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小司機
小司機——“一個”與“許多”
目標:
喜歡參加集體游戲。
辨別“一個”“許多”,感知兩者的關系。
能按指揮行動。
準備:
玩具方向盤,每個幼兒一個。皮球,每個幼兒一個。
過程:
布置“停車場”。
出示一個玩具汽車,說說汽車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車的.地方叫“停車場”。
教師帶領幼兒布置停車場,教師當停車場指揮,幼兒各拿一個方向盤當小司機,做開汽車的動作,玩一玩。要求“汽車”要聽指揮行動。
停車場有許多車。
“汽車”都停在停車場內(nèi),一個幼兒代表一輛汽車,“指揮”問:停車場里的汽車多不多?讓幼兒感知有許多輛汽車。
一輛一輛開走了。
“指揮”發(fā)出信號,讓小司機將汽車開出停車場,每輛汽車出場時,要讓小司機說:我開走了一輛車。汽車都開走了后,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停車場的許多汽車到哪里去了?知道“許多”分成了一輛、一輛。
一輛一輛開回來。
“指揮”發(fā)出信號,讓小司機都把車開回停車場,進場時要說:回來一輛車。汽車都進場后,看一看,停車場里怎么又有許多車了?知道一輛、一輛合起來是“許多”。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銀河系的組成,銀河系的特點和形狀,銀河系的直徑和厚度,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2.通過計算體會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長度單位。
3.通過上網(wǎng)、查閱書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銀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過動手制作銀河系模擬示意圖進一步體會銀河系的形狀。
5.使學生意識到宇宙之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寬廣的胸懷。
教學準備
1.教師、學生均搜集相關銀河系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視頻、網(wǎng)頁等。
2.小組活動材料:硬紙板、沙、抹布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了解學生對銀河系的了解情況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看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并回答。
。3)教師提問: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發(fā)現(xiàn)天上有一條比較明亮的光帶,它是什么?
。4)教師談話:人們把這條光帶叫“銀河”,你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匯報自己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銀河的情況
。1)學生匯報自己搜集的資料。
(2)小組活動:每個學生將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資料得到的有關銀河的情況寫下來,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將大家認同的看法歸為一類,將有爭議的看法歸為另一類。
。3)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4)根據(jù)小組的匯報,將匯報結果匯編成的班級記錄:
對于銀河相同的看法對于銀河的不同意見 …………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3.教師出示相關資料(文字、圖片、有條件的可用視頻),學生學習
(1)教師出示自己準備的資料供學生學習。
。2)提問:根據(jù)這些資料,你了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簡單歸納并且板書銀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學們對銀河系了解的記錄,哪些是對的?哪些不對?
4.學習課本上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許多銀河的情況,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課本上給我們的資料。通過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收獲?
。2)學生看課本上的資料。
(3)匯報自己的收獲。
(4)教師提問:誰能說說牛郎織女的故事?
。5)教師談話:銀河大約包含20xx億顆星體,其中恒星大約1000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人們把由眾多恒星組成的這一天體系統(tǒng)稱為銀河系。
。6)提問:銀河系有什么特點?
。ㄖ饕寣W生了解銀河系形狀像一個扁平的盤子,更像運動員投擲的鐵餅。銀河系中心被一龐大而近于球形的暈所包圍。
。7)提問:從哪里可以看出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旋渦狀星系?
。ㄣy河系的直徑約為80000光年。中間部位厚度約為6000光年)
。8)談話:通過上面的研究,大家對銀河系的了解現(xiàn)在是怎樣的?
。9)學生回答本節(jié)課的收獲,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5.教師介紹目前人們對銀河系探索的狀況,小結本節(jié)課的教學情況
6.布置作業(yè)
課后繼續(xù)搜集銀河系的資料,了解更多銀河系的信息。
第二課時
1. 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資料?
