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5篇【熱門】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對下雨天里小動物的表現產生好奇,萌發(fā)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2、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3、 幫助幼兒記住故事主要情節(jié),簡單了解幾種小動物在下雨天里的變化。
活動準備:
故事圖片,小兔、小燕子、青蛙、小魚、螞蟻的活動圖片,幼兒表演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背景圖與小兔圖片,以談話方式導入活動。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他要去干什么?天氣怎么樣?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二、教師有感情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1、小兔要去干什么?,媽媽說了什么?
2、小兔在草地上看見了誰?它們都說了些什么?
三、教師出示圖片在講述一邊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對話部分。
1小兔走到草地上,看見了誰?小燕子在干什么?讓幼兒學說并模仿。
2、青蛙在干什么?小魚在干什么?讓幼兒捏住鼻孔感受悶得難受。
3、小兔看見螞蟻說了什么?螞蟻怎么回答的?
4、小兔跑回家,她對媽媽說:“我知道了”小兔知道什么了?
5、你有知道什么了?
四、染幼兒分組來表演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五、下雨天我們會有什么感受?那你們還知道下雨天其他的小秘密嗎?我們怎樣才會知道呢?
教師小結:
我們要在日常多看、多問、多想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知道得更多。
六、現在讓我們把知道的小秘密去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好嗎?
中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戶外鍛煉的目的為了是加深幼兒的體驗,也為接下來的談話依據。從自身真實的體驗出發(fā),幼兒的感受會更加深刻。醫(yī)生的講解能進一步提升幼兒對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認識,并幫助幼兒初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戶外鍛煉,感受運動后的身體變化。
2.初步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
活動準備:
1.預先聯系好保健醫(yī)生,給幼兒講講運動前后保護身體方面的一些常識。
2.準備一些運動器具,供幼兒在活動中使用。
3.幼兒用書第1冊第6頁。
活動過程:
一、幼兒戶外體育鍛煉。
1.教師介紹器具與規(guī)則。
師:今天,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好玩的東西,你們想不想玩?(想……)師:那待會兒請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器具來玩,注意不要爭搶,而且要在我規(guī)定的地方玩。
2.幼兒自由鍛煉。
師:那現在請女孩子先來選玩具,拿到的小朋友就可以開始玩了,再請男孩子來選。
二、談談運動后的感受
1.運動了一段時間后(10分鐘左右),組織幼兒回教室討論。
師:你剛才玩了什么?玩過后身體有什么變化?(踩高蹺,出汗了…….)
2.引導幼兒將手放在胸口,感受自己的心跳,用手摸摸皮膚,感受是否出汗等,感受身體在運動前后的變化。
師:那我們現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一下,你發(fā)現了什么?(撲通撲通跳的聲音、心跳…….)
教師:運動以后我們的心跳會加快,所以會聽到撲通撲通的聲音。另外,我們摸摸額頭、衣服、皮膚,會感覺到濕濕的`,這就是說明運動會讓我們出汗。
三、了解運動中自我保護的知識。
1.請醫(yī)生介紹身體在運動前后的變化及相關的自我保護知識。
師:那下面請醫(yī)生阿姨來給我們介紹一下身體在運動前后的變化及相關的自我保護知識吧,我們掌聲歡迎。
2.閱讀幼兒用書《我會運動》,分辨正確的運動方式。
(1)教師講解師:謝謝醫(yī)生阿姨!那現在我們來看書本《我會運動》這一頁,上面有什么呀?他們在干什么呢?你覺得那種是正確的運動方式?請你把你認為正確的運動方式用圓圈圈出來。
(2)幼兒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活動延伸:
醫(yī)院游戲中可聽診器,讓幼兒聽一聽心跳。
中班教案 篇3
1、通過調查、實踐,初步樹立幼兒健康的消費觀念,感受爸爸媽媽當家的不易,懂得要節(jié)約用錢。
2、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學習合作和記錄。
活動重點:
培養(yǎng)幼兒節(jié)約用錢的好習慣;
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自主性。
活動準備:
兒童活動的小超市以及兒童教材的錢幣。
活動過程:
一、幼兒介紹自己家里的消費情況
小朋友,昨天老師讓小朋友調查了家里的消費情況,你們知道家里的什么地方都需要錢?現在請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們家里的消費情況。(幼兒自由匯報)
師小結:原來家里花錢的地方還真不少,家里的這么多的地方要用錢,他們當家容易嗎?那你們想不想當家?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當家。我們今天當家的'游戲就是去兒童超市購物。你們去過超市嗎?那怎樣才能做一個文明的小顧客?
