自由選擇繩子嘗試不同的玩法,教師參與其中,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3)幼兒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導幼兒探索合作玩繩。
師“能不能幾個小朋友用繩子一起玩游戲?可以怎么玩?”
3、師生互動游戲:“網(wǎng)小魚”。
活動反思:
一、“以繩練跳”
跳繩是小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通過“以繩連跳”使學生掌握多樣式的跳繩方法這是必要。同時,為了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教師可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比賽的形式,使學生達到“練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學較果,又可促進學生身心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彈跳能力,靈敏性、協(xié)調性等,另外,“以繩練跳”就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繩子進行多種形式的跳繩練習。如:短繩的`前搖、向后搖、臂交*的單腳、并腳和交換腳跳以及雙搖擺跳、雙人跳等比繩的單腳跳、穿梭交*跳、集體跳等。讓學生自由選擇,盡情發(fā)揮這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切實的可行的途徑。
二、“以繩代桿”
跳繩,不單是用于跳,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新,發(fā)揮跳繩的其他作用,如:“以繩代桿”。在進行跳高教學時可將長繩兩端綁上一定重量的物體,橫掛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橫桿,這樣“繩桿”既直又安全,易于攜帶,更主要的是可以減輕初學者在練習時,因害怕“橫桿”而引起的心理負擔。
三、“以繩代線”
體育課的教學經(jīng)常需要畫線,有時可以變“以繩代線”。因為繩子即可拉直,又可彎曲易于調整,方便省錢。如安置在地上的直繩可作為簡易的起跑線、起跳線、終點線;另外,教師還根據(jù)學生課堂練習和游戲的需要,將短繩在地上擺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多種幾何圖形,實踐證明,教學時有時適當采用“以繩代線”的方法,反而更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以繩開展游戲”
采用跳繩進行游戲,既可由器材,又可使學生興趣,這在農村小學的體育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校的情況以及活動場所的特征,安排相應的游戲方法。如:“跳繩接力”、“攻關”、“快快跳起來”等教材,還可以自編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戲。如:“捆綁進行游戲”、“斗智拉繩”、“三人角力賽”等多樣的游戲教學。
五、“以繩代球”
在進行投擲教學時,教師可教學生將繩子繞成“球”狀或折疊繞成“棒”形或“錘”形,以作為輕物代替壘球、手榴彈、實心球等投擲練習,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肩上屈肘和轉體揮臂以及原地推拋等投擲方法。此外,還可以用“繩球”進行一些球類的基本功練習。除了上述將繩子代替體操棒和投擲棒外,還可以作為接力棒。采用這種代用法,既安全方便,又有利于初學者掌握基本動作,對于場地小、器材少的學校尤為適用。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12-18
大班科學教案12-29
大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2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3
【經(jīng)典】大班科學教案08-04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9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29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8-01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8-25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