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語文教案【精品】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課標要求]
1、概括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對比映襯的寫法。
4、揣摩細節(jié)描寫的妙處。
5、欣賞《三國演義》的語言特點。
[學法點悟]
閱讀小說應從情節(jié)入手,抓住情節(jié)發(fā)展各階段中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細細揣摩,可見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體感知]
讀完課文,我們可以看出,課文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課文雖然是節(jié)選,但情節(jié)相對完整,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清晰。文章運用了對比映襯和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主要人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情節(jié)的幾部分,應怎樣概括?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
[疑難解析]
質疑: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情節(jié)的四個階段?
解惑:先按照情節(jié)發(fā)展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將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盡量簡短、準確的.語言概括,即兵臨西城(第一段)、臨危施計(第二段)、司馬中計(第三、四段)、孔明釋計(第五、六段)。
質疑:課文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過魏蜀雙方軍力的對比突出西城之險;用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懼。第三部分以司馬昭的年輕氣盛襯托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多疑自負。第四部分司馬軍盡去,眾官“盡皆駭然”而孔明“撫掌而笑”,眾官“必棄城而走”的愚見與孔明的一番高見的對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謀。全文寫司馬懿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司馬懿狡詐多端,諸葛亮更是技高一籌。司馬懿善“識人”,而諸葛亮不僅善“識人”更能“治人”。司馬懿也謹慎,但卻比諸葛亮少了幾分靈活變通的智慧。
質疑:文中幾次寫到諸葛亮的“笑”?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解惑: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第一次,寫諸葛亮在城頭“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時,諸葛亮故作坦然,誘司馬中計,內心不免有些緊張。第二次,見魏軍遠去,諸葛亮“撫掌大笑”,這是如釋重負,是輕松的笑,也是僥幸的笑,畢竟太危險了。最后一次是諸葛亮向部下解釋完計策后“撫掌大笑”,并說“我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馬懿退兵過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遜一籌!靶Α钡募毠(jié)描寫,生動地反映了諸葛亮的心理。
[語言揣摩]
1、“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做百姓,灑掃街道!
這是為了造成城中沒有軍隊的假象,迷惑敵軍。就是讓司馬懿看到一座空城,產生疑惑,不敢進軍。
2、“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嚇退司馬懿,但在加上諸葛亮城頭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謹慎,不曾弄險,若西城為空城,諸葛亮在城頭操琴等于束手就擒,這不可思議!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諸葛亮之所以這樣是誘司馬中計。
[研究課題]
《三國演義》用淺顯的文言寫成,古人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課文語言簡潔明快,富有表現(xiàn)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請誦讀課文,加以體會。用課余時間閱讀這部書,給同學們講述你認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
掌握本課涉及的生字詞,順暢地朗讀課文,做到有聲有色地復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節(jié)。揣摩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寫法,并談談你最欣賞的地方。
[基礎鞏固集練]
一、字音字義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司馬懿( )城鋪( )鶴氅( )綸巾( )笑容可掬( )麈尾( )言訖(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擁 隱匿 綸巾 駭然 遠遁 分撥
淚如泉涌 穩(wěn)妥 倫理 言簡意賅 遵循 選拔
3、掌握下列詞語的含義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撫掌:
駭然:
言訖:
二、簡介人物
羅貫中:
諸葛亮:
司馬懿:
司馬昭:
第十三課:空城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關興:
張苞:
三、關于小說閱讀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安排情節(jié)、描寫環(huán)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閱讀小說,應能夠理清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表現(xiàn)的主題。小說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來襯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襯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說的情節(jié)有四部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逐漸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如概括情節(jié),分析主題,評價人物等。
四、問題探究
1、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從課文節(jié)選之前的情節(jié)談起,從課文第一段中的相關內容談也可。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內應,急忙準備退回漢中。司馬懿奪了街亭,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而諸葛亮只有五千兵,還有一半去運糧草,城中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敵兵來至,眾官早已“盡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個“危”字,驚心動魄,不僅使故事的開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壓境,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卻臨危不懼,表現(xiàn)得異常鎮(zhèn)定,正所謂危難之時方顯出名相風范。]
2、寫司馬懿對表現(xiàn)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對表現(xiàn)主要人物起襯托作用。司馬懿也不是平庸之輩,課文不是以弱襯強,而是以強襯強,以司馬懿的狡詐寫諸葛亮的智慧。具體剖析見“疑難解析”第一個問題。]
3、敵軍統(tǒng)帥換了司馬昭,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會成功嗎?