二、活動(游戲)
1、每三個小朋友為一組,先去中國兒童銀行領取十元的活動經費,再一起去超市購物。
2、小朋友去購物時怎樣才能順利地完成這次購物,你覺得應該怎樣做?(幼兒自由討論后匯報)
(1)尊重每個小朋友,學會合作,人人參與購物。
(2)合理消費,不能超支。
(3)在超市購物時不能大聲吵鬧,吵到別的客人就不好了。
(4)挑選商品時要輕拿輕放,不要的商品要放回原處。
三、認真聽超市工作人員的溫馨提示
1、進行溫馨提示。
2、你聽到了什么?說說看。
四、幼兒合作去購物(師參與指導)
五、評價
好了,現在小朋友都完成了這次超市購物的任務,說說你在購物時都有哪些收獲?(你學會了什么?)
《小鬼當家》教學反思
課后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識到這一課堂上看似熱鬧的回答,實則學生所得不多。更多的只是機械操作和鸚鵡學舌罷了。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學生的課前準備不夠充分。盡管學生對家長做家務早已司空見慣,但要說真正有人去留意家長做家務或誰認真地去做過家務,對這些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頭腦中的表象不夠因此思維比較狹隘。我認為課前應該布置一周左右的家長家務勞動的觀察,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有話可說。其二教師深入不夠,導致了學生的思考不夠。例如:一個學生提問“請問媽媽你拖一次地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受到老師的肯定后,就出現一串類似的問題什么擦桌需要多少時間?折被子需要多少時間?……其實我們的孩子并沒有錯,心理學研究表明3年級孩子的思維正從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是這階段孩子的天性。一個偉人曾經說過一切創(chuàng)造從模仿開始。是的,沒有模仿哪來的創(chuàng)造?從上例中我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孩子們善于模仿的這一特點,而且他們樂于模仿。問題的癥結是我在教學中任學生一味的模仿,沒有對這些學生的提問進行提升。結果讓本節(jié)課的模仿泛濫成災了。事后我反思著,如果當學生出現此等類似的問題時老師除了肯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對同一種問題進行歸類。具體做法我認為可以這樣安排:可以把學生說(或寫)出來的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觀察。相信如果教師這樣一放一問學生能夠很快找到這些問題的共同點。那我們的教學就從羅列到了概括,從模仿到了創(chuàng)造,化零為整,讓學生的思維達到了質的飛躍。在隨后的一節(jié)課中我針對以上的反思對課進行了重新的整合,讓相似類型的問題有意識的放在了一起。學生能夠很快地發(fā)現許多問題的共同特點。如上例中的幾個問題孩子們就把它歸納成關于家務勞動時間的一類。這樣進行適當的歸類后許多學生在進一步提問的時候就會從另外的角度去考慮。思路打開了,設計的問題也更全面了,什么關于勞動史方面的問題,關于勞動技能方面的問題……讓我們的訪談問題設計得更全面更科學,為下一次的訪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小百科:家,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房室有關,最早的房子是用來祭祀祖先或家族開會。
中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利用多種感官感知紙的種類和特性,對比發(fā)現不同紙張的吸水現象。
2、學習正確使用記錄表記錄實驗的結果。
3、在交流、操作、記錄中表達自己的發(fā)現,產生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利用多種感官感知紙的種類和特性,對比發(fā)現不同紙張的吸水現象。
難點:不同紙的吸水性。
難點解決策略:
1、情境創(chuàng)設(水寶寶爬高比賽)
2、實驗操作(紅色顏料水)
活動準備:
餐巾紙、牛皮紙、蠟光紙、豆腐盒40只、紙娃娃大的(指偶)一個、小的四個、記錄表、記號筆、紅色顏料水四盒、細棍五根、大的鉛畫紙做成的表格、PPT、成品餐巾紙作品
活動過程:
一、紙娃激趣,設問引題
1、出示紙娃娃,找出跟紙娃娃相同的三種紙。
2、認識這三種紙。
二、探索操作,了解紙的種類
1、了解這三張紙的用途。
2、提問操作,感知比較,發(fā)現不同紙的'不同特征。
3、操作發(fā)現紙的軟硬、厚薄、顏色、光滑度等的不同,并形成表格,集體記錄。
4、教師小結。
三、小組合作,探索紙的特性
1、實驗前猜想。
你們猜紅色水寶寶在哪張紙上爬的最快呢?”