2. 提出研究問題
觀察銀河系的'圖片,了解銀河系的的特點。
教師提問:銀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讓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銀河系的大?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談話:為了了解銀河系的大小,先必須了解光年?誰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計算天體距離的單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離。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學計算。
。4)請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并向全班同學講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計算銀河系的直徑、中間部位的厚度
。1)談話:我們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銀河系的直徑是多少千米呢,中間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學生計算。
(3)匯報計算結果。
銀河系的直徑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間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談話:通過剛才的計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fā)現(xiàn)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太陽系在整個銀河系中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顆小水滴,更不用說我們的地球了,我們每一個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績就覺得了不起,同時還要有寬闊的胸懷,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
5. 制作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1)談話:上次課要求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沙和大白紙,下面根據(jù)我們所學到的銀河系的形狀,做一個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每一組的成果。
(4)請組長來評價大家的成果。
。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制作,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對銀河系的形狀掌握的很好。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都能團結協(xié)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組都獲得了成功。
6. 布置作業(yè)
進一步搜集銀河系的資料和圖片,把你認識的銀河介紹給大家。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的方法,初步知道鹽溶入水后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雞蛋浮起來
2、懂得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會操作
3、初步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正確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貼上標記的燒杯兩個,一次性杯子,雞蛋每人一個;
2、糖、鹽、味精、水、小臉盆毛巾。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1、出示雞蛋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
二、變魔術“雞蛋浮起來”
1、雞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師“雞蛋放在水中會怎么樣啊 ?是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呢?”
引導幼兒猜測并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示沉浮結果:站表示浮,坐表示沉。
2、變魔術“雞蛋浮起來了”
教師出示一份水,放入雞蛋,雞蛋浮起來了。
師“猜猜為什么雞蛋放入這杯水中會浮起來呢”
幼兒自由討論并回答
師:“其實,這杯水有個秘密,你們想知道嗎?里面放了一樣東西,你們猜放了什么啊?
三、討論解釋原因:雞蛋沉浮的秘密
1、幼兒以分組的形式,觀察實驗過程中,教師放了什么?放了幾勺?
2、教師演示實驗過程
。1)水中放入鹽,慢慢加
(2)進行攪拌(讓鹽溶入水中后才能增加浮力,使雞蛋浮起來)
(浮力定義:將泡沫板放入水中,用手按下去,與水和泡沫板相抵抗的力)
。3)放入雞蛋,觀察雞蛋的`沉浮
3、幼兒回答觀察結果
師:剛才老師放了什么東西進去呢?你們看到了嗎?
4、引導幼兒通過味覺器官尋找原因
請幼兒嘗一嘗放下去的東西是什么?(鹽)
5、進一步深化問題
師:加了幾勺鹽后雞蛋浮起來了,少加或多加行不行?
實驗結論:鹽溶入水中后,水變的越來越濃,就增加了水的浮力,使雞蛋浮起來了
四、幼兒操作實驗
1、探索雞蛋的沉浮
幼兒根據(jù)指示,自主操作實驗,觀察實驗,學會操作
2、了解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雞蛋浮起來
3、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發(fā)現(xiàn)雞蛋在其他液體中(如糖水)的沉浮現(xiàn)象
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
1、在活動前,做了大量實驗,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一定要用溫水做實驗,讓鹽溶入水中,冷水只能讓少量鹽溶化
2、在實驗中,生蛋熟蛋都可以,實驗結果沒有多大影響,但不能使用咸蛋,因為在淡水中也能漂浮
3、活動第四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提供一個籃子,并放入毛巾,以便幼兒放入淡水中的雞蛋拿出放入籃子,再在水中添加自己認為的東西,以免雞蛋滾落地上后發(fā)生碎裂等情況。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幼兒認識常見的昆蟲,初步了解昆蟲的生活特性。
2、通過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和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敢于探索和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初步認識昆蟲的天敵,了解昆蟲天敵的.作用。
二、活動準備:
1、蜻蜓、七星瓢蟲、蜘蛛、青蛙、燕子等和相關昆中的圖片;
2、昆蟲生活習性介紹的文字或視頻資料。
三、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
師:請來了幾位動物朋友,請幼兒說說他們的名稱,并區(qū)分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為什么?
師:“你們知道他們這些動物朋友是吃什么的?”(引發(fā)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并進行討論。)
(二)、請幼兒觀看有關動物生活習性的視頻資料或老師通過講述文字資料,引導幼兒討論:
1、蚊子、蚜蟲、蒼蠅、蝗蟲是害蟲還是益蟲?為什么?
2、這些昆蟲除了被吃掉死了之外,還有什么原因會令它們死亡?