[提示:空城計的成功,緣于諸葛亮對敵方統(tǒng)帥的深入了解和準確分析。司馬懿對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諸葛亮一向謹慎,此刻他不相信諸葛亮如此弄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諸葛亮一反常態(tài),出奇制勝。司馬昭年輕氣盛,無所畏懼,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態(tài)”,如果敵軍統(tǒng)帥換了司馬昭,空城計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賞評價
1、諸葛亮足智多謀,處變不驚,請結合課文的情節(jié)加以簡析。
答:
2、司馬懿老謀深算,請結合文中情節(jié)加以簡析。
答:
六、拓展閱讀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貓笤唬骸芭P龍先生已回矣!毙卤憬袀漶R。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毙逻吃唬骸叭曦M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毙略唬骸拔嵴箍酌髦乙笄谥狻H绲茌吪吕,可先回去!憋w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毙略唬骸拔鸲嘌,只相隨同去!
。ㄟx自《三國演義》)
[探究建議]
1、稍有中國古典文學常識的同學,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講的故事,其中“三人”應指哪三人?對,當然是劉備、關羽、張飛。由這個片段我們可以想起哪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是“三顧茅廬”,而劉備的言行可以用“禮賢下士”來形容。這兩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形容什么?
2、寫天氣,寫張飛的話,目的是什么?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請圍繞“襯托劉備的真誠”這一寫作目的口頭闡述。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ㄒ唬┡囵B(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ǘ┦熳x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プ”疚慕枋抡f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ǘ┳⒁獗疚脑斅缘卯?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預習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隨筆。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二、基礎知識
(一)、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 扳 謁 邑 稱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ㄈ┰~類活用
1、“即書詩四句” 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6、泯然眾人矣 (名詞用作動詞;變成普通人。)
7、父異焉 (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異,感到驚異,對……感到詫異。)
。ㄋ模┕沤癞惲x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古義:此。 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稍稍賓客其父 (古義:漸漸、慢慢地。 今義:稍微。)
復到舅家 (古義:再,又。 今義:常用義為重復、往復)
泯然眾人矣 (古義:普通人。 今義:常指大家、許多人。)
。ㄎ澹├斫鈳讉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 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斫庀铝芯涫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七)重點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指定題材(叫他)寫詩,他立刻就能寫成,詩的文采和義理都有可取之處。
2、稍稍 賓客其父 或 以錢 幣乞 之。
漸漸地請他父親(帶他)去作客,有的人還用錢財和禮物求他作詩。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 學 。
他的父親覺得那樣做有利可圖,就每天領著仲永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
4、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為他從人們得到的教育沒有達到。
三、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ǘ⿲W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ㄒ唬┏踝x交流:
1、給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 扳( ) 謁( )
泯( ) 稱( ) 卒( )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傥磭L識書具,忽啼求之
、诮枧越c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茏允侵肝镒髟娢痪停湮睦斫杂锌捎^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抻嗦勚簿
。ǘ┰僮x交流:
1、學生提出難以翻譯的字詞或句子討論
2、小組展示翻譯,一組推薦一人譯講一段,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評價教師根據(jù)情況就翻譯不準確的句子進行點撥
3、解難釋疑,重點翻譯第三段
。ㄈ┤x文交流:
1、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fā)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ㄋ模R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傷仲永 王安石
神童( )→普通人( )
。 )
↓
。ㄎ澹┱n堂反饋: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局是什么?讀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ū疚淖髡咭v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3、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你認為人的天資和 后天教育培養(yǎng)是什么關系?哪方面更重要?
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達觀(dá)安分(fèn)恩惠(huì)賠禮(péi)縱然(zòng)契約(qì)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jié)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構,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么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jù)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引用論證的作用。(重點)
2.學習本文凝重而輕靈的語言特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作者認為,人生在世,無論對朋友、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樂”呢?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看一看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第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明確: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責任固然給我們帶來痛苦,卻也能帶給我們的快樂。
三、合作探究
(一)品讀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
明確: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明確: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二)品讀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明確: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薄叭杖毡M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毙〗Y: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三)論證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話屬哪種論證方法嗎?有什么作用?
明確:主要運用了引證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話,論證人應當敢于負責任,因為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極具說服力。
(四)語言探究
本文語言凝重而輕靈,不死板,不呆滯,你能結合下面句子具體分析嗎?