2、以三人小組為單位做實驗:
3、記錄水寶寶在不同紙張上爬高的情況。
4、與幼兒討論記錄結果反映的情況。
四、染畫延伸,經驗拓展
出示用餐巾紙做成的畫,請幼兒用這三種紙都去試一試、做一做,看看哪種紙做出來的畫最漂亮。
中班教案 篇5
設計背景
音樂是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通過音樂活動,教育幼兒關心老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讓我們大家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與幼兒一起參與即興表演中。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并學唱歌曲《好娃娃》。
2.體驗關心老人,尊老愛幼的感情,并能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重點難點
理解歌詞,學唱歌曲,創(chuàng)編歌曲,體會尊老愛幼的美德。
活動準備
1.一幅全家福的圖片;圖片上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
2.細紙條做成的胡須和頭發(fā)、拐杖,紙杯等。
3.錄音磁帶《好娃娃》。
活動過程
一、課前教育:
尊老愛幼的美德。
孝敬老人時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要從小養(yǎng)成愛老人,學會辦了個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1.出示全家福圖片,幼兒欣賞。
2.師:教師帶領幼兒念歌詞,理解歌詞。
(1)師:你怎么知道爺爺的年紀大了?老師出示白紙制作的胡須。
。2)師:你還從哪里知道爺爺年紀老了呢?幼兒:爺爺老了,頭發(fā)白了。
(3)師:小朋友都幫爺爺做了些什么事呢?幼兒:爺爺老了,牙齒掉了。
(4)師:爺爺額頭上長什么呀?
3.師:小朋友在家,都為爺爺做什么事呢?
老師小結:我們還可以從老爺爺走路走時,駝背了或者走路慢悠悠的,都可以知道爺爺老了。爺爺老了,做事很不方便,小朋友在家要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開心。
二、學唱歌曲:
1.老師播放音樂《好娃娃》,幼兒欣賞。
2.老師帶領幼兒學唱歌曲,邊唱邊做動作。
3.幼兒跟老師的鋼琴伴奏,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學唱歌曲。
三、創(chuàng)編歌曲,創(chuàng)設情景表演。
把爺爺換成奶奶,或外公外婆等。
教學反思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過具體的音樂形象來表現、恰當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情景,使幼兒通過想象、聯想來理解歌曲,可使教學活動情趣盎然,生動活潑。
一、這節(jié)課,我覺得效果很好。幼兒的參與性很高,很積極。我上《好娃娃》時,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化教育環(huán)境,選擇五名幼兒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孫子,這種教育環(huán)境優(yōu)雅而舒適,充滿了童趣。音樂響起,“爺爺”走了上來,步履蹣跚,嘴巴一張一合(沒牙),“小孫子”急忙給“爺爺”端了一杯茶。大家齊拍手:“我為爺爺端杯茶,爺爺笑哈哈!”(“爺爺”為“小孫子”翹起了大拇指)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內容,又十分貼近幼兒的生活。
二、創(chuàng)編歌曲:歌曲里的爺爺換成了奶奶。頭發(fā)花白的“奶奶”走下臺來(拄著拐仗),“小孫子”又急忙為“奶奶”搬凳子。大家齊拍手說:“我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孫子”的頭)這時大部分幼兒很有興趣,迅速完成了這首歌的教學重難點。當“爸爸”“媽媽”親切地夸獎“你尊敬老人有禮貌是個好娃娃”時,歌曲《好娃娃》就充滿了感情色彩,“尊老愛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現,幼兒真正領會了“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光榮”、身臨其境才能“心”臨其境,產生同感。
三、音樂活動中讓幼兒身臨其境,可以增強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自然地將自己角色化,與角色融在。讓幼兒回到家后,已自的實際行動去關心老人。
不足之處,就是給孩子們解釋尊老愛幼這方面有點籠統(tǒng),孩子們不容易理解。在情景表演的過程中沒有照顧到每一位幼兒,在以后教學活動中我會不斷地閱讀關于幼兒的書籍,請教有經驗的老師,以增強自己的教育學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中班教案】相關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07-20
中班教案【經典】07-20
中班的教案01-08
中班教案【精選】07-21
(經典)中班教案07-23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我升中班了中班教案06-26
中班健康的教案01-15
兒歌中班教案01-13