3、小結:昆蟲在其生活過程中除了被吃掉以外,還會由于感染病毒而死亡。
(三)、介紹昆蟲的天敵:
1、什么是昆蟲的天敵?昆蟲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常由于動物的捕食或寄生而死亡,這些生物稱為昆蟲的天敵。如青蛙吃蝗蟲,青蛙就是蝗蟲的天敵;蜻蜓吃蚊子,蜻蜓就是蚊子的天敵等。
2、昆蟲的天敵有些什么種類呢?觀看視頻,請幼兒說說昆蟲天敵是怎么吃昆蟲的?(教案 ) 老師進行引導并進行歸納:
1)赤眼蜂,把自己的卵產(chǎn)在青菜蟲、小菜蛾、棉蛉蟲、玉米螟的卵內(nèi)。沙眼蜂這種把自己的卵產(chǎn)在昆蟲的卵內(nèi),并吸取昆蟲卵的營養(yǎng)慢慢長大,這種天敵叫做寄生性昆蟲天敵。
2)瓢蟲吃蚜蟲,是直接把蚜蟲吃掉,這種直接把昆蟲吃掉的昆蟲我們叫捕食性昆蟲天敵,螳螂捕食大部分昆蟲,它也叫捕食性昆蟲天敵。
3)蜘蛛利用它的蜘蛛網(wǎng)捕殺昆蟲,如蝗蟲、蜻蜓、蚊子、蒼蠅等,并給這些昆蟲打醫(yī)學專用針,再慢慢吸干這些昆蟲的體液,這種只捕食昆蟲的天敵我們叫它為食蟲性動物天敵,青蛙吃害蟲、燕子捕殺蝗蟲,青蛙和燕子也屬昆蟲天敵。
(四)、昆蟲天敵的運用:
1、“菜地長蟲了農(nóng)民伯伯會怎么處理?”引導幼兒知道一些滅蟲的方法——噴殺農(nóng)藥和捕捉菜蟲等。
2、還有些什么方法?引導幼兒利用昆蟲天敵的作用來思考解決問題。
3、如何保護好這些益蟲?引導幼兒學會保護益蟲,消滅害蟲等。
四、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xiàn),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種植活動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主動探索,感知物體會滾動的原因及特征。
2、培養(yǎng)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關心周圍事物的情感。
3、培養(yǎng)幼兒愿意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兩個海洋球、一大一小圓柱體、方形、三角形積木各一);兩大籃各種可滾動的物體;顒舆^程: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導入課題:
1、“小朋友,請你玩一玩籃子里的東西,請你仔細看看這些東西會怎么樣?”
2、幼兒自由操作。
3、討論:“剛才玩的時候,這些東西怎么樣啦?”(動起來了),“它是怎么動起來的?”(幼兒講述并上來演示)。幼兒滾動物體,探索會滾動物體的特征及原因。
1、幼兒討論:這些東西都會滾動嗎?(幼兒討論,教師不做正面回答)。
2、請幼兒把筐子里每一樣東西都滾動一下,相互交談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會滾動,有的東西不會滾動。
3、幼兒討論;那些物體對滾動,那些物體不會滾動?為什么?(幼兒討論)
a、請幼兒分別摸一摸會滾動的物體和不會滾動的物體,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b、師生共同小結:原來圓的東西會滾動,因為它沒有角。
討論:你是怎么是圓物體滾動起來的?教師小結:我們用力推了一下,圓的物體就滾動起來了。幼兒繼續(xù)操作試驗,探索物體滾動時的特征。
1、幼兒第一次滾動實驗,探索不同物體同時滾動的速度差異。請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體,同時滾動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幼兒第二次滾動實驗。探索相同物體同時滾動時的速度差異。請幼兒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體,同時滾動,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幼兒相互交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幼兒自由討論)
4、別幼兒講述并操作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幼兒發(fā)言并行操作)
5、小結:同時滾動不同物體,它們的速度不一樣;同時滾動相同物體時,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滾動速度越慢。
延伸活動:
探索會滾動物體的其他特征。
活動反思:
在這一次的活動中,是科學探索活動。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有幼兒自身的經(jīng)驗儲備中以親身例證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測。動手活動又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所以,在活動中幼兒的興趣比較濃厚。指南中指出:“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并與他人分享交流!痹谶@幾點上做的還不夠好,不夠到位,也存在著很多教學的困惑。
1.語言的表達。對于科學活動,總結性的.話語在活動中起著重要性的作用。特別是具有科學性的。在活動中,“有圓面的物體會滾動,沒有圓面的物體不會滾動!笔钦麄活動的重點,也為幼兒找出會滾物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話語中,也要切合幼兒的實際,不能太過于深奧要更符合幼兒語言直白,在講述的時候動作語言和口頭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也帶動幼兒的理解。因此,科學活動中語言的表達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識。在活動中,在這個活動我請幼兒用合作的方式進行活動。但在活動中幼兒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較缺乏。所以,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我在請幼兒操作的時候,所說的要求可能還不夠清晰。其次,也要加強幼兒合作的意識。游戲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讓幼兒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我們班的幼兒還是比較欠缺。
3.記錄的方式。操作單是科學活動中有時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單的形式我覺得在活動中還缺乏了一點心意,比較單一。在這一方面,在操作單的制作中還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樣的形式更方便幼兒操作也便于我們?nèi)プ鼋虒W前準備。
科學活動,也對我們教學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我們更好的用心去設計、科學的解答讓幼兒獲得更多科學性的知識。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匯,釋義為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也指的是物理中轉動與位移的平面復合運動。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 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fā)”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xiàn)象。
2. 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 激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 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機
活動目的
1. 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fā)”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xiàn)象。
2. 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 激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 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 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
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 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
1. 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 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 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xiàn)象叫做“蒸發(fā)”。
4. 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fā)”現(xiàn)象嗎?