1.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明確:以排比句列舉種種沒有盡到責任的現(xiàn)象,再用設問,一問一答來證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負未了的責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變得輕松活潑。
2.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明確:運用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字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性,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是很審慎的。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五、課外拓展
“最苦”與“最樂”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作者將兩者都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請你以“最美”和“最丑”“尚”和“最卑鄙”“”與“最壞”為例,說一句有內在聯(lián)系且觀點鮮明的話。
示例一:我認為最美的是優(yōu)雅的氣質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為和骯臟的靈魂。
示例二:我認為尚的是無私的愛心和偉大的奉獻;最卑鄙的是損人利己的自私和過度貪婪的欲望。
示例三:我認為的是能講出最美的語言、溫暖人心的舌頭;最壞的是挑撥是非、顛倒黑白的舌頭。
語文教案 篇4
第一課家庭的小賬本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1、出示小賬本,板書課題。
引導學生分析小賬本,說出自己的感受。
2、談話。
錢在我們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我們穿的衣服,吃的水果,用的文具等,絕大多數(shù)是用錢買來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論有關錢的話題。(板書:錢)
二、認識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
1、誰來說一說你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么?師板書:打工、賣糧食等。
2、教師補充一些經濟來源方式,如,炒股贏利,存錢獲取銀行利息,業(yè)余寫作賺取稿費等。
3、教師小結。看來,我們獲得經濟來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歸根到底它們都是靠勞動得來的。(板書:勞動)
三、認識勞動的辛苦,掙錢的不易。
1、誰能具體說一說你的爸爸或媽媽是如何工作的?看到他們每天這樣工作,你想到了什么?(板書:辛苦)
2、觀看人們勞動的場面,并適當?shù)拿枋觥?/p>
老師課前也搜集了一些資料,一起來看他們是如何工作的,看了他們辛勤的工作,你想說些什么?
3、教師小結。是呀,他們的工作太辛苦了,他們的身體太疲勞了。這其中或許就有你的爸爸或媽媽。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讓我們住上了舒適的房屋,讓我們有了一個干凈、美麗的環(huán)境。我們的父母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我們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回到家里你應該怎么做?
4. 進一步體會掙錢的不易。看《鐵匠的兒子和銅錢的故事》,思考:為什么同樣是銅錢,鐵匠的兒子對待它的態(tài)度會不一樣?
5、再次體會掙錢的不易。
掙錢的確是太難了。為了讓自己的家人生活的好一些,他們也許長期忍受著身體疲勞的折磨。下面咱們跟著視頻共同朗誦一下《憫農》這首詩,再次體會一下勞動的辛苦,掙錢的不易。
5.小練筆。
我們也試著寫一首小詩或短文來描述父母掙錢的辛苦。
四、引導合理消費。
1、孩子們,通過剛才的學習,現(xiàn)在再看看你們手中的零花錢,你發(fā)現(xiàn)它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嗎?
2、小組活動。分析一星期的消費情況。
課前,讓大家記錄了自己這一星期的消費情況,小組內計算一下,你們組平均每天花多少錢,分析一下,這些錢都用在什么地方?
3、學生匯報,教師及時補充。
。1)一元錢的妙用。(以卡通的形式介紹)
。2)計算。咱班有54人,一人一天花三元錢,全班同學一天花多少錢?全校同學一天花多少錢?一周要花多少錢呢?
。3)深化學生的認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
4、現(xiàn)在假如一周給你十元錢,你將準備如何消費?小組內設計,比一比哪一組的消費最合理?
5、分析消費計劃。(板書:合理消費)
五、課后延伸。
回家?guī)湍愕陌职謰寢尳⒁粋家庭小賬本,記錄下你家的收支情況,分析哪些錢應該花,哪些可以省下,努力做到合理消費。
本課通過了解家里的錢是從哪里來的,知道家庭的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體會到父母掙錢不容易。
教學反思:在教學時,我先用多媒體出示各行各業(yè)的圖片,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再讓學生分小組探究父母的職業(yè),說說該工作是多么辛苦,說說自己參與其中的感受。再用書中的故事,讓學生互相交流,弄明白為什么鐵匠的兒子不讓他爸爸扔錢了。從而體會到自己付出勞動才做出的東西毀壞時,心里會很難受,達到教學目的。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形象的體會父母勞動的辛苦,掙錢的不易。教學效果:教學效果較好,學生都能通過本科的學習體會父母勞動的辛苦,掙錢的不易。并決定以后要勤儉節(jié)約,合理消費。
亮點:利用圖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深化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六、板書設計。
家庭小賬本
辛勤勞動——錢——合理消費
語文教案 篇5
一、介紹柳永生平,導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兩次進京趕考,均以失敗而告終,所以他厭棄了官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成為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為特色,語言柔婉,道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一年秋天,柳永離開汴京南下,時值傍晚,黃葉飄零,寒蟬低吟,驟雨初停,一對情深意長的朋友在長亭送別。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這首詞。
二、學生初讀
生1讀詞。
師:有請同桌來評點他讀得怎么樣。
生2:他沒有讀出詞的感情來,聲音太輕。
師:再請一位同學來補充。
生3:我覺得他讀得不夠好,沒有把悲的味道讀出來。
師:哦。我們讀一首詞不是看誰讀得輕誰讀得重,而是看誰更好地讀出了詞的感情。為什么要讀得悲?先看,這首詞主要抒發(fā)了哪一種思想感情?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離別之情。
師:這首詞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話?
生(找了一找)齊答: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師:因為這句話直接道破了全詞的主題,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
生齊答:詞眼。
。◣煱鍟迩锕(jié)傷離別詞眼。)
師:既然這首詞抒發(fā)的是離別之情,那么讀詞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呢?
生:悲切……
三、學生再讀
師:知道了詞的感情基調,下面請同學們用悲切低緩的語調來讀詞,盡可能讀出詞的感情來。
可以讀給同桌聽,討論商量怎樣才能把這首詞讀好。下面開始讀。
全班學生讀詞。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詞。
生4讀詞。
師:請同桌來評點他的朗讀。
生5:讀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讀出來了。他的聲音很好聽。
師:再請一位同學來補充。
生6:我覺得他讀這首詞的時候一直是比較低的一個語調。我覺得如果讀得有一點點起伏,會更好。其它,節(jié)奏方面還可以。
師(小結):我們的同學具有一雙聰耳,非常靈敏的耳朵,評得不錯。讀詞不但要正確把握詞的感情基調,還要讀出詞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變化的,我們要學習用輕重緩急的語音語調把感情讀出來,也就是說讀出詞的起伏感。
四、學生品讀
師:聽了剛才同學的讀,加上自己對這首詞的感悟,請思考“你覺得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話?為什么?你是怎樣來讀好這一句的?為什么這樣讀?”我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四人一小組,待會兒小組代表發(fā)言。
學生熱烈地討論。(時間為4分鐘。)
師:好,現(xiàn)在小組代表發(fā)言。
生7: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比較打動人。因為這句話寫出了寧靜、凄涼的意境,使人想起離人的思念,感覺眼前的孤單,情景交融。它抒發(fā)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見,又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的悲傷。這句話讓人覺得非常悲。
師:那你怎樣來讀好這句話?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7讀詞。
生7:因為它寫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語調來讀。
師:好。這句話寫的是想像之景,寫出的是酒后的心境,運用了點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處”點明了離別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用寫景渲染了人的離別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極致。因為這里用寫景渲染出作者的離別之情,所以盡可能用悲的主調去讀,前半句可讀得稍重,后半句可讀得稍輕,這里的輕讀,也是對“離愁”的一種強調。
師:好,下面,第二小組發(fā)言。
生8: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句話最打動人。在詞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為沒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虛設”的。他心中的“千種風情”,因為沒有朋友可訴說,所以離愁更深。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對朋友的牽掛之情。
師:請你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8讀詞。
生8:讀的時候,“良辰好景”“千種風情”要揚上去,“虛設”和“更與何人說”可讀得低一點。因為這樣讀可讀出詞人的心傷。
師:輕重處理很不錯。這句寫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種虛景!傲汲胶镁啊北緛頎I造的是一種歡樂愉快的氛圍,但是隨后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將這種歡樂沖淡得無影無蹤,所以,良辰好景無人共賞。再退一步,面對良辰好景,即使產生了一些感想,又無人可以訴說,萬千情感無人共語,這不是更加讓人覺得傷感嗎?它把傷感之意刻畫得淋漓盡致。我們在讀的時候,首先要處理好停頓,“應是”“便”后面停一停,“更與何人說”這句語速要減慢,讀出愁味來。
師:接下來,下面一個小組發(fā)言。
生9:我們小組討論的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因為這句話寫出了悲涼,集中抒發(fā)了作者的悲涼心情。
師:好,那請你來讀一讀,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9讀。
生9:因為要讀出悲味,所以前面讀得重一點,后面的讀得輕一點。
師:剛才有同學在小聲發(fā)笑,可能是剛才同學的停頓稍顯生硬,如果能柔婉一點,那會更好。他對輕重的處理,前輕后重,這也是可以的。這句話中的“自古”二字拓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會因離別而傷心,可我的這次離別,又與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別,這是雙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涼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強調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師:下面,這邊的小組。