。òl(fā)散性思維)
三、 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xiàn)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
1. 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 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
3. 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xiàn)什么?
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 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xiàn)象)
1.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 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
3. 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 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1. 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 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 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科學教案 篇7
一、實施前的設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的成長”的理論,杜威的課程觀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和生長,強調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反對把書本知識作為結論直接教給學生,主張課程設計把書本知識還原兒童的經(jīng)驗。杜威的觀點對美國及世界各國的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國《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學習內(nèi)容過分重視系統(tǒng)知識技能,科學理論而脫離生活實際。把知識用“告訴”的方式而不是以“實踐出真知”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科學》新課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體驗現(xiàn)實,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種子變成芽》教學過程中,以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合作學習,學會做人,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觀察活動的課外延伸。
二、教學內(nèi)容分析
1、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是觀察種子外部的顏色、形狀等特點以及解剖種子,進行內(nèi)部結構的觀察。鑒于三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不夠長,同時也為了使活動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種活動設計為兩種不同的觀察記錄方法:一種是同一種種子在七天內(nèi)的連續(xù)生長過程的觀察記錄。第二種是幾種種子同時播種,每天觀察它們的不同變化。這個過程更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2、材料的選擇:因為鳳仙花的種子太細小,不容易觀察種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選擇了蠶豆、玉米、綠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動目的
1、認識幾種常見種子的名稱,能對種子外觀和內(nèi)部進行觀察。
2、知道種子生長的條件,掌握科學的播種方法。
3、探究種子的秘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活動準備
各種種子和浸泡過的種子、放大鏡、鑷子等等。
五、活動過程
。ㄒ唬、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并讓學生思考:關于種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組觀察,交流匯報
1、認識種子
你從認識的種子中,向同組同學介紹它們的名稱、顏色、形狀等特點。
2、引導學生猜想
學生討論后猜想:種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用什么方法觀察種子里面呢?
生:剝開。
生:用牙咬開。
生:用指甲撕開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開。
師:切開和剝開那種方法好?
生:剝開好。切開會使種子破碎,不易觀察。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么我們就用剝開的方法,剝開種子又叫解剖種子。在實驗時注意什么?
生:要細心,保持種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鑷子和放大鏡時,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剝?nèi)ネ馄ぃ儆^察里面。
生:要做好觀察記錄。
師:組內(nèi)要分好工,負責記錄的同學把全組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觀察之花中,看哪一組發(fā)現(xiàn)的最多,它的觀察之花就開得更燦爛。記錄時可用語言、圖畫、以及數(shù)據(jù)等描述。好,分組開始研究。
4、學生分組活動
( 剝皮后的蠶豆 ) ( 解剖后的觀察 )
4、匯報研究結果:學生將記錄表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師: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種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里面有2片小葉子。
生:綠豆的又尖又彎,從里面破殼伸出來。
生:蠶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剝皮后,蠶豆可以分開兩個豆瓣,而玉米分不開的',只有一瓣。
師:對,(邊講解,邊演示)玉米內(nèi)還多了一層含淀粉的胚乳,我們切開后,涂上碘酒,變深藍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開兩個豆瓣的種子上是不變黑色的。課后我們可用這方法檢驗其它種子變不變深藍色?內(nèi)部有沒有胚乳?還有沒有其它不同的發(fā)現(xiàn)。
生:我們組的綠豆芽長得最長,已經(jīng)有6毫米。蠶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師:種子外面的這層是種子的皮,里面整個部分,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媽媽一樣保護著小芽,供給小芽“營養(yǎng)”。就可以發(fā)育成一棵植物。
5、讓學生把實驗用品整理好。
。ㄈ┕餐接懖シN方法
1、引導學生猜想:種子發(fā)芽時是先長出根,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
2、設計實驗:想一想,怎樣能透明地觀察種子變成芽的生長過程呢?