生10:我們小組最喜歡的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話的意境很好。因為它選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風”“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關,柳的諧音是“留”,寫出了柳樹還在,朋友難留的無奈。用“曉風”寫出天氣很冷。而“殘月”則寫出了人的“不團圓”。這句話給人很有意境的感覺。
師:說得很有條理。你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10讀詞句。(他邊讀邊笑)
師:離別是件很傷心的事,我們同學用微笑著來讀這句,感情把握得不對。你再試著讀讀看。
生10讀詞句。
師:這次好多了。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10:因為我這樣讀比較有意境。
師:好,下面的小組發(fā)言。
生11:我們小組最喜歡的是詞的第一句。因為第一句話寫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給人的印象比較悲,而作者選取這么悲的意象是為了抒發(fā)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讀詞“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生11:這么讀的理由是:風景本身就比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詞的基調也悲,所以要讀得這么悲。
師:言之有理。這句話主要在渲染一種悲涼的氛圍!昂s”“長亭”“驟雨”這些景象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凄涼心情作準備的。再看中間一句,“對長亭晚”不是二二結構,而是一二一結構,這種結構特別能盡頓挫之致。
師(小結):剛才幾個小組已經說了各自的看法,現(xiàn)在大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再讀這首詞。
學生讀詞。
師:好,F(xiàn)在我也來說說最打動我的一句。我們知道這次離別的時間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處白描寫得很傳神。大家說,是哪一句?
生:“楊柳岸”“執(zhí)手相看”……
師:對了,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句話刻畫的是一對朋友難舍難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戀處,蘭舟催發(fā)”,一邊是依依不舍,一邊是陣陣催促,不想分別卻又不得不別。一對朋友,只好緊握雙手,淚眼相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時候的“無語”恰恰是體現(xiàn)了離人心中難以言傳的痛苦。
五、教師范讀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一讀這首詞,等下請同學來評點。
師朗誦全詞。
師:下面請同學來說一說感受。
生12:老師把悲的感情讀得很好。我有一處疑問,不知道老師為什么將“何人說”三個字分開讀。
師:我先回答你的問題。把“何人說”三字分開讀,這是一種拖音的讀法,每個字的讀音延長一會兒,這是一種強調,強調詞的言盡而意不盡,這樣讀可以給聽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師讀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讀出了顫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兩位同學都說過了,我沒有補充了。
師:我們讀詞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確定好詞的感情基調;第二步,要讀出詞的輕重緩急;最后,就是要讀出詞的神韻來。(板書:神韻)
因為詞人在寫詞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內化在作品的語言之中。如果作為一個朗讀者,能把詞的感情讀出來,能激發(fā)自己和聽者的想像,達到遐思的狀態(tài),這是很不錯的。當然,這個境界有一寫難度,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以后的朗讀中學習和嘗試,讀出詞的美感,讀出作品的神韻來。
六、熟讀成誦
師:聽了同學的讀,老師的讀,還有自己的讀,相信大家對這首詞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請大家?guī)е碌母形蛟僮x這首詞,多讀幾次,最好能熟讀成誦。
生讀詞。
師:下面我們試著來背誦這首詞。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長亭、兩個人依依送別。雨霖鈴,柳永,開始……
生齊背。
七、讀的遷移
在讀詞的過程中,我們領略了詞中和諧的韻律,雋永的語言,還有凄美的意境,我們被傷懷懷的離愁別緒感染。其實,除了《雨霖鈴》,柳永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的慢詞。我從柳永的詞中挑出了四首,請大家把預習資料拿出來。從“柳永詞四首”中任選一首,根據(jù)剛才的方法讀出詞的感情來。
生讀詞。
師:好。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詞。
生15讀詞:我讀《蝶戀花》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師:大家說她讀得怎么樣?
生:好。(都表示認可)
師:來點掌聲。(教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
八、作業(yè)遷移
師:那好,現(xiàn)在我來布置作業(yè)。在“柳永詞四首”中,任選一首,以“如何讀出《 》的詞味”為題目,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讓我們在《雨霖鈴》歌聲中和柳永作別。這首歌是由今人鄧麗君演唱的。下課。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精選)08-11
【精選】語文教案08-03
語文教案(精選)08-27
語文教案【精選】07-27
(精選)語文教案08-01
語文教案【經典】08-14
語文趙州橋教案11-28
語文《跳水》教案12-10
語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