3、一邊介紹兩種觀察方法,一邊演示。
第一種是連續(xù)性觀察方法:A、先找個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幾層紙巾卷成筒形,中間放些土壤再灑些水,等紙巾完全濕潤,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種子,放在通風的陽臺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種子……連續(xù)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時間放種子,同時要觀察前一天的種子變化,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
附:記錄表: 觀察 種子變成芽
4、講解記錄種子成長信息的做法。 第二種觀察方法讓學生看書自學,請翻開書第25頁:幾種種子同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第一、確定觀察種子和內(nèi)容,如:觀察花生和綠豆第一周的發(fā)芽圖
第二、參考資料,自己動手做一張記錄表。如統(tǒng)計圖式,表示幼苗的長高情況。
5、討論播種方法。
。ㄋ模┛偨Y和延伸。
1、讓學生思考種子生長需要哪些條件。
2、學生發(fā)表見解。
3、送給學生一包種子,用收到的種子,按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播種,注意做好記錄。
六、活動評析
本課的內(nèi)容是以孩子們觀察種子為出發(fā)點,突出播種對使用的材料選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后,大膽猜想到觀察實驗,進而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播種,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進行記錄。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收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新課程指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所以,合理地設計的兩個猜想A種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種子發(fā)芽時可能先長根呢?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讓學生先預測一下,再讓學生帶著預測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敢于向未知領域挑戰(zhàn)的勇氣。沒有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
2、從問題→猜測→觀察實驗,教師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驗證預測結果的心理,成功地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景。通過讓師生交流:實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使學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3、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并聯(lián)系自己的實踐活動討論、分析、歸納,學生采用語言、圖畫以及數(shù)據(jù)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經(jīng)歷了自行探究種子內(nèi)部結構后,匯報時,學生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記錄,說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探究后的研討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
4、教師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同時突破難點:學生很難觀察和區(qū)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說明玉米只有一瓣(沒有兩片子葉)。我利用生物學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變?yōu)樯钏{色部分就是胚乳,胚還是淡黃色的。教師舍得在難點處花一點時間,教給學生檢驗種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動手探究,終身受用。這樣的實驗方法,簡單化、生活化。
5、在課外驗證猜想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對實驗的具體做法(步驟)做到心中有數(shù)。也就是要求學生設計好觀察內(nèi)容和記錄表。并要求學生在做實驗時,要像科學家那樣有耐性,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進行持久的探究活動。
整個活動中,教師重視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盡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引導學生將課內(nèi)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思維。也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行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笔聦嵶C明,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邊的科學,學會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筍,讓幼兒了解其外形特征
2、知道筍有營養(yǎng),喜歡吃筍
活動準備:
筍若干(數(shù)量與幼兒人數(shù)相同)
各種筍制品,筷子一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猜謎語:“頭戴尖尖帽,身穿節(jié)節(jié)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
2、出示筍“小朋友真聰明,一下就猜到了,那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筍”
二、幼兒通過看、摸、聞,了解筍的外形特征
1、分發(fā)筍
2、觀察筍的外形特征
問題:“筍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像什么?”
“筍有哪些部分?”
“ 筍是什么顏色?”
“讓我們剝開筍的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聞起來的味道和穿衣服時聞到的一樣嗎?”
3、教師小結
三、品嘗筍制品
1、了解筍的用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鈣、鐵等,營養(yǎng)價值高,能做菜又能做配料。
2、出示筍制品讓幼兒認識,并讓幼兒品嘗。
3、教育幼兒吃飯不能挑食,多吃蔬菜身體才能長得好。
延伸活動:
把筍殼按從大到小的順序套起來。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7-2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3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1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7
【精選】科學教案08-1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